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学课程改革思路(6篇)

高职教学课程改革思路(6篇)

第一篇: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课程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O2O等走进我们的生活,计算机成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高校的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都有着对计算机使用和应用方面的短板。本文是从日常生活和实用办公的角度出发设计相关教学内容,而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改革;内容设置;维护系统

集成篇包括如下内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组装及注意事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操作系统的备份以及还原,硬盘的分区、软件的安装,网络的设置,操作体统的优化,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的安装和使用,打印机的共享,网络互相访问的设置,上网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如何搭建FTP服务器,IIS服务器。计算机维护篇包括如下内容:如计算机显示器无显示怎么排查,计算机反复重起如何排查,计算机网络不通如何排查,计算机中毒怎么处理,打印机不能打印排查,数据丢失如何恢复等等。

1计算机硬件的认识、组装及注意事项

1.1介绍计算机的组成、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各种接口功能等内容,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各种型号的设备,如CPU、主板、显卡、各种主板芯片的分类,各种代号的含义等等。

1.2介绍计算机组装及各种器件的连接以及注意事项,如计算机后挡片的安装、电源的安装及输出电压介绍、主板的安装,显卡的安装,CPU的安装、风扇的安装、内存的安装、硬盘的安装,开机、重起各种指示灯电源线的连接,光驱安装等等。

2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主要包括,介绍操作系统的种类,安装过程中BIOS的设置,每一步如何选择、介绍用WINDOW安装光盘分区和分区软件分区介绍、介绍操作驱动的含义,以及如何安装计算机的各种驱动、如何备份操作系统、虚拟机的安装和如何使用。

3软件的安装和上网的设置

软件的安装和上网的设置主要包括,常用软件如办公软件、聊天软件、文件传输软件、下载软件、上网软件等软件的介绍,以及安装注意的问题,上网的设置:局域网接入和ADSL接入如何设置,动态IP和静态IP介绍和设置,计算机名的更改,添加用户、杀软的安装及上网注意事项、当前流行杀毒软件的介绍和优势、防火墙软件使用以及操作系统的优化、上网注意事项,如何百毒不侵。

4网络打印机共享和文件共享

网络打印机共享和文件共享主要包括网络打印机的共享与操作系统文件如何共享,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件共享与硬件共享,共享是网络的基本功能。

5计算机维护

计算机显示器无显示怎么排查,先排查显示器电源连接,显示器是否好用,重新插拔硬件,先内存、再显卡、网卡、CPU,计算机反复重起如何排查查看CPU温度,可以从BIOS中看,也可以用软件看,用软件降温怎么设置,计算机网络不通如何排查先确定是自身计算机原因还是普遍现象,是一点不通还是慢,是硬件连接问题还是软件设置问题等等。计算机中毒如何杀毒,怎么进安全模式,什么是安全模式,手动杀毒等。电脑故障判断常用方法包括、观察硬件法、拔插硬件法、硬件清洁法、对象替换法、病毒和恶意软件查杀法,电脑故障的检测是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维护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基本标准,每种计算机文化方法都有一定的应用技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灵活掌握其方法的技巧性,提高其职业技能。

6电脑故障常用检修步骤

电脑故障常用检修步骤包括由软件至硬件、由外设至主机、由电源至部件、由简单至复杂、电脑故障检修专用术语。电脑故障常用检修步骤需要灵活掌握,这是计算机故障检测的基本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计算机故障进行有效判断,查找原因,解决实际问题。

7软件常见故障

软件常见故障包括,办公软件常见故障,Word文档常见故障、Excel电子表格常见故障、办公软件其他常见故障。输入法常见故障包括,输入法切换、添加和删除出错、五笔输入法常见故障、压缩软件常见故障、解压缩文件时出现错误、压缩参数设置不当。看图软件故障,默认图片浏览器被更改,不能转换图片格式。多媒体软件常见故障,多媒体图像播放异常与多媒体声音播放异常。软件故障是计算机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解决软件常见故障是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维护的基本常识。

