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诚信教育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精选

学生诚信教育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第1篇

1当今大学生诚信的状况

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据几家商业银行数据统计,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40%!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调查显示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28.57%的同学明确表示,“诚信”两字只是纯粹的理想,难以真正实践,比如说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也就不自觉地会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等。“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虽然在他们主观意向上觉得诚信很重要,但社会竞争迫使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迟到旷课、作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等不诚信的行为。还有诸如餐厅吃饭或乘公交车时插队,用大量的时间玩游戏或上网,抄别人的作业蒙混过关,论文剽窃、买假证书、虚假简历、大学生中出当“”等这些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是确实存在的。2诚信危机形成之因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诚信危机并不是在短时间内所形成的,我想应来自以下方面:

2.1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领域的阴暗面、使得高校学生受拜金主义等思想的腐化较为严重,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的预示着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这无形的也影响了尚未踏入社会但渴望了解社会的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而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虽然做人要讲信用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类的古训也未曾少见。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一。

2.2学校教育的弊端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上也存在很多漏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把成绩搞好,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论,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而且在我国因为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从而导致诚信教育淡化。另外,科研浮躁,高校老师到处兼职,诚信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诚信教育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信服。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既与诚信教育不够有关,也与法规的滞后、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连。完善而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各种无诚无信行为,有利于诚信美德的巩固和弘扬;比如有的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找到了工作等等,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一个直观的感觉—不诚信反而得到了便宜。在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这些个例往往直接冲击着他们,令他们心理转变进而效仿。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二。

2.3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处于家庭的百般呵护之下。不少在娇纵中长大的大学生,这种小太阳似的教育造成的结果就是当今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许多不诚信的做法,他们常常不认为是错误的。“这是独生子女一代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通病”,这也是导致学生诚信观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家长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家长的做法不尽人意,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少榜样的示范引导。沧州师专大一新生体检时,发现了几例该校招生章程上明确规定不得报考该校的“病号”。细问才知,其实,学生对自己的病情早就完全知道,且一直都在吃药控制。但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一直都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演绎着“失信”伎俩—先是借助各种社会关系弄来假冒的身体检查单,然后教唆学生隐瞒病情。从家长在大学生诚信问题上所扮演角色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学生诚信问题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三。

3大学生诚信教育之措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学生如果丢掉了诚信的美德将会给我们社会以及我们的事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所以诚信教育势在必行!3.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学校的诚信教育中倡导的“谁诚信谁光荣”,通过正确的教育导向、舆论导向、制度导向、利益导向的推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让诚信深入人心,让诚信成为时尚。只有建立全社会的诚信风尚,只有建立了一个完备的人才平价体系,诚信问题才能真正的得到解决。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诚信宣传教育才能使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2创建和谐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和谐、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呼唤诚信,文明守纪,共建和谐校园”的学生文明诚信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规范,增强大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意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意义和重大的诚信教育工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

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还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第2篇

1.诚信制度执行乏力,制度空壳化现象严重。在和被调查学校校方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所有学校都开展了诚信教育,大多数学校建立了诚信档案制度和诚信评价监督制度。然而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您了解所在大学的诚信制度吗”时,只有4.7%的大学生选择“很了解”,20.4%的大学生选择“知道一些”,17.2%的大学生“从来没听说过”。可见,虽然高校普遍建立了诚信制度,但不少制度实际上被束之高阁,不能被服务对象所认知和参与,也不能发挥其制约失信行为的作用。

2.诚信教育缺乏成效,大学生对诚信教育认同感弱。被问到“您认为这些年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如何”时,只有5.9%的调查对象认为“效果很好”,有59.8%的调查对象认为“效果一般”,选择“没有什么效果”的占27.9%,另有6.5%选择“不好说”。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传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在大学生中认同感很弱。

