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育教学探讨(8篇)

高职教育教学探讨(8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研究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建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确保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根本和前提。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然后结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保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教学质保监控体系建设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目标、资源方面,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教育组成部分有着显著区别。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也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整体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也成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改革中关注的重点。

一、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

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核心。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教学质量决定了高校能否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换而言之,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将高校教学状况纳入可监控范围,推进了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建设,为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还为新型教学方法、动态管理理念的引入提供了条件。以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为中心,高职院校可以进一步细化、统一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狠抓“全面素质质量观”的落实,这些,都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

(二)质量立校的必然选择

与其他高校相比,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方面的先天不足劣势是非常明显的,如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短缺等。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并且,教学质量与保障体系建设多是在政府教育组织部门推动下进行的,高职教学质量与保障体系建设不成熟、不完善等问题非常严重。为此,1998年,教育部在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了“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使高校教学规范化”的发展目标。2004年,在全国第二次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专门围绕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提出了加快教学质量转移的战略,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也给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重视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对教学进行制度约束,才能优化教学过程,使高职院校在质量立校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监控目标失准,过程不全面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指高职院校在高校教育办学思想指导下,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结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教学建议而建立的,以专业教学质量完成为主要标准的质保监控管理运行机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主要由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管理体系、监控体系组成,它监控的内容要涵盖高职院校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考核等内容,其目的是为高职教学质量提供根本保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应有尽有,并且,它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尊重和反映高职院校教学实际,要切实服务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但是,结合实际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都没有结合教学实际来进行,而是直接模仿、采用了其他学校的建构方法。并且,在教学监控方面,许多高职院校都目标失准,将监控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上,对教学条件、教学评价却缺少关注。对教学全过程监控不力,只能影响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作用的发挥。

(二)教学质量评价不完善

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早已起步,并且,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已经实现了常态化、正常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着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修缮与改进工作。不过,纵观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可以发现,许多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都将重心聚焦于师生、教学等内部评价方面,有关教学结果方面的评价非常少,并且,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没有为社会、市场、行业人员的参与提供机会,也没有体现高职教学特色。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在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即便会收到许多有关教学实践的信息,但是,由于顶层设计存在缺陷,缺少制度约束,许多问题即便提出了也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这也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对策

(一)树立全新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是对监控对象的严格管制,而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它归根到底是要为学校教学而服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监控,是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监控,保障是立足于科学分析、科学管理之上的保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也是动态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体现。要想切实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目标,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教学质量观,改变过去那种以学生知识掌握多少、学术水平高度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方法,摈弃教育功利心理和精英教育心理,将主要精力放在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上,同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其次,高职院校要就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向达成共识,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中,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将整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总体水平。

(二)突出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是一体的,其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整个高职质量体系的核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目标明确、体系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并在其中突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争取将监控机制建设融入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的始末。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中,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要综合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要素,要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目标、指导制度、教学管理规范、实训工作条例等都包含进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简单明确的标准建立一套实用的质量管理方法。为了确保质量监督的有效运行,高职院校还要组建一支由专家、教师、学校高层领导组成的教学质量督导组,由其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工作,要求他们通过听课、问卷调查、作业抽查、考试等形式了解日常教学质量,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常态化、规范化。

(三)突出高职特色,优化实施条件

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与普通高校有着本质差别。鉴于此,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还是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上,都要充分体现高职特色,以确保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能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能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质保障体系建设中,要津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突出实践教学、技能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必须能切实反映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必须能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需要有完善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有关部门要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的根本目的,并就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实施制定配套管理制度与规范条例,同时在监控体系引导下,加大教学投入,加快专业监管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以检验、体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

(四)建立规范的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是教学的延伸,也是教学的必要补充。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滞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学评估工作不到位有关。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评估者之间的关系,各种可变心理因素,评估对象组成,都有可能影响教学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要想确保教学评估的科学性,高职院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教学为核心,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具体来说,高职院校首先要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其根据学校课程建构选择评估项目,构建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中,评估项目选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有关人员要注意评估项目、量化指标的开放性、弹性,要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要将教学态度、规范、方法、设计、内容与效果都囊括进去,以确保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在教学评估中,领导组和督导专家要尽量扩大评估内容的信息来源,尽量采用自动化评估手段去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以避免单一层次、主观评估可能造成的偏差。最后,为了发挥评估的作用,还要做好评估结果公示与奖励,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将评估结果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小慧,左昆.以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J].科技信息,2011(20).

