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思政教育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精选

学生思政教育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1篇

针对上述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学校主要以教材为模板,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活动。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教材上的内容死板,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已经被严重扭曲,普遍趋向经济利益,信奉有钱就是万能的、一切向钱看齐等言论。举例来说:人们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上趋于选择个人利益;在人生理想和人生现实的关系上趋于选择人生现实,放弃人生理想;在艰苦奋斗和贪图享乐的关系上趋于选择贪图享乐,不愿意吃苦奉献。

3.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缺乏公平竞争机制,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于前途失去信心,导致了学生的悲观情绪。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就会使得学生在悲观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产生混日子的想法,进而逃避现实和责任,在贪图享乐中自甘堕落。

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加之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于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得子女本身娇生惯养,抗打击能力差,心理素质低,对父母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5.由于部分学生心智不成熟性和法律意识淡薄,承受不住来自外在的打击,思想容易走向极端产生严重的报复心理,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的安定和其他学生的安全。

6.外部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带来的冲击。由于学校教育的滞后性,学生在发现所受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后会产生叛逆心理,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综上所述,加强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达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方法

1.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在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会出现抓不住重点的现象。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所引起的,另一方面学生思维活跃、接触面广、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所以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时难以把握他们的思想。为改善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起主动意识、责任意识。让学生自觉的进行自我管理、控制、约束、激励,进一步学会如何主动学习、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外界的影响,从而把握住学习上的主动性、行为上的自律性、生活上的独立性、理想上的坚定性,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都具有其规律性,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如此,我们也必须按规律办事。这一规律就是要将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观念从强硬灌输变为引导启发。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心中的想法和意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学生错误的想法和观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2.以身作则,发挥教育者的表率作用。教育者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科书中的知识,二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只有教师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方面要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的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其行为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说,教育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身作则,发挥教育者的表率引导作用。

3.不断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应该片面的固定在教科书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创新,使新鲜感、时代性取代过去的枯燥感、落后性,追求教育内容具有职业道德、人生理想和追求,使教学内容可以切实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利用中职学校实践环节上的优点,将职业技能实践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广泛地开展不同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比如家电、汽车维修、家装设计和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的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自觉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根本原则。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把思政教育放在首位,更应重视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肯服务的新时代人才。

一、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一)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大学阶段是文化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积累的重要阶段,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还应重视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要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实际、适应社会需求、投入社会实践等方面下功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支教、助农等社会公益与课程相结合,使大学生学以致用,在具体实践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高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二)乐于奉献,责任与使命的召唤社会实践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通过义务帮扶、爱心支教、走访调查、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与基层人民一起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会沟通交流,学会互帮互助,与此同时,反观自己的生活状态并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充分体验偏远地区的实际生活,使青年学生了解国情,正确判断社会需求,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宏远目标。

二、转变实践观念,更新实践思路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实践宣传

高校应牢牢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首要前提就是加强宣传,不断深化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调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集中在寒暑期,因前期宣传不够,准备不足,或者在组建实践队伍时仓促,面向学生范围过窄,使得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主题、具体内容和申报流程并不了解,进而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缩小了社会实践的影响范围。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应当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和实践活动的各个阶段,包括对前期实践成果的宣传、实践项目的解读和指导、实践团队的选拔和组建、实践活动执行过程中的新闻报道、后期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效果评价等。

(二)因势利导,广泛吸纳有利因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是独立的,还应当结合学院特色和专业优势,吸纳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打破学历、科学壁垒,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只是参与生产劳动,而是全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社会实践项目的选择应该联合大学生的专业和自身需要。以福建师范大学W学院“初晓助学团”为例,该助学团每年分赴山东、贵州等贫困地区开展“文学扶贫”助学实践,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扶贫政策,又结合学院特色,招募师范专业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发挥所学所长,在实践中有所收获。除与专业结合,还应将专业课教师纳入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形成社会实践育人合力。大部分高校只是把社会实践活动当成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多数由辅导员或团总支书记担任。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依托所学专业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更能有效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更需要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指导,因此,需要配齐指导老师队伍,鼓励专业课教师加入社会实践队伍中来,让学生既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专业知识、技术的指导,又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真正使学生“增知识、长才干、强信念”。除了专业课教师,还应广泛吸纳硕博士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发挥人才优势,更好地利用硕博士专业知识,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学生组建队伍,发挥各专业优势,各取所长。