3.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存在失信行为。被问及“您对所在大学的教育、管理、服务中诚信状况的评价”时,只有8.2%的大学生选择“非常讲诚信”,16.2%的大学生选择“不讲诚信的事时有发生”,还有11.0%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可见,高校作为诚信行为的倡导者和教育者,没有在自身建设上防微杜渐,忽视提升自身的形象力和引导力。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失效原因剖析

1.失信成本低廉,柔性制度不能制约失信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理性和天性是趋利避害,人本能地从事收益与成本比值趋向正无穷的活动。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由于监督惩罚机制的缺失,诚信行为的机会成本递增,失信行为的机会成本却相对低廉,诱使部分大学生“钻空子”。在调查中,当问及“有人认为当前失信成本太低导致许多人失信”时,有15.2%的大学生选择“的确是这样”,有47.0%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道理”,另有14.8%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而只有23.1%的大学生认为“不是这样”。当问及“当您可能作出失信行为时,会考虑什么”时,只有24.1%的大学生选择“是否会受到相关处分”,有21.1%的大学生选择:“是否被人发现”,还有19.4%的大学生选择“周围的人是不是都这样”,另有35.5%的大学生选择“其他”。这表明畏惧失信处分的大学生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并不看重失信成本,这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形同虚设的重要原因。

2.传统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不足。诚信教育主张方法多元化、艺术化,而传统教育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重师长训导,轻自我教育;重群体讲授,轻咨询辅导。在调查过程中,被问及“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时,33.9%的调查对象选择“教育缺乏针对性”。当调查组问道:“您认为大学校园开展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哪些”时,选择“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加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学生分别占39.2%、43.8%、31.3%,均低于选择“建立健全诚信制度”(52.9%)和“加强个人修养”(58.8%)的大学生比例。该题目的设计虽然意在咨询大学生对于诚信教育问题对策的看法,但大学生对传统诚信教育模式,如媒体宣传、思政工作,理论课教学等评价如此之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诚信教育方法的老化和诚信教育载体的滞后。

3.社会转型期不良风气负面影响,侵蚀高校管理者诚信信仰。恩格斯曾经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道德观时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一论述论证了人的道德信仰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相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当下市场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各领域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如贪污腐败,制假贩假,学术剽窃等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通过“溢出效应”向高校蔓延,而高校管理者由于身具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成为歪风邪气的易感染群体,进而引发高校管理中的失信行为。调查组发现,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诚信评价制度和诚信监督机制,但出于就业率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等因素的考虑,高校有时会将涉及诚信违规的材料从毕业生的档案中取出。这种行为,虽然照顾到高校和个别毕业生一时的需要,但是给其他大学生造成一种明知故犯的形象,不利于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1.提高失信成本,并建立诚信品质培养的长效机制。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在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您的态度”时,有41.6%的大学生“完全赞同”,有52.9%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只有2.8%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另有2.6%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这项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建立健全诚信制度持赞成态度,高校建立诚信档案制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失信成本,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在另一道问题中,调查组问道:“将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各种评先推优、入党就业等方面挂钩,您的态度是?”调查结果显示41.6%的大学生“大力支持”,45.8%的大学生“可以接受”,选择“无所谓”和“不好说”的大学生分别只占4.9%和7.7%,这项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赞成把自身重要利益与高校诚信制度相联系,愿意接受诚信奖惩制度。邓小平曾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其内心认同。

2.加强诚信教育针对性建设,推动诚信教育方法和载体的创新。中国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前苏联的马尔库沙曾说:“教育的伟大艺术与普通教育技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善于准确地把握对象。可以说,任何真正的艺术,其微妙之处就在于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根据受众不同的年龄、性别、爱好、特长等因素,拟定适合受众心理发展需要的方案,遵循德育过程中适度张力的规律,综合运用管理、文化、活动和传媒等多种载体,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而传统诚信教育模式在大学生中认同感趋弱的现象,提醒我们转化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模式,从管理观念向服务观念转变,从控制模式向交往模式过渡。

