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外多元文化教学的启发

国外多元文化教学的启发

本文作者:白贝迩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为了确保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施,加拿大政府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主张尊重不同文化,多元文化教育也就成为加拿大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促进人们的相互了解。当今,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已成为加拿大社会内部关系的指导原则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已成为社会各层制定政策的法律基础,并保障了多元文化理想转化为加拿大公民的一致行动。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他们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来源,而且是为了让社会成员特别是学生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了解未来的加拿大社会仍然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从而树立起消除种族歧视和民族偏见的信念,以便和睦相处地面对加拿大的建设。

从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式上看,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它寓于一切正规与非正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更趋向一种社会生活化了的教育。在加拿大,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教育层面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宏观教育政策或计划、社会组织开展的频繁的教育活动,以及鼓励人们去适应社会的多元文化现实环境、意识环境等方面。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显性教育,另一方面在于课外环境氛围中的隐性教育。在教材的编写上,努力编写出了比较全面反映加拿大的种族及其文化和地区差异的教材。在课程中融入了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教会学生以一种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分析事件和形势,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养成尊重、欣赏多元文化的习惯,培养学生适应和参与多元文化社会的能力。除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外,家庭也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这种全方位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大大推动了各民族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土著印第安人教育的发展,调整和缓和了民族矛盾、保证了国家的安定和繁荣。故有人称多元文化教育是加拿大的“治国之本”。[5]

从多元文化教育的模式来看,加拿大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教育管理权在省和地区一级。这样,多元文化教育也就由10个省和3个地区所设的教育部执行、管理、监督,学校财政开支主要来自地方税收或拨款。所以,虽然国家的多元文化政策直接影响了各省各地区的多元文化教育,但由于移民结构的不同和地区特点的差异,多元文化教育在各地的侧重点很不一样。因此各地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贯彻程度和实施质量是有差异的。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在形式上虽无统一的模式,但内容无外乎包括了这样一些类型:

1.双语教育,即官方语言教育,规定加拿大全体学生包括少数族裔学生都要接受英语和法语这两种官方语言的教育。它是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拿大的中小学、乃至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种族特定教育,是保存特定少数族群文化的教育,目的是通过非官方语言教学使少数族裔了解本民族文化遗产,保持原有的文化。这种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在教育过程中常根据学生所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认知方式、文化特征和家庭背景等内容调整教育计划。

3.跨越文化障碍教育,又称多文化间教育,目标是帮助各个群体之间增加平等意识,超越文化障碍,在文化多元的环境中发挥其各自的作用。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培养人们在多元文化社会生存的态度,在熟悉和传承本族文化同时,了解和应对其他多种文化环境。让学生从小就对不同文化有良好的接纳心态。

4.问题定位教育,是帮助那些既不会英语也不会法语的新移民及其子女借助本民族母语来学习一门官方语言和生活技能的模式。这是引导新移民进入主流文化生活方式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具体到学校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上。多元文化教育计划是许多学校的标准课程表的一部分,学校以游戏、电影、讨论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了解本族文化与欣赏其他文化,培养多元文化心态,健全公民意识。政府还制定了各种计划来促进多元文化的开发研究工作,挖掘各民族的历史与文献资料,编写各种多元文化课程教材,并在大学设立从事多元文化研究的教授职位。[6]

加拿大的学制和学校种类也体现了多样性。加拿大主要有三种学校:公立学校、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学制是8年小学,4年或5年中学,以及3年到4年的高等教育。不管哪种学校,都执行多元文化教育,因此在普及教育中,学校都能很好地贯彻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同时也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高等教育中多元文化教育突出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教学计划和管理中贯彻了多元文化教育政策;高等教育同其它教育层次一样主要由各省和地区政府负责,因而各省和地区的高教管理体制有所不同。经省政府特许成立的大学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有权制定入学标准、确定专业和课程设置、提出毕业要求、进行财务和人事管理。由于各省和地区的民族成分、文化传统的差异,因此高等教育体制都体现了本省地区性和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教学计划和管理都充分展现了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下的多样性和优越性。