(三)紧跟时代脚步,发挥红色文化活力

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方向导引,密切结合时代主题,开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活动。同时,学生可通过参观红色遗址,服务革命老区,参与红色社会实践,真正地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意义,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福建师范大学W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为例,2019年“垃圾分类宣讲团”实践队,紧密围绕“垃圾分类”新时尚,提高群众垃圾分类新思想,发动、鼓励、引导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中,从具体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2018年省级重点实践队开展的“重走福建之路”,利用地域之便,开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学习,使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更加深刻的理解。2019年“重走初心路,建功新时代”省级重点实践队奔赴福建古田会议旧址和江西瑞金、于都等革命老区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走入革命圣地,体会艰苦岁月,采写英雄事迹。

(四)丰富实践类型,创新实践方式

社会实践类型多样,包括教辅类实践、社会调查类实践、志愿服务类实践、能力提升类实践。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应充分考虑各类实践活动的配合,拒绝单一的活动形式。在主题实践类型的选择上还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鼓励学生发现身边问题,学习优秀实践案例,创建既能结合时代主题又能彰显学生个性的实践活动。W学院“蓝之队”实践队,前往嵩口古镇进行调研实践,通过走访嵩口古镇民宿、古厝,深入了解嵩口古镇发展的历程,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认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古镇文创产品的保护以及未来的发展,自觉承担起通过文创振兴乡村的使命感。

三、反躬内省,关于社会实践的反思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不断完善,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宣传力度不足,总结反省不够。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中往往太急于完成任务而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疏于管理,最大的表现是对实践活动的记录和宣传不足。记录和宣传不仅能起到推广的作用,也能加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投入和理解。此外,实践活动后期,对活动中的不足缺乏总结和思考,导致同样的问题在日后实践活动中反复出现。另外,缺乏实践活动固化成果,活动仅流于短暂的学习交流,无法形成较好的传统项目,也少有调研成果落地的情况。最后,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受众范围也有待提升和扩大。要想提高实效性还应正确把握新方向,充分发挥有效因素,切合学生实际,创新实践形式,真正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开展主题深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切实构建符合学生特点、体现院校特色和优势的实践项目,不断反思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创新活动开展的新思路,引导实践活动真正把思政教育和学生专业素质提升、个人发展有机结合。

【注释】

[1]崔秀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J].学园,2018(2):44-46.

[2]李彦杰.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23):142-143.

[3]饶旭鹏,程晨.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5(12):165-168.

[4]杨继瑞.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0(2):49-53.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艺术教育;协同关系

高校思政教育是推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承载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艺术教育是指师生共同赏析艺术作品的活动,通过灵巧、真实的艺术形象陶冶身心、滋养性情,最终达到教育目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协同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推动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锻造当代高校学生意志品质和理想信念。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协同关系

(一)艺术教育中运用的优秀艺术作品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

艺术作品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育人内容,其承载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有着生动而深刻的启示。如高校思政教育中最具标志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通常位于校园内,通过雕刻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伟大人物及英雄人物事迹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生动演绎着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作品自身含有的浓厚精神文化可以充分唤起学生情感,丰富其认知和情感体验;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性,借助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启发大学生情感,引导高校学生将思想情感融入艺术作品中,鼓舞高校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将高校思政教育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对高校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

(二)艺术教育采取的多样化艺术形式有助于拓宽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艺术具有多种存在形态与特点,独特的存在形态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同时拓宽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利用音乐作品具有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情感,洗涤学生心灵,消除负面情绪;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结合音乐作品可以消除教育过程的枯燥乏味感,生动灵活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强化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绘画作品引导高校学生分析其元素与符号,并将审美认知与思想情感相结合,培养高校学生艺术修养,锤炼其意志品质,铸就坚定理想信念;利用舞蹈艺术唤醒高校学生内心深处蕴藏的情感,体会舞蹈动作感受蕴含其中的美感,使学生通过舞蹈的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体会生活内涵和思想要义;舞蹈艺术作品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营造独有意境和形式美,触及高校学生灵魂深处,对其进行思想洗礼;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坚定着高校学生的思想信念,鞭策着高校学生不断前进。

