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角色体验法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运用

角色体验法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运用

[摘要]目前我国角色体验法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应用尚不到位,面临轻重视、少机会、零参与等方面的困境,需要不断地探索在德育过程中有效运用角色体验法的路径,引导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情感认识,保证大学生德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角色体验法;大学生;德育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主要是一种知性德育。传统的德育研究者偏向于从教育者的角度理解德育过程,认为其本质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1]他们忽视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大学生体验式教学的引导,德育过程呈现为一种单向度、表层化的教学过程。本文认为,德育过程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对德育过程本质的理解理应回到学生主体本身,是学生主体不断选择道德信息、进行道德体验,进而影响主体道德行为的过程。”[2]大学生相较于中小学生,主体性更加突出,大学生的德育过程更加注重思想道德主体的养成,角色体验法作为体验教学的主要方法应用于德育过程,是帮助大学生实现道德认知和情感高度融合的过程。

一、角色体验法:体验教学的主要方法

角色,在社会学中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3]每个人都要充当多种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一套行为规范和模式。体验是实践的活动,需要有科学有效的形式。角色融入体验式教学,有利于主体通过扮演角色,亲身经历角色成型的过程,获得直接的经验和认识。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角色体验法旨在教育者根据德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大学生参与特定的场景、扮演特定的角色,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亲身体验和反思角色所面对的深层次道德问题,通过感悟将道德思想内化成为自身的内在修养,同时外化为道德行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4]它是以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实践过程,其中教育者要做好活动前的动员,活动过程中的跟踪和指导,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和评价工作,受教育者要做好体验前的设计和组织,体验过程中的记录,以及体验结束的反馈工作。角色体验法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我角色体验,即主体以自己在生活中实际扮演的角色,亲身经历某件事,从事某项活动。德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育者单向传授受教育者道德知识、道德规范,更是引导受教育者个体道德社会化、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要自觉内化道德规范,并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就要求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在社会中应担当的角色,并通过亲身体验理解该角色应遵守的规范,对该角色产生深刻认同和感受。二是他人角色体验,即体验者以他人的身份、视角去体验,在体验过程中理解他人行为的目的、动机和社会意义,理解他人扮演的某种角色应遵守的权利、义务和道德规范。在德育过程中,大学生将自身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按照相应的角色规范行事,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减少对他人行为的误解,并在面对不同的道德情境中,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力,更好地进行道德选择,完善自身的角色行为。

二、角色体验法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传统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主体,单一的灌输教育为主要教学方法,角色体验法由于过程的繁琐而极易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忽视,在目前的德育过程中,角色体验法的应用尚不到位。

(一)德育工作者的不重视

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普遍身兼多职,且有繁重的学术科研任务,他们缺乏对德育教学的投入和创新意识,从而导致德育内容千篇一律、脱离现实和学生本身;教学方法也仍然多以传统的理论灌输方法为主,在单一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是唯一的主体,进行讲授、训导和管教,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课堂缺乏体验过程,且教育者对于大学生是否能达到德育的目的考虑也甚少。同时,大学的德育课程也多以两课为主,课时较少以及大课规模导致教育者难以保证角色体验教学的全程参与。德育工作者忽视对角色体验法的正确认识和研究,对角色体验教学重视不够,使得角色体验法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运用受阻。

(二)受教育者的零参与

虽然现在的高校教育不再仅仅以高分数为主要的追求目标,但繁重的课程安排、高要求的考核标准都让大学生忙于课业学习而忽视道德体验,很多学生参与角色体验活动,也只是为了完成课程任务,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思想道德素质高,参加角色体验教学完全是多余,既耗时又耗力,角色体验成为影响主课学习的负担。同时,许多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对角色转换和角色交往不够自信,极易受到挫折而丧失参与角色体验的兴趣。大学生对以角色体验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参与度不高,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热情、态度敷衍等现象,大学生的消极参与甚至抵触参与使得他们难以坚持完成整个过程,角色体验无法得到预设的效果。