[2]刘金玲.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人才,2011(14).

[3]王屹.高等职业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

作者:孙玉凤 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高职院校包装教育教学质量现状及措施

【摘要】高职包装教育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和职业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挑战。高职人才有必要跟进时代步伐,及时改革教学活动并以学生为出发点,着力打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的专业型人才。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职包装教育;教学质量现状;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教育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全社会经济建设输送高技能人才,既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缺乏高职教育特色,教学方法陈旧

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办学过程中教学计划未能体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发展定位不明确。一些高职院校基本沿用了普通专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没有形成教学内容上的办学特色;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没有根据职业和岗位需要进行课程开发,也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所应该具有的的特色性。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并不同于一般教育,它不能采用学科本位和精英教育的理念,这种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大众的教育发展需求。有不少高职院校未能摆脱这种教育模式,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依然把教课重心放在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上,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和形式都采用传统的学科本位方式,这严重导致了当前高职教育不能够培养出实用技术型人才。许多学校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适合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课堂教学时数所占比例大,课外实践时数所占比例少,实践教学的整合力度不够,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高职院校产学结合不紧密,实训效率不高,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实际上,课内和课外、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校内和校外应形成实践教学中实验、实训、实习的一体化模式,只有充实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方式,学生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成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保证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

1.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结构不合理,课程门类不全,符合职业岗位需求新课程没有开发出来,旧的不需要的课程又没有删除。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现状严重脱节,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无法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调整时,没有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来构建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门次内容交叉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课程分设过细,占时过多,而且相互割裂;各门课程都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课程之间不必要的大量重复,以及一些遗漏和相互矛盾,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三是课程内容以理论为主,跟不上市场调研的岗位需求,缺乏实用性。四是课程体系中技能操作的实训内容所占比例较少。在学时分配上,没有根据培养目标来体现出立足职业岗位、强化应用、服务一线的分布结构。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课程重视度不够,实践课程数量较少,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不能满足目前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

1.3教学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

教学管理质量与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是成正比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了整体上职业培训的规划的现象,学校获取短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培养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另外,高职院校还存在诸如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以及实训条件的匮乏等等严重问题。对师资的培养不够重视,为了与社会、企业接轨,学校开出了很多新的专业、新的课程,可学校却没有提供条件培训教师,教师还是守着固有的知识,有的教师没有经过任何学习就接一些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薄弱,加上学校缺乏重视,学校未能有效通过某些方法激励教师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优秀的教师却身处学校的底层。对人才质量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

1.4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高职院校未能与企业、行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未能将与企业、行业的用人标准一致。一方面当我们从职业教育角度考虑问题时,我们会发现高职院校并没有以能力为本位的明确目标,其功能定位也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当我们从企业、行业角度思考时会发现,在当前的企业、行业中参加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缺乏,他们往往没有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更多关注当前的利益,一味追求低成本,招收的员工又多数缺乏专业培训,这大大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当然也不利于企业、行业的长远未来。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对策研究

由于知识技术更新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者流动频率增强,未来社会对劳动知识结构的要求一直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具有必备理论及掌握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等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2.1以“应用”为主旨,以全面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办学定位,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办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各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自身实际情况,以职业岗位(群)能力为中心,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特色等方面正确定位,注重全面素质教育,注重教学体系现代化,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

2.2加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高职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具有必备理论及掌握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等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课程设置要以能力建构为主,以社会发展、工作岗位、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变化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将就业需求和课程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缩减纯理论、纯概念性课程及内容的比重;同时,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并且着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所设课程应加大富有开拓性、具有带头作用学科的比例。要开发综合性实践课程和配套使用使用的知道教材,学生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时间教学要足够重视,要推陈出新丰富课程数量。另外,学校要加强教材开发,寻找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内容,要重视学生教材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要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2.3加强产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这必须受到院校的重视。加强产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首先,高职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看待实践教学,明白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要增加教学学时,争取教学时间占较大比重。其次,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也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学校必须大力打造优良的师资团队,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另外还可以在校外招聘优秀的管理者或者技术型人才来担任教师一职。总而言之,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实践技能强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在当今时代所必须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坚持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国家给予的办学经费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很多高校还不能具备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于是,校企结合模式应运而生,而这种学校与社会企业真正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改革措施,解决高职院校实习基地缺乏的困境,这也将成为今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2.4实行弹性学制