(三)艺术的渗透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效果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极易对枯燥乏味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产生排斥感,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稳定发展。艺术渗透则是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情感,相比之下,艺术教育具有愉悦性、长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充分利用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如电影传达的积极正能量在无形之中调动着高校学生的情感,并将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悄无声息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引导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使高校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悟真理与正确人生价值观。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协同路径

(一)开放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思想认为艺术教育是特殊的教育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可艺术教育对人审美力、观察力、思考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艺术教育的独特地位也随之被确立。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放教育理念:其一为将艺术教育与其他科目相融合,保持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和思维活力;丰子恺曾指出:应将学校的艺术教育融入其他各科,并在各科的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实施,而非机械的进行绘画或音乐教育。其二为用先进理念与态度实施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如设置公共艺术选修课,在赏析课中引导学生赏析中国古典诗词,在实践课中,鼓励学生吟唱诗词,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体验激发高校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融汇道德情感,以此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

(二)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育高质量实施的关键,要做到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首先应打造一支思政教师与艺术教师相互协同的师资队伍,有效缓解思政教育师资力量不充足的问题;在师资队伍相融的过程中还可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的突破,促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中,深入学习高校思政课程,深刻领悟艺术教育。通过组建高校思政艺术师资队伍、组织课程开发应用研讨会等形式为高校思政教师与艺术教师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拉近高校思政教师与艺术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两者在教学中相互协同能力及教学水平。积极创新课堂形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融入高校思政艺术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强化课程中的实践活动

在开放教育理念,打造优秀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实践优势,将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充分衔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同时利用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拓宽知识广度,深化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可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汇演、主题演讲等,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还可以借助新时代社交媒体,进行趣味性推广教学,进一步扩大教育影响力,提升和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在学生中的关注度与认同感。

(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育人、牵制、引导和协调等功能,优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环境,其主要价值为通过环境影响和塑造学生,培育优秀人才。通过艺术教育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方法:其一,促进“高雅艺术融入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可以使高雅艺术充分发挥其育人优势,传递和发扬高雅艺术积极乐观的思想追求。在高校中促进“高雅艺术融入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首先对艺术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认知进行深化理解,帮助高校学生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下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推动大学生艺术教育育人环境的建设和持续发展。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艺术教育相关文件,以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严格审核高雅艺术质量水平,举办高雅艺术活动。其二,创新优化校园艺术社团建设手段,积极组织各类艺术活动。高校艺术活动是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具有传播广泛,深入细致的特点,使其更易被高校学生接受。因此,高校应对校园艺术社团的建设手段进行创新优化,由艺术社团组织常态化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如:设立校园艺术节,并在每年固定月份举办相关活动;定期组织艺术讲座,拓展高校学生艺术文化知识,为高校学生搭建艺术类实践平台,提升高校学生艺术感悟力及综合素质,开创高校育人工作新局面。

三、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艺术教育以其丰富的内涵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审美观、信念感、创造性和思想情怀,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协同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协同关系将两者的育人方式进行融合,不仅能拓宽育人途径,还能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更好地推动高校学生卓越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曲春波.“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等教育专业课教材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编辑学刊,2021(1):108-111.

[2]郝文捷.“课程思政”背景下欧洲音乐史课程的教改探索[J].四川戏剧,2020(11):150-152.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德育;培根铸魂;方法

艺术德育,是艺术与德育的融合,本文中的艺术德育主要包含两层内涵,即艺术德育化和德育艺术化[1]。

一、艺术德育化培根铸魂作用的实施路径

艺术德育化,主要指向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根铸魂工作。即在艺术的形式中注入德育的内涵,使大学生在学习艺术专业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开设艺术美育领域的专业通识课程。目前艺术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稍显单一化、狭窄化,而当树立“大艺术观”进行对“大艺术课程”的丰富与建构。其理论基于在于:各门类艺术是具有相通性的,各门类艺术间的相互碰撞,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修养、激发其创新创造意识与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其在对祖国多文化艺术领域的感知基础上坚定其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从而完成艺术与德育的融合、完成“艺术德育化”的转变。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专业通识课程《中国书法发展史及作品鉴赏》《中国古典舞优秀作品鉴赏》《中国文学通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音律学》《中国戏曲鉴赏》《中国说唱艺术作品鉴赏》《中国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赏析》《中外诗词鉴赏》《中国通史》《中国文人画发展史及作品鉴赏》《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发展史及优秀作品鉴赏》等,以及各专业方向的发展史及名家名作鉴赏等。