8winsows7的基本操作

包括windows7的简介,windows7的界面,winsows7的菜单。文件管理,设置桌面背景设置桌面图标设置窗口颜色和外观3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设置桌面小工具356.设置显示器分辨率和刷新率.设置主题设置个性化的主题其他个性化设置设置鼠标设置日期和时间设置系统声音。设置和使用任务栏添加时钟并设置任务栏和鼠标。添加附加时钟502.设置鼠标样式513.设置任务栏522.3?设置用户账户。创建账户管理账户删除账户564.使用家长控制功能管理创建的账户设置个性化Windows7秘技偷偷报。添加工具栏到任务栏,禁止标准用户更改账户和密码设置安全的账户密码62第3章?管理文件与文件夹查看电脑中的资源。学习认识磁盘、文件与文件夹,磁盘、文件与文件夹间的关系。新建文件与文件夹646.选择文件与文件夹647.重命名文件或文件夹648。移动和复制文件或文件夹649.删除和恢复文件或文件夹768.搜索文件或文件夹650.文件与文件夹的设置。

总之,此段内容经过笔者深入研究,结合多年工作和生活经验,列出以上简要,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高冬玲,孔祥川.民办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究[J].消费电子,2014(22).

[2]景枫.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的探讨[J].运动,2014(12).论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改革和设置内容

作者:魏永辉 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第二篇: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涉及到内容比较多,在具体教育阶段需要以课程形式为切入点,对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了解课程改革的变化趋势,结合具体情况,研究应对措施。在本次研究中以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为基础,对具体应用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趋势;应对措施

近些年来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取得了突出的进步,职业技术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及时对改革措施进行分析,明确改革形式,确定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当前在具体教育阶段,会存在课程设计不合理或者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分析,将应对措施落实到实处。

一、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具体教育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优化设计标准。

1.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在职业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设计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具体教育阶段,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象。没有按照社会和人文教育形式的要求进行设计,忽视了学生潜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由于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程序比较繁杂,学校将体育作为在副科进行教学,重视度也不足,限制了学生的整体进步。

2.基础教育衔接性差。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设计需要符合衔接性设计案例的具体要求,以已有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如果出现基础教育衔接性差的情况,必然增加了课程设计难度。职业技术学院自主学习体育课程的能力无法落实到实处,课程目标和基础设计没有分界线,增加教育难度。

3.教学方式单一。职业技术院校的各科教育内容比较多,需要根据学生的意愿在对选课活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当前在具体教育阶段会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体育教学内容续选定不合理,直接对学生的后续发展造成影响。体育课程的设计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教育方式的单一,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差。

4.导向性差。根据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指标的具体要求,在应用阶段,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岗位衔接的工作,课程设计的实施要发挥导向性的作用,满足审视课程设计的基础性要求。但是当前在具体设计阶段会存在导向设计不明显的情况,学科目标和人才目标的关系不明确,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

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应对措施分析

针对课程设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教育阶段,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已有课程设计形式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根据现有教学形式的具体要求和变化,探究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下将对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1.自主选择课程模式。职业学院的体育课程设计重视度不足,因此在后续设计阶段,要将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掌握多种锻炼方式,对体育锻炼的文化和功能进行了解。学生按照自己的动机和兴趣学习体育课程,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课程设计阶段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主选择课程的教育形式,能有效促进的自身发展,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应用学分制设计形式。学分制的设计形式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课程设计体系,学分制能解决学年制产生的分配不均匀的情况,应用学分制的设计形式,能对执行方式进行有效的评估,凸显出因材施教的设计理念。学分制的设计形式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扫发挥。该设计形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在一定期间内,需要对设计形式进行有效的对比,综合进行考量。此外该设计形式能起到节省学习周期的目的,让学生提前就业,该教育形式是一种弹性比较强的教育管理模式,能更好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俱乐部的形式。职业学院的体育课程标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为了对课程形式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形式,发挥教育形式的最大化作用。开展俱乐部的教育形式,其应用范围比较广,在初期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教育形式进行对比,考虑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要配备足够的资源,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体育需求,进而保证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4.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体育课程的评价对整体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需要以有效的评价方式为基础,对各类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当前在具体课程设计阶段存在设计形式单一及评定方式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针对此类情况必须对考核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建立系统的防范形式,将标准设计案例落实到实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必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职人员要及时对评价系统进行改革和创新,从社会发展现状入手,将评价举措落实到实处,进而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

结束语

针对当前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涉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明确设计形式的具体要求,根据课程设计模式和应用格局的具体要求,将标准设计体系应用到实践中。我国的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教育机制的改革,要使其适应课程模式的要求,不断促进职业学院体育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静雯,张美英,李丹武.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2(12):47-48.

[2]胡靖平,于可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9(01):102-107.

[3]陈波,王志江,吴丽华.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12):44+46.

