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结业论文

语文结业论文范文精选

语文结业论文

语文结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中等职业教育应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这种有机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培养方向与规模的完美结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融合;课程布置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教育体系内部之间的紧密结合。以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为主要依托点,将就业作为主要方向,始终以服务大众作为终极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的教学手段,实现校企工合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专业与产业需要的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结合的力度。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在对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制定一定的考核评估机制,在培训一段时间之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学生的学分中,成绩优异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们的实践热情度也会提高很多,也会使他们明确先前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和优点,及时予以改进。这种方式的使用范围很宽泛,在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机构也能看到它所起的作用。主要的方法有以下五点:一是增强学生转学与资格认定方面的制度建设,可使中职的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继续深造,采取自愿原则,鼓励支持他们进入高等学府进行为期四年的本科教学生涯,这样使得中职毕业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他们的升学途径变得更加宽泛,选择空间也相对随意与自由。二是中等职业院校要立足根本,提升学院整体教学质量,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与通识技能的培养力度,寻求有效的方式,使毕业生将来的出路更加灵活,鼓励学生们继续到高校进行深造学习,掌握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本领,同时引导其他院校的学生来校进行学习与交流。三是以终身学习的思想为主要目的,逐步健全学生学习生涯的指导体系,向学生开设相关职业规划课程与讲座课堂,使他们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目前的就业方向与升学相关信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征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四是高等职业教育组织应该对中职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指引,为他们开设一些过渡性的科目,使其能及早熟悉高等教育组织的教学实施方式。五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引导各大中、高等教育组织开展合作办学的理念,让中高职教学内容联系紧凑,学生能快速地适应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适,从而使双方在合作中取其精华、扬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工学结合

继续推进以工促学、待岗进修的教学方式的顺利实施,推崇以未来工作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基准,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科目应与企业实际生产所需保持一致,让所学理论知识能真正用到实处。学院要以当地主要产业为依托,建立校企互助合作模式,适时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企业的相关要求,保证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落实到位,实现校企双方共同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实施方案。学校在更正传统专业培养的方案措施时,应该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实行“多证书”制度,在学生进行相关实践培训之后,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关资格证书,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相关负责部门应切实做好学生在岗实习的追踪报告,强化检查的手段,定期调查与探讨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是否合理,做好评估与预测以备不时之需。全面规范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管理方案,做好一定的保障举措。院校应积极鼓励与引导全院师生参与政府举办的各种技能活动,增强师生的实践动手本领,提升学院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加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的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依据“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适时调整学院对评选优秀青年教师的相关规定。给予“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定的政策支持,为专业先驱者、优秀教师团队的培养制订相关实施计划,拓宽兼职教师的聘任比例,将学院的师资力量归入到教学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组建一支以专业精英、优秀教师为主要力量,以高技能的兼职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团队。为学院培养出大量的专业先驱者与精英教师队伍,使全院拥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超过八成以上的比例。进一步选聘大量的技术拔尖的兼职教师进入学校任教,与专职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实施方法。开创极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促进产学研的合作高效率进行,全方位地打造一批优秀的“双师”教学队伍,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注重提高综合办学实力

语文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衔接与细节并非独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衔接实质上是指管理流程环节之间的细节,而细节之间通过衔接再构成管理。二者即是融合体,相辅相成,同时也在管理中相互限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讲又是一对矛盾体。因此在管理上,应当衔接与细节并重,促使二者合理、科学的相互结合,互有裨益,才能促进企业管理的良性发展。

1衔接与细节的互融性

通常来讲,对衔接的关注来源于对细节的追求,因为衔接所解决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各种活动主体及各个流程环节之间的细节问题,是宏观层面上的细节。而细节的管控则来源于对衔接的分解,由于细节普遍存在于企业活动涉及的所有衔接之间,大到战略层与经营层之间,小至零件加工与装配之间,甚至操作工人的前后两个动作之间,因此细节可以算是微观层面的衔接。日本丰田公司准时生产(JIT)方式就是衔接与细节并重的生产管理典范,JIT的哲理有三点:一是准时生产;二是消除浪费;三是持续改进。其中准时生产要求做到生产线各环节间的无缝衔接和各环节节拍的一致,消除浪费要求的零库存,就是对衔接与细节高度互融的极致追求。

