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医药退热进展

中医药退热进展

[日期:2008-11-12]来源:作者:

[]【摘要】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对于发热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而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中医药退热的机制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将近几年的研究略作整理归纳,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退热退热机制

Abstract:Feverisacommonsymptomclinicall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thecertainsuperiorityintreatingfever.Inrecentyears,somescholarsthoroughlystudiedtheantifebricmechanism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briefreviewfromthreeaspectsaboutthismechanismwasmadeinthispaper.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yretolysis;mechanismofpyretdysis

发热是一个症状,可见于临床上的诸多疾病。现代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认为,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目前认为,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是正、负两种调节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体温调节性升高的机制及同时启动的限制发热的机制(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称为热限)[1]。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解热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其可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医药退热的优越性。作者仅将近几年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略作归纳,整理如下。

1中药组方退热的机制研究

1.1桂枝汤

近年来对于桂枝汤的解热机制研究的比较多[2]。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研究证明,桂枝汤可通过多种途径起到退热作用,使发热机体解热。桂枝汤可对抗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EP)如白细胞介素-1(IL-1)、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致热作用,实验表明[3],大鼠口饲桂枝汤均能使因脑室注射IL-1、IFN和TNF形成的发热曲线下移,具有解热作用。桂枝汤可调节前列腺素E2(PGE2)、环磷酸腺苷(cAMP)、5-羟色胺(5-HT)等中枢发热介质和三磷酸肌醇等第二信使及内源性降温物质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含量。实验发现,桂枝汤可使发热动物的PGE2水平下降,脑室注射PGE2可引起快速显著的体温升高,口饲桂枝汤20min内即可降低其升温反应[4]。桂枝汤对酵母诱导的发热大鼠(下丘脑中cAMP含量显著升高)可显著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从而使下丘脑cAMP合成减少,继而达到降低该部位异常升高的cAMP含量,导致体温调定点下移[5]。实验大鼠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在引起发热的同时,下丘脑组织中5-HT含量也显著升高,而桂枝汤有效部位A(Fr·A)在使动物高体温向正常水平起调节作用的同时,也使下丘脑5-HT含量趋于正常[6]。酵母致热大鼠的下丘脑和隔区AVP含量明显升高,提示内源性降温物质AVP释放增加和利用降低,Fr·A则可促进隔区AVP释放,从而降低其含量,以至接近正常水平,表明脑中隔区AVP释放的增加可能参与Fr.A解热过程[7]。此外,桂枝汤的退热作用还与热休克蛋白(HSP)及蛙皮素等有关,实验结果提示,桂枝汤的解热效应通过干扰蛙皮素受体及其功能起作用[8]。Fr·A对酵母性发热大鼠下丘脑HSP70含量升高有一定的拮抗趋势,表明Fr·A对HSP70的调节可能是其降温作用的机理之一[9]。桂枝汤对动物发热体温降温调节作用的研究报道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关注,有关此作用更多的机制和原理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成都医学院学报

1.2银翘散

组方:银花,连翘,竹叶,芦根,黄芩,石膏(先煎),荆芥,豆豉,桔梗,蝉蜕,僵蚕,大黄。头痛身痛者加白芷、葛根;咽痛者加射干、板蓝根;咳嗽、胸痛者加半夏、瓜蒌;尿频、尿急、尿痛者加滑石、前仁。方中所用的银花、连翘、黄芩、竹叶等均为较强的广谱抗菌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不仅是一味较强的广谱抗菌药,还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而且能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石膏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强而快的退热作用;荆芥、豆豉有发汗解热作用;蝉蜕、僵蚕有催眠、抗惊厥及抗过敏作用。诸药合用,集西药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退热、发汗作用于一方,故对感染性发热疾病效果甚好[10]。

1.3荆防散加味

组方:荆芥,防风,板蓝根,贯众,生石膏,知母,连翘,蝉蜕,藿香,薄荷,苡仁。现代药理证实石膏、知母能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血液、中枢神经内的炎症介质,从而起到退热消炎作用;而板蓝根、贯众、连翘,已证实具有重要的抗病毒、消炎功效[11]。

1.4加味桑菊饮

组方: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薄荷(后下),芦根,生甘草,荆芥,黄芩。现代研究证明,寒凉药物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主要是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及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而达到退热目的。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明,荆芥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解热作用。薄荷油内服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能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而对呼吸道炎症有治疗作用,并有广谱抗菌作用。鲜桑叶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黄芩煎剂在体外有较广的抗菌谱,对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石膏对内毒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在体外培养上,石膏的Hank液能增强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及发热机理分析加味桑菊饮的退热作用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抑制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释放;抑制炎性渗出;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中枢性退热作用[12]。