3.构建完善的校园服务体系,杜绝校园管理失信行为。在调研中,调查组发现部分高校徘徊于严格遵循诚信制度,惩处失信行为和对待本校毕业生网开一面,避免影响个人发展的两难选择之间。但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其校园氛围对大学生品德养成具有渗透性,因而高校自身诚信形象的构建极其重要。当被问及“对于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失信行为,您的态度”时,有25.3%的大学生选择“坚决反对甚至向相关部门提出”,还有43.9%的大学生选择“有些有意见,有些无所谓”,足见大学生对校园管理失信行为的关注度。德里本认为:“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高校要身体力行,严格按照诚信规则办事,杜绝失信行为。高校只有调动各方面力量,协调各种因素,才能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诚信氛围的影响,使其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以塑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434.

[2][苏]马尔库沙.王秉欣译.家庭教育的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5.

[3][英]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0.

摘要:诚信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湖北十所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由此提出了若干应对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第3篇

1.诚信制度执行乏力,制度空壳化现象严重。在和被调查学校校方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所有学校都开展了诚信教育,大多数学校建立了诚信档案制度和诚信评价监督制度。然而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您了解所在大学的诚信制度吗”时,只有4.7%的大学生选择“很了解”,20.4%的大学生选择“知道一些”,17.2%的大学生“从来没听说过”。可见,虽然高校普遍建立了诚信制度,但不少制度实际上被束之高阁,不能被服务对象所认知和参与,也不能发挥其制约失信行为的作用。

2.诚信教育缺乏成效,大学生对诚信教育认同感弱。被问到“您认为这些年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如何”时,只有5.9%的调查对象认为“效果很好”,有59.8%的调查对象认为“效果一般”,选择“没有什么效果”的占27.9%,另有6.5%选择“不好说”。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传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在大学生中认同感很弱。

3.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存在失信行为。被问及“您对所在大学的教育、管理、服务中诚信状况的评价”时,只有8.2%的大学生选择“非常讲诚信”,16.2%的大学生选择“不讲诚信的事时有发生”,还有11.0%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可见,高校作为诚信行为的倡导者和教育者,没有在自身建设上防微杜渐,忽视提升自身的形象力和引导力。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失效原因剖析

1.失信成本低廉,柔性制度不能制约失信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理性和天性是趋利避害,人本能地从事收益与成本比值趋向正无穷的活动。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由于监督惩罚机制的缺失,诚信行为的机会成本递增,失信行为的机会成本却相对低廉,诱使部分大学生“钻空子”。在调查中,当问及“有人认为当前失信成本太低导致许多人失信”时,有15.2%的大学生选择“的确是这样”,有47.0%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道理”,另有14.8%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而只有23.1%的大学生认为“不是这样”。当问及“当您可能作出失信行为时,会考虑什么”时,只有24.1%的大学生选择“是否会受到相关处分”,有21.1%的大学生选择:“是否被人发现”,还有19.4%的大学生选择“周围的人是不是都这样”,另有35.5%的大学生选择“其他”。这表明畏惧失信处分的大学生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并不看重失信成本,这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形同虚设的重要原因。

2.传统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不足。诚信教育主张方法多元化、艺术化,而传统教育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重师长训导,轻自我教育;重群体讲授,轻咨询辅导。在调查过程中,被问及“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时,33.9%的调查对象选择“教育缺乏针对性”。当调查组问道:“您认为大学校园开展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哪些”时,选择“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加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学生分别占39.2%、43.8%、31.3%,均低于选择“建立健全诚信制度”(52.9%)和“加强个人修养”(58.8%)的大学生比例。该题目的设计虽然意在咨询大学生对于诚信教育问题对策的看法,但大学生对传统诚信教育模式,如媒体宣传、思政工作,理论课教学等评价如此之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诚信教育方法的老化和诚信教育载体的滞后。

