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航海类专业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航海类专业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一、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航海类专业既有本科教育也有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航海类专业肩负着培养航海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课程模式理应不同于本科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要求,其课程模式应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即课程内容应体现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其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实现教育部2011年12号文指出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及其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和载体,高职航海类专业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应当指出,传统的学科课程,强调在学习深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忽视工作世界的整体性,忽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是无法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无法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是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更严峻的是,近年来高职院校随着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促使这种以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进行下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变这种压缩式的本科学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其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为完成某一典型工作任务,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传统的基于知识的学科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工学结合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模式不应是纯理论的课堂教学,也不应停留于一种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是强调学生在完成具体、完整、综合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并思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感受职业成长,从而形成敬业精神好、实践技能强和英语听说水平高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构建航海类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设计方面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开发路径、步骤、原则和方法。即首先通过专业调研明确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习领域(即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对于航海类专业来说,其工作岗位就是驾驶员和轮机员,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在STCW78/95公约中也都有具体详细的描述。因此,构建航海类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相应的语境表达,以及课程安排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认知规律要求。改革的难点和困境在于:如何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融入国家海事局理论考试知识要求。航海类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当前推进教学改革的紧迫核心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范式,其组织与架构,采用以项目为载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取向。项目教学,是指师生在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航海类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在STCW78/95公约中对航海类专业职业资格要求有着非常明确详细的描述,这就为项目课程内容的选取提供了便利。但是航海类专业要参加国家海事局适任证书理论考试,其内容的选择,不能像其它专业一样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而应两者同等对待。陈述性知识内容的选取,要涵盖国家海事局理论考试大纲的要求。第二,课程内容的序化。项目课程的内容来源于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其编排顺序要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融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因此,项目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内容编排的平行结构。要打破原有学科课程按照“原理、结构、管理要点、故障分析”编排的平行结构,按照“船舶设备操作前的准备、设备的具体操作管理、设备停用”这一行动顺序来融合过程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使内容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也符合循序渐进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构建知识和技能。如何做到在行动过程中有机融合过程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实现学科课程内容的解构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的重构,是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老师和航运企业专家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任务。第三,学习情境与实训室建设。项目课程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环境,应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知识和技能。因此,航海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了项目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校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应当指出,实训室建设不仅仅是一些硬件和场地,而应当是在理念主导下的物质的综合。只有有了优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及课程体系,然后按照这一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建设实训室,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第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又一关键环节。事实上,我们永远不可能为课程改革储备好师资。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教师什么样类型的能力,课程不改革,教师也缺乏转变能力的动力。因此,只能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吸引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来建设项目课程所需要的教师队伍。第五,课程的评价模式。考核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不是一次性的知识考试,评价体系要全程化,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技能任务完成情况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重过程,重能力,在评价构成、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构建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航海类专业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构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抓住课程改革与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促使该项质量建设工程健康发展,才能开创航海类专业高职教育的新局面,实现航海类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

(本文来自于《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何昌伟单位: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