2衔接与细节的矛盾性

前文提到,衔接是对企业承担着的产品开发、采购供应、储藏运输、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种对内对外业务活动的协调性进行管理,如果各种活动之间的衔接不顺畅,互不协调,甚至是相互抵触,必然会导致各种相互连接的活动滞后,甚至相互冲突,结果使企业的反应速度缓慢。而关于细节的讨论,目前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是细节决定成败:国外有以库塞(美)为代表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国内有以汪中求为代表的《细节决定成败》。二是战略决定成败:国内有以何学林为代表的《战略决定成败:细节主义缓期执行》,其对前一种观点进行了否定,认为“如果只顾细节,忽视战略,盲目执行,不管方向,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中,后者所提出的观点就道出了衔接与细节的矛盾所在:减少企业相对的活动项目无疑会减小衔接的难度,而过多的关注细节必然会增加企业在信息处理方面的零碎性,最终会导致管理的宽度和难度加大。也就是说,衔接和细节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自助循环的过程,相互照应,又相互制约。总的来说,如果衔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骨骼和神经,那么细节即是肌肉和血液,衔接保证管理有序、高效,细节决定运行平稳、可靠。

二衔接与细节的应用对企业管理

无论是内部与外部、战略与执行、宏观与细节、上级与下级、核心与辅助,都要注重衔接和细节,既要避免无头绪和一把抓,又要避免对局部的过度重视而损害整体利益,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努力达到整体优化所必须的管理方法,逐步使其形成机制、文化,并不断创新。

1建立衔接与细节机制

企业运作是企业价值链中的基础活动,运作系统的高效运行是企业价值增值和取得竞争优势的保障。那么,如何形成切实高效的管理机制呢?这就要从企业的运作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这些业务流程的接口如果不能紧密高效的衔接,将影响企业运行的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客户满意度。要想实现各部门业务流程间尽可能地无缝衔接、高效运行,首先必须对各部门的业务进行梳理,对流程接口进行优化,消除那些无效的、阻碍各个组织和环节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顺利流通的因素与环节;其次,要使业务接口间的分工界面尽量向对方靠拢,关注细节,制定标准,减少分歧摩擦和重复作业,保证企业运作的顺畅和高效。

2形成衔接与细节文化

管理的不到位往往是因为对细节的马虎或者是对衔接的疏忽。重视衔接和细节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在管理上进行充分的深层挖掘。强调深层挖掘,就要深入分析企业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就确定了改进点,通过改进也就获得了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的全体成员要有着深入的工作作风,即领导层要经常深入一线生产了解员工的诉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普通员工也要站在顾客的角度上思考怎样使产品更加贴近消费者。因此,企业不仅要把深层挖掘和关注衔接与细节作为每一名员工应有的工作作风,而且还要努力使这种作风成长为一种自然习惯,成长为一种企业文化。只有细节成为员工工作的一部分,企业才能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3注重管理的不断创新

语文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

在各大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毕业论文教学为最后一项实践性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因为毕业论文在选题、查阅资料、整合资料、撰写等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问题去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分析问题,然后整理出自己的答案即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学校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论文的撰写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查阅各种文献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毕业论文的撰写在培养专业人才、检测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对于高职文秘这个专业来说,毕业论文的撰写对广大大学生也有着同样的作用。高职文秘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高技能的学生为主,从事文秘相关工作的人,除了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一般还需要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能够从事书写文字的工作,又能够灵活处理办公室的具体事宜包括业务的处理、活动策划等。

二、现阶段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比较薄弱,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训练和指导,再加上撰写毕业论文的这段时间,学生常常忙于找工作而缺少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到最后草草了事。

2.近几年来,国家在高等院校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由此造成师生比例失衡,学校往往是一个导师带八九个学生。不仅如此,导师质量也是令人担忧,有些导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往往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3.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成了现在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因此,学校放松了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检测标准,这样便造成了学生和老师对毕业论文工作的不重视。很多导师在论文指导方面草草了事。