所谓弹性学制,其关注的焦点是选课制,其前提是实行学分制。高职院校实行弹性教学可以说是刻不容缓,它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必须提条件。一是高职生源的渠道不一、质量也参差不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课,如中职毕业生源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课,重点强化文化课和基础理论,以弥补其不足;而高中毕业生源可以多选择听专业课,重点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二是高职教育本身与经济建设结合紧密,特别是中职毕业生源,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可以采取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或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提前修满规定的学分而毕业。三是由于大量选修课的开设,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可塑性以及职业转换能力更强。四是为了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可对一些学生对其他专业有兴趣的进行辅修,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

2.5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管理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和保障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首先,高职院校要重视质量文化的建设,打造恰当的质量氛围,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其次必须不断将教学条件提高升级,加大相关的投入从而为高质量教学打好基础,建立教学质量信息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建立校、院两极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估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使教学质量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管理和监控。结语只有明晰高职定位,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向,并按照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以技术应用为主线重构教学计划,打造品牌,营造特色,才能使高职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闫会珍.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19).

[2]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效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32).

[3]杨东铭.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8(34).定,2006.

[2]张闽芳.浅析我国药品说明书存在的问题[J].海峡药学,2009,21(07):194-197.

[3]王胜男.药品外包装人性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07):12.

[4]范继成.药品过度包装问题的探讨[J].塑料包装,2013,23(02):35-36+43.

[5]曹延芬,于志彬.药品过度包装及其改进研究[J].包装学报,2016,8(02):38-42.

作者:姚德生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建设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技能教学,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但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相对较低,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对其团队管理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入手,对其管理建设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通过该种方式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的发展,提升其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产业教育;团队;管理建设

0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使用教育方式,其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能够针对性的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开创型能力进行教育培养,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进的过程中必须对其教育团队的管理和建设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实践开创型人才。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意识不足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意识是影响其团队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中人员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组成的一种学习创新创业团队。该团队内的人员一般是在高考分数线统招成绩偏下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水平普遍偏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受到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影响,整体教师教育团队中均缺乏对整个团队教育质量的重视,严重的缺乏团队意识。教学团队的建立是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此外,学校对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团队内部教职工缺乏团队意识。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意识。

1.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专业不足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素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团队内教职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在其建设过程中需要具备专业的人员进行教师团队的建立,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员工主要是由学校内部的教师进行教育评价,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该部分教师员工缺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能力的培养,也并没有受到专业的教育课程的培训,在其专业水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二,团队内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中教师员工的素质水平与国家本科院校内教师员工的素质相比较,受到环境因素、职称能力因素等影响,使其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足。

1.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体系缺乏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体制上存在管理体制缺少,缺少监督管理部门的问题。在其管理体制缺失上,我国高校内部并没有专门针对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团队进行建立和管理的部门。因此,在其团队建设和管理上仅仅是利用校内现有的教务部门对其进行师资力量的分配,缺少专业的管理体制。此外,在其监督管理上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内教务系统中并没有针对学校教育团队建设监督管理的部门。因此,更是没有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这样严重制约着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管理的发展。

2未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改进措施

2.1提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意识在提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意识中可以从培训和宣传两方面改进。第一,在其培训方面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内部的教师进行团队意识的培养,从而为其在教育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做出贡献。例如,定期地组织校内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职工进行团队意识的培训,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或者组织团队型的比赛,从而在比赛过程中提高团队意识。第二,在宣传上主要是利用学校环境和教职工的工作环境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意识的宣传。例如,利用校内职工网站进行团队意识宣传,潜移默化地改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团队意识。

