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育人体运动学课程建设探讨

高职教育人体运动学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

结合高职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人体运动学基础课程建设进行探讨,提出建设思路、所遇问题及教学体会。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体运动学基础;课程建设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上报稿)》,该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大主干课程。其中,人体运动学基础作为核心课程运动治疗技术及作业治疗技术的基础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学校的重视,多数院校开设了此课程[1-2]。然而直至目前,我国尚缺少统一的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体运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策略等[3-4],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过课程组研讨、集体备课,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大纲进行多次调整、修订。根据我校教学实践,对本门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总结,现介绍如下。

1合理制订课程标准

1.1制订人体运动学基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学原理,从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角度分析功能运动,指导健康或患病人群,达到增强体质、改善残损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1.2精选课程内容,规定学时

人体运动学基础课程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其内容包括人体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学、骨骼肌运动、关节运动、运动控制、运动训练、运动障碍及运动代偿等。高职三年制学时较短,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必须对课程内容及学时做以精选及规定,我们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对课程内容及学时的安排见表1。

2加强教材建设

本校2006年开设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007年课程设置增加人体运动学基础,先后使用过周士枋和丁伯坦主编的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运动学》以及戴红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运动学》,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上述两本教材均适用于本科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目前,我们使用尹宪明、井兰香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运动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及基础课程授课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其内容进行了调整,并自编教学讲义。

3教学方法多元化

作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人体运动学基础是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1讲解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学

人体运动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讲授法仍然是主要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贯穿始终。然而,枯燥、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避免单一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而是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学,尽量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3.2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比如,在讲授运动分析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向同学示范并讲解原理,教师给予点评。这种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此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3增加实践教学

人体运动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必要的理论讲授之外,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我们对多数章节至少开展2个学时的实践教学。比如在讲解运动氧供应及运动能量代谢时,我们增加了运动心率、血压以及能量代谢等的测定内容,通过亲身体会,使学生理解运动对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在讲到运动训练部分时,要求学生对自身或某一特殊人群制订运动处方,以此增强对运动处方的理解。

3.4增加病例讨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病例讨论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人体运动学基础时,学生并未接触过临床,也未学习过临床专业知识,病例讨论学习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精心选择病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故我们在运动障碍及运动代偿部分运用此种方法,教学效果较好。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据人体运动学基础教学特点,我们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包括三部分:(1)平时成绩(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阶段测验及技能操作等),占总成绩的20%;(2)实践技能成绩:病例分析,占总成绩的20%;(3)理论成绩: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

5目前存在的问题

5.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人体运动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内容包括生物力学、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等,以前多由解剖、生理、生化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然而教师仍局限在讲授单纯的解剖、生理、生化知识,而与人体运动结合较少。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既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还有自学能力,掌握运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5.2与前期课程未有机结合

人体运动学基础的前期课程是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在教学中,如何避免内容的重复讲解,又要重点、难点突出,一直是我们探讨、研究的问题。今后我们将整合课程内容,使相关课程形成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课程体系。

5.3授课内容不符合岗位要求,未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

人体运动学基础课程内容不符合高职康复治疗师岗位要求,未与学生职业资格考试挂钩。今后我们在教学中将既考虑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接受能力等因素,又兼顾学生职业资格考试、临床工作要求等。

参考文献:

[1]缪文玲,张日新,丁雪芹.Delphi技术与三年制高职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的设置[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2):158-159.

[2]陈尚,刘晓梅,林乃祥,等.康复专业解剖学运动系统实验改革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1):101-102.

[3]潘淳,胡阳秀.国内外康复医学研究现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7):1034-1035.

[4]黄澎.运动学课程目标与教学重点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785-787.

作者:张立峰 单位: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