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非营利性模式探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非营利性模式探析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将国际化放在优先选择事项的前列,但是在国际化的实施过程中的办学模式,又会面临相同又不同的问题,大多数国家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中商业性的跨国教育活动是一项很大的产业,也有政府资助办学,也就是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国际化活动,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学生的留学趋势呈现中学化。因此探究一种非营利性的国际化办学模式不仅能使高校自身和学科专业本身得到发展,也能使贫困的学生享受国际化学习机会,实现“国际教育普及化”,更能为中学后留学教育和国际教育提供范本。

关键词:高教;国际化;非营利性

一、简述高教国际化和非营利性模式

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日益强化,处于全球化进程中有关国家的高等教育由此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国际化是21世纪全球环境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产物,最早应用于政治学和政府关系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化被普遍定义在院校层面及其一系列的活动中。经济全球化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因。[1]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奈特引入了一种组织层面的路径,说明国际化是一个需要在院校层面上整合并具有持续性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被定义为“将国际维度与跨文化维度整合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与服务职能之中的过程”。“[2]在院校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整合进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之中的过程”是奈特在2004年提出的一个广泛流行的国际化概念,突出了国家与高等教育部门在国际化中的显著地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定义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全球化新现实甚至高等教育巨变时代的推动者与回应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因素特别是追求商业利润或经济利益成为影响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外因,就是带有营利性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例如:公司大学。但是一个大学发展到成熟阶段,应该是一种全人类都能够上得起的,为人类知识和文化传播与传承做出无私贡献的大学。所以除却国际化的概念,世界上有了私立和公立性的非营利性的高等院校,因此,将此概念进一步延伸到国际化的视野,就有了非营利性的国际化的高等院校。除了探究其含义、动因、路径与策略之外,国际化的办学模式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最直接、最具有影响的过程。

二、目前集中常见的非营利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

高等教育耗资巨大。高等院校提供的教学、图书馆、实验室和其他装备所需的成本急剧增长。在许多国家,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和学院构成了中学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高校学生就读于私立高等教育部门。尽管过去十年中,营利性高等教育部门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得到了政府和认证机构的认可,并且可以授予学位,甚至一些国家和院校在一些热门专业建立了新型营利性院校,绝大多数营利性院校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职业学院,营利性部门对院校的认证和管理带来了特殊的挑战,因为这些院校往往是在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规则地带运作。[3]随着以营利性高等教育的持续拓展,高等教育系统应当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趋势。只有在营利性与非营利性院校都被允许的地方,他们才能够共存。由于营利性高等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多样性,并且这种多样性会继续保持下去,难以归纳出营利高等教育所有权和财政的国际模式。顶尖大学或有志于在声誉等级获得精英地位的院校一般都是非营利性院校。创办非营利性的高等国际院校能使更多学生受益,更能体现教育的意义。在制度上允许不同的院校资助渠道和所有权形式的国家,将具有多种教育模式。目前非营利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办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政府部门和机构主导的办学模式

这类办学模式的参与主体包括国内的国家部委、国际的政府间组织、区域的政府间组织以及双边的国家发展机构。这类办学模式是政府合作或者国际机构参与的主流模式,带有一定的政治性或者是人道主义的色彩,政府间组织例如欧盟委员会、美洲高等教育组织、非洲国家联盟等;国际政府间组织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这些高等教育的参与主体往往都是非营利性的,通过国家与国家、国家与机构、机构与机构之间签署契约,共同出资创办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国际化院校,或者为了同一个课题研究,需要各个国家和机构的合作才能得出结果的研究所,在实施的过程中,参与各方派遣工作人员和学生、科研工作者到同一地点进行学习、科研和工作。实施促进或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部级或亚区域级项目,并定位与不同的国际问题,如学术流动项目、国际研究活动、招生项目等。[4]无论是院校还是研究所,虽然是各方共同出资培养人才,但是这样的办学模式,虽然是一种非营利性的官方的教育活动,但是其弊端显而易见:参与双方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有利可图才去参与,有的是处于一旦在合作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了政治或军事上的冲突,也可能是在合作过程中得到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资金短缺等,这种情况都有可能使国际间的合作半路夭折。此模式还有一个不足之处,这样的合作往往只是在特定的领域进行,范围非常狭隘,而且专业往往只是设计科研、军事、经济等领域。真正地为了培养人才或者学科专业的发展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在这种模式的高教国际化发展中,并不常见,且这种办学模式派遣的人员通常都是类似于公派留学性质的,是一种“纯非营利性”的,不仅学费全免,甚至衣食住行等在学习期间也是公费,甚至还有工资。所以这样的一种办学模式,功利性和目的性都太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甚至日益成熟的过程中,这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显然不符合大众的需要。机构主导的办学模式,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一些高校,虽然也是集结了各个国家的学生,可以显示出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但是往往这一种是公益或慈善性质的,需要世界各地人们的捐款才能实施,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资金短缺,达不到办学的条件,也可能使这种特殊的国际化教育戛然而止!

(二)非政府或准政府主导的办学模式

这种办学模式通常是一些协会或国家和国际上认可的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往往带有一定的学术性,例如大学协会、国际大专院校协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欧洲大学协会等;还有一些带有专业性的机构,例如法语大学协会等。这种组织机构很明显的是为了本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的发展。但是这种办学模式和第一种办学模式虽然都有一些机构主办的性质,但是其实施的具体因素和方式是不一样的。这种办学模式大部分都是高校和各个机构联合办学,不同的专业和带有本专业性质的机构联合办学,能够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学生集合进行学科的研究和教育,使所学学科更加完美,更能够向前发展,而且还能够及时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本国的高校以及学生,使学术和科研能够快速的得到更新。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弊端:这种办学模式仅仅局限于本门学科的发展,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交互作用。对于新学科的创新具有局限性。

(三)民间组织为主导的办学模式

这种办学模式中的民间组织只是一种中介的作用,最常见的就是通过设立基金会来支持院校的不同活动如学生与教授的交流、奖学金、研究、出版、科学、会议等。这些组织和机构通常只是提供一些资金或物质的支持。这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在营利性高校领域非常普遍,至于非营利性领域就是非常少,因为这些资金提供者一般都是企业家,他们希望高校的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自己企业的发展,为自己创造利益。有的设立奖学金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还有的一种由民间组织为主导的办学模式,为了为企业研究出某项新技术,几家跨国企业联合办学,联合搞科研,最后大家共同受益,虽然也是非营利性的联合办学、联合搞科研,但是最终却是出资者获益,这一种模式类似于政府部门和机构主导的办学模式,其实施目的和过程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实施的主导参与者不同。

(四)其他办学模式

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同时也为了推广本国的文化,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建立具有本国文化和传统特色的高等学府,例如我国的孔子学院,或者孔子奖学金,都是为了向国际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属于此类非营利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三、探索非营利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模式

一个成功的模式,应该是一所成熟的国际大学,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使用。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原有模式的弊端,将各个方面结合起来,以求到达最理想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应该以政府主导为主,院校提供技术和人员,企业和组织提供资金,国际学术协会作为保证,共同来完成高等教育国际化,最终使各方共同受益,并不仅仅代表某一团体或组织的利益,实行1+1>2的模式,最终使不仅提供者受益,在其过程中参与的学生也可以获得国际间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仇鸿伟.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大学(学术版),2012(10).

[2(]加拿大)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刘东风,陈巧云,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25.

[3](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62.

[4(]加拿大)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刘东风,陈巧云,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41.

作者:王爱景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