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智能布线系统建筑结构论文

智能布线系统建筑结构论文

1传输介质的选择

1)光缆。通常情况下,光缆适合用于传输距离较长,数据容量较大的布线系统。

2)非屏蔽双绞线。常用的非屏蔽双绞线有以下几种:a.三类线用于以太网,以10Mbps速率工作,点到点的距离可达100米。b.四类线用于令牌环网,以16Mbps速率工作,点对点可达100米。c.五类线是数据传输级以100Mbps速率工作,点对点可达100米。六类和七类线传输带宽分别达到250MHz和600MHz。

3)双绞线网络。正因为双绞线技术的发展,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运行才拥有了科学的保障。可以发现,在过去的局域网系统中,其布线结构与传输介质是不相兼容的,其代表有:以太网应用总线结构和50欧姆同轴电缆,令牌环网用的是环结构和150欧姆屏蔽双绞线。随着双绞线技术的发明,其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有了飞跃的突破,非新型拓扑到星形拓扑的转换设备集线器是以太网的10Base-T得以应用,非双绞线传输媒介均可使用双绞线。无屏蔽双绞线最主要的提点是成本低易于安装。

2智能弱电结构化综合布线的优点

1)智能弱电结构化综合布线具有先进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其可以为五类非屏蔽双绞线提供155Mb/s的信息传输能力,拥有超强的扩展能力,很大程度上为未来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智能弱电结构化综合布线具有兼容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可以兼容相同电缆、配线端子排、相同插头、相同模块化插孔等,其强大的兼容性优势使得其可以将不同传输介质全部转换为相同的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

3)智能弱电结构化综合布线具有灵活性特点。与传统布线相比,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物理星形拓扑结构及相同的传输介质,使得系统中所有信息通道通用,支持电话、传真、多用户终端、ATM等。且系统中所有设备的开通与更改都无须改变布线系统结构,只需增减相应的网络设备、进行必要的跳线管理即可。

4)智能弱电结构化综合布线具有可靠性特点。系统主要利用高品质的材料和组合压接的方式而构成高标准的信息通道,且每条通道都采用专用仪器校核线路,电气性能优,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5)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中,其线缆选用的是标准化的线缆,插头选用模块式的,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主要可以为办公楼宇的信息点管理提供便利。当办公室需要搬迁、终端设备与电话都需要移位时,并不影响系统的再次使用,只需将插头重新插入新位置,并相应做出弱电设备的跳线处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上文中综合布线系统利用的第二个观点比较合理。当然,选择第二个观点的原因还在于目前许多弱电设备供应商的系统与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不能兼容,若要实现对弱电系统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中的运行,还需增加转换设备,增加了成本与环节。

3布线系统设计等级

1)基础型设计。设计基础型的布线系统比较适合于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要求用铜芯电缆组网。与此同时,布线系统的每个工作区都应保证拥有一个信息插座,配线电缆为一条4对非屏蔽双绞线,完全采用夹接式硬件,干线电缆则最少拥有2对双绞线。

2)增强型设计。设计增强型的布线系统比较适合于配置标准场居中的场合,与基础型设计一样,同样要求用铜芯电缆组网,布线系统的每个工作区应保证拥有两个以上的信息插座,配线电缆为一条4对非屏蔽双绞线,采用夹接式或插接式的交接硬件,干线电缆至少拥有有3对双绞线。

3)综合型设计。毋庸置疑,设计综合型的布线系统比较适合于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要求同时利用光缆和铜芯电缆混合组网,并且布线系统的每个工作区的干线中至少配有2对双绞线,增强型工作区的干线中至少配有3对双绞线。

4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法

1)在终端区设计过程中,应由墙上安装的双座RJ45信息插座界面引出接线,并连接好终端设备与输入输出环节。

2)在水平子干线的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多的采用4对8芯直径0.5mm双铜芯(24AWG),并敷设到每个房间。普通电话安置需要有一对双绞线,而数据通信则需要使用1对或更多的双绞线。

3)在分线箱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分线箱的使用功能与配置。分线箱主要分布在各层竖井中,负责管理各层水平布线,连接网络设备。因此在设计时,分线箱应放置于配电室内或电工间内,在办公楼宇的每个楼层的多个水平子干线合一共享同一台分线箱。

4)在垂直主干线的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25至600对直径0.5mm标准通信电缆(24AWGUIP)和光纤,采用独立25对线为一束的干电缆的数据信号,采用高品质的室内光缆作为数据主干线,以支持多媒体技术的运行。值得注意的是,数据传输部分应有由机房光缆主配线架向光缆分线架引出六芯光缆,其数量具有由各终端的数量而确定。当然,为保证光缆对网段运行的支持,要预留备用光缆。

5)在楼外连接干线的设计过程中,通常要采用光缆或大对数干线电缆为主干线选择,在布线的过程中则主要利用架空法、直埋法或管道系统法而实施布线。

5小结

受规范条件的限制以及产品技术与性能局限的制约,目前智能建筑内的弱电系统还不能完全融合于结构化综合布线平台中。因此,研究部门和生产单位,都应该加强研究与创新,努力生产能满足各线径和各传输信号要求的综合布线系统,更好的适应弱电系统的运行,以促进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发展。

作者:高东鹏单位:沈阳蒲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