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艺术设计素描教育探讨

艺术设计素描教育探讨

作者:许素洁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许多杰出的意大利现代设计在视觉形式上就具有“情”的感召力,同时赋予了一定的人文含义,观之使人动情、思索。设计师们不满足于椅子就是椅子,而喜欢给它起一个名字,如马西默•尤萨•基尼(MassimoIosaGhini)称他设计的温暖的扶手沙发为“妈妈”,奇尼•波埃利和托姆•卡塔亚基称他们设计的晶莹剔透的水晶玻璃椅为“精灵”。这些设计的形式可爱,使人动情而产生联想,并在使用器物时得到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滋养和美的感受。意大利的设计批评家乌别托•艾克在1986年评论意大利的设计时说:“如果其他国家把设计看做是一种理论的话,那么意大利的设计则有一种哲学,或者是设计的意识形态。”的确,意大利人把设计当做一种文化、一种哲学观念来操纵,使设计作品不仅仅是物质性的,还对人的精神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样的设计使人感到“有情”,这“情”正是被物化了的设计与人的精神的连接点,在某种层面上也许更贴近所谓的“心的设计”。可见当代设计在不断地向人类的软性科学领域延伸,设计的精神层面的影响逐渐被提上日程,设计也变得更为多维而复杂化,设计的视觉形式也必须更加感性化、精神化、多维化,以感性唤起人的情感,以精神慰藉人的心灵,以多维实现人的梦想。设计还必须寻求更广阔的创造空间。这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形式美的创造力、高度的人文修养和良好综合素质的设计师队伍。

面对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设计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本文仅以素描为例作探讨。设计的“精神性功能”的重要内涵之一是设计视觉形式中的美感与情感含量,因此设计基础教育要研究如何创造视觉形式美及提升情感表现力,这里称为视觉形式美的“传情”能力。所谓视觉形式美的“传情”能力,对于素描而言,即能抓住被表现媒材的“我”所感受的情感因素,创造性地表现出具有“情”的富有感召力的美的魅力形态。这就需要教学以情感表达为线索,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并探索能恰当地表达感受的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表现技术,使所描绘的物“有情”,以“情”对人产生精神影响,这是体现视觉形象精神功能的重要所在。而这种能力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基础阶段是单纯地研究造型形态与纯粹视觉语言的重要阶段,是培养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的重要时期。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对学生观念、思维习惯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未来的专业学习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素描基础教育厚基础技能、薄创造力,其结果是我国学生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有高技能而缺少创造力,学生的应用性能力差,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

传统的基础教育观念认为,素描主要是打下牢固的描绘技能基础,至于情感表现那是进入专业创作阶段的任务。理由很简单:无一定的描绘技能,谈何表现?这看起来有其道理,问题的关键是技能与表现没有分段式,如果把表现技术与其他学习内容割裂开来,使基础教学忽略表现精神内容与创造性的表现技术,就会导致技术至上,把“教”与“学”都以追求技术的高超为目标,结果是走上了单一的技术中心主义道路。其实,技术只是表达思想的手段,而把技术当做目的,忽略个人感受,忽略对形态的人文精神表现潜力的探讨,只会形成缺乏表现内容的表现技术,而且技术表现的能力也往往被导向写实中心主义,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学习都被引向了单一化,导致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具有片面性。这样多数学生的艺术感受被僵化,艺术的表现性探索匮乏,画者“无情”,作品千人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把原本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学习变成了缺乏创造性的单一技能学习。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不仅出现在专业教育中,连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也如此。10年前在日本一次美术基础教育研讨会上,日本人的提问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都喜欢熊猫,来日本的展览作品孩子们画的都是熊猫,而且用同样的形式画得好像都一样,我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很不明白!为什么呢?难道没有人喜欢别的吗?”对此我难以回答,只能敷衍一番,但我的心灵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心中一直埋下一个愿望:中国的艺术教育一定要改革,还孩子们一个充满创造性智慧成长的空间。如今这样的时代已经来临。

近年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许多院校已经对素描基础教育作出新探索,但以描绘技能为第一位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诚然,表现技能是表现内容的依托,没有一定的技能难以实现情感与精神的表现,但是,从技术追求出发到技术至上的评价体系,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与价值观,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形态表现能力都受到严重的局限,基础难以与专业教育直接接轨,更难以培养出今日设计专业所需的人才。设计基础教育是为设计专业教育服务的,其意义在于为专业教育打下应有的基础。因此,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素描教育观念与方法,从提升视觉形式美的功能入手,抓自我感受,并探讨表现自我感受的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此笔者在设计素描教学及相关课题中作了如下两方面试验。

