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远程教育中的道德培养思考

远程教育中的道德培养思考

【摘要】网络技术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面对虚拟和匿名,现代远程教育的价值去向和伦理道德问题成了学者关注的主要话题。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道德要求应该是以“为己利他”为根本。“为己利他”是恒久的“善”的伦理道德目的。公民信息素养的提高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伦理道德;培养

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现代远程教育,对教育的影响将越来越深远。现代远程教育在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巨大方便的同时,也相应地改变着教育的价值观念。我们仅仅关注现代远程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公民的信息素养是主要因素。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要求

1.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原则

信息社会开始于1956年和1957年。在美国1956年,担任技术、管理和事务的白领工人在历史上超过了蓝领工人。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全球信息化的开始。在信息社会,明显特征是信息从业人员的数量居多。信息时代的教育也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将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教育形式。当然我国目前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时期,所以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很明显。但是,现代远程教育所表现出伦理道德问题,值得人们关注与思考。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是隶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所以现代远程教育伦理原则同其他应用伦理原则一样。卢风在《应用伦理学》中提出应用伦理学的四条基本原则是“双向反思”、“系统整体原则”、“普遍正义原则”、“自愿允许原则”③。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道德原则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在网络教育信息有效传递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时,要从现代远程教育所涉及的教育信息活动出发,结合传统教育信息传播的特点,运用复杂系统理论的方法对现代远程教育传播信息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能够直接指导现代远程教育机构把握教育信息传播原则,对网络教育传播活动中诸要素的进行概括。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原则我们可以概括为在“为己利他”的同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现代远程教育伦理道德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道德要求,我们可以根据人性伦理行为的要求来建设。王海明在其著作《新伦理学》中将人类的伦理行为归为四大类16种,第一类人性是纯粹利他和利己的行为(包括完全利他、完全利己、为己利他、为他利己);第二类人性是纯粹害他、害己的行为有目的害他(包括利己以害他、利他以害他、害己以害他、完全害他4种)和目的害己(利己以害己、利他以害己、完全害己、害人以害己四种)之分;第三类人性是己、他内部厉害混合行为(有害己以利己、害他以利他两种);第四类人性是己、他外部厉害混合行为(包括自我牺牲、损人利己两种)。这些人性行为中,恒久的是“为己利他”和“损人利己”两种行为。④由此,王海明将“为己利他”定位为优良之道德。⑤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道德立场应以“为己利他”为根本要求。

“为己利他”并不是说伦理道德要求以功利主义或者完全利己主义为导向,而是把利益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之上。现代远程教育在承担教育(利他)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利己)问题。我们研究伦理道德史会发现,人们一直把“无私利他”作为人类高尚品德的典范。虽然无私的行为是存在的,但我们也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的无私行为是人们偶尔的行为。而不是恒久的行为。虽然有些看起来是无私利他的行为中,往往夹杂着更大的利己行为,这种行为也是一种“为己利他”的人性行为。这种“无私”行为常见的有募捐、资助、公益事业等的宣传。

3.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思想

在信息时代,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应围绕“为己利他”的伦理思想来为广大受众服务,而不是一夜暴富想法来丰富自己的口袋。消费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应当以“为己利他”的道德理念来充实自己,而不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道德理念上。只有这样。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办者和学习者才可能实现双赢。和谐地发展。

构建和谐、持续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不能把不道德的责任归结于网站经营者或者网站消费者(受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道德文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由于网络的虚拟和匿名功能导致“人们一旦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于是学者们寻求解决现实伦理问题和虚拟环境中道德规范。有人追根寻源提出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的哲学思想作为伦理规范来治理国家,从而解决现实世界中突出问题,这是一种行不通的想法。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以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道德行为得到社会普遍谴责,道德原则失去了信仰的支持。面对市场经济,现代远程教育主办者在为消费者服务的同时,应合理的得到应当得到应得的报酬,而不是违法的不当得利。

二、公民信息素养提高对现代远程教育伦理问题解决起着促进作用

1.现代远程教育代替传统教育是信息时代教育的特征

有人说信息时代的教育将是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联姻,二者不可或缺,但我们发现现代远程教育代替部分学校教育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还有网络教育的特征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例如网络教育既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也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认知、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思路的拓宽、专业知识的提升提供了帮助;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终身学习变为现实;网络教育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网络教育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将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研究者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的优势。在这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中的价值去向、伦理内涵将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2.现代远程教育伦理内涵

现代远程教育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这一边缘学科。现代远程教育既有教育属性也有技术属性,因此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既属于教育伦理研究范畴也属于技术伦理的范畴。现代远程教育伦理研究不是将现成的教育伦理和技术伦理加以简单地揉合、延伸、推演,而是借助于已有的伦理学理论的指导,对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网络教育实践活动及网络技术在教育应用中所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从网络教育的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育信息和非教育信息的交往现象,进一步做出新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形成网络教育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在现代远程教育伦理道德研究中,我们将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结合分析。来探讨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本质和形成规律,从而找出适应网络教育的价值去向。

