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技异化问题的深入系统思考

科技异化问题的深入系统思考

一、在批判性地考察科技异化问题研究中的两个理论误区的基础上,确立了研究的基本思路

该书认为当代社会尤其是20世纪以来,虽然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体现了人征服自然地创造力,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破坏作用也为人们所日益注目。这迫使人们开始普遍地用批判的目光审视科学技术,从而形成了科技异化问题研究中主要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或理论误区:一是绝对或基本否定科技异化的存在,表现为科技乐观论;一是绝对或基本肯定科技异化的存在,表现为科技悲观论。这两种观点,尽管对科技的社会作用的理解截然相反,但实际上都属于科技决定论,都强调科技对人类未来的决定,不管是幸运还是厄运。它们基本上都撇开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及社会制约性来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真理超越一步,就会变成谬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悲观论的失足之处恰恰就在于它们对于本来是正确的东西作了不适当的夸大。实际上,这两种观点不仅无助于解释现实,更不能指导实践。因为,盲目的乐观是自欺欺人,消极的悲观更是于事无补。科技乐观论与科技悲观论之所以陷入片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思维方式上搞“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因此,对于科技异化问题的研究,正像该书所指出的那样:应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克服其思路上的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即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按照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及其方法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世界,去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不但强调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还重视人的理性创造性活动;不但推崇科学,还高扬人的主体性。

二、在考察科技的本质、批判科技中性论、澄明科技价值的前提下,研究了科技异化的实质

该书认为科技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技不可能完全不受人类掌控,成为绝对自主的力量。科技是人的制造物,是客体,人是认识科技的主体。要清晰人和科技的主客体关系。无论如何,科技都不是能动的主体。科技在于人的发展规律的掌握之中。科技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的活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科技自身内部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高级阶段,科技的自律性和自组织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这种自律性和自组织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内在的而是外在的,即不属于科技内在的本质属性。所以,科技的自主是相对的,不自主是绝对的。把“科技中性论”看做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观地、无价值倾向地、不带感情因素地了解自然,追求真理,主张科技与价值无涉,科学对它的社会应用不负责任,在考虑科学问题时,科学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等等。这种观点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某种意义上是成立并且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从历史上整体上来考察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尤其是对现当代社会的影响,那么我们只能把“科技中性论”看做是一种天方夜谭。科技中性论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为了避免科技对于人类的危害,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而正确地处理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正因为科技是负载价值的,不是价值中立的,并且它所负载的价值中包括了社会因素、主体因素与科技因素等综合性因素的融合,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科技就会发生异化。“科技异化”是一般异化概念的引伸和扩展,所指的是科技人的创造物,本应是满足人的需要和目的、服务于人、造福于人的,但却反过来危害人、控制人、威胁人,成为其创造者人的对立力量。科技异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人自身的异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的异化,和实践方式的异化。总之,科技异化是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异化。

三、在辨析“科技异化”、“科技物化”、“科技神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人化”的主张

该书认为要减弱以至消除科技异化,就必须实现科技人化。那么,何谓科技人化呢?众所周知,人因为具有人性而从根本上区分于“神”与“物”。而何为人性呢?人们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从总体上说,人性即人的本性,即人的本然、应有之属性,指人的一般特征、人类共性或“类”的共同性,它的含义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所特有的或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人性”实际上说的是综合意义上的人的基本属性,从哲学人类学角度看,主要指的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其精神属性。人们称之为人性的复苏与人的自觉;第二种概念是与“物性”相对的“人性”。即针对工业化文明社会发展所导致“物”的泛滥和“人”的异化。透过“人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性化”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它与“神性化”(神化)和“物性化(”物化)有着明显的区别。该书作者采用“人化”一词来表达“人性化、人文化、人道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既不同于“科技神化”(即把科技当成上帝而朝圣膜拜),也不同于“科技物化”(即把科技当成具有自身固有规律的纯粹的“事物”即与人类利益无关的),而又与“科技异化”(即把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束缚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相对应的含义——“科技人化”就可以阐释为:人在对自身反省的前提下,并立足于当代人类生存状况的基础之上努力使科技克服无视人的存在的状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的人性化、人文化、人道化的一面。他的观点是:科技须有人本意蕴,“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综上所述,该书认为科技异化带来的后果是毋庸置疑、不可小视的,人们只有正视这一现实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科技异化并不是科技本身的过错,对科技异化的克服并不需要以放弃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代价。由于科技异化的出现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具有永久性,所以人类完全可以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手段加以克服。只有使科技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运用正确的手段支配它,才能有效的减少他对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破坏作用。提出科技人化、论证科技人化,并非要抑制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不是要取消科学技术,而是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科学技术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当然,该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于科技异化的研究缺少历史的比较,从而难以完全厘清当今科技异化的新动向;二是对于科技异化的理论探讨比较充分,而对科技异化的实践分析则有所忽略。但是,作者提出的科技人化主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的理论底蕴,应该不失为该书的一个主要建树、最大特色和重要的理论成就,而以科技人化克服科技异化的理论思路,更是值得实践工作予以关注。

作者:张媛媛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