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体育运动能力培养思路

中学体育运动能力培养思路

一、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

自1985年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普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呈现出持续下降状况,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体育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对体育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主要不外乎于:一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占,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没有时间或无心参加体育活动;二是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过于强调技术和技能,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三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花架子”、“模式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学生特长和潜能的发展。这些问题最终造成学生运动时间不足,运动能力低下,身体得不到有效锻炼,体质始终不能提高。

二、兴趣与能力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的身心统一和协调配合的才能。能力有赖于兴趣作为基础。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关注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是对事物深层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对爱好运动的人来讲,他们会比一般人更多地关注体育方面的信息、知识,会经常性地参加体育活动,并在其中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同样,兴趣也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浓厚。爱好打篮球的学生会对篮球运动更加投人,他们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篮球知识,也在运动中陶冶了情操,体验到了运动带来的乐趣,最终发展成为一种运动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关注和向往的心情,而且体现某种实际行动。根据兴趣划分的原则,我们可以把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划分为直接体育兴趣和间接体育兴趣。直接体育兴趣是指人对体育活动过程的兴趣,间接体育兴趣主要指对体育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

三、兴趣与运动能力

“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这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运动兴趣与运动能力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运动兴趣就其本质上看,应该被视作为人们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动力,而运动能力则是实现运动心理向运动实践活动发展的前提,运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运动兴趣的形成。良好的运动能力必然会有力地促进运动兴趣的提升。第一,了解运动能力、运动技能、运动技术的概念。对于运动能力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身体在运动中表现的活动能力,包括一般运动能力(基础运动能力)和特殊运动能力(竞技运动能力)。前者是基本活动能力,而后者则是专门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指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其本质属于特殊的能力。”“运动能力是指在教学中,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较好掌握运动技术,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运动能力的形成首先要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支撑,尤以力量、灵敏、柔韧为重要。运动技能的定义也有多种:《教育大辞典》中为“运动技能也称动作技能,按一定技术要求,准确熟练地完成身体练习的行动方式。”《运动训练学》是“运动技能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体育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技术规格,有效完成专门运动技术的能力”。运动技能必须要经‘历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动作自动化四个阶段。运动技术则是指各种体育项目技术动作的总称。它都由一系列动作组成,有技术环节、技术基础、技术细节三部分组成。就上述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处在不同层面上,技能和技术的形成必须以运动能力为基础。第二,中学的体育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手段和形式的运用上要围绕着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来开展,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学生学会或掌握某种运动技能、运动技术,却忽略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往往把技能和技术放在了教学的优先地位,这实际上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这样的结果不但不能实现教学目的,反而会使我们的教学脱离了本质。技能的形成和技术的掌握,是以运动能力为基础的,而技能、技术的掌握和形成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仅仅依靠体育课的教学是很难完全实现。体育教学首先应强化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学会或掌握技术、技能。

四、培养学生运动能力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运动能力是指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其本质属于特殊的能力。运动能力是以身体素质的优劣作为基础,而力量、灵敏、柔韧素质则是发展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关键。一般说来,随着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必将得到提升,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也就愈快。体育教学应该把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我们不能把运动能力的提高视为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强某一方面的练习或者采用某种方式进行专练的过程,应该强调协调的、全面的发展,既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个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各方面身体素质都能得到提升。

1.系统性原则。要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把提高运动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来抓,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阶段性计划,做到坚持不懈。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是渐进性的,有个时间过程,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基础各不相同,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得到提升。

2.基础性原则。提高学生运动能力要以跑、跳、投、攀爬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着力点,以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一般身体素质为根本,尽量避免采用单纯性的运动式专项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3.多样性原则。要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切忌手段上的单一。在教学形式上应做到符合学生的特点,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外锻炼、体育家庭作业等拓展学生运动能力提高的途径。

4.实效性原则。提高学生运动能力要讲究实效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要用学生乐于接受或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对练习内容和形式的兴趣,切不可单调或“满堂灌”,同时给学生留有自主练习的时间。总之,体育给人们带来的独到的魅力和乐趣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媲美的,终身体育已经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体育教学中单纯地追求运动技术传授和运动技能提高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形式,必须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