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探究

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探究

1加强高校党员后续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等综合原因,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与管理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情况。和前期发展过程相比,后续教育与培养却显得“捉襟见肘”。学生被确定为预备党员以后,规定了考察期,却没有系统的考察内容;规定了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却没有系统的指导机构与评议制度。在预备党员转正以后,又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缺乏系统的组织执行结构,缺乏长效的教育计划,往往只是以机械化、程序化的支部会议、民主评议等枯燥的活动内容,以单一的说教方式、零散松懈的组织方式等来代替学生党员内容丰富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先进性等庞大的系统教育。再加上部分学生党员党性观念不够,理想信念不强,入党动机不纯,若没有得到后续的强化教育,容易放松思想警惕,出现思想滑坡、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等消极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正确认识,在社会、学校和普通同学心中造成了消极影响,损坏了党的形象。

2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创新研究

2.1创新教育模式,增强责任意识是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前提与基础

学生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责任动机、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动力不仅来源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吸引力,也来源于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个人理想抱负得以施展的平台的创造。因此,各级党组织除了要重视理想、责任教育之外,更要注重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与实效性。除了传统的“一张嘴”、“一张纸”、“一块板”、“一堂课”,依靠说教模式机械化的讲解社会发展规律与党员责任和义务之外,应大胆创新,尝试“引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将社会上、学校里一些培训教育中好的模式引进来,让学生党员置身社会发展大潮,描绘自己心中的社会主义蓝图,增加教育的生动性与多样性,将我们的学生党员包装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者的形象走出去,让学生党员掌握社会发展规律,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创造性地挖掘社会需求信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教育的主动性与长效性。同时,作为后续教育执行机构的党组织应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信仰,这是理想信念与责任动机教育最深刻的教育方式之一。

2.2创新教育载体,准确角色定位是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体现和关键

在高校学生党建的具体实践中,各高校的各级党组织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发挥学生党员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先锋模范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党员流动岗”、“党员先锋站”等在高校学生党建过程的优秀成果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社会、学校与同学的广泛好评,但是,其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生党员服务制度,特别是对于学生党员的校园责任与义务定义很不明确,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党员入党以后空有满腔热情而无所作为,使得学生党员队伍的广泛代表性与先进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从校园文化与氛围的角度出发,学生党员首先要做优良学风的倡导者,以学习主动性与纪律性为基础,以党员的模范作用为标准,从点滴做起,引领同学们钻研专业知识、投身社会实践;从历史的责任感与社会主义的伟大具体实践出发,学生党员要做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斗志昂扬地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接力棒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学好技能本领,时刻准备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从先锋模范作用的角度出发,学生党员要做当代大学生的模范者,引领大学生的时代作为,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不凡风采,诠释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3创新考评内容,健全考核体系是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监督与辅助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入党是再教育、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学生党员考核标准的制定既不能脱离一般学生的标准,又不能简单参照普通同学的一般标准。日常行为、社会工作、学习成绩、群众基础、组织评议等过程中除了要达到“合格”要求之外,如何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在具体指标量化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成为考评内容创新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在量化指标的具体要求中如何以《党章》为基础,以入党的基本要求为参考,以先进性为要求,客观、系统、全面的制定具体量化标准,在常规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志愿服务、助困帮扶、社会影响、就业表现、社会影响等一些体现学生党员强大号召力与无私责任感方面的考核内容,增强考核标准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