4.毕业论文的选题过于宽泛、内容空洞、研究方向陈旧没有新意。论文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个环节,选择一个好的题目是写好一篇论文的基础。但是据调查,很多高校所提供的选题范围空洞,没有新意,缺少必要的研究价值。对于文秘专业,很多高职院校给出的论文选题领域狭小,过于局限。

5.毕业论文在这撰写过程中存在严重抄袭的现象。在高职院校里,毕业论文的撰写存在着大量问题。很多同学抄写严重,英语的毕业论文完全借助翻译软件,文字表达的专业性、逻辑思维能力都表现得较低。

三、针对论文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的几点改革方案

(一)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校应加强管理

第一,在论文选题方面,导师应该严格把关,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程度高并且自己喜欢又熟悉的领域开展研究。第二,学校应该组织老师和相关方面研究者、企业在职人员和学生选出有实际价值、有内容并且值得研究的选题,并且做到每年更新,避免题目内容陈旧。第三,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毕业论文时间管理,规定学生在每个阶段做好论文的各项工作,以此避免学生到最后时间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第四,校方可以聘请校外在相关职位工作的高层领导来学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第五,灵活安排毕业答辩,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如果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很高,可以安排提前答辩。这种灵活的管理方式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双赢的方法。第六,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奖惩制度,对于独立完成又撰写得特别优秀的毕业论文,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励更多学生独立写出质量更高的毕业论文。

(二)校方重新定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一篇质量上乘、言之有理的毕业论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把握能够在论文中体现出来。第二,学生整理资料,查阅文献,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强。第三,论文的结构和排版应该规范美观,符合规定的标准。第四,论文的内容有内在的研究价值。第五,论文的创新性高和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培训工作

一方面,学校应该开设一些专门训练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写作课程,通过技能的培训和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这些课程应该设立考试,用来检查学生对职业技能和论文写作的水平高低。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校可以向外聘用一些在专门岗位上工作的人来学校指导学生论文的撰写。

四、将高职文秘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毕业论文改革相结合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其意义

职业核心能力在很多发达国家例如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等被称为关键能力。它指的是一种综合职业素质,拥有职业核心能力的人不仅要有够胜任岗位的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岗位以外的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明确的方法、具体的措施。现阶段,在学校和职场,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职场职位的升迁和再就业的评判标准了,同时它也是学生步入职场的重要竞争手段。

(二)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文秘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结合起来

第一,就读高职文秘专业往往都是在高考中成绩不够好的学生,真正自愿接受这份专业的人少之又少。而高职文秘专业出来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往往缺少举一反三、旁征博引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这和生源的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培养学生有效运用数学统计和分析,运用各种信息处理的手段进行定量分析,这些职业方法都是有效提升一篇论文质量的基础。第二,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团队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能力。而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中,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更多体现在思考选题和如何撰写论文到最后的答辩效果这些环节中。

五、结束语

语文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不对称分布;对策

一、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问题

(一)人口分布结构未及时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近些年来,上海贯彻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产业发展方针,产业空间布局已经从“中心城区以二产工业为主、郊区以一产农业为主”转变为“中心城区优先发展服务业、郊区优先发展制造业”的产业格局,中心城区集中发展1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郊区发展了六大产业基地和市级区级工业园区,城市产业功能已做了重大调整,新的城市产业功能已经明确。上海也正在加快实施这一新的功能定位,上海城市功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但是上海中心城区人口过多、人口密度过大,而郊区人口偏少、人口密度偏低的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表1可以看出,内环线以内中心城区面积仅为100平方公里,只占上海市土地面积的1.56%,却住着占整个上海常住人口总量的22.94%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为3.67万人每平方公里,而且这些人口中相当数量为历史形成的产业工人和老年人口;郊区面积为占上海市总面积的90.30%,人口密度只有0.11万人每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人口如果不适度外移,就无法为现代服务业腾出空间和吸纳从事现代化服务业的人员。

