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舞蹈在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体育舞蹈在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体教融合”进行顶层设计和部署,旨在实现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目标。体育舞蹈具有体育、音乐、舞蹈、美育等多种元素,在培养青少年健康体魄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文章探索在“体教融合”导向下体育舞蹈新的发展方式和出路,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舞蹈后备人才,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育舞蹈;高等院校;基础培养

“体教融合”策略是在全国青少年体质水平整体下降、近视检出率逐渐升高、专业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等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在“唯分数论”的形势下,体育在学校沦为边缘课程。以往,我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有所偏差,更多地注重其培养竞技人才的单一职能。体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育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体育舞蹈作为一项复合型运动项目,在我国发展至今。在此期间,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体育舞蹈高水平运动员,但我国还存在专业院校与高等院校培养分离、基础培养不成体系等问题,体育舞蹈仍需在“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下,找寻新出路、探索新发展。

一、体育舞蹈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一)专业院校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相分离

随着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一批旨在培养体育舞蹈专业人才的院校,比如秦皇岛体育舞蹈专科学校、武汉体育舞蹈艺术学校、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艺术学校等。这些学校的性质更像是我们传统意义的体校,其办学内容主要是专业的体育舞蹈运动技术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相结合。但是从课程组建上看,专业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技术能力的建设上,对于文化课程设置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从而造成培养出的运动员专业技术过硬但文化课学习欠缺,这使运动员在日后的就业多向化选择上受到局限,也影响了优秀选手退役后的就业。随着体育舞蹈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体育舞蹈项目本身的体育、美育、教育功能的不断发掘,很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体育舞蹈专业并扩大招生,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体育舞蹈人才,助力体育舞蹈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在培养过程中从体育舞蹈运动的专项技能与通识文化知识两方面进行。高等院校有丰厚的文化学习底蕴以及优质的公共课师资储备,在文化课学习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缺乏专业教师,由相近专业的教师兼授体育舞蹈专业课程的情况较为常见,加上一些院校经费有限,对体育舞蹈专业的硬件投入不足,所以部分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在发展时后劲不足。专业院校与高等院校都纷纷对体育舞蹈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但侧重点不一样,一个是偏向传统体校的竞技运动员培养模式,一个是注重专业技术与文化学习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培养模式。两种模式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并培养出很多优秀运动员和体育舞蹈项目运营人才。但是这两种方式互无交集,无法集合优质师资配置,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会出现专业技术或文化学识的短板现象。

(二)基础培养在我国不成体系

高等院校的专业研究团队通过对体育舞蹈在教育、美育、德育等方面的了解,纷纷进行体育舞蹈方向的招生,但是从学生来源的调查中发现,高校体育舞蹈方向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艺考培训机构。艺考培训机构对学生的培训时间一般为半年到一年。在艺考培训机构学习体育舞蹈,对具有体育舞蹈运动天赋的学生参与选拔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机构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体育舞蹈深层次的认识与技能水平的掌握不够。专业院校在这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弥补,很多专业院校从学生10多岁就开始对有专业特长的体育舞蹈学生进行招生培养。但是专业院校招生体量有限,针对范围较窄,使得很多有体育舞蹈运动天赋的学生无法进一步深造来提高专业能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体育舞蹈项目没有在中小学校中得到普及,没有构建起基础人才培养体系。

二、“体教融合”导向下体育舞蹈新的发展方式

(一)专业院校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模式

专业院校有着体育舞蹈技能以及相关辅助类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的优质师资力量,有自己的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对于体育舞蹈的理解与认识较为深刻,呈现出专业教学强的特点。而相比之下,高等院校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有着丰厚的资源储备,呈现出文化课教学强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双方的优势也是对方的短板。因此,应该鼓励各级各类体校与普通学校进行合作,更好地促进体育与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发挥体育与教育各部门的作用。可以尝试探索专业院校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模式,整合专业院校与高等院校的体育与教育资源,使其在给予对方支持的过程中实现各自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具体来讲就是专业院校的体育舞蹈专业师资力量进入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的文化课教师进入专业院校。在弥补各自人才培养短板的过程中,实现各自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这种联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促使专业院校培养的优秀运动员更具文化内涵,符合新时代运动员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高校培养体育舞蹈方向综合性应用人才的质量,促进体育舞蹈在高校中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专业院校数量有限而高等院校分布广泛的现状,我们可以试着借鉴英国促进体育与教育融合的经验。英国为实现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制定了《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和俱乐部联盟》战略,我们可以借鉴其战略中的“学校体育协调伙伴”的有关内容,通过国家对专业院校优质师资队伍的协调管理,整合好全国开设体育舞蹈专业招生的高校,探索一所专业院校对接多所高等院校的融入模式。这样既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尽可能实现对开设体育舞蹈专业高校的全覆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入的新兴教师力量可以是兼职教师的角色也可以是教练员的角色。体育与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出台一系列关于专业院校与高校之间教师的准入保障制度以及相关薪酬待遇制度。在“体教融合”的政策引领下,构建专业院校与高等院校间的联合培养体系,可在优势互补的状态下,保障各自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构建基础体育舞蹈人才培养体系

从高校体育舞蹈招生分析来看,大部分招收的学生出自艺考培训机构,这种状况体现出我国没有建立体育舞蹈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一个良好的体育项目培养体系应该是由下到上、由广到精的运动人才培养体系。这样对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拔具有运动天赋的优质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下社会对升学考试的关注,许多中小学将重心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使得体育课成为“边缘课程”,而繁重的学业使青少年承担过大的压力,让青少年在身心方面出现各种问题。构建基础体育舞蹈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可扩大优质运动员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发挥体育舞蹈的美育、德育、体育作用。在体育舞蹈专项技术的学习中,在音乐与舞蹈的配合下,学生可以放松身心,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审美能力。体育舞蹈在学生学业学习的过程中起着调节剂的作用,可促进学业成绩与身体锻炼双向发展,这对贯彻“体教融合”可以起到好的作用。在探索构建基础体育舞蹈人才培养体系时,我们可借鉴“校园足球”的有关构建思路与经验,结合之前流行的“拉丁舞进入大课间”活动,引入专业院校的教师进入中小学担任兼职教师或教练员,让这些教师在体育课中融入体育舞蹈元素或在大课间以及课余体育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体育舞蹈运动技能传授,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动作。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开展班级间的体育舞蹈比赛,年级间的校内比赛,通过比赛选拔组建校队进行集训,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通过各级比赛组建选拔市队、省队、国家队,国家队代表国家参加大型国际认可赛事,为国家争光。这种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型的运动员选拔机制,一方面可在学校体育中有效普及体育舞蹈,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后备人才。构建基础体育舞蹈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可以培养有文化的体育舞蹈运动员,为运动员退役后就业提供更多选择,还可以在普及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出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的教育家、科学家、工作人员。

结语

“体教融合”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而体育舞蹈项目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与身体素质,较好地体现体育的育人功能,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价值。我们可以通过探索构建专业院校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模式、基础体育舞蹈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体教融合”的发展,助力体育舞蹈在学校中的普及推广以及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促进体育舞蹈在学校的发展,实现“体教融合”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东锋,姚芹,杨蕾,等.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模式、问题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4):50-55.

[2]柳鸣毅,龚海培,胡雅静,等.体教融合:时代使命·国际镜鉴·中国方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10):5-14.

[3]王登峰.体教融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体育科学.2020,40(10):3-7.

作者:李纪钢 单位:山东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