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留守学生教育

留守学生教育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通过采取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留守学生的管理在于“四难”。

(1)溺爱放纵,教育难。

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爱的满足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但是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二次。在家时,给予“100份”的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撒向孩子。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他们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溺爱放纵。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如有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是,当家长外出打工,孩子在校时,学校相对于学生的家,有规、有矩、有张、有驰、有度,与家长溺爱,发生强烈的碰撞,以致教师教育难。

(2)缺乏管护,安全难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护,加之节假日又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造成学校与家庭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他们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他们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学校、教师、家长感到压力大,每学期,各地时常发生留守孩子受到伤害的悲剧。留守孩子的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普遍问题。

(3)隔代管教,监护难

留守孩子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临时监护,而大多数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在孩子们心中总是天真地认为:我是父母生的,房子是父母盖的,饭是父母给我吃的,很难认同爷爷、奶奶,而这样隔代管教、监护工作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极端溺爱,一是极端粗暴。爷爷、奶奶年纪大,对小辈往往过于溺爱放纵,小孩要钱给钱,要吃给吃,每天上学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失去约束的留守孩子特别顽皮任性。有一些老人,一生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长大成人,现在他们又要照看孙子、孙女,又要处理家庭琐事,身心极度疲惫,脾气粗暴,教育方法简单,对留守孩子非法打骂。这样不但不能管教好留守孩子,还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故事。

(4)管理脱节,磨合难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各个环节。

磨合难一:隔代沟通难。外出打工的家长,他们工作地点经常变更,居无定所,与学校缺少配合,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学校、学生与他们沟通交流非常困难。不要说平时,遇上急事,也是束手无策。在家看护的爷爷、奶奶年纪大,对子孙一般只起着吃饱穿暖的作用。至于在校学习是否用心,作业是否完成,在外是否打架,因他们能力、精力和责任心等原因,根本管不了,这就造成了留守孩子在校有老师管,在家无人管的恶性循环,家庭教育成了真空地带,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磨合难二:家庭期望值高,学生成长难。有的打工家长,思想狭窄,教育水平低下,只是一味地强调,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在外务工供养孩子生活、学习,对孩子一味地强调考试分数。即使孩子考了99分,也还是不行的,要求高,致使本来课业负担已很沉重的留守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产生厌学情绪,学校工作难。

磨合难三:社会关爱不够。关于留守孩子的问题,电视很少进行教育报道,报纸没有专栏,节假日期间留守孩子或沉溺网吧,电子游戏室或光顾麻将室或封闭在家,或行迹街头,这样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心智健康发展。

磨合难四:学校管理留守孩子力不从心。教师编制紧,一般教学点一人一班,语、数、品、自、体、音、美一人统上,教学任务重,造成老师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很难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调,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应付日常开支都是捉襟见肘,根本无力为留守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和娱乐环境。

在深入了解了影响这些“留守孩”的表现和原因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可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措施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孩子中的积极作用。

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学校要起积极作用,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家长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片。其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在建档过程中,低年级要向年级负责,并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着留守孩子的成长。

2、实施关爱留守孩子责任帮扶制度。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校务日记,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家长”。部分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掌握留守孩子的思想、生活情况;教师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每班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关于留守学生的主题队活动。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老师平日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了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如班集体设立“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班集体开展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班集体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校结合课程改革,把“绿色”教育引入小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增强服务家乡的意识和参与家乡建设的能力。让每位学生得到发展,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流失。

6、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应急机制。学校建立“留守孩子→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状,明确包保责任制,对重点留守孩子实行师生“一带一”包教帮扶,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二)、加强沟通,形成关爱留守孩子的合力。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开设亲情专用电话,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家长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注重对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学校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4、加强同社区、家庭的合作。为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可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成立“贫困学生救济基金”。学校同社区、家庭联系,通过印发关爱孩子倡议书等形式,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关心留守孩子,形成政府、社区(村)、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

相信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多管齐下,综合管理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双亲外出经商打工的“留守孩”一定会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