2.2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专业建设

如何能够更好地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专业建设。首先,需要在其团队教师的专业水平上进行提升。在其专业水平提升中学校可以通过招揽新的师资力量,在招聘过程中筛选出具有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从而改进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专业水平较低的现象,真正的提升提高教学团队的能力。其次,在其专业素质上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增加教师职业教育素质培养的课程,推荐该教学团队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类师资培训班,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进行专业素质的提升,从而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的建立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

2.3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数量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教学工作。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所组建起来的教学团队我们称之为“双师型”教学团队。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对理论课程能够较好地把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较好的人选。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可以引发学生们学习创新创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可以做到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的基本规律去培养学生,有效地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2.4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体系

在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可以从其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两方面对其进行完善。首先,在其管理制度的建立上高职院校必须建立针对性的管理体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具体流程和工作目标的确定,使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有制可循。其次,在其监督管理上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内现有教育评价系统中建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立的监督系统。从而针对团队内教师进行日常团队意识、教育水平、专业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型监督,从而加强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的管理能力,发挥团队在教学中的作用。

2.5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意见和管理办法,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教研室,负责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力支持高职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对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项目获在大赛中获奖项目重点加以扶持。对大赛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加强培训。把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折算成工作量等办法,遴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一项实践型课程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未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改进过程中可以从团队意识、团队专业和团队管理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团队基础能力的提高来改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企业导报,2016,04(01):46-47.

[2]陈宝文,邓果丽,胡吉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及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2014,11(02):115-116.

作者:王李珺,汪发亮,沈志霞 单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美术教育教学中情感教育探讨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情感教育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愈加凸显。本文在基于探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探索了情感教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施,以期对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美术教学;情感教育

一、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往的美术教育专业可以称得上是一门冷门专业,但如今,它早已成为热门专业,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就美术教育教学方面而言,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相较于以前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高职美术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给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探讨美术教育现状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促进美术教育更好发展的必要途径。首先,我国高职美术教育教学存在偏离教学目标正确方向的问题。美术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学费较高,高职院校易将此类专业作为自身的经济支撑来源之一。一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降低,另一方面盲目扩大生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艺术修养及鉴赏审美能力的培养,偏重于社会潮流的形式创新,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因此较难为社会输送真正具有美术和艺术高修养的人才。其次,我国高职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产业化现象严重,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匮乏。因为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大量扩招,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会在课外开设美术绘画培训辅导课程,但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会出于应试目的而只注重对薄弱环节的查漏补缺,忽略了对根本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美术技巧、忽略美术通感培育的现象。

二、应用情感教育的现实意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环节,相较于智力教育,它更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绪、偏好以及信念等。这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帮助学生在情感教育的应用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本身的愉悦。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种双向沟通的情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下,学生通过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欣赏艺术作品、感悟艺术作品、构思艺术作品。首先,情感教育本身便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情感思路,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及文化内涵传达于艺术作品的感悟和设计过程之中,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其次,情感教育也有利于激发美术教育的通感培养。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能带给鉴赏者关于自然和生活中美的直观感悟,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一个富有感染性的教学氛围中表达自身对于美的追求。而这样的感悟也能够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和理念向鉴赏者传达,这样便在审美和鉴赏方面产生了关于艺术的创造性通感反应。因此应用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情感教育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探索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

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教育,首先要注重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第一,需要关爱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变化,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在情感层面的偏好和需求。相较于其他学科专业而言,美术教学教育是更加关注学生情感交互体验的学科。只有当学生自身能够提高发现和感受美术艺术的能力,才能在获得美好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验,才能将自然和生活中的体验更好地转化为对于美的感受能力。第二,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教育还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独特个性,并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就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而言,有的学生偏重于对色彩通感设计的把握,而物体构图的能力较为欠缺。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便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机制,赏识学生的优点,不打击学生的短板,善于引导学生在情感交互过程中增强对于色彩通感的鉴赏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构图能力培养方面的信心。

