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聋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实践探究

小学聋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实践探究

【摘要】教师基于聋生的认知特点,开展图形探究活动,使他们通过“尝试—计算—对比—思考—辩证”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简单化,能帮助聋生更深入地分析所研究的数学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聋生对数学的领悟,有效促进聋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聋生;几何直观;数学能力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要求在数学课程中,应当帮助聋生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来进行数学思考,是一种通过图形所展开的想象能力。聋生的想象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发展聋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聋校数学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聋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以人教版聋校数学新教材四年级中“图形与几何”为例,阐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聋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策略。

一、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六大“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学会学习”,是指聋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聋生在探索中反思质疑,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对图形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学生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合情推理,充分发挥几何直观的作用。

(一)丰富聋生的感知体验。几何图形对聋生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图形探究是符合聋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活动。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长方形”,除了“量一量”现有的长方形外,还可以让聋生试着拼组图形,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充分调动聋生的感官体验,让图形“动起来”。在一系列的探索、反思、质疑、求证的过程中,让聋生主动感知图形的特征,发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考,既可以加深对图形本质的认识,又能丰富他们的感知体验。

(二)提升聋生的思维能力。让聋生参与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是“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聋生在图形探究活动中,思维能力多处于直观状态,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图形的已知条件和结构特点之间的转化能力不足,而图形的转化是思维过程的核心。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中,聋生初次接触“面积”这个概念,以长方形的面积作为学习多种图形面积的起点,教材中让聋生经历图形的“摆满”“不用摆满”“不用摆”即“直观—推导—想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在图形探究活动中真正掌握图形的特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引导聋生用适合的语言表达所想,既可以培养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图形具有直观性,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根据图形的特点,运用直观教学,发挥聋生的特长,为聋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方式。

(一)利用直观图形,形象化呈现抽象内容。聋生依赖视觉感知,通过观察图形,可以直观感受到数与形的一一对应,但对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面积单位的认识”,面积单位对聋生来说是抽象的概念,为此教材做了充分的铺垫,先设计了同一事物使用不同单位测量产生不同结果的教学活动,引出“测量面积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的结论。再借助数学课本这个“中间物”,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抽象的概念,正好符合聋生的思维特点。利用直观图形引导聋生展开数学思考,有助于他们理解抽象内容,提高思维能力。

(二)重视生活原型与图形表征的联系,激活原有学习经验。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图形表征对聋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很难对图形的特性进行直观感知。基于聋生的这个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时需适当地将图形的表征与生活原型联系起来,借助生活经验,使聋生发现图形的特性。例如,在课堂上,聋生仅通过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种图形,很难理解“面”和“积”所隐含的内在意义。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桌表面、数学书封面等对“面积”进行描述性定义,聋生对图形表征就有了观察和感知的方向。

(三)视觉分析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信息接收准确性。视觉在聋生感知觉过程中起到了决定的作用,但视觉偏差会使聋生有错误的判断。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仅让聋生通过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种图形来判断面积的大小,他们会依据视觉接收的信息直接判断,容易产生错误的结果。而教材中借助了“剪拼”的直观比较,再到“数方格”的量化比较,恰到好处的几何直观教学弥补了视觉所带来的偏差,可以提高聋生判断的准确性。

三、培养聋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实践列举

综合聋生学习图形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及课堂表现,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周长问题”一课为例,谈谈培养聋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引入生活情境,提高聋生学习兴趣。热身活动以设计“情境+任务”的方式呈现,自然而然地展开教师的图形教学和聋生的图形学习。让聋生把四张教师的照片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计算出周长,再借助拼出的图形复习计算周长的公式,在回顾周长公式的同时,调动聋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个阶段的活动进行铺垫。

(二)渗透数学思想,提升聋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帮助班级设计照片墙为教学任务,让聋生运用周长公式解决生活问题。聋生通过想一想(小组讨论,明确设计意向)、拼一拼(小组合作,完成设计图形)、算一算(小组探究,计算设计结果)、说一说(小组发言,介绍设计思路)等活动对图形进行观察对比,进行深度思考再探究解决策略,最后验证结论。“尝试—计算—对比—思考—辩证”等一系列小组探究,不仅能激发聋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一系列的感官活动,还能让聋生体验和了解最值思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解题思路,加强聋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在上一个阶段小组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教学任务:学校要用36块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垫子铺成一块活动场地并在四周围上栏杆,请同学们设计出一种围栏最短的图形。教师先让聋生自主完成再分享交流。在完成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聋生脱离了实物操作,从具体过度至抽象,调动了聋生的思维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同时发展聋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聋生也逐步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合理解释,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中。

(四)运用拓展提升,增强聋生应变与创新能力。聋生不仅要掌握基本图形知识,还需通过分析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达到实施策略与方法的创新。本课的最后,教师要求聋生把24幅“垃圾分类”的手抄报贴在一起,做成一个垃圾分类宣传板,且这个宣传板的四周需做一个最短的边框。在不能设计成正方形的情况下,通过多种图形组合拼成周长最短的图形,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对聋生的思维训练,也打破了聋生的思维定式,既延伸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聋生应变与创新的能力。聋生通过对图形的探究活动,调动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协调配合,注重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思维过程,能有效发展几何直观能力,从而促进解决问题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应变与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发展,不断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黄惠卿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