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施工工艺过程及不足

施工工艺过程及不足

作者:李锦单位:江西省送变电建设公司

铝管地面组装及吊装为便于安装和运输,每根铝管由两段铝管组装而成,两段铝管长度不同。安装时两段铝管通过铝管内、外接头连接为一体。将铝管放置在安装平台上或平整的地面上,使铝管处于水平状态,以确保铝管连接后平直。应在两段铝管连接处的内外表面、接头金具内表面和内衬管外表面上均匀涂刷导电脂,以保证接头处通流良好。根据跳线安装说明书将内衬管安装在两段铝管内,两段铝管的端部应接触,转动铝管使铝管终端金具上的引流板方向与设计要求相符。安装接头金具,螺栓的紧固力矩应达到要求值。根据施工图安装铝管间隔棒、重锤及跳线绝缘子串等。刚性跳线铝管吊装应使用两套起吊设备互相配合进行吊装,现场布置见(图2),铝管吊装工序如下。首先在铁塔导线横担合适位置处安装两个起吊滑车,起吊钢丝绳一端固定在铝管斜拉杆联板(或跳线绝缘子联板)施工孔处,另一端穿过起吊滑车后经布置在塔身的转向滑车引入布置在地面的起吊设备。起吊钢丝绳不得直接绑扎在铝管上。两台起吊设备同时起吊,速度保持一致,使铝管基本处于水平状态,避免出现摇摆或较大的抖动。当铝管距铁塔横担下平面的垂直距离达到设计值时,停止牵引,安装斜拉杆或跳线绝缘子串。当采用斜拉杆固定铝管时,应使用经纬仪观测铝管两端的位置,调整斜拉杆的长度对铝管进行调平。

坐标测量及软导线长度计算计算设备:安装跳线计算软件的便携式电脑(笔记本)。计算方法:将测量获得的三维坐标值输入到跳线计算软件中,通过跳线软件计算,得到各软导线的截取长度。测量设备:全站仪和棱镜(反光镜片)。坐标测量点:安装跳线的耐张线夹和铝管终端线夹的三维坐标,每极跳线(六分裂导线)共计24个观测点,测得24组三维坐标值。测量要点:首先将全站仪架设于耐张线夹和铝管终端引流管处可以观测到的地面合适位置,然后高空作业人员手持棱镜将其贴近待观测的目标点,由全站仪读取目标点的三维坐标值。也可在跳线硬铝管引流管处安装装配式反光镜片,直接用全站仪读取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值。使用全站仪和棱镜测量需安装软导线的各子导线耐张线夹引流板和铝管终端线夹的三维坐标值,每极跳线(六分裂导线)共计24个观测点,获得24组三维坐标值。使用全站仪观测目标点三维坐标值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拓普康全站仪为例):首先进入坐标测量模式。设置测站,将仪器所处位置点的x、y、z三维坐标均设置为0。将仪器对准目标点处放置的棱镜或反光镜片,读取各目标点三维坐标值并做好记录。将测量获得的24组三维坐标值输入或导入跳线计算软件,计算得出各软导线的截取长度。坐标测量:每根软导线的铝管端与导线端坐标应在同一参考坐标系内测量。因测量的数据较多,测量前应对各子导线进行编号,测量所得到的坐标值应与各子导线一一对应,以避免数据混乱及线长计算错误。全站仪架设的位置应尽可能同时观测到更多软导线两端的耐张线夹和铝管终端线夹,以减少全站仪架设的次数。高空作业人员需站在耐张串导线端或铝管端部,手持棱镜放置在观测目标点(跳线安装部位),为提高观测精确度,高空作业人员上到耐张串导线端或铝管端部后,需等耐张串或铝管平稳后,再进行坐标测量。避免在大风天气下进行坐标测量工作。全站仪测量的三维坐标值在输入软件时应准确。

软导线的截取及引流板安装根据跳线软件的线长计算结果测量、截取和压接导线。对各子导线进行编号,并在其中一根子导线上画上间隔棒安装位置印记。软导线应使用未受力变形、表面光洁的原轴导线。将导线从线盘上倒出,顺直,量取导线长度,标记导线线号。导线截取前应采取防止散股的措施,宜采用断线钳切割导线,切割时钳口应与导线轴线垂直。注意所用引流线夹的规格,且使引流线夹的平面、软导线自然弧线方向和线路转角相统一。同一组软跳线中任取一根软导线,在地面标记跳线间隔棒安装位置。

软导线吊装使用起吊绳提升软导线,将已压好引流线夹的软导线分别与耐张线夹和铝管终端线夹相连。

跳线间隔棒的安装根据跳线间隔棒安装标记位置,从铝管端向耐张绝缘子串端逐个安装跳线间隔棒,安装时应使间隔棒平面与软导线轴线相垂直。安装最后一个间隔棒时,观测耐张绝缘子串端部软导线的形状,参考设计图纸,选择该间隔棒合适的安装位置,使软导线成形美观。安装跳线间隔棒时,应使用软梯,严禁人员直接站在导线上进行操作。

跳线整形及弧垂测量跳线安装完成后,再一次进行外观整形,使其达到标准、美观。复测跳线弧垂。最后安装跳线绝缘子串上的大均压环和铝管端部的屏蔽环等金具。

依托工程开发并在施工中应用“±800kV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铝管刚性跳线长度计算软件”,既验证了计算软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实践也证明了计算软件使用操作简便,减少了跳线安装施工的高空作业工作量,降低了高空作业人员的施工强度,减少了跳线用子导线的浪费,保证了跳线安装施工质量,确保了跳线一次成形,外形美观。装配式跳线施工工艺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特高压直流工程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