在一系列的教学安排中,各省和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力图具有特色,在竞争中谋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所带来的丰富内涵自然被各高校采纳和汲取。高等院校为了提高教育管理效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纷纷采取了一些横向联合和内部挖掘的措施。许多高校,如皇后、西安大略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不仅在国内建立了教学基地,而且在国外也设立教学点,实现了以现代化手段出口加拿大教育的目的,大力拓展国际教育市场,吸收国际留学生。政府也将招收外国留学生,将输出教育产品和服务视为国家教育产业的一项要务。而推广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必然要推广具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和理念。(2)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重视采用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在加拿大的小学、中学阶段就开始要求,进入高等教育中,双语教育显然是一个加深和强化过程。在具体实施双语教学中,加拿大高校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了多种教学法,有的针对母语不是官方语言的学生,还有的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目的语及文化。双语教学成为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而内含的双语文化成为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核心。在高等教育中多元文化教育计划成为许多学校的课程表的一部分,借助强大的资源平台,高等院校经常开展各种学术会议,展览、文化节和论坛以加深加拿大人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树立起消除种族歧视和民族偏见的信念。

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与借鉴:多元文化并存与以跨文化教育为主流是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教育之间的相同之处。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教育一样以少数民族教育为对象,尽管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演进与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过程不同,但发展到当代社会,二者均注入了相同的新鲜血液。在多民族国家,要保持传统文化,必须使多元文化并存,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又必须进行现代跨文化教育。这是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教育最主要的共性,也是全球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多元文化教育从种族与文化、传统与革新、丰富的历史遗产和财富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视角,结合人们在当地、国家乃至全球不同层面上的关心,构成一个包含认知、情感及道德等的多维度的教育体系。”[7]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在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教育的关系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曾有国内的知名学者将加拿大和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两种模式形象地比喻为“西方马赛克”与“中国大花园”。[8]

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经验表明,政府在教育行政制度、立法和经济方面给予的支持保证了多元文化教育的顺利进行;课程改革及各种措施的实行推进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双语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合作,培养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积极态度及多元文化意识。[9]

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目标启示我们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时,要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合作,最终实现多元文化社会的稳定、繁荣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实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这一观念的阐述,对指导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是有意义的。从教育对象来说,我们把对少数民族的教育称为民族教育,然而对少数民族的教育不一定就是多元文化教育。如果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的教育仅包含主体文化(汉文化)教育内容,而欠缺其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内容,那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就不是多元文化教育。相比加拿大,以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演进历史来看,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的因素是在解放以后出现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出发,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自由,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把“愚民的与奴才的教育方式”予以彻底消灭,而代之以“普及的、人才的”教育;把那种“点缀的、施舍的、伪装的、模仿的、孤立的”民族教育,代之以“大众的,科学的,民族的,为少数民族所有、所享、所治的教育”。[10]

坚持尊重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历史等文化遗产,发展各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进步性,并努力促成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尤其近20年来,国家多民族地区采取了“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原则,并从民族地区各民族自身的特点出发,在文化大讨论的氛围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多元共存”的共识,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与跨文化课程的发展成为主流,从而把民族教育的发展纳入现代化教育的轨道上来。我国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教育给予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精华传播以相应的位置,通过深入挖掘并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与传承,增强了文化自信,推动了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适应和平等交流,进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

为了更好地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首先,我们要在思想上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认识到汉文化之外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尊重其存在的价值,鼓励保持和发展其文化。其次,积极地推进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是对所有人的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进行。一方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要实行少数民族特色的教育,保持和发展其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也要进行汉语的普及教育,使少数民族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诸方面中。另一方面,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交界或多民族杂居地充分实行多元文化教育,让人们认识到各民族的特色与不同点,相互尊重各自的文化,互相学习,加强交流,促进民族大团结并形成统一的民族向心力。此外,对广大的汉族人民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通识教育,使其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就学校教育而论,它仍是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是多元文化教育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借鉴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做到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尤为急迫:我国的学校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缺乏对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交往能力。这里就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又保持民族性,提以下两点建议:

1.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就要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在教学中,在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这些知识、能力背后的民族文化价值。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应通过各种健康的民族文化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此外学校还要联合家庭和社区,共同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要求学校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而帮助学生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民族文化,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理解。

首先,学校教育要为此做出努力。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对他人敞开胸怀,去倾听不同意见和观点,去容忍不同的立场,去了解不同文化价值系统;也让学生对自己敞开胸怀,去挖掘自身的潜能,去开展自己的创造力。具体的运作方式,就是个体跨文化运作能力的培养,即培养一个能够来往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个体,其认知、情意和行为特质都不限于任何一种文化,而其个人的文化能力则在多元文化中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其次,学生具有自主权。培养跨文化运作能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他们获得适应本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全球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态度,让学生能够在多样的途径中做出选择,在多元的观念中做决策。

再次,开展双语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应该解决的是相互隔绝的语言教育问题。如果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社会语言学等不同学科的观点出发,双语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可以形成语言的内部转换机制,并能使学生从其他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观点,从而给学习者提供相应文化的感性认识,使语言的符号在与其文化的适应中,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在注重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应该重设教育评价体系,因为教育评价既是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又反过来对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功能,它按照一定的教育标准来评价教育过程、教育行为和教育结果,引导教师和学生朝着教育目标的方向努力。教育评价,作为对教育活动的具有导向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体现多元的评价理念,这是由教育评价的特性和功能决定的。我国传统教育评价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评价程序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偏见。测验是评价的一种方式,我国教育评价采用的许多测验都存在文化偏见现象。比如说,某数学测验中包括了一定比例的运动方面知识,女孩的得分可能比男孩要低,这不是因为女孩的数学能力要比男孩差,而是因为她掌握的运动方面的知识太少,限制了她对题目的理解。这里存在的是一种性别文化偏见。又比如说,现在盛行的全国性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对于那些第二语言是俄语或其他语言种类的学生来说,他们要通过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相较于第二语言就是英语的学生,难度系数就要大一些,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要多一些。这也是一种文化偏见。部分学生由于性别、民族、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地域等特征,在评价中受到不公平的评价,甚至可能会受到冒犯。特别是在一些教师自编的测验中,由于一部分教师自身多元文化意识薄弱,在编制测验时,没有考虑到测验内容是否会对一部分学生造成不公平,这部分学生的文化被排斥、压制在了测验之外,未受到关注。这种不公平的评价或冒犯一方面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基于学生所得成绩推导出的结论其有效性也比较差。因为这种带有文化偏见的测验并不能反映学生真正的水平,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够或学习不用功,而是因为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不适应该测验,相对于测验所关注的文化来说,这部分学生具有的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当然,测验中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只能尽可能体现公平,体现多元文化评价的理念,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多样文化。

那么,评价如何才能在各文化间都有效,或者说在评价过程中如何克服文化偏见呢?从评价主体来说,首先,要有一种意识,即多元文化意识。教师作为一种常见的评价主体,其多元文化意识的建立和提高有待于我国整个教师教育体系在培养目标和具体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教师教育要帮助未来教师以及在职教师意识到多元文化教育对他们教育教学活动的意义,培养他们多元文化运作能力和尊重多样文化的态度。其次,审查评价内容。审查的主体可以是评价主体本人,也可以是其他人,不过这些审查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有多元文化意识、广博的知识视野以及一定的评价经验。在这方面,国外设立了专门的“偏见审查小组”,通常由15~25名评论专家组成,而且每个专家都必须非常熟悉测验的内容。审查的对象是测验试题,判断试题是否有可能会对部分学生的文化造成冒犯或者不公平的评价,防止学生因为受到冒犯或不公平的评价而影响学习情绪和学习动力。在判断过程中要注意整体判断和局部判断相结合。最后,可以运用一些策略,比如说,运用多种形式支持试题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试题或者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形式等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多元文化教育要追求教育公正,承认学生文化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各种文化事实以及价值。因此追求多元文化教育也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以确保其得以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