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论文

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应然价值

(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意大利法学家米拉格利亚曾经说过:“道德与法律乃伦理学的两枝,是实现人类目标或伦理实体的两种方法。”道德强调自律,其实现方式主要依靠舆论督促、内心修养和习惯驱使,道德弘扬“什么是好的”、“做什么能够得到社会的褒扬”,道德是柔性的“约束”。法律规定“你必须怎样做”、“你应该怎样做”、“你不应该怎样做”或者“不许你怎样做”、“什么做了要受惩罚”,法律是硬性的“底线”,主要体现他律。道德要求人们应该为善,法律要求人们不得为恶。实现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融合,引导大学生按照法律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将法律的外在强制性约束自觉转化为内在道德修养,即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引导大学生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增强自身的道德责任感,使其在美德指引下,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另一方面,通过法制教育让大学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进而护法,敢于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法”成为大学生的行动准则。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注重道德和法律的强制与自觉、有形与无形、自律与他律的相互结合。

(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中每个个体要生存、发展、获得幸福,首要的前提是个体具有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就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讲,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就总体而言,权利意识差,维权意识薄弱,适应社会能力方面不容乐观的。道德教育使大学生道德高尚,明礼诚信;法制教育使大学生遵纪守法,尊重法律。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对于增强大学生成长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两者的结合,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另一方面,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塑造新的行为方式,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形成自觉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以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秩序化的要求。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体现着大学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将会有助于大学生不断拓展个人发展空间,从而更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融合的实践把握

(一)以生活为本,实现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融合个体思想品质的形成并不取决于拥有书本知识的多少,它是在包括课堂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形成的,是在对生活世界的感悟中形成的。以生活为本,就是以大学生现实生活为参照和源泉。我们知道,道德与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道德与法律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顺应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凸现及个性张扬,道德法制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因为人的个性是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道德法制教育是“人对人的理解”,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彼此心灵撞击、沟通和升华。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会面对诸多压力,如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道德和法制教育,要从引导大学生的成人成才高度、从大学生个性需求出发,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思想变化,将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避免缺乏生活情景性和生动性的空洞的“单向度”灌输式道德法制教育模式。坚持以生活为本,要注意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用身边的故事感染大学生、以大学校园的案件警示大学生,不断深化大学生对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理解。引导他们遵德守礼、知法守法、健康向上,帮助他们解决在理想信念、人际关系,以及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道德困惑。同时,关注困扰大学生常见的法律问题,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引导他们通过合法途径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难题,引导他们遵德守礼、知法守法、健康向上。一方面,重视道德教育,要“把主体的德行作为利益赏罚的一个重要依据,以选择性激励帮助人们在为自己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付出物质利益代价和成本中学会遵守社会道德”。另一方面,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帮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在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能够坚持法律之上,维护法律的权威。

(二)以课程为载体,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力度,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拓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道德教育既要秉承传统的道德精神,又要不断注入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生命安全教育、幸福观教育、和谐教育等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基础性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的认同,信任我国法律的正义性和权威性,从而树立起对我国法律的坚定信仰。在学习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内容时,注重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互动性和交叉性,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法制元素,比如在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时,结合《民法通则》有关条文内容,让学生明白,诚信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法律约束,这就增强了诚信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和践行力。注意教学内容的整合,创建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思想观念”为核心、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将道德的潜移默化的感化型方法手段与法律的外在强制约束控制型方法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实现一种融道德的感化作用与法律的威严作用为一体、使道德负有应有的威严、使法律充满对人性应有的关怀的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利用电视剧、电影和专题广播、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形式深化课程的学习,可以选取并下载一些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道德观察”等电视节目中具有时代性、典型性、法理性的案例视频资料,激发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去观察思考,学会按照法律原则和规范来分析、解决问题,拒绝用道德代替法律,让学生在真实案件中进行价值判断。还可以参照“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选取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冲突的两难案例,通过小组讨论、时事辩论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德法”共进,让法律与道德成为学生的信仰。第三,以道德和法制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为落脚点,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要不断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长期以来,各高校道德和法制教育更多是注重理论的灌输,大学生所掌握的道德和法律知识大都还是处于认知层面,其中好多知识对大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要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拓展到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就业创业等实践活动中,特别是要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传递正能量,了解社会、学会自我保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道德建设的演讲比赛,开设法制宣传园地,举办法律和道德咨询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等,通过以案释法,以法论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公益劳动、科技文化下乡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投入真实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当中,通过一次次的亲身经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自省自身的行为,检验自己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正误,使之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以至信念,从而不断调节自己行为方式,进而达到自我提升。同时,要不断创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评价方法。要把评价贯穿在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社会实践中,依法实事求是地记录大学生诚信守法情况,并纳入大学生档案,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变成大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

作者:孙冕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