作者:王晖

第三篇:高校武术课程改革思路与建议

武术是我国比较重要的体育项目,是历史留下的文化,被人们称为国粹。武术可以让人们强身健体,我国有很多武术竞技比赛,武术很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很多人将武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武术也是高校体育比较重要的体育项目,对体育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武术教学也受很过高校学生的欢迎,有很多人现在都在进行武术学习,可以良好的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也会增强学生的体质,让相对增强健身意识和体育意识。

一、现今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欠缺良好的武术专业素质

高校武术教师多数都是由体育老师代替,很少有专业的武术教师为学生进行武术培训和武术指导,有些虽是有武术根底但是也不是武术科班出身的教师,多数教师都是通过普修课学习到武术技能的,有些学校甚至是由一名教师课前教授其他教师进行武术训练,之后在教于学生,虽然有些学校聘请了专业武术教师,但是没有良好的责任心,上课只是走走形式,没有深刻教授学生真正知识,导致学生对武术失去兴趣,没有积极性。学生很希望拥有一名武术功底强,专业知识高,责任性强的武术教师教授武术项目,增强自身武术知识。

(二)高校武术教学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学生学习武术多数是重视武术的使用性的原则,还有学生对武术的内涵很感兴趣。高校武术教学不像散打、攻防格斗那样的内容项目,只是教授武术的内涵和理论知识。但是很多学生对武术性格的术语和名词还是不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发挥不了武术的使用性,只会让学生更加失去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会出现不信任教师能力的看法,还会出现逆反心理失去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校武术教学中场地和器材的欠缺

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武术学科,但是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武术科目的重视度还是不高,学校在安排武术课程时相对其体育科目要少,相应的武术教学场地也没有,武术教学器材比较少,其他的体育项目都拥有完善的教学器材,但是武术教学场地是能安排在其他体育项目场地中,有时还会因为场地的原因无法开展武术教学,这样更加无法提高学生的武术能力,无法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四)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比较落后

有些高校还运用传统的武术教学内容和模式,初级三路长拳、初级棍术、初级剑术、24式太极拳等武术技术教学内容,相应的武术理论知识设定的只是武术的竞赛裁判法等知识内容,教学课时比较有限,教学的理论知识只是有其名字却无实际使用意义。传统的武术模式是以套路技术为中心进行编写教材,在教学中教学方式无法整体体现武术技术,也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育的发展和现今时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虽然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心理,无法提高学生的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更新价值取向的意义

武术可以良好的呈现我国悠久的历史,也能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良好的呈现,武术项目虽属于体育项目,但是也高于体育。很多高校只是传授武术的运用技术,每周开展一两次武术套路技术的体育课程教学,完全忽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武术文化有三个层面,运动技术只是武术文化的表面一层,制度习俗层和心理价值层才是武术文化最精髓的部分,而原来的教学模式对课程价值取向产生了偏差,忽略的重点导致武术教学降低了本身的教学地位。武术教学内容要重视对武术文化的培养,将武术的民族传统教育文化融入教学中,将现代化特点和高校教学发展的趋势与武术的民族传统教育文化相结合,将武术课程的价值取向设定科学,并且以学生的健康和终身体育为教学的指导观念,设定课程目标要以身心和谐和社会适应原则;武术教学在课程的功能上主要是弘扬传统的优秀的满足文化,将武术文化的完整性视为重点;设定武术课程内容时,要将武术的文化现代化特色展现出来,将综合化、生活化和多元取向完美突出。更加提倡师生互动活动,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良好发挥,运用弹性考核制度为标准,将分数意识淡化,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身综合素质。

(二)高校要建立武术课程教材的新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定就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决定了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高校的武术课程教学教材要符合科学教学的观念,也要符合新时代特点,也要与高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情况相符,武术课程教材要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良好的可行性。也要良好的将民族传统体系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结合,才可以良好的体现传统武术文化与国际教学内容向接轨。这样可以良好的突出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理念的特点,也能突出武术文化的整体性,良好的展现了时代感的特点。武术教学体系在设计新的教材体系时要以“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大众体育”、“个性体育”等思想为指导特点,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的原则良好展现。