3.社会转型期不良风气负面影响,侵蚀高校管理者诚信信仰。恩格斯曾经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道德观时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一论述论证了人的道德信仰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相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当下市场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各领域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如贪污腐败,制假贩假,学术剽窃等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通过“溢出效应”向高校蔓延,而高校管理者由于身具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成为歪风邪气的易感染群体,进而引发高校管理中的失信行为。调查组发现,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诚信评价制度和诚信监督机制,但出于就业率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等因素的考虑,高校有时会将涉及诚信违规的材料从毕业生的档案中取出。这种行为,虽然照顾到高校和个别毕业生一时的需要,但是给其他大学生造成一种明知故犯的形象,不利于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1.提高失信成本,并建立诚信品质培养的长效机制。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在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您的态度”时,有41.6%的大学生“完全赞同”,有52.9%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只有2.8%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另有2.6%的大学生选择“不好说”,这项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建立健全诚信制度持赞成态度,高校建立诚信档案制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失信成本,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在另一道问题中,调查组问道:“将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各种评先推优、入党就业等方面挂钩,您的态度是?”调查结果显示41.6%的大学生“大力支持”,45.8%的大学生“可以接受”,选择“无所谓”和“不好说”的大学生分别只占4.9%和7.7%,这项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赞成把自身重要利益与高校诚信制度相联系,愿意接受诚信奖惩制度。邓小平曾说:“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其内心认同。

2.加强诚信教育针对性建设,推动诚信教育方法和载体的创新。中国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前苏联的马尔库沙曾说:“教育的伟大艺术与普通教育技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善于准确地把握对象。可以说,任何真正的艺术,其微妙之处就在于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根据受众不同的年龄、性别、爱好、特长等因素,拟定适合受众心理发展需要的方案,遵循德育过程中适度张力的规律,综合运用管理、文化、活动和传媒等多种载体,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而传统诚信教育模式在大学生中认同感趋弱的现象,提醒我们转化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模式,从管理观念向服务观念转变,从控制模式向交往模式过渡。

3.构建完善的校园服务体系,杜绝校园管理失信行为。在调研中,调查组发现部分高校徘徊于严格遵循诚信制度,惩处失信行为和对待本校毕业生网开一面,避免影响个人发展的两难选择之间。但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其校园氛围对大学生品德养成具有渗透性,因而高校自身诚信形象的构建极其重要。当被问及“对于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失信行为,您的态度”时,有25.3%的大学生选择“坚决反对甚至向相关部门提出”,还有43.9%的大学生选择“有些有意见,有些无所谓”,足见大学生对校园管理失信行为的关注度。德里本认为:“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高校要身体力行,严格按照诚信规则办事,杜绝失信行为。高校只有调动各方面力量,协调各种因素,才能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诚信氛围的影响,使其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以塑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434.

[2][苏]马尔库沙.王秉欣译.家庭教育的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5.

[3][英]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0.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第4篇

诚信是指诚实信用.其中诚是指真诚和诚实.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信是指言而有信.遵守诺言.是一种外部行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如孔子曾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鲁迅也曾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也。诚信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时效性.比荣誉更具有可靠性”大学生是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对其开展诚信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近年来诚信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社会各界的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2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载体的主要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且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所运用的物质形式或活动形式。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托于高校诚信教育的载体.引导学生诚实守信.树立正确诚信观。

2.1课堂载体

课堂载体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参与面最高、受众面最广的教育载体。课堂载体主要分为课堂教学载体和第二课堂教学载体。课堂教学载体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其他相关学科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向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形式。第二课堂教学载体是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活动提升诚信感.正确树立诚信观。第二课堂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实践教学.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其二是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诚信感。

2.2教育管理载体

教育管理载体主要是指通过学工、教务等系统教育工作者搭建日常教育和管理平台,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教育载体的主要形式包括日常的访谈、深入学生宿舍检查、主题班会等.管理载体等更倾向于各种成文化、制度化的学校管理规定,如作息时间规定、图书馆借还书规定、考试管理规定等