(二)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对于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而言,教师情感层面的素质体现对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情感层面的素质包括教师对于情感的反应敏锐感知程度,同时也包括了价值观、态度以及职业道德感。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处在转型成长的阶段,情感体验十分细腻、丰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自然和生活中的人文之美、人性之爱,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德育人。同时,需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平台的构建。不仅要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在情感输出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更加轻松的心态接受美术教育、了解美术作品的鉴赏知识,增强对于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自身对于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人文感悟情怀。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莫奈的代表作品《日出印象》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中形体的构图和色彩的渲染运用,更要引导学生了解光与影的美好变化,感受整幅作品呈现出的完美的整体性,用自由的色调写意,从人文的角度感受港口的日出,早晨薄雾的光影交错、水面博文的日出倒影。不同的景物在一个整体的画面中交融,从中所传递出巨大的希望的感染力。这些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生的感悟和设计反馈给教师,教师能从中了解到学生所能体会到的真情实感。

(三)引导学生增强现实意义上的情感抒发

美术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脱离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空中楼阁,艺术来源于现实,却又得以升华,高于现实。因此,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基于现实意义的情感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天地之美,也需要体验现实生活,体会人文之美,从而帮助学生增强现实意义上的情感抒发。首先,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采风和写生,让学生在贴近自然的轻松氛围中感受来自山河湖海的美的力量,陶冶情操,增强对自然的感悟力。这不仅能够丰富日常单一的课堂授课教学方式,还能够增加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情感的抒发。其次,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例如参观各种类型的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文化馆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浓厚的文化底蕴,对艺术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初步了解,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点拨,进一步促进情感教育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融合。

四、结语

在当前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偏离教学目标正确方向、趋向产业化的问题,通过提倡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通过引导学生增强现实意义上的情感抒发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情感教育的理念,从而能在未来为社会输送真正具备高尚道德情感、专业美术艺术知识以及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嘉蓉.浅谈素质教育下的高职美术教学[J].神州,2013(26).

[2]刘晓林.浅谈情感教育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0(28).

作者:郭雯 单位:平顶山教育学院

第五篇:高师美术教育教学实习研究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美术教育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为我国中小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随着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实践迫切需要能适应改革要求的大批优秀美术学科师资,这也不断引发我们对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资培养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高等师范学院;美术教育;实习课程

1近代中国师范教育实习制度的产生

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近代。1902年,清政府颁布新学制,京师大学堂专设师范馆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开设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同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和1904年颁布的《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第四学年实习,优级师范学堂第四学年“教授实事练习”,第五学年“教育演习”,实习时数占总课时数的10%左右,使我国的教育实习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优级师范学堂的“演习”、“实事练习”,是在学习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及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形成了初步的从教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之后,再到中小学堂演习,这有利于实习者本人从教素质的发展以及中小学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现代中国师范教育实习制度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宗旨与旧中国有了根本的区别。正如浙江师范大学姚成荣所言:教育实习经历了改革重建、曲折中断、恢复巩固、开拓发展几个阶段。1957年2月,教育部总结了几年来教育实习的经验教训,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本科和专科教育实习暂行大纲》,对教育实习的方方面面做了具体的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有关教育实习的大纲。1961年10月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了高等师范“面向中小学”的特点,的教育实习观,人们对教育实习目的的认识深化了,形成了开放的教育实习观念,对教育实习方法进行了多样的探索,对教育实习理论的研究更加关注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3月的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我们能感受到实习观念的改变。该方案的说明中指出:“美术教育实习是保证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美术教育实习在保证时间安排的前提下,要妥善合理地分配时段,建议在起始年级就安排美术教育实习,让学生接触、熟悉基础教育美术教育实际,及早培养职业意识。”

3出现的问题

3.1美术教育实习专业指导教师缺乏美术教育

实习功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实习指导教师作用的发挥,实习指导教师必须依据教育理论和学科特点指导实习教学。但是目前高等美术师范院校都存在美术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专业实习教师的缺乏必然会导致指导工作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美术教育实习的指导内容不够全面,美术教育实习成绩的评价不规范等问题。因为中小学对美术实习师范生的接纳数量有限,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只能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实习生过于分散,加之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有限,所以实习生很难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的指导,甚至有些师范生由于实习学校过远,造成教育实习指导教师不闻不问的情况非常普遍,更不用说反馈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王大根副教授两个多星期跑了十几个学校,只听了37位03届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公开课,而03届此专业有60名美术师范生。另一种情况是一些高师美术院校安排美术教育实习集中在一个地区内几所比较临近的中小学实习,以应对缺乏高师美术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客观现状,但由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本身就少,接纳如此多的美术师范生,平均下来每人每周得到的实际课堂教学锻炼机会就相对减少,这样的做法,不仅师范生的教育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在校所学习的理论更没有能和实际联系起来,即使有了点联系,但也是形式上走过场罢了。