1.5清解汤

温氏[13]用清解汤(由荆芥穗、柴胡等药组成)治疗小儿发热。实验证明,本方能明显的降低由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灶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大鼠由明胶液引起的白细胞游出,从而表明其有抗炎作用。

1.6新加香薷饮

组方:香薷,银花,鲜扁兰花,厚朴,连翘。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香薷、银花、连翘、厚朴、扁豆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及流感病毒、腺病素、柯萨奇病毒、肠道轮状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4]。

1.7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对正常家兔和脾气虚家兔发热均有解热作用,尤以后者作用明显,能明显降低脾气虚致热组家兔血浆中PGE2含量,提示补中益气汤能较好的调节机体低水平的免疫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水平,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碍巨噬细胞、花生四烯酸、PGE2产生等途径而减少致热介质PGE2在中枢的合成与释放[15]。

1.8抗病毒退烧饮

马氏[16]等通过对白细胞致热源性发热(LP)家兔使用抗病毒退烧饮(由黄芩、滑石等药组成)发现,其方在抑制LP家兔发热同时,也抑制了下丘脑cAMP含量的增多,其退热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含量增多,进而使体温调定点下移而退热。

2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退热的机制研究

2.1大黄

高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症。近年来中医急症的进展,提出了浊毒是致热、致变、致急的具体因素。大黄味苦性寒,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通腑逐瘀、促进浊毒外排之效。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的药理与临床的研究成果,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出了理论依据,扩大了大黄的临床应用范围。大黄能恢复肠粘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有效地避免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使浊毒外排、邪去正复,阴阳得以平衡[17]。2.2川芎

川芎为川产道地药材,性温味辛,主要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含挥发油、生物碱类、酚类、有机酸类及中性化合物等化学成分。体温调节的单胺学说认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在量上的动态平衡可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李氏等研究发现川芎挥发油(CH)具有解热作用,其在发挥解热作用的同时,能使家兔下丘脑5-HT与NE的比例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其解热机理之一。5-HIAA含量也降低,可能是由于川芎挥发油抑制了单胺氧化酶使5-HT代谢率降低所致。研究表明多巴胺参与体温调节作用,能降低大鼠体温,但其降温效应必须有5-HT的参与,它的作用部位在下丘脑前区和视前区,且存在着一条DA-5-HT链环。李氏发现CH在发挥解热作用的同时,能使下丘脑组织中的DA和5-HT显著升高。因此,CH解热作用的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影响DA-5-HT链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体温调定点下移所致。以上实验结果提示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改变是川芎挥发油解热作用的机理之一[18]。

2.3野黄芩甙

野黄芩甙是传统中药黄芩茎叶提取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属黄酮类。赵氏等通过对内毒素(ET)性发热家兔的模型观察中发现,野黄芩甙能抑制ET所致的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的升高,从而发挥其解热作用[19]。

3中成药退热的机制研究

3.1新博柴黄冲剂

许氏[20]在新博柴黄冲剂(由柴胡、黄芩等药组成)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体温干预机制的初步研究中发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柴黄治疗组各细胞因子的下降水平更为明显,从而提示其可能是通过抑制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6(IL-6)、TNF-α的升高而发挥其解热作用。

3.2痰清注射液

动物实验证明,痰清注射液能够有效地减轻模型动物大鼠急性肺损伤的肺泡渗出和间质水肿,对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与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从而改善血流状态,使肺泡换气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能够降低模拟内毒素血症实验动物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同时伴有的抗炎反应及超敏反应等一系列损伤性反应,提高抗炎因子的表达,并且对于中枢发热介质PGE2和cAMP的升高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并能够减轻肺泡渗出和间质水肿,加强对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成与功能的保护,阻断纤维组织增生。近年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在体外的抑菌、杀菌、中和细菌毒素和抗病毒作用的有效浓度是体内难以达到的,其治疗作用是抗感染、抗炎、解毒、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共同结果。对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的改善有良好影响,从而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有助于抗感染免疫功能的发挥[21]。

