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诞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而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却较晚。我国传统的应该教育,不仅使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主要的是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针对新时代的要求以及我国教育的现状,做出了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新教育体制的战略决定,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样以来,如何摆脱应该教育就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

一、何为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即"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

"现代创新之父"美籍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创新论。他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过程"称为创新。他不仅创造、重新组合、再次发现视为创新,而且强调"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创新过程。这恰好与我国目前教育要解决的两在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该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把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

创新教育的实施应包括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它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作为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在创新教育实施中,创新性教师的能力培养应放在首位。

在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有创新性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这有效的教育方法的教师。教师创新性水平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师德),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只有具备较高师德的创新性教师才能充分创造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才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进而培养出创新性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创新性的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选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发现、重组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个性品质,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便激发学生自身的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教师要有多元经、科学化、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对创新性的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又要有科技、文学、文体等知识作为创新教育的基础,要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的知识作为条件。要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应变的手段。要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激发、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学工具,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创新教育。

第四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这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教学监控能力是贯穿创新教育的整个过程,这表现为课前的计划与准备要周密和完善;

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要活而不散;课堂教学有序和富有创新;教学语言与人体语言的严谨与幽默;对学生的评估要科学化和注重能力的发展.最后对课堂教学要认真小结,扬长避短,以表达最佳

的教学效果.在教育管理方面要使学生相信教师不是具有最高创造的人,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要表示赞许,鼓励学生提出新奇的见解,提倡学生利用讨论的方式去寻求新的见解,这样以来可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各自发挥最大的创新潜能.

2.创新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

(1)探索精神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科学是知识系统,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的变化趋势;要鼓励学习中的谈究和怀疑,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发展知识."

更重要的学习探索知识整体及知识间联系的把握.我们的传统教学很少教会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性,而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是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重新发现"的关键所在.

(2)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中层次的重组,后一个比前一个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

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和创新能力,例如,1999年高考改革要求"在考察科学知识的同时,"

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高考试卷特别是语文试题实行了力度较大的内容改革,被媒体称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当然,限于生理年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创造意识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

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主动能够瞥样自己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

逐步培养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则可以从创新层面的重新发展,尤其是重新组合着手。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创造发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展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才表现为"前所未有",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凭空设想,因此,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认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三、创新教育特点:

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特点,认真深入的研究这些特点对创新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育主体的个性化:

创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欲望,人人都有创造性。人的个性差别是不可否认的。教育必须承认为种差异,并赋予每个人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去发展,以自己独立理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造。

2、师生关系民主化

作为一明教师,不懂得尊重、平等、信任,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护学生。

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教育必须参照这一价格目标,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才能不"惟上"不"惟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会变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3、课程设置综合化;

课程的目标应是塑造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个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德、智、体、美、劳设置齐全,又要使必修、选修、活动课有合适的比例。不可顾此失彼。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旨在助人获得一种内在的精神。

体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活动物质前提。

艺术教育能升华人的精神,改变人的行为。特别是它对右脑功能的提升与开发,使人获得了创造的思路与灵气。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

必修的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构成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实施创造教育目标,嘴为艰巨的工作就是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否则,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往往会因为失败的课程体系而付诸东流。

4、教育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强调启发,启发注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创新教育中必须采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用微机和多媒体手段,统购形象的动态和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科学化

教学评价科学化应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注重共性转向肯定个性,从知识测验转向多种能力测验,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它以服务于教学为目的。而现实教学评价系统却严重异化和扭曲。第一,考试本身被当作追求的目标;第二,考试成了教师指责学生、侮辱学生、厚次薄彼的借口;第三,考试学生违背自己的发展愿望,放弃自身的特长、兴趣,在"书山题海"里耗费自己的精力,在"标准答案"中消磨自己的智慧与灵气。

科学评价首先要注重共性转向尊重个性。人的创造力不仅表现科学研究领域,它同时也可以表现在政治、商务、管理、组织、艺术、体育等许多领域。尊重个性应成为评价内容的重点,也应成为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原则。

其次,要从繁杂的知识测验转向一般能力测验,从重结构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

再好的考试反映出的学生的情况也不及教师对学生长期观察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来得准确。因此,新的评价制度会淡化结果评价,倡导过程评价,从而减少傲视的频次,弱化分数的作用,由此来环节频繁考试带来的精力及耗费及一次考试定终生的沉重的心理压力。评价知识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但评价却以它对教育、教学工作极强的导向、鼓励、调动功能而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没有考试制度的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就难以找到突破口。通过创新教育的研究的实验,可使学生形成创新思想和行动,但这不意味着创新过程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创新目标的最终实现。如果创新教育只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把创新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不注重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协作精神,那么创新学习的过程就没有完成,创新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总之,创新教育依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