(二)深入挖掘艺术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以美育为桥梁,深入挖掘艺术类课程及其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相较于上述对专业通识课程的独立设置和教学而言,更能够依托占据专业教学内容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本身更好地推进艺术课程的思政建设。如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微党课”即在“图文结合”形式下采用了:歌曲的历史创作背景+歌曲播放的内容结构,具体如,在红色音乐系列微党课《嘎达梅林》一期中,即介绍了“歌颂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1956年,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已接近尾声……”的歌曲创作背景,后加之对本曲结合形象化图景的倾听,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及对红色革命历史的感知则必会同步生于学生心中,从而同步实现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艺术德育化”的落实。

(三)积极举办蕴含思政教育的艺术实践活动。除却理论化的课程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更具有教育实效性,这也便是以“蕴含思政教育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艺术德育化”的可行性原理。在此理念下,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的快闪《我和我的祖国》;沈阳音乐学院的网络合唱《我的祖国》;中国音乐学院“云合唱”《天使的微笑》;山东艺术学院的“六艺育人体系”——“以文育人、以画育人、以乐育人、以舞育人、以戏育人、以影视育人”等活动则皆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其中《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活动由于多人参与、多种乐器交响、多种形式同起等,而形成了浓烈热烈的情绪情感氛围,而能够在精进学生音乐修养的同时,更为有力地使其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腾。

(四)积极开展蕴含思政教育的创作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维度,艺术专业的学生依凭其独有的艺术修养而能独创的一项实践活动当为“创作实践活动”,如音乐创作、舞蹈创作、绘画创作等。以“红色精神、中国精神”等为主题,武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即创作了抗疫歌曲《红旗飘扬的地方》《武汉加油》《英勇不屈的武汉》《长江,我的长江》;再如北京舞蹈学院创作了舞蹈诗《那些故事》,将红色经典故事以师生原创舞蹈的形式展示到舞台上……进行此创作的前提是学生需要对红色历史故事、需要对祖国团结一心抗疫的故事有高度的了解和感知,而创作和艺术表达的过程,学生也必饱含着从此类故事中而来的高度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热情等,从而在潜移默化间对其进行了民族观、国家观、人生观、世界观、美学观、历史观的教育,同时也让艺术更具有了高度、深度和广度。

二、德育艺术化培根铸魂作用的实施路径

德育艺术化,主要是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培根铸魂工作,是将德育蕴藏于艺术载体中,以美的形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春雨润物般润泽学生心灵、升华其精神[2]。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美育课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打造一批特色的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地域特色开设一些艺术美育课程,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美育的过程中陶冶身心、净化思想、升华境界。如可开设《中外艺术鉴赏》《中国传统文化鉴赏》《中国传统音乐优秀作品赏析》《中国书画鉴赏》《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优秀作品赏析》《中外文学史》等艺术美育课程;实际性的学院案例有:泰山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和地域特色开设了《泰山文化概览》的艺术美育课程等。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中,可以在了解中国戏曲故事如《穆桂英挂帅》《苏武牧羊》《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中;解读泰山文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挑山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精神的过程中,在接受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影响,而促进其道德与格局建设。

(二)积极开展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与上述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挖掘艺术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德育思路不同,在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培根铸魂工作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各专业课程与艺术元素、思政元素融合、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充分挖掘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中的育人元素,育人于点滴中、育人于课堂内外,则亦当为“德育艺术化”的有效思路之一。如可以我国的传统节日、时事事件为契机,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各类与节日有关的艺术元素,如端午节时融入屈原的故事及各类相关诗词,国庆节时高唱国歌、爱国宣誓,七一时了解党史和先进党员的优秀事迹,重阳节登高望远、感恩父母;再如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可引导学生观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儿女》,歌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诵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再如可将抗击疫情中展现出的中国精神、涌现出的中国故事融入教书育人的过程,具体实施形式可多样化,可以辩论或沙龙形式、可以诵读演讲歌唱形式等。这样不仅可有效活跃专业课程教学,还可同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向好的影响。