(三)高校要将武术教学课程方式进行创新改革

高校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武术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将学生调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武术训练习惯,将被动教授的模式变为主动学习的模式,让学生乐于学习,将武术教学的多样化进行展示,培养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改革创新过程中要结合武术项目的特点进行创新,其一,将武术攻防特点相结合,教师可以组织器械对抗训练、双人练习和教学比赛等内容。其二,运用排气和毽球等体育器材,模拟暗器,让学生进行徒手和防御训练。其三,将传统的套路练习进行拆分,进行单招练习,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创新的动作。其四,让学生进行武术情景短剧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其五,将音乐引入教学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自由练习。其六,可以适当安排户外教学活动,让学生习惯野外武术课的教学模式。其七,将及时教育与国内外武术比赛相结合,教授学生武德和爱国主义教学,将武术理论知识也结合到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高校武术教学要将分数课程考核标准进行淡化

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精神和特长爱好来鼓励学生参与到武术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武术活动的创新意识,淡化分数课程考核标准,增强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三、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将高校的武术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程

在高校中武术必须课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问题,高校可以将必修课转变为选修课检修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以学生自身兴趣为起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满足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加科学更新人性化,让学生在学习喜爱的学科的同时更加激发自身潜力,要比强制性教学效果要好很多,教师在教学工程中,也能更加方便,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良好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将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

武术的运动形式有一定的功法、套路和搏斗性,在设定武术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设定,让不同条件的学生适应教学程度,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关键就是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也能影响武术教学的整体质量。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设定,

其一,武术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健身功能为前提。武术可以让人强身健体,也能修身养性,武术教学可以良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掌握到武术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其二,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多数是以实践教学为主体教学内容,理论知识教学站很小部分,高校武术教学中不但要加强学生的武术专业能力,也要加强对武术的理论知识教学,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比较强的,求知的欲望也是比较强的,所以武术理论知识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华民族武术的教学历程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三,加强武术技击性的教学,技击性是武术队的本质,也是武术运动的一大特点,也能通过这样特点与其他体育项目分离开来。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将散打、擒拿等项目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领悟武术实际使用性,结合套路动作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束语综上所述,高校在对武术课程进行创新时要根据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创新,根据武术教学的特点来编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高校武术课程教学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教育学,2013(3):92-98.105.

[2]李微.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内容的改革思路[J].赤峰学院学报,2013(3):75-76.

[3]崔文学.高校武术课程改革思路和措施[J].学理论,2010(23):278-279.

[4]吴磊.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思路及建议[J].科教纵横,2011(6):210.

作者:程谦,王焕燃

第四篇:高职院校施工组织管理课程改革措施

《建设施工组织管理与进度控制》简称施工组织管理,是高职教育体系建筑专业类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作为学生步入建筑企业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准备—实施—竣工—交付使用整个动态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引导性。施工组织管理知识的掌握也是企业增加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要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高职《建设施工组织管理与进度控制》课程改革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施工组织管理目前是所有高职院校中建筑类专业为培养适应建筑企业需求人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企业对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技能要求,本门课程主要涉及到到施工方案、流水施工以及网络计划,也为学生以后考取相应执业资格证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现在施工组织管理课程教育普遍采取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加之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学生接受课程内容的主动性也不高,导致最后仅仅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到建筑企业工作时却无法胜任相应工作。

2.存在问题。本文在施工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中,对其中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施工组织管理课程的相关问卷调查,其中对专业热爱程度以及能否独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统计结果如下:①学生对专业热爱程度较低,非常热爱的不到5%;②超81%的同学对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毫无思路,不知如何着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多位相关任课老师的经验交流发现该课程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教师普遍采用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陈旧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老师形成依赖性,逐步失去了对课程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教学的状态,转而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2)考核方式单一。现在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水平远不及本科院校学生,学习上存在很多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对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理解很抽象,缺乏感性认识,对很多实践性的内容无法推理和应用,学习过程过于被动,觉得理论联系实际难度很大,毫无学习热情,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且现在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法基本上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平时不翻书,临时抱佛脚”。同时,课程结束后的专用周实训,出现“一人会,人人会”,“没有书都不会”的现象,实训结束后立即展开期末考试,学生无心实训又无时间复习课程内容,最后导致大多数学生为了完成所谓实训内容而出现大面积抄书或抄网络文字的现象。

(3)授课教材存在一定问题。有些学校为了个人方便不求教材质量,导致在教材使用上存在错误率高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对该门教材的科学性质疑。

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落后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失衡的考核方式,造就了低下的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文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觉得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喜欢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游戏、故事等方式的讲练均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教学做一体化,有着讨论游戏等方式的教学模式。鉴于新时代下的“产学研”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当对课程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1.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生关注自我多过关注他人,加之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已经从阅读纸质书籍倾向于电子文档,已经失去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应当从思想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从生活、学习及情感上对学生加强教育,使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紧迫感。