2.3校园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教学、科研和文化活动等.在探索与实践中沉淀而生的人文理念、学风校风等校园文化载体主要包括一所大学的校训、校风、学风.校规校纪、传统习俗,社团活动、教学科研、学校组织管理等,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影响和教育

2.4媒体载体

媒体载体是指利用各种校园内外的媒体.向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主要包括报刊类载体、电子类载体和网络类载体等三类据有关学者研究.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网络、电视、报纸、广播、手机短信。可见.网络载体是最受大学生的普遍喜爱和接受的媒体载体.今后将会成为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载体之一。

3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载体的主要弊端

当前.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相比.大学生教育载体的发展较为迟缓.制约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对高等院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课堂教学空洞苍白

在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教学内容环节中.目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采取将诚信教育和理论知识传授相结合的形式.如在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中融人诚信教育的内容.内容相对比较空洞.难以与大学生普遍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相切合.导致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高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的是传统式的课堂教授和灌输.即授课者在讲台上讲授知识.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得课堂诚信教育基本沦为形式。

3.2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

诚信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互动的教育过程.具有十分明显的双重主体性和互动性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诚信教育开展的效果好坏当前.在全球化日益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存.不同思想和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只有具备充足的知识积淀、较高的人文修养.才能有效结合时事.推进好诚信教育工作。同时,朱熹曾说:“夫子教人.因此施教”。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要遵循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身心发展规律.深刻了解学生群体普遍关系的社会热点问题.丰富教育内容.并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对大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是日益年轻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此外.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文化知识、技能,而忽略道德教育,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观念不浓的原因之一。

3.3校园文化活动杂乱无序

校园活动的主要特色是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广泛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诚信意识然而,部分高等院校过于追求表面上活动项目数量的繁多.忽略了对学生活动内容的审核和指导.导致很多学生活动形同虚设,一部分大学生对学生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3.4媒体宣传效果不佳

(1)报刊媒体和电子媒体近年来受到网络媒体的挑战.大学生的关注度不断降低。同时,报刊媒体和电子媒体以先进典型事例为主.有时候会难以吸引学生。

(2)网络媒体作为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全新载体.也具有自身不足之处一是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只是简单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著作和文件照搬照抄到网站上,网站内容单调同时.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量经费和硬件设备的支持.这也对高校的工作提出了一大难题。

(3)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存.不同文明和多种宗教的冲突.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相互碰撞的时代网络媒体的兴起.为学生及时查阅信息.了解时事带来了便利.但也造成了网络上信息鱼龙混珠、良莠不齐的状况由于大学生一般社会阅历少.心智不够成熟,缺少价值判断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

4完善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载体的对策建议

4.1完善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载体的原则

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载体.应当树立整体观念.调动一切载体.形成合力.这是整体开发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前提。在整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

(1)主次分明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诚信教育的主阵地.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核心.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学生活动为补充.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和宣传媒体为延伸的诚信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的教育载体在教育体系中的不同作用。二是明确诚信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可以为了吸引学生而丰富教育形式.但不能沦为单纯为了迎合学生而丰富教育形式。

(2)内容统一不同的教育载体具有不同的教育重心.承载着不同的教育任务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化的诚信观念为主要目的,校园活动以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校园文化则主要在于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不同的教育载体可以相互交融。但也应当明确各自不同的教育任务和目的,切不可相互冲突,影响整体效应。

4.2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第一载体.要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首要作用。

(1)要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要做到三紧密.即机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展要求: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融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加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2)要以贴近学生,丰富教学形式。要抛弃过去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综合采取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适当采取课堂讨论、观看宣传影片等教学模式。同时.要改变过去授课教师以直接向学生下定论、做宣传的方式.改为与学生积极对话交流.必要时可以采取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学习.一同探讨结论的教学形式。

