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解析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解析

摘要:新形势下,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但当前大学语文存在课程不受重视、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再结合笔者的一些思考与经验,探究新形势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

1引言

语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基础学科开设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不少文学大家致力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例如朱自清、沈从文等。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调整了高等学校院系设置,大学语文教学被迫中断。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学语文课程在部分高校才重新开设。新形势下,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高职院校一向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与专业能力培养,以期拓宽学生未来的就业之路,过于重视专业学科而忽视非专业学科的教学与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直接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却缺乏其他综合素养。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尤为重要。首先,大学语文有助于提高高职生的母语运用能力。高职学生的生源构成决定了他们的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较差。新形势下,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备受大学生青睐。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部分网络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运用母语。另外,“无纸化办公”带来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很多学生提笔忘字,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差。大学语文课程为学生明确了母语运用的规范与标准,教会他们如何准确地表情达意。其次,大学语文是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毕业生给企业留下的普遍印象是专业技能较高、人文素质较差,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缺乏职业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标准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大学语文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较高的道德水平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大学语文课程中,鉴赏文学经典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作者来学习先人的优秀思想和可贵品质。例如《离骚》和《示儿》,都在向学生传递爱国理念与民族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再如,大学语文让学生走进苏轼,了解他坎坷的一生,学习他高洁的人生操守,学习他面对坎坷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2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从学科地位来说,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不受重视,甚至处于边缘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1)教育管理部门未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给予必要的关注与重视。教育部对高校开设思政课与体育课都下发了专门的文件,明确了相关的要求,但却没有关于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硬性规定。(2)部分学校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对大学语文课程认同感较低。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大学语文课程“食无味弃可惜”,主观上的不重视导致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过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成为影响大学语文教学深度改革的主要因素[3]。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大多是以“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状态比比皆是。虽然在实际教学中也应用了信息技术,但大多仅限于PPT展示,不仅没能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还让大学语文变得更加枯燥无趣。此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以“大课”形式为主,动辄上百人的课堂使得课堂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再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少高职院校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大多选取文学史上比较有名的篇章,这种做法虽无可厚非,但很多教学内容已经与时代脱节,不能体现出当前的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教师在授课时也很少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涉及。最后,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大学语文的授课模式通常是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讲解文中要点,交代文学常识,并将已经整理好的知识重点教授给学生,偶尔提一个问题等。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无法对大学语文课程产生兴趣。这样的授课模式只是中学语文的延续,没有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应有的作用。

3新形势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3.1提高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

大学语文更倾向于为学生展现其丰富的人文性、民族性、工具性,同时也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高职院校理应加强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价值,有效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化属性,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政府教育部门应当发挥好自身作用,引导地区高职院校提高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通过政策倾斜、财政倾斜等措施,加强地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如广泛开展校本教研、名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发光发热”,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保驾护航。高职院校自身应当从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角度考虑大学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或方案来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教学目标以及学科功能。

3.2更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更新与改进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往往没有得到有效体现。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些有益于学生课堂学习的因素也被压制,如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热情、探究欲望等,都未能得到重视。大学语文教学是建立在“教与学”基础之上的,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那么课堂只是围绕“教”运作,学生的“学”由于缺少动机,很难与教师的“教”产生深刻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其次,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1]。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不断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分析教学模式与学生之间的适用性,深入分析,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比如在教授《长恨歌》时,会对李杨的爱情进行分析和评价。虽然从文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少信息,但学生还想进一步了解文中深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入拓展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加强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再如,教师可以播放贾宝玉与林黛玉互诉衷肠的视频,为学生清晰地展示两人的神态与动作,并配上符合情境的音乐。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李杨的爱情与贾林的爱情有什么不同,这四人的行为与性格有哪些差异,以及对当代大学生有何影响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为客观地分析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3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优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开阔思路,不应局限于对名家名作的欣赏分析,可以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融入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内容,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如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品格、认识信仰、主要作品和成就等。在教学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增加当前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如网络文化、影视剧本、校园文化和科技前沿动态等。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手段,注重对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实践[2],如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以及云班课等,这些都是经过教育改革验证的成熟的教育手段。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课堂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4结语

不管是大学语文还是其他学科,其教学目的都是培养社会所需、国家所需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挖掘学科的教育特性和优势是重中之重。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科,大学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对学生“精神、理念、文化认知”的培养,这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重视相关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杜文宇.探究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5):208-209.

[2]张月华.基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语文实践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4):83.

[3]刘瑞前,徐培富,孙昌军.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0(9):50.

作者:朱晓艳 单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