2.传统的理论教学应向理实结合的方向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比如以小组游戏、情景模拟等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同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施工现场视频和图片;安排学生自行到工地现场进行学习,学习结果可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之一,调动其积极性;从“理论———实训”模式到“同理论同实训”的模式,以最快速度掌握学生学习的接收情况,发现问题以便下次课程进行完善补充。

3.实时审查教学教材的可行性,选用错误率较低、编写较为完善的教材,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具体情况、利用学校已有项目作为案例、实时编写所用教材。在建筑行业就业困难的大趋势下,我们应当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首要任务,作为建筑行业必修课之一的施工组织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要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其不仅仅是为了“学”而学。考核模式不再局限于考试,可以从平常课程中有关课程方面的提问、实践等形式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不仅仅有理论知识,同时具有用人企业所需的多方面才能,在人才竞争的社会里处于不败地位。

作者:胡秀芝,苏乾民 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改革的实践中也反映出了校企合作深入程度不够,企业参与不足,改革成效不显著等的缺点。针对此问题,提出企业与学校协同开发课程,利用申请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经费为契机,将部分实训设备改造任务外包给企业,教师和部分学生利用机会参与到设备改造中去,深入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企业获利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改革的成果既可以用于教学实践也可以用于企业职工培训,实现了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由于与企业交流的深入,更新了专业课程中滞后的知识,达到了与时俱进。

【关键词】协同;高职;课程改革;实践

1高职课程改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围着市场办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符合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专门型人才。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在不断加大,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规划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深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特色教材开发、教学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教学相结合,强调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学习过程更加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学为中心。这其中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提升内涵建设的核心之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从近几年来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力度不够,有很多情况下是流于形式,企业来学校挂个牌;定期来做专家讲座;开课程建设交流会,提几点建议;给学校投资一点实训设备。企业没有从根本上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来,课程改革还是以教师通过消化吸收企业专家建议来制定相应方案。

2)专业课程部分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

3)从就业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学生工作几年以后岗位得到了提升,要求的专业技能相应提高了,但是由于理论知识储备不够,在新的岗位上遇到了较多困难。高职教育过分强调与企业生产实践的需求同步,偏离教育本质,过分强调生产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够。

2原因分析与对策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的课程建设目标没有达到较好的匹配。企业最终目的是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如果只是给企业输送几个技能型人才对企业的吸引力是不够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吸引企业真正融入到课程改革中来,必须要协调企业发展目标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匹配,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协同发展和双赢。协同的思想对于解决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协同,就是通过协调两个以上个体共同利用资源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双赢,实现1+1>2的效果。如果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让学校和企业双赢即企业获的一定的经济利益或为企业获取利益提供潜在的技术服务或职工培训服务,学校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形成长效机制。课程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快速进步,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学校的相关专业发展,虽然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很多来自企业,有多年的企业经验,但是由于多年脱离生产一线,所储备的行业技能和知识已经相对落后了,同时由于高职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往企业一线实践,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及时淘汰落后知识,结合企业实际补充更新新知识势在必行。

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开发专业课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安排教师去企业参与实践,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行业技能,积累生产现场的资料可以较好解决这个问题。过分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学习,以“从做中学”为指导的高职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偏离和误读了杜威的经验理论。杜威认为没有正确反馈的经验、没有连续性的经验、没有科学原理和教师指导的经验、完全真实模拟的经验、不按科学方法设计的经验是缺乏教育意义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对杜威所说的身心分离、经验功能、教育对象和兴趣运用,缺乏全面和较为正确的理解。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过程中过分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专业课程中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被忽视,从而造成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因此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深入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与企业各级人员交流,搞清楚专业课程中哪些理论知识与企业长期发展有指导作用,保留专业知识中精华的理论部分,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课程改革的实践

以我院港口机械专业装卸搬运机械课程为例进行了两年多的课程改革探索,通过实践证明校企协同实施课程改革取得了实效,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港口机械类相关专业在专业课程授课中存在课程内容滞后于企业需求,课程实训设备设施落后,授课内容和表现手法单一,尽管经过几次理实一体化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跟上企业发展需求,没有将课程内容取得实质性更新。同时由于该专业的相关工作是与大型设备相关,大型设备的检修拆装完全在学校进行条件是不具备的,也就不能像汽车或电气等专业那样可以在学校实训室内进行。再加上现在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以及专业基础知识有所欠缺,因此,授课中传统多媒体加视频教学很难达到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目的。

