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师定位管理

教师定位管理

论文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教育的发展,教师角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当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自身的职业角色与教育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和完善,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方式,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以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教育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必须开拓新的教育领域,自觉、积极地实现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从而赋予教师角色以新的内涵。

一、教师是引导者

21世纪是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同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当今社会,教师的作用己不仅仅局限于把一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集合清楚、明确地讲解或呈现出来,更主要地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与其己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并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柳币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指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帮助学习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教师要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师是参与者

教育信息化、信息民主化意味着知识传递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变革。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分发信息。教师的“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逐渐消融;随着教师独占只是局面的瓦解,教师的“专业权威”面临着浦唆的挑战,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之上。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他们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

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三、教师是促进者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在于怎样促使学生学习。应善于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强调教学活动应能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竞争,激励全体学生争取成功。教师要为学习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并不是一味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而是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展,而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教师是学习者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就得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终生教育从个人和社会地观点来看,己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终生教育是与人的整个生命相伴随始终的教育观念,是贯穿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的教育”。教师作为个人和社会一员,首先应是一个终生的学习者、终生学习的带头者。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学习方式是以创新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对老师来说,意味着不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知识的专门传授者。教师要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视野的强大能力,这就是新知汲取能力。谁具备这种能力,教师与学生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有利于彼此身心的发展。

五、教师是研究者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有的教师一本讲稿一讲十几年不变,科研意识淡薄,尽管兢兢业业,但往往事倍功半,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1]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被视为教学法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教师是教育机构的前线代表,教师永远只执行那些由不在班级内教学的人所创立的教学理论,他们的主要角色是传递一般课程里采用的知识,及确定某部分的学生已学到了这些知识。因以上的观点,教学被视为一种非理性的工艺,而学校则是工厂,教师很少被视为学习者以及教学与学习机构内之变化力量。[2]

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动适应者和把握时代脉搏的主人。在教师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的过程中,从事行动研究是必要的一个转化环节。教师在行动当中,有行动的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他们对实际问题具有“局外人’。专业研究人员难以替代的认识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组织和引导教师对自己的行为积极反思,参与研究,将行动与研究融为一体,可以促使其不断检讨自身行为与教育目的的差距,持续地、长久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六、教师是组织者

现代教育观和教学法要求柳币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好比谈话的主持人,而不象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习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当然,宽松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准则和行为规范。教是要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平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七、教师是人生艺术家

未来教师角色,应具有人文特质,指导学生过智慧型生活,他应该是拓展心灵智惹的“人师”。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不过,由于这种平等而双向的交往是“人一机”系统的交往,又会造成认知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及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教育教学艺术、优良的人格魅力,努力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确立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师生交往的“师生场”。[3]

21世纪是人类对教育充满希望的世纪,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重新定位,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刘学征.素质教育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书育人.2001

[2]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宋广文.研究型课程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