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情感教育探讨

语文情感教育探讨

一、反复阅读中品味课文的情感境界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这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需要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精神,才能进一步讲好他的天上的街市。因为只有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那就根本不能挥发挥语文的情感教育,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自己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当我们欣赏《长江三峡》中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的美丽画面时,可以结合实地去过三峡的同学的真实感受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这样同学们对作者抒发的催人奋发的宽阔胸怀就更能理解了。如果我们真正的用情感去品读文章,我们就可以在吟诵((一月的哀思令人悲痛的诗篇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寄以深切的悼念,在“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俯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从而提高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动之以情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动之以情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感悟作者思想感悟的基本途径。例如有表情的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对于声音的轻重,主事的快慢都要把握好分寸,才能更好的动之以情。在朗读这一句时,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两处破折号看起来没什么意思,读起来却情感丰富,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在经过阅读、分析、感悟中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使其在能够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以沁人心脾之势,使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陶冶。

三、情境交融中升华自身的情感境界

对于一篇篇精辟佳作,师生需要共同理解其情感之美,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于作者的字里行间,就能运用课文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使自身融入文章之内,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开作者的情感线索。比如《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可以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写又多以洁白无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又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景物美、人物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之中,辉映折射出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旨,从而领会作者那份发自内心而由衷的赞美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

四、寓情于理中践行表达的情感行为

对于每一篇作品,其必定传达了一种思想行为,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褒扬和践行。这就是要用作者在其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寓情于理,让学生在他们日常的思想和行为中践行这种情感,并传播和发扬广大,这样我们语文教学的教育意义才能真正的体现。“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奎((论文偶记》)。作品中的“情”、“理”,都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寓情于理,是实施情感熬宣的最好途径。郑振铎在猫》中对猫(活泼的猫、顽皮的猫、忧郁的猫)的几种自省,其实是表达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待人接物的一种深刻的道理。由表至里的教育、引导,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需要达到目的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性的美的享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人的话已经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应该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茎感染,沁学生之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更明于情感与言行之中,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