(二)人口分布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问题的产生

上海市区人口过多、失业员工和老龄人增多、从事服务业人口未达规模、高学历人员偏低,这一人口分布结构与上海新时期城市功能的变化是不相适应的。现在,相当一批中心城区的工厂迁移到郊区,也有相当一批新企业落脚在郊区,但大量失去了原有的就业岗位的传统制造业工人却没有随同迁往郊区;新的现代化服务业虽然起来了,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却难以大量吸收这些传统制造业工人,留守的工人难以得到新的就业岗位,4050人员(即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的富余劳动力)涌现。现代服务业呼唤着更专业更有知识的人群,但这一区域却居住着大量历史形成的产业工人和老年人口,大量的新老住宅区也难以腾出空间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区的功能提升;再一方面,郊区失地农民本来可因制造业的迁入而有就业机会、继而有可能往城镇迁移,从而改善农民收入、推进郊区城镇化,但却因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公司不愿吸纳,宁愿吸收外来人员,农民无法就业,相当一批农民继续困守在紧缺、有限的农田上,“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也失去动力(见图1)。

二、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的原因

(一)郊区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郊区交通和生活不便利中心城区的失业工人不愿到郊区企业就业,一个重要原因是郊区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交通、就医和生活不便利。上海大部分郊区和市区之间缺乏轨道交通,其它公共交通也十分紧张。由于路上的拥挤、耽搁的时间、消耗的精力、增加的交通费用,医疗和生活之不便利,员工生活的压力和风险增大等等原因,城里员工即使到郊区就业,大多仍希望居住在城里,甚至宁可失业也滞留城里。从城市交通面临的压力来说,随着企业外迁到郊区,中心区、区放射道路交通日益紧张,城市交通成本越来越大,这也造成了郊区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又倍增了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压力。

(二)城市居民就业观念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结构的变化

据上海市劳动社会保障局资料,由于世界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上海劳动力市场制造业的需求量却处于激增状态,2002年上海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总量在上年16.3万人的基础上增长60%以上,招聘人数达26.6万人,但却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但是同年上海居民第二产业失业、下岗人员人数达110万左右。由于计划经济时代陈旧就业观念的影响,城市居民不能正视中心城区正在向服务业转变这一事实,他们也没有顺利地转移到第三产业。一些人对就业地点和职业的“高低贵贱”特别在乎,一些人依然轻视建筑、清洁、物流配送、物业等服务业。一些人依然把“城里”和“乡下”截然分开,宁可放下自己手上的技术,领取最低生活保障度日,闲赋在家中,也不愿考虑到郊区就业的问题。

(三)郊区农民缺乏相应的就业技能

由于郊区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宝山区为例,农业人口的文化构成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最大,占46.51%;其次是小学,占34.53%;文盲、半文盲也占有17.36%的较高比重,三者合计达98.4%。相对来说,具有高中(包括中专)的比重只占4.4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仅占1.13%,基本不具备从事郊区新发展工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以致进镇农民也不能有效利用郊区工业的工作机会。

劳动者素质低下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存在矛盾,已构成了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农业人口不仅文化素质偏低,而且经过专门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比较少。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非农业部门对就业人员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较低的专业素质使农业人口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少,只能从事技能较低的产业和行业。因此,这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向第二产业再转移,并将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新一轮非农化再转移的重要因素。

三、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带来的危害

(一)中心城区人口过密,导致的城市问题

由于人口布局的不合理,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导致中心城区过渡集聚,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问题和不经济状况。

1.城市交通日益拥挤。由于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市区、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交通日益拥挤,政府费尽心机排堵保畅,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房价居高不下,动拆迁矛盾突出。由于人口大多集聚在市区,房地产开发较多地集中于市区范围,没有形成合理的房地产开发的空间结构。因为郊区发展滞后,市区许多传统产业工人和住户动拆迁不愿到郊区,导致动拆迁矛盾突出。

3.“4050”现象严重,市区失业人群增多。由于许多从事传统二产的工人未能随着产业的外迁而外迁,又难以适应现代服务业,从而“4050”人员涌现。许多具有高级技能的传统产业工人,也因此失业或转岗,导致了大量高级技工的人力资源浪费。

(二)郊区人口密度过低,导致郊区发展滞后

由于大量人口还是集聚在市区,郊区基本上还是以本区域的农民和外来务工者集聚为主,不仅郊区人口密度过低,而且综合功能严重滞后,郊区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郊区发展总体较为滞后。