将企业实际需求的主力机型设备引入实训环节中,将专业课程中主要内容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在课件中再现,同时重视设备维护保养技能的培养和维护保养技能仿真训练,有利于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掌握专业技能,有利于为企业培养合格的维修维护人才。以企业目前生产所需的主力机型作为实训设备,与企业深入合作,共同完成设备改造更新,课件中三维建模也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建模,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课件和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法单一的缺点,有利于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具体做法是利用申请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经费为契机,将部分实训设备改造任务外包给企业,教师和部分学生利用机会参与到设备改造中去,深入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以达到协同课程改革的目的。由于所改造的实训设备是企业目前所从事行业的主要机型,企业不仅有相应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能为企业的职工培训提供现实的教具,因此可以吸引企业深入合作,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定期组织企业职工来校参加培训。

同时针对部分专业实践项目在学校实施有困难的现状,可以采取制作三维仿真实训平台的办法,通过仿真平台建设项目招标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能完成课程改革的部分任务,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技能,开发学生潜力,企业获利的同时乐于与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还可以被企业发现,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改变传统理论部分在课堂以教师教授为主,实训部分在现场,教师指导操作的模式,尝试将理论与实训均设在现场,授课以三维课件的展示、学生提问、教师答疑、学生现场操作为主的模式。通过调查问卷、教学反馈、理论与实训成绩对比以及顶岗实习学生走访交流,发现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专业教师全程参与设备改造,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课程改革中实训设备的改造成果已经用在了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上,实现了校企协同,合作双赢的目标。

4总结

保留精华的理论部分,打好理论基础,保证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协同考虑课程改革,淘汰落后知识,及时补充与生产同步或未来生产所需的专业知识;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协同共同制定课程实训项目,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企业职工培训需要,引入实训设备并做改造,利于教学实训开展。实训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内容。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课程改革真正改变提升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后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深入合作。

【参考文献】

[1]闫宁.运用市场需求法进行高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人民论坛,2012,6(17):122-123.

[2]壮国桢.高职课程改革与课型创新[J].职教论坛,2014,9:72-74.

[3]吴缨.借鉴国外课程抉式推过职业教育课程次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4:42-44.

[4][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赵秋园,吴卫刚,柴仕贞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多元需求融合的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思路

摘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学生与企业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对单一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挑战。职业院校应以多元需求的融合为基础实现课程变革。为此,职业院校首先要厘清多元需求的基本要素,构建基于多元化需求的课程体系。其次,以学生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整合为视角,建立多元主体协商的课程开发模式。最后,为了实现课程变革,职业院校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构建选育结合的制度平台。

关键词:多元化需求;课程协商;选育结合

一、多元化需求对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

提出变革要求职业院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经营和发展模式不断从专业化走向了多元化、个性化。在“互联网+”的经济变革中,满足不断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和消费方式,正成为企业的普遍追求。这也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身职业选择和发展也逐渐日益呈现出主动性,表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首先,随着中国“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步消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而职业院校在生源市场上也在面临着剧烈的竞争。这使学生在就业市场和招生市场会越来越占据主动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更容易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其次,新的经济形态和“互联网+”下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模式,使学生对职业院校和职业生涯的选择更多地源于其对于职业生活的个性化追求,而不再简单地出于生存的考虑。就职业院校而言,既要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又要满足学生对于职业选择和发展个性追求。而要满足企业和学生两种主体的需求,关键在于将两者的多元化需求,融合在一个教育教学系统中。

然而,目前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单一需求模式的假设下。这种假设把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简单地理解为对某类劳动力的供给,学生的职业选择完全是出于劳动与生存的需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一需求假设相配套的是传统的专业教育制度。这种制度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具有很强封闭性,难以对人才市场中的多元化需求作出灵活反应。首先,个性化需求难以从专业课程体系中表现出来。在我国教育制度中,专业概念来源于学科分类和政府部门对社会分工的分类,并不是来源于市场的需求。这决定了一个专业往往需要与至少一种社会分工或一类职业对应。在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时,受制于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架构,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特定企业岗位要求由于缺乏有效表达的路径,就很容易被抽象化,甚至忽视。其次,专业教育的课程组织形式缺乏灵活性。在我国,专业不仅仅是一系列课程的组合,实质上它是一种包含了班级(学生组织)、教研室(教师组织)和相关教学资源的实体性组织。因此,专业中的课程往往受制于专业组织制度,大多被设置为必修课,有固定的教学形式,具有很强的固化特征,无法根据企业和学生的特定需求灵活变更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这也造成职业教育更容易采用同一标准、同一规格的“工厂化”模式。新社会经济背景下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应该能满足学生和企业两个端口的多元化需求,做到两者需求的有机整合和有效对接。为此,职业院校需要变革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现平台等方面作出有效反应。

