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工匠精神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工匠精神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摘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需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特别是建设国家工程更需要大量人才。针对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环节、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工匠精神存在的认识误区和不足,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合起来,增加工匠精神课程教学课程,加强实训环节教学,强化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强化工匠精神宣传教育,营造具有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用更好的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支撑和服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装备制造;人才培养;

1研究背景与工匠精神关系

工匠精神支撑着装备制造业,是立国兴邦之本。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发展、技术创新、推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保障,一定要坚持“人才为基础”的原则,走人才引领发展的道路,通过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卓越工匠人才实现和保持其“先进性”[1]。匠人们要具备硬技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目前,高校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除了内涵、价值、意义阐述外,主要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工匠精神缺乏的最主要原因,二是关于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对策研究。针对面向高职院校培养的装备制造人才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探讨。

2针对装备制造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足

2.1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工匠精神”文化氛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更多的体现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很少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在高职院校对于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校领导层更加侧重巩固办学规模,对于内涵式发展关注不足;二是高职教师缺乏工匠意识,教师是工匠精神的传播者,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性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工匠精神传播效果;三是校园文化宣传“工匠精神”只停留在表面,零散的条幅、主题活动,在实训场地中,工匠精神很难看到。以上情况,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缺少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2.2课程设置缺少关于“工匠精神”相关内容。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相应的教学内容支撑,教学内容则主要通过课程体系来表达[2]。传统课程体系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按照专业课程难易程度逐渐递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高职院校中部分学校还没有关于工匠精神的课程,工匠精神只能在专业课程中体现,并且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专业课程内容陈旧,与行业、企业发展脱节情况比较严重,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很少涉及关于工匠精神方面的教学内容。

2.3多元化评价体系不适合“工匠精神”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现阶段学生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包括:一是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多依赖教师的主观意愿,部分教师没有全面的衡量标准;二是实践成绩的形成更多的是部分实践项目,典型的实践项目不能代表学生的综合水平;三是学校过于看重考核理论知识,轻视实训学习和企业的顶岗实习,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解决企业所面临“匠人”能力和合格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3高职院校面对装备制造人才培养融入“工匠精神”的策略分析

3.1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指导教学全过程,育人应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深入调研,明确工匠精神以何种方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企业专家一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有效开展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上,以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形成“双方向”课程体系开发,形成齐头并进相互依托的“任务驱动,情景模式教学”,突出岗位职能基本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完善职业素养的养成,尽最大努力实现职业教学任务与工匠精神有机融合。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化手段、微课、直播、视频、动画、案例、远程实训等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训经验真正树立起对从事专业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完美的精神品质。

3.2将工匠精神深入融入技能训练。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应首先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让一线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一刻也不能放松,严格要求教学质量培养出操作规范、技能优先、素质卓越的职业技能型匠人,这些目的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工匠精神,如果第一步都没有走好,怎么严格要求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所以要给一线教师一个工作环境、培训机制、鼓励措施,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技能训练中以身作则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3.3塑造校园崇尚技能的工匠精神良好氛围。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建立起来的,要经过至少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创造出独特的价值体系,也就是一所高校的价值观、办学思想、行为规范、社会赞誉等,这些也是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精神与环境氛围的体现,职业学校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坚持和秉承工匠精神,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更应该深度参与工匠精神文化建设。学校要加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专业本身工匠精神,利用互联网、微信、校园网等多媒体平台,主动传播工匠精神,鼓励开展第二课堂推广工匠精神,利用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学术会议等活动机会,积极开展关于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教育。

参考文献:

[1]蒋华林,邓绪琳.工匠精神:高等工程教育面向先进制造培养人才的关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89~198.

[2]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作者:李猛 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