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

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育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研究实施语文教学美育的规律。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握美的特征,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审美的基础

阅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在创造与欣赏的辨证关系中,创作者及其作品起主导作用,对欣赏者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起指导作用和示范效应。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其审美教育的内涵。成功的泛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进入审美的情景之中。如读《,你在哪里》,用低沉而缓慢的声音,注重轻、重音量的变化,通过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时而远扬的泛读,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当读到全诗最高潮的时候,师生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课堂里会响起悲痛的哭声……人们会认为,这不是在上课,分明是在深深地悼念人民的好总理!读的《Qin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会产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狠抓关键词收到审美教育效果

优秀的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集合体,多数文学作品,现在还配有成套的音响教材。语文教材是“真”与“善”相结合的美的世界。诗歌中有情感美、音乐美,教文中有意境美、构思美,小说中有形象美、人格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狠抓关键字词的分析,可以捕捉美的形象,收到美育效果。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他们的思想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教师抓住这些文字,结合三个事例分析,学生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组排比句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的美感,不能只是感官刺激,而是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严格讲,没有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就谈不上真正的美感,美感是对客观事物美的反映,是对一定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情感体验。人是有感情的,或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或是对丑恶现象的怒不可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感情,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是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把握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感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如教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教师向学生讲述《白蛇传》的故事,使学生产生对法海和尚无比愤恨,对白蛇娘娘无限同情的感情。这既为学习这篇课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情感是开发智力和增强审美能力的催化剂,语文课不能没有情感。教学时,要使课堂气氛和课文内容吻合。如教《白杨礼赞》时感情要热烈、激昂,教《连升三级》气氛要诙谐、幽默。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习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巧妙设问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通过巧妙设问,启发思考,完成审美过程。对于叙事性的文字作品,如小说,其提问要紧扣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让学生从对作品的分析中认识主人公的形象。如教《孔乙己》一文,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可设问:孔乙己断腿前后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有什么不同?断腿前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摸出九文大钱”,断腿后的孔乙己“黑而且瘦,盘着两腿”,“摸出四文大钱”,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小说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这样巧设问题,就能强化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鉴赏美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美的特征,运用正确的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提高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