1.影响郊区新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由于中心城区外迁郊区人口非常有限,郊区新城和新市镇未能吸引更多的新城区人口,郊区城镇化实际上只是一种本地城镇化,是本地农民进城镇的过程,郊区城镇人口规模有限,缺乏人气,影响郊区城镇化发展。

2.影响郊区工业竞争力的提高和郊区工业企业的带动作用。由于制造业外迁郊区时,其大多数熟练的产业工人并未同时外迁,大量熟练产业工人流失,大量的高级人才也未能被吸引到郊区工作,从而严重影响郊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3.进镇农民的就业问题。外迁郊区的制造业考虑到技能和文化素质等问题,大多吸纳符合企业用人条件的外来务工者,对郊区进镇农民吸纳有限,从而导致郊区进镇农民非农业就业率非常低,不利于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促进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对称分布的政策建议

(一)通过规划引导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对称分布

落实上海大都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合理确定人口、城镇、工业和生态用地规模,形成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绿地和林地各约占三分之一的格局。中心城区重点集聚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和就业人群,主要包括:从事体现上海“四个中心”功能的现代服务业的高级白领、从事都市型工业的知识性、科技型的现代产业工人、从事体现宜居城市的生活型服务业的就业人群。郊区重点集聚先进制造业的就业人群,主要包括:从事郊区制造业的就业人群、从事郊区新城服务业的就业人员、从事农业的产业工人。超级秘书网

(二)构建郊区城镇反磁力体系推进中心城区人口扩散

着力塑造环境优美、特色浓郁、富有时代感的郊区新城镇,加快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向郊区转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完善城镇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郊区城镇绿化环境建设优于中心城,有配套的生活条件。新城的建设,应高度关注配套的生活和交通设施,上海市公共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要向新城转移,加快郊区的文教、医疗和生活设施建设,形成郊区良好的现代化生活社区,为迁居郊区的制造业工人创造一个良好的郊区生活环境。

轨道交通是解决当前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区发展所面临主要矛盾的关键。如果形成以轨道交通为轴线的组团式郊区城镇,公共交通交叉站点又与新城规划相配套,中心城区与各新城有方便的交通,城里人不会再为交通的不便而苦恼,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互动就会顺理成章。另外,相对于轨道交通而言,高速公路对于人口吸引的力度虽然是有限的,但对于物流及产业的支撑确实明显的。高速公路线建设,应在重点城镇处建设全互通立交出入口,在产业区增加高速公路出口,以此加快物流、促进产业区的发展与规模,从而带动人口的发展。

(三)通过技能培训促进人口就业结构调整

上海存在着就业岗位的增加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目前郊区制造业产业工人、城市餐饮、零售、建筑业等新增就业岗位多数是由外来人员在承担。反观香港,上述就业岗位,主要是由香港本地人承担。要解决本市新增就业岗位需求与本市部分失业人员就业期望值不相适应的问题,除了在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转变就业观念方面要加强外,职业技能培训是重要一环。建议加大对过去的二产工人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就业技能;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就业技能。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都市区城乡融合

未来判别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将不再是农业时代的城墙,工业时代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而是信息时代的信息基础设施。随着通讯技术的改进,未来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无线通讯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利用原有的供电和电话线等进行远程数字通信,使农村地区可以享受到城市中的服务,如教育、医疗服务等。城市与农村相互交错,城市将溶解在农田中,农田将进入城市核心区,并且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家庭办公、电子购物、网络会议、网上学习等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产生,使得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集居住、工作、休闲于一体的网络化多功能社区将会出现。因此,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都市区城乡融合,进而推进城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对称分布。

【参考文献】

[1]课题组.上海人口分布变化与人口布局导向战略研究[R].上海市规划局课题报告,2004.

[2]李仙娥,杨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2).

[3]江泽慧.加快城市森林建设,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J].中国城市林业,2003,1(1).