(三)积极建设各类艺术美育社团。高校应充分运用各二级学院的资源优势,或者通过各学院师资共享、资源共享等,积极建设校级、院级艺术美育社团,如音乐剧社团、话剧社团、戏曲社团、民乐社团、管弦乐社团、书画社团、诗社、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等,并以宣传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开展正向的社团活动为契机,引领学生逐步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继承中国精神,从而实现以社团带思政教育、以艺术美育润泽心灵的目标。

三、结论

总之,由“艺术”和“德育”结合而成的“艺术德育”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培根铸魂”的有效、强力手段,也是创新艺术教育、德育及各专业教育的重要思路,而当为当代大学教育教研所广泛重视、切实落实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晓婷.试论德育与美育[J].艺术评鉴,2019(23):176–180.

学生思政教育范文第5篇

1.1教育环境发生变化带来了挑战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与科技优势,采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企图搞乱人民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普及,既为广大学生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和培养新技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同时也为大量非主流的、甚至是消极文化的侵入提供了渠道,它打破了封闭状态下的单一文化背景,也减弱了思政课教师和信息和理论权威的角色。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生活中主体的自主性、获利的合理性、竞争的激励性、发展的多样性使得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使部分青年学生在思想观念、取向上出现了迷茫和徘徊。

1.2教育自身发生变化带来了挑战一是高等教育类型的变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完成“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学生人数在短期内的迅速扩张,高校已无法对学生进行微观管理,加之思政课教师队伍生师比失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程度不高,之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尚未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挑战。二是学生结构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比例大,自我意识强烈,加之正处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年龄阶段,思想活动选择性、多变性强。加之家庭环境的差异、培养方式的不同、年龄性格的差别,使教育对象的层次复杂化、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物是人非”、“众口难调”的难题。三是就业方式的变化。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使得就业已成为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活动的指挥棒,学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把个人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甚至在就业中弄虚作假,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1.3教育要求发生变化带来了挑战~是国家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以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用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转化为他们自觉行动,进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要求。二是思政学科理论发展对自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随着交往实践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引导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形成的合规律性的认识,着眼于现实生活实践,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反映到实践中去,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加强针对性和增强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芎式方缺乏创新一是工作形式上的落后,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大班制的上课、开会、听报告等方式来进行,其往往对象、层次不分,照本宣科,机械地照搬上级精神居高临下地灌输,这种形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就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色彩、大容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能从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学习和就业等问题入手,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正对性、实效性减弱。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缺乏创新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过多地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忽视或淡化了人的主题性和人文精神的培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缺时代内涵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虽然各个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都采取不同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准入制度尚未建立。许多高校都把思想政治:亡作这个岗位视为大众岗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万金油”,无论什么专业,无论新进离退,人都往这个岗位上放,使得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业务不精、数量不稳等问题。二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但辅导员队伍依然存在着泛事务化的倾向,辅导员几乎包揽着学校学生的一切繁杂琐碎事务,客观上成为了学生的校园保姆、教师的行政助理、机关的事务勤杂、敏感时期的消防队员等等,如何在队伍专业化和工作事务化之间找到平衡,就成为了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2.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工作机制尚未健全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与重视程度空前加强,各高校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成立了班子、制定了政策,印发了制度,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相应的科学、简明、可操作性较强考核评价体系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与否、落实效果好坏无从考察,进而使大家工作积极性、紧迫性、责任感降低,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同时,由于没有形成检查、督导、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工作机制,不少学校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被“占、挤、压”的现象,实际工作中只是重视应付各级各类的评估、检查,致使应有的教育任务得不到有效落实。

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方式,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1要加强领导,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建设指标体系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建设指标体系,并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想办法、谋思路、给政策、找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要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制度保障。要成立由学校领导任组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形成学校主导、学生工作部门主抓、学院学生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要加强制度建设,细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考核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制度化、科学化发展。二要加强研究,及时提供理论指导。要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思政教育研究会等机构,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探寻工作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要加强培训,不断完善考评机制。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求,积极充实引进辅导员,坚持对新选拔辅导员岗前培训、举办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校外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办法,解决辅导员职称评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