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美术教育课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美术教育课程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1.从美术教育理念上看,很多院校搞不清自己培养的学生到底是未来的画家还是教师,因此,自觉不自觉地沿袭着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偏重美术的纯技能性训练,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画家为目的,重视学生的绘画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在纯艺术的环境下也就只能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其他方面无法涉足。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美术教育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师范性不突出,教学模式更是单一。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观念的体现,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内容不仅具备纯技能性,还要具备艺术性、趣味性和时代感。因为,“内容的综合性更能明显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展示出素质教育的思想”。然而,现在很多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只是偏重素描、色彩和其他纯美术技能的训练,轻视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学,不注意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种实用技能,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职业的需求。

3.从师资力量配置上来看,大多数的美术教师是非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学习的是纯艺术性的绘画技巧,没有进行过美术教育技能的训练,本身就缺乏实际的教学技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偏重美术技巧教学而忽略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但是,不管现实怎样,美术教育专业的目的或者说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走上中小学美术教师这个讲台,成为传播我们本民族文化精神与艺术品位的人。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扭转美术教育专业办学偏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培养模式,为培养新时期人才而努力。

二、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要回归美术教育本原

美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拥有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与研究及艺术指导等一系列工作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他们要具备这样的素养:一是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一切造型专业的基础。二是要拥有好奇心。作为未来的教师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三是要善于表达。作为教师要能够把知识传播给学生,甚至要身体力行。要想把普通的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成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等方方面面的配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学校要确定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理念,改变整个美术教育专业向美术专业靠拢的传统观念,摒弃过去那种重视眼前价值轻视长远价值、重视显化价值轻视潜在价值、重视物质价值轻视精神价值的陋习,发挥美术教育专业本身的特点与长项,为社会的长远价值培养美术教育人才。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教育素养的培养,激发教师的潜力。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教师比喻成“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美和崇高的事业与新一代之间的桥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显示器,它肩负着教育兴衰的历史使命。“教师”一词最初是专指年老资深的学者的,后来才把教育学生的人称为“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先是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深入细致乃至广泛的研究后再把它传播出去的人。美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几个方面:必须有宽泛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课堂管理手段,有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美术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多种角色,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完成的质量,因此,它不可小觑。同时,美术教师除了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思想品德,这是为人师表的责任与义务。但是,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美术教育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育科研能力薄弱的局面一直存在,美术教师对自己是专业画家还是教师的身份认识非常模糊,所以很多教师虽然专业技巧纯熟,但是重专业创作而轻视教学研究,在课堂上无法向学生传递美术教育的知识,这既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训练,激发教师的潜力是势在必行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用在教师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美术教育人才。

三、基于师范性质的课程体系创新

从广义上讲,教学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计划内、外的一切活动范围和过程。从狭义上说,它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分工的结构框架。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呈现,而且是专业水平的体现,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此,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有完整的系统体系,更要有时代感,“因为时代性是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好的课程体系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知性能力以及思想习惯。引导学生在不同领域掌握获取重要知识的方法。跳出狭窄的一技一能的专家式的思维方式与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判断,选择重要的价值(美,正直)而爱之、乐之,坚持的精神与习惯。通过这种训练,大学生才有可能称之为现代知识人”。美术教育就是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美术教师这个中心点展开教育活动的。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美术院校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也受到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教育类课程在其中比例严重失调,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性。经常出现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美术专业学院培养的学生毫无差别的局面。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按照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设课程,即前两年学基础课、两年后开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前两年的基础课程由公共课、美术专业课、教育理论专业课三大部分组成,而美术专业课的基础课多为素描、色彩等等,大三开始分油画、国画、工艺设计等等。美术专业的技能课程在大学四年里占了太多的比例,美术教育的理论课与教法培训课程比例失衡,其他有关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更是微乎其微,这完全是美术学院的课程体系的重现,远离了国家所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偏离以综合素养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安排。在这种理念下,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只能是学技能再学技能,造成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绘画技能上要与专业美术院校学生一争高低的局面,混淆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职业追求。我们认为,基于师范性质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计必须突出师范教育性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大一大二基础课、大三大四专业课的模式。缩小基础课即素描、色彩的比例,这些课程学生们在高考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年,其基本功已经比较扎实了,进大学后再原封不动地学习,只能是浪费时间。二是加大美术教育性质的课程比例。这些课程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法组成的,过去这类课程往往是作为大课来教学的,主讲老师一般由公共课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熟悉整体的教育学知识却并不熟悉美术教育的特点,因此,只能用书本上的理论作为教学指导,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缺乏时代感与专业性,更没有针对性,完全脱离了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意义,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改变传统,就要打破过去美术专业课程与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互不相干的局面,整合两大类课程体系,让具有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给学生上美术教育学的课。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美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身体力行的方式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这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和今后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做未来教师的意识

一是丢掉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学模式,增加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有关的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国家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要求,加大综合技能的培训,如画、折、叠、塑等课程安排,增加讲授、演示、练习、谈话等教法职业能力的练习,让学生提前进入临界备战状态,为今后走向社会培养自信心与竞争力。二是设立“创作”课程。把“毕业创作”改为一门连续的“创作”课程,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创新,然后找到表达的方式。改变以往创作课程在大四阶段完成的传统,从大一开始随着基础课的进程而逐渐跟进。同时,在这门课程里还要增加欣赏课、构图课、符号学、色彩学等课程的比例,培养学生整体思考与观察的能力。另外,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创作种类的权利,无论什么类型的作品都是他们四年学习的积累与呈现,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油画、国画等基础类课程作品展,失去了创作的性质与意味。

(三)完善学分制建设

学分制打破了学年制的限制,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方式,但是现行的学分制其实是学年学分制,它的框架是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的学分指标,如果学生要修完学分必须得读满四年的书。学年学分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所受训练的质量的要求,但是它最大的缺点也是这个———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人才的能力。而完善学分制建设,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时间与精力的前提下,推行弹性学时制和自由选课制。所谓弹性学时制,就是以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基本年限为参考,但又不完全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后即可提前毕业。所谓自由选课制,就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甚至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校际之间相互承认学分。

(四)积极推进校际间资源共享

“大学之为大学,即在其拥有一种学术没有疆界的世界精神,真正的高校应该是一个没有疆界的学术世界。”美术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而专业美术教育的水平又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人才是教学过程价值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唯一合理的终极形态。人才是全部教学活动价值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现,无论怎样的教学实践或教学理论,对于终极价值的背离都意味着自我废弃。这是由教学和社会的价值关系所决定的。”因此,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学分制以及浓郁的学术氛围,才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条件,才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美术教育人才的土壤。

作者:张红红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