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思考家长、老师该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做到心理健康。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和科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位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孩子平时在学校学习,周末和假期在课外补习或者在特长班学习。为了顺应父母期望,考入理想的大学,孩子们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长时间的压抑,孩子的心理渐渐产生了障碍,表现出焦虑、冷漠、固执、情绪沉重、体感异常、幻觉,甚至还有自虐的倾向和行为等。因此,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势在必行。这也是老师和家长都得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背景材料

案例1高一学生伟伟,男,独子,初一、初二时成绩优异。由于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闹,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他本来是班上的佼佼者,但成绩一路下滑,使他丧失了学习信心,害怕自己没考好会被别人瞧不起,比较焦虑,厌学,甚至想要逃学。案例2高一学生青青,女,独女,是一休学复学的学生。父母关系不和,虽未离异,但常年分居。她随母亲生活,身体状况糟糕,经常生病,一激动就会昏厥,不省人事。她内心很痛苦,埋怨父母不该带她来到世上,还得了这样的病,经常有轻生的想法,与同学交往不和谐,表现有点冷漠,所以其他学生都不太了解她,不易结交到更多的朋友,显得孤单。案例3高一学生梅梅,女,独女。这个孩子非常依赖网络,一有空就拿着手机翻看各类信息,喜欢虚拟的网络世界,因为在那里,她可以为所欲为。见此情况,其母要求她晚上十点之后必须将手机交由父母保管,可能态度有点强硬,她明显不听,和妈妈对抗,心里很多积怨,没法化解,在暑假期间就有自残的行为。而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心情,还一直认为孩子是在装病。开学至今,她在校的时间不足半个月。在学校,她没有安全感,感觉周围有很多双异样的眼睛盯着她,感觉有人要来伤害她。她害怕、恐惧、体感异常、自虐。

二、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正处于人生的高峰期,也是人心理发展的黄金阶段,还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他们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现在的中学生,因学业水平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地换学校,结交不同的朋友,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环境和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以前生活不一样的情况,比如说,从初中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离家较远了,只能选择住读。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需要自己独立解决又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如,高中学习不管从内容上、方法上,还是思维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都远远高于初中。学生极易处于困惑、焦虑、挫折、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中。再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也在变化。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情窦初开,对异性有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本来,异性相吸,单独相处也很正常。但老师和家长都不放心,怕孩子把握不好,走入情感的误区,所以,就会有学生与老师、家长的观点不合,产生分歧,致使学生出现困惑、忧虑、冲动、暴躁、抑郁等心理不平衡的状况。另外,信息时代的孩子沉迷于网络。现在的生活条件大都较好,父母都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学生基本是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但他们根本没有合理使用手机。他们的手机的主要用途是娱乐——上网,打游戏,交友等。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大多数学校都对手机进行了监管。而有些学生离开手机就感觉没了着落,好像生活就没有了意义,产生了消极的情绪。

三、帮助中学生调适心理,做到心理健康

遇到上述情况后,学生会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只要我们老师和家长给予适时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就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首先,学生要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等。比如,在学校,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心无旁骛地听课,课后独立认真地完成各科作业,课外多阅读一些传递正能量的书籍;在家里,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人做些家务活,不能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不要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而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与人交往中,无论是与亲人交往,还是朋友交往,学生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待人。其次,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其实,孩子的教育中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孩子从呱呱坠地那刻起,就正式成为了家庭的一员。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影响都至关重要。纵观现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前面列举的三个案例,家庭教育都出现了问题。案例1的那个学生,在初二的时候,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二者意见不一致,经常在家里吵闹,让他很心烦。他又正值青春叛逆期,很容易和父母生闷气,不愿吐露自己的心声,本来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但偶尔的考试失利对他的自信心有很大打击,感觉自己学不好了,就自暴自弃,后来,成绩就越来越糟糕。而父母没有密切关注到孩子的变化,没能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长期积累下来,孩子的心理终于承受不了了,就经常不去上学,甚至有弃学的念头。所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关爱、温暖的家庭环境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老师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所以,只有教师自己有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给予正确地干预与辅导。学生除了在家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所以,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干预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学生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适时地给学生讲些励志的案例,多给孩子们一些鼓励与理解。比如,案例2的学生,因为父母长期分居,家庭残缺不全,导致缺乏父爱,没有安全感,遇到困难挫折无法正确处理,除了埋怨,还是埋怨,觉得父母不该带她来到世上。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得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定位好自己,不要去攀比,学会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生活。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教师的几堂班会课或者几次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的,而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有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熏陶与教化,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刘枫婷 单位:重庆市南华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