一、在写生中研究视觉形式美及其情感因素,以抓情感为线索表现自我感受

改革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即考虑受教育者的状况而逐步实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多是受到高考前程式化、概念化的技能中心主义教育,其技能水平与美院学生差别悬殊,一方面他们不能抛开技能学习而直接进入情感表现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不断地纠正他们考前概念化的思维与程式化的描绘习惯。程式化、概念化的认识与表现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真谛与意义,在注入新的学习内容的同时,导入实现自我表现的可操作性方法,让学生抓住新的线索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在“观物”中寻找物的“情感因素”并加以联想,产生一定的自我感受,然后再去思考、尝试表现感受最合适的方法。要求学生从观物到生情,再到表现的尝试,必须先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否则不可动笔。其次,采用以作品形式美的“传情”的含量来评价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开始转向,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感受、去发现、去挖掘物的美之“情”所在,思索传达“情”之“法”。要传情,就必须先“有情”,“有情”是情感传达与物化重要的第一步。这“情”也正是创造开启的原点。因此,教学首先要在“情感”上落点,“情”与“感”要先于技术表现,这样才容易使表现活动变得主动。素描基础训练通常以写生训练为手段。写生,由于看着客观物体画,没有强烈的主观思考与主观表现意识,缺乏对情感表达的追求,缺乏感受与情动,很容易受客观物象的牵制而不知不觉变得被动描摹客观,这也是教学中常见的状况。被动很难形成自我的系统性认识,很难形成创造性表现的能力。追求以视觉形式美“传情”,是引领学生体会描绘对象的精神内涵,产生自我的感受和自我的认识,进而对素材有所取舍地表达自我的感受与认识。像写作文一样,以生活中的媒材为蓝本,通过创造性思考来运用素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为专业创造打下基础。

二、探索表现自我“情”的相应的个性化自我表现技术

有了自我感受的“情”,还要恰当地传其“情”。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自觉地研究传达自我“情”的方式,也就是个性化的自我表现形式与表现技术,其目的在于恰如其分地表现要传达的内容。如果以某种统一的认识与风格来要求学生表达自我感受,既不科学又无法实现,实际上是限制了其创造力的发展。表现技术的学习同样也不能单一化、定格化,要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表现为目标,让学生自己选择并开创表现方法,包括材料和表现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思索、寻找贴切的表现语言,这本身就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技能学习活动。

素描基础写生训练,是对活动中“活”的形态的理解认识,是对形态的感受与认识,是从生活中发现形态的美及其构成形式美的精神内涵,并通过取舍、强调、夸张等手段表现感受和自我认识的过程。素描基础写生训练不是被动地描摹客观,只追求画的像不像客观物体的表象。“素描的本来意义,是对作者情感、印象的直接而极端的表现”。恰如其分地表现内容是目的,表现方法只是手段。追求有感受和对感受的良好传达,是训练对形态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富有创造性表现力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写生的重要意义。朱明的洛杉矶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入学后就是以写生的方式进行表达主观感受的训练,进而发展到设计创意。其作品包含着作者的各种情感因素,深刻动人,极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因此,从“有情”入手,在“传情”手段上下工夫,追求恰当的表现技术,是带动创造性的表现技术学习的良好方法。这种追求对自我真情实感的表现是主动的、能动的、研究性的,是对表现技术的探索,是与设计相关的一系列综合能力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观物、体味、有感、生情、表达,这一系列主观能动的体验过程,是创作富有精神性功能形态作品的过程。有“情”的体验,这个被表现的“物”就成了作者从经验中发现的源头活水,也打开了走向创意表现的入口。

情感与精神的表现追求必然含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创造能力在其过程中不断得到锤炼。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充分证明了以“情”入手、抓感受、以表达感受为目的的表现技术,是展开创造性的自主学习并循序渐进的良好方法。这种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连接性,使学生体会到创造是具体的一步一步的积累,创造是源自生活的。教学实践还证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不断训练的过程,进而形成思维体系和模式。这个过程需要贯穿整个学院教育始终。基础、专业基本目标分段式的思维培养是不科学的,它割裂了思维的一贯性与前后影响的关系,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体系的形成产生限制和阻碍,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创造力同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学好技术不等于能创造,实际中不乏其例。因此,必须重视当今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全面引入综合型思维方式,打开思维活跃的空间,以追求思想、感受的表现来带动表现技术的学习,主动、能动地探讨合适的表达方式,开展方向更明确、更有效地主动探索表现技术的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基本能力。

在视觉语言与表现技术的学习基础阶段,创造意识与创造方法的学习更为重要。要具体地从创造的基础开始学起,不能直接进入“无中生有”、凭空发展的高层次创造阶段。要使学生从客观中发现、认识,再经过自己大脑的取舍、组合,与大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共同构建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发现—认识与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使创造有根有源。要在贴近学生能力的可操作的创造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形成学生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创造性的基础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贯串于所有课程中。意大利是现代设计明星最多的国家。著名设计师大多来自米兰和都灵的建筑学院。他们具有雄厚的美学表现基础,可以承托美好的思想与意图,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设计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对客观世界的思考、认识和表达,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力、认识力和创造性的表达力,其中缺一不可。无论是基础学习还是专业学习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创造能力都十分重要。让他们学会面向客观世界,去发现、寻求人与客观世界的情感接点,创造表达各种情感的形态与形式美,提高多样化的创造视觉形态的能力,拓展视觉语言表现的空间,使设计精神性功能的表现在技术上有所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