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心理委员的栽培

高校心理委员的栽培

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的现状

1、心理委员专业知识的匮乏,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

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一些高校在心理方面的师资配备不足,导致了不少心理老师由辅导员兼任。而辅导员本身的工作特殊性,专业知识匮乏,导致了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和管理不能有效的开展,对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不能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指导。这就出现了心理委员的专业培训次数少、内容空泛、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使得心理委员培训流于形式,心理委员对专业知识模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胜任心理委员的职位。

2、心理委员工作职责、角色不明确,自身对其职位的重视不够。

由于各大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再加上社会大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偏见,使得大家对心理健康避而不谈或者心理工作流于形式,大家对心理委员的工作存在一定的误解和不支持,这就使心理委员在开展工作时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甚至在工作时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最终导致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低、效率不高,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

二、高职院校心理委员的培养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就心理委员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为心育委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有利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心理专刊、校园广播以及开展一些心理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得同学们正视心理问题,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小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阻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规范心理委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完善队伍机制。

首先,确定心理委员的选拔任用标准。让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认识到心理委员的作用,在选拔时应严格根据心理委员职能要求选出能够胜任的人员。其次,明确心理委员的职责权能。心理委员的职责:一是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二是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朋辈辅导倾听同学的心声,帮助同学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烦恼;三是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对有异常表现的同学要及时上报辅导员班主任;四是配合院系做好学生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协助院系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五是参加院系组织的心理知识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除此之外,心理委员应该严格遵守职业守则——保密原则。最后,建立心理委员考核激励制度。学校和系部应制定严格的心理委员考核制度,例如每学期对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评选优秀心理委员。通过这一系列的奖惩制度,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心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心理委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首先,注重培训内容的专业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加强心理委员专业素质的培训是全面开展心理工作的有力保证。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阶段性。其次,注重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对心理委员来说其主要职责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所以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遵循“合理实用”的原则,教给他们一些通俗易懂、贴近实际生活的知识。最后,注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外,还应对心理委员进行实践训练。譬如让心理委员自己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等。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真正落实到个人,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才会从心底真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委员正是这样一个中坚力量,有了他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普及。因此,如何培养心理委员;如何真正地发挥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等问题值得我们每个心理工作者去探索。

作者:戴瑶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