二、立足多元化需求重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面向岗位需求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职业教育应当从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的视角,以现代职业人的多元化需求为基点,构建课程体系。为此,要把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学生的和企业的)进行细化、分类和组合,建立一个个需求点,并根据需求点的结构特征来构建各种课程,最终通过不同课程的组合来构建基于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此形成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建立起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分析系统,即要对学生职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层分类,并确定两者需求的内容(类型)、适用主体范围和重要性程度等基本要素。如先从内容上看,可把对来自企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类。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把两者的需求分为职业素质需求和职业技能需求两个层面,并进一步按内容的不同细分出需求的不同类型。目前,对于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分类的相关研究非常多。如职业素质的需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职业技能的需求方面分类,以美国的“SCANS报告”为例,可区分为基本能力和工作中的技能两大类,共计8项主要能力。

再从需求主体的适用范围维度视角,确定每种需求普适性程度,如是普遍性的需求还是特殊性的需求。最后,还要从各种主体出发,对每种需求的重要性进行评估。这包括各主体对需求性质的判断,如确定是基本需求、发展性需求还是个性化需求,以及在一系列需求评估中的权重的判断。不同企业会从自身的岗位设置需求出发,对于相同类型需求的要求可以是不一样的,而对学生也是同样如此。通过上述三种要素可构筑一个需求的三维度结构系统。任何一种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学生的或企业的)都可以放在这个架构体系进行定位或量化。如某建筑施工企业对一所职业院校提出具备市政工程识图能力的人才需求,从类型看,学校可确定这种需求是一种工作中关于系统的技能;从适用范围看,由部分企业提出,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少数有相关职业发展需求的学生学习;从重要性看,它对企业和学生都是一种拓展性的技能需求,可开设3个学分48学时的专业选修课。

由内容(类型)、适用范围和重要性(权重)三种要素构成的众多需求单元,通过相互组合,最终形成了职业人才需求体系。其次,从多元化需求的结构系统视角重构职业院校的课程架构体系。决定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不再是知识与能力的系统,而是来自学生和企业的需求结构。由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需求单元成为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需求的内容和类型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和类型,需求涉及的主体范围决定了课程的适用范围(如课程面向的对象、教学班级数量、教师数量和教学资源配置等),学生和企业双方对于需求的重要性评估也最终决定了课程设置和组织的方式(如课程性质,学分学时,修课方式,教学资源投入方式,授课组织形式、时间和手段等)。由于学生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需求都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学校应从有限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视角将不同学生和企业间的需求进行归类整合。这也使同一课程有必要根据不同企业和学生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课程设置方式。

三、推进多元主体协商的课程开发模式

当然,学生和企业双方在需求的各个基本要素上可能是不尽相同的。这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开发时,往往需要权衡利弊,有效兼顾,实现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对人才个性需求间的整合。为此,学校要建构多元主体协商的课程开发机制。学校要在这一机制中扮演组织者、协调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充分引导企业与学生间就课程类型的设置、课程主体的适用范围和课程的重要性程度等展开协商。如在需求类型上,对于企业缺乏却合理的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学校应引导企业予以充分尊重,尽量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而对缺乏学生需求的企业个性需求,应该与企业沟通,谨慎开设。再从需求主体的范围维度看,对于众多企业急迫的需求,学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争取企业资源,更多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需求,为课程争取最佳的合作开发企业;对于学生多企业少的需求,在课程开设和开发中,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引入人才选拔机制,做到既满足企业需求,又能促进学生成长。