3.2缺乏完善的实习评价体制,没有做好实习工作的总结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实习体系中,缺乏完善的实习评价制度,实习分数一般由各教育实习学校的知道教师根据实习师范生平时的课堂教学等实际情况进行评定,其评定的弊端是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成绩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更多的参杂主观色彩,有的师范生可能会因为与指导教师有来良好的关系而取得高分,甚至不用上一节课就可以拿到实习分数,而有的师范生则可能与指导教师的关系一般而得到低分。另一方面,没有认真做好实习工作的总结,实习结束后就是交一份实习自我总结,这样的评价方式和总结方式,无法调动师范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造成教育实习收获甚少。

4如何解决教育实习的评定

将作为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重要依据,随着实习档案袋的实施,更能直观的看到师范生整个实习前后的真实材料,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评价能做到公平合理化;而对于非师范类的美术专业学生,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不光只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还应把教育实习和教育理论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教师的“质量问题”永远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质量的提升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尽可能让师范生参与进来,对于目前的高师教育模式,采取一种互动的探讨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师范生的研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及对中小学教育的兴趣,另一方面也积极拓宽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主动从课堂以外汲取本学科内外知识的能力,再者,则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实践经验,不能等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反馈,要求高师美术教育去培养这样的师资才逐步的去改善高师美术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苏真.比较师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邱伟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新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3]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4]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徐铭 单位:新乡学院

第六篇: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本文章根据教学实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教学质量的建议。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就要进一步深化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课程地位的认识,就要以练好教师自身的内功为基础,以搞好课堂设计和认真备好教案为关键环节。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

马列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基础理论的教育,是区分旧中国和新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点,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学校的特点和优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大批受过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原理教育,掌握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去研究并解决新问题,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可或缺。高校将思政教育作为提升学生思想觉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明确其重要性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时要求教师本身提升自身修养和觉悟,以做到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并可运用马列主义思想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加强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

教育的社会性质、阶级性质,首先最鲜明的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上。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根本课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志所提出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又具有长远的普遍意义。德育是解决一个人的社会意识的问题,它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德育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的问题;应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

在德育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学生在德的方面得到发展,就是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智的方面得到发展,就是使学生掌握比较广博,完全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和劳动的能力。使学生在体的方面得到发展,就是使学生身体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发育,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学会一定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只有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才能培养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通过政治课、业务课、体育课的教育,要使学生树立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一代。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在教师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实习、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等各个方面,都不能掉以轻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骨干作用。进行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经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习,复习,考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表现在:

(1)教师决定着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方向。教师的教学是按照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来培养教育人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按照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去组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绝不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命令所能决定的,而是通过教学中教师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来决定的。

(2)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就是说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的程度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得如何,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透导,在于教师教学中的艺术力量和方式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有密切关系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教师不仅在教育学生形成好的思想品质方面,在使学生知识不断增长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尤其重要的是在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三)制定好学期授课计划和课时授课计划

学期授课计划要在开学前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按排好各章节的时数及所需的直观教具(ppt、幻灯片、电影等)。这个计划是从总的方面要教师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完成教学任务。它既可避免教师随心所欲的删减教学内容,又可避免前松后紧的现象,使教师能顺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教学任务。课时授课计划(即教案),也就是二个课时的教学方案;它包括、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方法、教具、复习题等项目。其中要标明这节课的重点及疑难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课时授课计划可以写的详细些,亦可写的简明扼要。对新教师来说,应写的详细些,为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对老教师来说,可以写的简单些,写成提纲即可。当人随着科学的发展,教材进一步修改,教学的内容加入新的东西,因此,课时计划亦将得到逐步的充实和提高,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