现代远程教育涉及的伦理道德包括教育信息开发、教育信息传播、教育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关系。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是新时期教育的最基本伦理问题之一。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是在网络教育领域内调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制约,既是对现代远程教育主办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权益的保障也是一种制约。

3.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伦理道德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终身教育成为时代特征,公民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现代远程教育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培养,为此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在1989年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个人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InformaitoniLteracy),也被翻译为信息文化,但素养与文化意义相差很大。在不同时期信息素养称呼不同,如“媒体素养(MediaiLteracy)”、“电视素养(TViLteracy)”、“计算机素养(ComputeriLtera.)”、“数字素养(DitaJLiteracy)”、“网络素养(IntemetiLteracy)”、“电子素养(E—iLteracy)”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我国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我国教育部在2004年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中,对信息素养的解释是“广义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个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能指信息能力”;并提出:“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的强烈愿望。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实现自我”。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将信息伦理纳入重要研究内容,现代远程教育伦理道德是信息伦理道德的一种,也是教育伦理的研究新内容。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电视或广播支持下的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或移动通信技术支持下的远程教学。现代远程教育具有的快捷性、高效性、方便性、广泛性是以往任何教育无法比拟的。

影响我国公民信息素养的因素之一是网络教材以文字为主、教学方式简单搬家。虽然“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极大的推动了我国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信息素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目前中小学校园数字教育信息的内容单一化和泛化,影响和制约着公民信息素养的后天发展。在构建校园数字化环境时,由于受到专业人才缺乏、资源欠缺、网络技术与速度的影响,影响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级学校教育中,条条框框上墙进网、政策法规见于红头文件。而视音频信息,尤其是有关情感教育、知识拓展、前沿知识、智力开发等方面的视音频信息很难与师生见面。同时,在E—Learning教育实施中,视音频信息不仅是对文本信息的补充,也不仅是文本对图片或视频信息的说明,在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图形信息和文本信息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这些对推动师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起着制约因素。而公民信息素养的形成又有利于E—Learning的发展和创新,促进网络教育文明的发展。

影响我国公民信息素养的因素之二是公民文化水平低下、信息素养培养不到位。据CNNIC第19次(2006年12月)统计,我国上网人数达到1.37亿,上网费用、计算机、地址、网址等都比2005年有明显的上升⑥。通过网络调查也可以看出,我国公民信息素养普遍偏低,如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较差,信息伦理道德低下,信息法律差,尤其半文盲、文盲及计算机盲是制约公民信息素养普遍提高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影响网络教育的开展,也影响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也指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既是在高校,大多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院校仅仅是讲授计算机操作方面知识,如编程、应用软件的使用、考级等,而关于计算机能为人做什么和可以为人做什么的学习很少。造成各地学生信息素养偏低的重要因素主要因素虽然不同,但主要是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刻不容缓。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要努力提高各级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基础教育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事实上,信息素养是在一定的信息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公民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应当从娃娃抓起。公民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是净化网络空气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网络伦理道德修养的主要因素。当然公民整体信息素养的提高不等于个体信息道德的提高,但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整个社会信息伦理道德的提高。

三、远程教育的伦理规范

1.现代远程教育对学生道德的影响

网络教育传播不同于传统教育传播,突出特点是虚拟性和匿名性。现实世界中,教育传播是“真实—真实”,而在网络教育中出现了“真实—真实”、“真实—虚拟”、“真实—匿名”、“虚拟—匿名”、“虚拟—虚拟”、“匿名—匿名”⑦等六种可能存在的教育情况。远程教育无论怎样的真实,教师一般不与学生见面,为此学生伦理道德形成和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因为教育的实质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根本。

对学生道德培养和形成而言,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对学生道德的形成一般是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相结合,而网络教育一般是间接说教或者更本不说。由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背景、知识等是不确定的,所以往往是负面影响远比正面的强大,对于性格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是非标准的判断能力低下,有些人对基本对错有时也无法判断,有些是非行为一旦缺乏正确的指导就很容易迷失自我。

因此,远程教育网页设计要全面考虑,比如教育网页设计中不要出现色情、暴力、乱伦、违法乱纪等不健康的信息,同时也不要让广告、营销、歧视、侵权等充斥页面,这些信息的出现有些是“恶”、“不应当”、“不应该”的或者“至恶”,网页设计中更不能出现纯粹“至恶”的东西。同时作为主管者,应当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防止别人修改自己的教育主页,或者侵权。

2.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规范

现代远程教育应把教育资源共享公平、教育内容无害、信息享用尊重、传输通道应用公平、信息手段合理、信息收费合理等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制作者尽量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按照受教育者的意图使“善(good)”、“正当”、“公正”、“公平”、“应当”或“应该”尽量凸显。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消费者(学习者),同样应站在现代远程教育者的立场上为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