最后,学校要对学生和企业双方需求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并做好平衡。对于学生看重的需求,学校要为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和资源;而企业看重的,可引导其在课程开发中增加投入,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措施。为了便于企业与学生间的协商,学校先应当建立起基本的课程构架。如设置对于人才培养修课总学分的要求、设置体现国家和社会对职业人才普遍性要求的必修课程、设置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等。在学校设置的课程基本构架下,企业与学生(学生多的时候可以是学生代表)可以就课程类型(内容)的设置,各课程需要设置的学分学时,授课时间,授课方式以及考核标准等等深入讨论,并达成一致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对于这一方案,企业与学生双方还可以在学校的主导下,随时进行深化与修改。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和学生在课程协商中的主体性作用,学校要建立起基本的规范和流程,它包括课程开发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体系。在课程设计上,首先,厘清学生职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架构,确定两者需求的结合点,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校、企和学生三方共同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在学校主持下,企业和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课程开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和企业的需求特征。最后,有效整合校企资源,商定课程开发的策略和路径。对于通用性课程和已开发的课程,应当在已有课程基础上,针对学生和企业的个性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对于未开发课程则需要校企评估课程开发的投入成本和预期效益,再明确开发的策略和具体路径。在课程实施上,企业也要体现出主体性,充分地参与,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人力和物力的教育资源。校企双方不但共同实施教学,还要共同建立课程实施过程的诊断和监控机制,制定课程实施的分析与评估方案。不但有学校从教学管理视角的教学诊断与监控,还应该包括企业从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评价上,企业要发挥主导性作用。目前,企业对课程和教学评价参与度低,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大。在教育评价中融入企业评价一直是职业院校改革的方向。企业可以根据其对人才需求,直接为自己定制课程学业评价标准、主导评价实施和评价结果的认定,从而为自己鉴别和选拔优秀后备人才。企业还可通过奖学金评定、就业岗位的竞聘以及相关职业经历和资格的认可,来对学生评价发挥作用。

四、构建选育结合的课程制度平台

要在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实现学生和企业多元需求的有效融合,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制度平台来实现学生和企业各种需求的表达和整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虽然市场对多元化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企业在课程开发和实施层面,普遍存在参与意愿不强、程度不深的问题。究其原因,还在于现有的课程制度缺乏与具体企业需求对接的机制。在市场自由竞争和选择的规则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存在着市场整体利益与企业个体利益间的矛盾,即使在整体上,企业普遍存在着参与意愿,具体到企业个体,也由于企业与学生关系的不确定性,无法确认教育的投入是否对其有利,也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自身培养人才,而不是对手。在对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开发前,学校引导学生与企业进行互选,使学生形成去企业就业的意向,甚至引导学生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就业协议。

由于这些学生很可能进入企业工作,从自身利益出发,企业更愿意对这些学生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学生来说,自由地选择企业,为其满足职业发展的个性需求提供了各种可能,这会很大地促进学生参与课程。学生与企业间的各种需求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一方面,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最终要通过企业岗位的选择来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个性需求也需要具体到对学生个体的选择来实现。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多元需求的主体———企业与学生,在自由选择中进行需求的对接,再根据已对接的需求进行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先选后育,选育结合”的课程制度模式。借助“选育结合”的课程制度平台,学校、企业和学生不但明确了课程开发的具体对象、目的,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标准,而且真正地结合了未来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课程的系统开发和实施。在“选育结合”的模式下,课程系统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和投入,课程形式和内容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即使同一课程面对不同的企业和选课学生时,也会因各自的需求不同表现得完全不同,不再是专业课程体系下的千篇一律的形式。这样,通过不同企业、不同学生的参与,基于多元化需求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为了生企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最终建立,需要将企业与学生的互选机制引入校企合作,并以此变革职业院校的课程制度。

首先,建立企业与学生的自由选择平台。一是要建立起企业准入机制。依赖于职业教育集团,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推动下,尽可能吸收对高技能人才有需求的优质企业进入选育平台。二是要实现企业与学生的交流和互选。建立人才选聘制度,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三是建立企业间的竞争机制。依循市场规则,实现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从而使课程资源达到最大程度地投入和有效利用。其次,在选育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基于多元化需求的课程管理制度。如建立学校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多元化需求下,将有大量课程进行开发,学校为其建立一个基本的制度框架,以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学生和学校需求得以平衡和有效整合。建立校企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整合制度。企业对自己的投入人力物力资源有支配权,但学校的教育资源需要做合理而公平的分配。同时,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要做到有效整合以形成最大化的效益。建立企业参与的课程监控与评估制度。引入企业人才选拔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的效益评估,使之符合市场原则。

参考文献:

[1]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2002(7):47-52.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34-39.

[3]庞世俊.美、英、德、澳四国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67-70.

[4]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作者:汪幼辛 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