(四)重视课堂教学,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这是教师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因此,重视课堂教学,上好课,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要上好课,教师必须在上课前,要花几倍的时间备课;要通读,精读,熟读教材内容;找参考资料;准备教具;试讲或默讲等。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中也往往通过默讲来反复揣摩表达方式。正如老教育家说:要当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术”,即学术、技术和艺术。要达到三术具备的目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有些老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有的老师上课时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犹如艺术的享受;但有的老师照本宣读,学生听起来感到乏味。这里有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通常有启发式教学法。我们应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用广博的科学知识、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上,我的做法是:先通过提问,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步步深入,层层展开,把应讲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最后进行归纳。在讲具体内容时,要重点突出到最后总结归纳时,用简单扼要的话概括,把本堂课的重点强调一遍,然后结束这堂课。

三注意事项

思政教育理论课本就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将其视为表演艺术,并注意授课中的易忽视的问题,即可提高讲授和听取的质量。

(一)注意讲课的声调。讲课的声调式信息传输的过程,要注意语言的结构和声调的高低,应该强调的重点,讲课的声调要高一些,要避免始终一个调,像和尚念经一样。此外要注意改掉语弊。这些都会使听者厌烦,影响教学效果。总之,讲话要通俗易懂,声调要抑扬顿挫,语言要丰富生动,讲授内容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

(二)大胆。就是教师一登上讲台后,就等于演员登上舞台“进入了角色”,就要有“目中无人”的气魄。用通俗、和谐、生动的语言,把应讲的内容讲出来;又应以手势比划,大胆而不拘束,“手舞足蹈”而不失文明体态,“眉飞色舞”而不失庄重严谨。绝不要只低头念稿,抬头写黑板,二布眼观全室,耳听四方,对学生大胆演讲,敢于管教,做到教书教人,管教管道。

(三)表演艺术和表演才能。主要是讲课的艺术和技巧。高校讲课一连两节课一百分钟时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在这个时间内用语言、手势、板书、等形式讲出来,使学生听清听懂,而不感负担和压力;这就要求教师讲课中,语言要生动,简练。音调要和谐,波浪式的伴随学生的情绪而起伏,要适合学生兴奋和抑制的生理特点,若单一的音调,时间一长,必使学生催眠入睡。手势比划要恰如其分不要做得太多,让学生讨厌,做到大方自然。板书要适当,不能写的太多,也不能太少,只要标题,层次分明,概念写清,就行了。

参考文献

[1] 白显良.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2,(9):42-45.

[2] 王涛.浅谈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版),2013(35):63.

[3] 张俊国.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J].成功(教育科学版),2009,(9):145-147.

作者:木尼拉·阿布都外力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第七篇:高职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职业素养教育研究

摘要: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探讨如何将职业素养教育与高职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将职业素养教育嵌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技术”到“技能”的变化。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育;高职;电子通信类专业;教育教学

在职业院校电子通信类学生教育教学中引入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学生“情怀”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高职电子通信类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礼仪、行业技能,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育人功能需要充分发挥。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是高职电子通信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模式。

一、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都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提高其学习欲望,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1999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学校教育要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要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可迁移的职业技能的培养。高职电子通信类学生培养的目标是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学习和素质教育容易分离,往往忽视了“技术”到“技能”的变化,急需将职业素养教育嵌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

二、职业素养教育与教育教学结合的现状与分析

高职类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大量的专业技能课程,大量的实训内容,课堂内容非常丰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训练,还需要从专业技术到专业技能的转变。课堂的理论知识、实训训练还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是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场所,有优质的师资力量,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基地,企业和社会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大熔炉、大市场。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要提前感知社会大市场。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力开展职业与就业指导,但效果颇微。高职院校电子通信类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强,专业技术扎实。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业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与教育教学结合的现状仍不容乐观,职业素养教育应继续研究和实践,应更加重视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的建设。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素养教育与教育教学结合的现状,应从高职电子通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外实践着手,全力打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课程建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采用过程性考核。鼓励学生参加部级、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作品竞赛、电子创意竞赛等专业类的比赛。“挑战杯—彩虹人生”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等活动可以作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平台。