(三)角色体验的机会少

角色体验教学的角色设定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环境而变化,这就要求社会、企业、高校、家庭等多方面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机会,然而在当下的大学生德育过程中,高校大多以学校周围的社区、乡村为阵地,主要以张贴海报、道德宣讲等形式展开活动,形式单一,角色体验不到位,高校与社会、企业、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无法满足角色扮演的多样性条件,提供给学生角色体验的平台少。同时,大部分企业认为大学生的角色体验难以符合企业正常的实习期,会干扰企业的工作进程,且鉴于部分岗位的专业性、保密性等方面,企业只能为大学生提供有限数量的体验机会。平台少、机会少也使得角色体验法无法在德育过程中得以施展。

三、角色体验法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应用路径

重视角色体验法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探索角色体验法的应用路径,真正做到把德育过程还给大学生自身,紧密结合现实的情境,让大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接受学习内容,发挥主体性作用。

(一)提高应用角色体验法的意识

在德育过程中应用角色体验法,既需要教学者重视,也需要引导大学生对角色体验形成正确认识。一方面,大学生的德育过程应该实现“单动”到“互动”的转变,教育者将角色体验法应用在德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都可以贯穿角色体验环节,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教育者创设角色体验的情境,在两课教学中增加角色体验的课时,将角色体验的环节作为德育课程的主要考核环节。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自觉参与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法与传统的理论灌输方法不同,受教育者才是这一过程的主人,教育者只是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因此,大学生要摆正对角色体验的态度,抓住不同的角色体验机会,认真参与环节设计、积极投身角色体验,最终做好总结和反馈,在整个过程中深入地对角色的内涵、社会地位以及角色作用形成充分的理解,从而在现实的道德情境中,努力实现从“要你怎么做”到“我要怎么做”的转变。

(二)创新角色体验法的具体模式

角色体验法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法,要以实际情况为前提,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根据角色的多样性,依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德育资源和环境的实况,选择具体的形式共同设计教学过程,创新相应的教学模式。如针对不同的岗位,创新岗位角色体验,通过岗位实践,体验每个领域岗位角色的情感、任务和规范;针对不同的身份,创新身份角色体验,在不同的角色身份体验过程中,能够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协调不同角色之间的要求,实现角色间的有效转换;针对不同的情境,创新情感角色体验,大学生进行的道德判断和选择,采取的道德行为都会根据不同的环境、人物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大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的幸福、痛苦、成功、感恩都通过特定的情境得到体验。并且在进入具体的角色设定后,教育者还要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表演、模拟、角色互换等最适当的形式,通过亲身实践深入地了解角色的道德规范,记录并分享体验感受。

(三)创设“三位一体”的角色体验平台

家庭、社会、高校彼此相挂钩,为大学生提供角色体验的机会,创设更多的平台,使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能够体验更多的社会角色,领悟到不同角色的规范和内涵,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去思考和反思自身。首先是家庭,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家长应该学会放手,让子女独立处理和决断家庭事务,如让子女扮演一家之主的角色,通过体验父母工作赚钱的艰难,感受作为父母的情感,并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其次是高校,大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树立品格的主要成长环境,德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设计德育活动,如在图书馆设立图书管理员,在食堂设立卫生监督员,在宿舍设立宿舍管理员等,从小事上体验角色的情感感受。最后是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德育教学的关注,企事业单位可以主动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进行求职体验;福利、养老机构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进行公德演绎;社区可以给使大学生提供调研机会,进行社情了解。在切实的社会角色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公共道德修养。

结语

角色体验法是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中进行体验,又在体验中实施道德行为的双向过程。体验者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道德生活的意义,内化到自身的思想道德结构中,激发道德情感,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角色体验法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德育内容,更能使大学生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实践和应用上对于增强大学生道德素养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高校、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角色体验法的应用,充分提供角色体验的平台和机会,推动大学生德育方法的创新,提高大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过程,达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

[参考文献]

[1][2]刘国永.德育过程的体验论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08(22):24-27.

[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7.

[4]陈山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角色体验法研究初探[J].传承.2012(18):36-37.

作者:张华欣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