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素描教学变革研究

素描教学变革研究

打破传统素描和设计素描教学中的界限

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画面的形式进行探索,如平面分割、空间再造、明暗调度、透视变形、平衡画面等,对提高学生构图能力,增强对画面的控制能力,增强自主创造性等有积极的意义。借鉴设计中的构图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鲜明,重新审视画面物象的主次、繁简,主动调节形、线、明暗、色彩等方面的内容,让实与虚,动与静、刚与柔的对比形成一种对立的节奏关系,构成美的因素,使学生避免了看到什么画什么,画面中没有经营安排,照抄照搬对象。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在构图中不重视已有的传统规则,画中的每个部分都必须重新加以安排,使其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简洁严密、条例分明的结构。在静物画中,塞尚认真地研究桌面上所有物品形体的安排,为了使每一件东西都不被其他物体遮挡,有时索性将桌面倾斜,主动地将盘子拉到画面的左边以达到构图的均衡。塞尚认为画面中的物体和构成物体的几何形体是相互依存的,这些构成了画面稳定而永恒的关系,这些关系远比再现客观现实要有意义的多。传统绘画性素描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写实造型能力强,但在这种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背后,学生却失去了想象力,过分地依赖模特,面对创作课表现出无所适从,缺乏创造性。学生满足于被动地描摹对象,不主动地从构图、造型、空间和画面语言及材料上下功夫,不去思考画面的需要,没有作画的意图,这样创新能力当然得不到提高。解决这一问题应首先让学生除了做写生方面的训练,更要经常画一些默写,提高学生对物象刻画的自主控制力;其次结合设计素描的教学特点,尝试安排学生分阶段做点、线、面,明暗,肌理等单元练习,让学生体会这些纯艺术性语言的美感,培养学生在写生创作中灵活、自主地运用这些基本的造型语言;利用打散重组、置换、时间延续、多视点构图等课题展开创意素描的训练,培养学生使用各种形式进行创作的能力。一幅作品从构思立意到确定画面的表现形式,到最后运用造型能力将其呈现出来,让创造性的思维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德国画家克利的作品形式大都带有抽象性和表现性,以《作品》为例,这幅素描看上去是以一些弯曲的空心线条构成的一组类似字母的图形,仔细辨认这些字母好像一群孩子在玩耍,孩子们的前面好像还有一只狗,整个形式活泼欢快,富有趣味。“克利从绘画的最基本的因素——点、线、面开始,表现他对自然和艺术的感受和认知,虽然看上去形式简单,但由于形式的结构和韵律特征是画家深思熟虑的结果,每一条线、每一个形都有它的情感特质,因而具有深刻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避免重技术、轻修养的局面

品读一幅作品,首先把握画面的整体气息,好的艺术作品,其浓厚独特的艺术气息往往扑面而来;其次引导学生从构图、组形、黑白灰、点线面分布等方面一步步解读;最后思考画面形式与内容如何匹配,用何种方法塑造,笔触的抑扬顿挫、轻重转折等细节效果。再进一步让学生临摹一部分中外大师的艺术作品,因为读画再深入也代替不了临画,脑子想的再多只有动手临摹才能非常具体地接触到每一个细小环节,才能体会到大师的创造过程,才会从中知道大师是如何观察对象,如何理解结构,如何深入,如何概括和提炼,如何处理和表现。学师的构图、布光、用笔、用色,最终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撷采众华,打破前人的框框,练就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美的塑造能力。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描绘出的黑白世界中,凄惨而悲苦,处处可见艺术家内心的挣扎与呐喊。在《怀抱死婴的母亲》一画中,一位面容憔悴的母亲双腿盘坐在地,将一个死去的婴孩紧紧地搂在怀中,脸深深地埋进孩子瘦弱的身躯。凝视这幅画,我们会被一种无以复加的悲痛所震撼。母亲盘坐的身躯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画家用整齐而尖锐的笔触将母亲枯槁的头、佝偻的前胸、消瘦但有力的双手刻画成一个细密的襁褓,像是要从死神的手中争夺、挽留自己的孩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母亲紧密包裹着的那个苍白无力的死婴,头颅的高光显得异常的刺目,呼应出主题的残酷和悲凉。整个画面的造型概括,笔法简练,又那样单纯直白,把一个女性、一个母亲内心的悲痛描绘的那样极致,正是这样的情感使得作品具有一种不容被忽视的迫近人心的精神能量。

本文作者:倪静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