2.课堂改革。培养学生的职场素养,以就业为导向,打造模拟职场课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了解未来职业。举办校友回校活动,引入学长导师机制,对学生的专业、职业和就业进行指导,加强气质地培养。

3.课外实践。高职电子通信类学生的培养不应仅限于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加强心理安全教育、创先争优意识的培养,注重过程性考核。

四、立足专业,以社会服务推进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离不开专业学习,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为例,该系立足专业,发展特色团队,持续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推进职业素养教育。该系创立了电子服务队的学生团队,开展电子服务队建设,服务南海校区周边村庄的家电维修。2015-2016学年,共开展义修20余次,成功修理家电1000余件,参与学生达400余人次,缔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智能公交车设计工作室”项目获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技团队“挑战队”成立2周年,继续服务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坚持每周1次训练、每周1次技能培训,每月1次社会服务活动。立足专业,创立各类创新型学生团队,在社会服务中推进职业素养教育。

五、结语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高职电子通信类学生从“技术”向“技能”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方案的研究、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职业素养教育课内课外调研、研究和实践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中进一步探索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职学生教育教学中的方式将是一个重要课题。高职电子通信类学生职场气质、行业技能养成和培养,在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中找到平衡点,认真学习、健康成长,从“技术”到“技能”的发展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丹.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现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2]陈伟明.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33).

作者:庄坚泉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

第八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当前,就业市场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这种严重的供需失衡状况。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实行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认识观念,提高高校管理者系统的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体作用,激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机构,制定教学培养的目标等。

关键词:就业;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教育对象的就业率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聘用人才实行双向选择以后,毕业生有了选择单位的自主权,用人单位也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合适的人才。这种双向选择使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受益,但是,就业市场的实际状况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一些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特别是工厂生产第一线、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急需大量高等人才。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共识,加快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办学理念主要是办成国内、国外有影响力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轻视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热衷于“升本”,地方本科院校则以办成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争取学校成为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授予单位。对于培养应用型或者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则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拿项目,用很大的精力做科研工作,而在本科生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不够。高校专业的设置并不是建立在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基础之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很多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学非所用,某些专业甚至出现整体就业困难。专业课程安排较为单一,专业设置狭窄,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教学内容的设计跟不上社会发展。受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装备水平的限制,许多高校往往弱化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应用方面能力不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同质化严重,出现了万校一面的办学结果。很多高校教师至今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考试仍然是采用一张试卷来确定学生的成绩,而学生的成绩单并不能完全说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后,传统专业有更好的设施和良好的师资力量,而开办新兴专业则需要很大的人力、财力。所以,传统专业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从而导致传统专业的毕业生严重饱和,市场消化不了,而新兴专业培养的学生则供不应求。

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提高教育教学思想认识,转变高校管理者系统的观念

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高校领导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管理机制,引领广大高校教职员工达成改革创新的共识,真正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实效。教学实践受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以促进学生就业和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研究、探索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的新规律、新方法,从而形成“导向、主旨、目标、成员”等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思想。

(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体作用,激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教师创造了高水平的教学成果,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主体力量。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听取、吸收他们的意见和智慧,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给广大教师创造条件,使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着重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的制度,特别是为中青年教师继续教育、进修访学提供便利;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机构,制定教学培养目标

高校办学的目标,要在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层面的需求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的同时,把握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充分尊重高校发展的规律,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结构设置,对学校服务社会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制定教学培养的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根本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只有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学校整体的就业质量,才能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四)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高等教育也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政府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正确引导,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要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体行为相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对高校加以引导,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时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将学校办成有特色、国内知名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校,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成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格局。

(五)吸纳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高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支持地方建设的重任,而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最终载体,高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科研和人才输出方面的合作来改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确保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满足企业的需求,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相结合,毕业生的毕业实践、毕业论文考核等环节都可以采用到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过程中,应充分调整人才培养的策略,在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优化设计,逐步完善和深化管理机制、就业体制的改革,通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有利于用人单位用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桂英,丁晓秋.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J].神州,2012,(9).

[2]程刚强.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赤峰学院学报,2011,(10).

[3]赵利.以就业导向推动高校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2008,(1).

作者:王国伟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