3.3双黄连粉针剂

急性上感是鼻腔咽或喉部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因为感染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发热为其常见症状,双黄连粉针剂是由金银花、黄芩及连翘提取物精制而成的无菌粉针,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甙、绿原酸、咖啡酸等,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可增强机体产生α干扰素的能力,具有镇静、退热、降温作用,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减轻自由基损害,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抗菌及免疫调节等多重作用[22]。

3.4中药清毒退热煮散剂(QDP)

薛氏在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研究中发现,中药清毒退热煮散剂(由金银花、黄芩、大青叶、藿香等药组成)能明显抑制内毒素引起的体温升高,同时伴有家兔脑腹中隔区(VSA)和血浆中AVP含量明显增加,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提示中药清毒退热煮散剂可能参与了发热时体温的负调节,通过刺激内源性调节性多肽AVP的释放而发挥降温作用[23]。

3.5脑热清(NRQ)口服液

许多研究发现AVP是一种内源性解热物质。刘氏等在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研究中发现,脑热清(NRQ)口服液(由黄芩、藿香、人工牛黄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与释放,降低脑脊液(CSF)中的含量;另一方面通过促进VSA中AVP的释放,这两种途径对发热体温发挥正负调节作用[24]。

3.6清开灵(QKL)注射液

蒋氏等在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研究中发现,清开灵注射液能显著抑制下丘脑内生致热原IL-1β的生成以及发热介质cAMP合成,减少中枢P的释放,降低CSF中cAMP的含量,与此同时VSA中AVP含量接近正常,说明VSA中AVP的释放增加。提示清开灵注射液的解热机制与其抑制EP和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同时加强中枢解热物质的释放有关[25]。

综上所述,近年来学者们无论是在组方或是单味药的有效成分上对于退热的机制都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揭示了中医药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优越性与组方的合理性,无疑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楚杰.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4,10(5):553.

[2]龚蓉,龚莉,隋艳华.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5,11(3):70-72.

[3]富育杭,周爱香,郭淑珍,等.桂枝汤对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所致发热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3):15.

[4]富育杭,郭淑英,高英杰,等.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机理探讨—对下丘脑前列腺素E2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1):667.

[5]齐云,霍海如,田甲丽,等.桂枝汤对发热及低体温大鼠下丘脑中腺苷酸环化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3):203.

[6]霍海如,潭余庆,李晓芹,等.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对下丘脑NE、DA、5-HT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3):14.

[7]霍海如,潭余庆,李晓芹,等.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机理研究—对下丘脑和膈区AVP及下丘脑NT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1):33.

[8]富育杭,周爱香,郭淑珍,等.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的机理探讨—对蛙皮素作用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2):99.

[9]霍海如,潭余庆,周爱香,等.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下丘脑热休克蛋白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619.

[10]石良根.银翘散加减治疗急性发热4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9):14-15.

[11]上海中医药大学方药研究组.中药临床手册[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2]李燕雪.加味桑菊饮治疗外感发热230例[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95:9546-9547.

[13]温骥媛,等.清解汤治疗小儿急性发热290例临床分析与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1994,3:37-39.

[14]郭亚雄,刘乾生,王萍.新加香薷饮治疗小儿夏季发热43例[J].现代中医药,2003,5:44.

[15]赵勤,张恩户,侯建平,等.补中益气汤的解热作用及机制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通讯,2003,20(2):61.

[16]马翔,等.抗病毒退烧饮对LP性发热家兔的脑脊液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1999,12(4):545-546.

[17]林宏.大黄在高热急症中的应用[J].新中医,1994:35-36.

[18]李祖伦,杨金蓉,胡荣,等.川芎挥发油解热作用及部分机理作用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3,20(6):31-32.

[19]赵红艳,张潘,李守拙,等.野黄芩甙对发热家兔下丘脑及脑脊液中环磷腺苷含量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2(2):115-119.

[20]许峰,等.新博柴黄冲剂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体温干预机制的初步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04,1(10):53-54.

[21]吴二光,白莉,梅志刚.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外感发热50例[J].中医研究,2005,18(8):29-30.

[22]何铭清.中草药有效成分理化与药理特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29.

[23]薛玉凤,赵聚宾,张杰,等.内毒素性发热家兔脑腹中隔和血浆精氨酸加压素的变化及中药治疗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1):30-32.

[24]刘智勤,蒋玉凤,岳哓莉,等.脑热清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下丘脑、脑脊液cAMP及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11):1504-1507.

[25]蒋玉凤,张丹卉,黄启福,等.清开灵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8):110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