4.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中共十七大文件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政治觉悟、宽厚的为人处世、渊博的学术造诣去引领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相结合.对学生应当多关爱体贴,多耐心引导.在实际生活中关心学生,在生活中真正贴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所闻所思所想.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做好诚信教育工作,赢得学生的认同。

4.4改进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要加强日常教育和管理.抓好两个重点。牢固树立学生的诚信观念。第一个重点是两个重点时间段.分别为大学教育的人口和出口两个阶段以新生入学为契机.从新生入学伊始就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将诚信教育纳入到开学典礼、新生入学教育、《学生手册》学习等环节中:狠抓毕业生离校环节,加强毕业生离校和就业教育。第二个重点是两个重点系统.分别为学工系统和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工作人员要经常走进学生宿舍和课堂.随时随地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传递诚信理念.并建立完善的诚信监管制度.必要时可以将学生诚信情况纳入学生档案:教务系统则要狠抓考机考风.坚决杜绝学生舞弊现象的发生。必要时,可以对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诚信典范,进行大范围宣传、推广。

4.5正确指导和开展学生活动

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校园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充实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征文大赛、主题讲座等形式丰富的诚信教育活动.使诚信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诚信知识的宣传活动.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强化诚信意识。

学生诚信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理论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反映了古人重诺言、重信用胜于一切的名言,千古流芳,至今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座佑铭。

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要求他们不仅是一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较强劳动技能的群体,也应该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群体。因此,如何使他们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有些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虽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虽有真善美的道德意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不是高职院校学生中的普遍现象,但确实令人担忧。试想,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如果读书期间就缺乏诚信的态度,将来走向社会,如何以诚待人?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教育。

一、加强道德教育,用道德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

道德是指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儒家学派很早就主张用道德教育和克制、内省的手段,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诚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教育。我们必须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是一个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建立社会关系的立身之本。道德教育在于鼓励和倡导一种诚信的道德风尚和人格修养,它主要是以善和恶,“应该”和“不应该”的方式给人以劝导和指导,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规范自己的诚信行为。

二、加强法制教育,用法制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

法制是指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思,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加强法制教育,用法制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一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法律中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尤其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法院旁听、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详细地了解我国已经建立了哪些有关诚信的法律制度,法律能为诚信者提供什么样的保障,哪些非诚信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其法律责任和后果如何等。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二是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学生树立公正、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使更多的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自觉意识,从而从法律层面上加强诚信建设,用法制规范自己的诚信行为。

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学生的诚信行为

理论是思想的根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诚信教育中,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学生的诚信行为。我们通过诚信教育,指导学生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不断培养和弘扬高尚的人格品质,实现政治坚定性和道德纯洁性、理性和人格完美的统一,进而形成“信用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使现代诚信超越传统意义上“朋友有信”的狭隘范围,形成维系市场秩序的经济伦理,维系社会公共秩序的公民道德。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的诚信形象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通过整体横幅、橱窗、黑板报及教室、宿舍、校园环境布置,可不定期地安排一些横幅,如“端正学风,从我做起”“诚实守信,光明磊落”等,还可通过辩论赛、知识竞赛、体育竞赛、演讲讲座、学术、科研、艺术等文活动,将诚信教育贯穿其中,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将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塑造学生的诚信形象。

五、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诚信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社会、家庭、学校应该齐心协力,联手“打造”诚信教育。建立健全稳定的信用制度、诚信管理制度和法律特有的奖励机制,从立法、执法、守法、司法、法律监督的不同环节,从经济信用、行政信用、司法信用的不同领域,全面加强和完善诚实守信的法律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而强化人们的诚信意识。

总之,“诚信”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无形资产”。重视和加强诚信教育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以诚立信,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新世纪大学生的诚信形象。

参考文献:

[1]焦国成,诚信的制度保障,江海学刊,2003,(3)

[2]程孝良,论高校诚信教育的紧迫性,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2)

[3]卢文娟,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2004(28)

[4]孙福岗,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2)

[5]潘秀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高教论坛,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