[4]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语文结业论文范文第5篇

1.1衔接

衔接的实质是对联系的管理,它是指处于动态下的企业,为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对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的管理,也被称为动态衔接管理。良好的衔接一方面表现在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内部所做出的快速的、相互协调的反应活动。也就是说,速度和协调性是企业衔接追求的目标。

1.2细节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比尔•盖茨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某个细节,而成功正是由这些细节积累而成。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到细节制胜的时代,不论是从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细节问题都有可能关系到企业的前途。

2衔接与细节的联系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衔接与细节并非独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衔接实质上是指管理流程环节之间的细节,而细节之间通过衔接再构成管理。二者即是融合体,相辅相成,同时也在管理中相互限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讲又是一对矛盾体。因此在管理上,应当衔接与细节并重,促使二者合理、科学的相互结合,互有裨益,才能促进企业管理的良性发展。

2.1衔接与细节的互融性

通常来讲,对衔接的关注来源于对细节的追求,因为衔接所解决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各种活动主体及各个流程环节之间的细节问题,是宏观层面上的细节。而细节的管控则来源于对衔接的分解,由于细节普遍存在于企业活动涉及的所有衔接之间,大到战略层与经营层之间,小至零件加工与装配之间,甚至操作工人的前后两个动作之间,因此细节可以算是微观层面的衔接。日本丰田公司准时生产(JIT)方式就是衔接与细节并重的生产管理典范,JIT的哲理有三点:一是准时生产;二是消除浪费;三是持续改进。其中准时生产要求做到生产线各环节间的无缝衔接和各环节节拍的一致,消除浪费要求的零库存,就是对衔接与细节高度互融的极致追求。

2.2衔接与细节的矛盾性

前文提到,衔接是对企业承担着的产品开发、采购供应、储藏运输、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种对内对外业务活动的协调性进行管理,如果各种活动之间的衔接不顺畅,互不协调,甚至是相互抵触,必然会导致各种相互连接的活动滞后,甚至相互冲突,结果使企业的反应速度缓慢。而关于细节的讨论,目前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是细节决定成败:国外有以库塞(美)为代表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国内有以汪中求为代表的《细节决定成败》。二是战略决定成败:国内有以何学林为代表的《战略决定成败:细节主义缓期执行》,其对前一种观点进行了否定,认为“如果只顾细节,忽视战略,盲目执行,不管方向,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中,后者所提出的观点就道出了衔接与细节的矛盾所在:减少企业相对的活动项目无疑会减小衔接的难度,而过多的关注细节必然会增加企业在信息处理方面的零碎性,最终会导致管理的宽度和难度加大。也就是说,衔接和细节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自助循环的过程,相互照应,又相互制约。总的来说,如果衔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骨骼和神经,那么细节即是肌肉和血液,衔接保证管理有序、高效,细节决定运行平稳、可靠。

3衔接与细节的应用

对企业管理,无论是内部与外部、战略与执行、宏观与细节、上级与下级、核心与辅助,都要注重衔接和细节,既要避免无头绪和一把抓,又要避免对局部的过度重视而损害整体利益,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努力达到整体优化所必须的管理方法,逐步使其形成机制、文化,并不断创新。

3.1建立衔接与细节机制

企业运作是企业价值链中的基础活动,运作系统的高效运行是企业价值增值和取得竞争优势的保障。那么,如何形成切实高效的管理机制呢?这就要从企业的运作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这些业务流程的接口如果不能紧密高效的衔接,将影响企业运行的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客户满意度。要想实现各部门业务流程间尽可能地无缝衔接、高效运行,首先必须对各部门的业务进行梳理,对流程接口进行优化,消除那些无效的、阻碍各个组织和环节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顺利流通的因素与环节;其次,要使业务接口间的分工界面尽量向对方靠拢,关注细节,制定标准,减少分歧摩擦和重复作业,保证企业运作的顺畅和高效。

3.2形成衔接与细节文化

管理的不到位往往是因为对细节的马虎或者是对衔接的疏忽。重视衔接和细节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在管理上进行充分的深层挖掘。强调深层挖掘,就要深入分析企业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就确定了改进点,通过改进也就获得了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的全体成员要有着深入的工作作风,即领导层要经常深入一线生产了解员工的诉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普通员工也要站在顾客的角度上思考怎样使产品更加贴近消费者。因此,企业不仅要把深层挖掘和关注衔接与细节作为每一名员工应有的工作作风,而且还要努力使这种作风成长为一种自然习惯,成长为一种企业文化。只有细节成为员工工作的一部分,企业才能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3.3注重管理的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