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思政课渗透道德教育的构建与实施

小学思政课渗透道德教育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当下已经进入到了生态文明的时代,因此就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让思政课程受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与指引,培养小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观念,对思政课程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法的构建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教育人士提供一定的教育参考。

关键词:小学思政课;生态道德教育;实施路径;生态意识

在人类长期的发展中,伴随着工业方面的变革,物质成就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是地球上的可用资源越来越少[1]。在上述环境下,人类的发展面临着生态危机、人口膨胀等诸多问题。在生态危机中,人们需要从科学、制度等方面出发,进行思想观念的升级和变革。在小学时期,由于学生正处于人生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因此可以通过积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自然观以及道德观,起到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效果。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在当下所开展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是一种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中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所开展的工作,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念[2]。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觉地养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了解到只有与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关系,人类才可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传统的教育仅仅是重视人际德育方面的教育,而当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是一种从人类道德关怀的角度出发,对于物种生命、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工作,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3]。当前,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而开展的环境教育,也需要渗透到小学的思政教育当中,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存在。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能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生态文明的观念[4]。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提升小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当下小学生的成长中,思政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接下来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行为以及思想。小学生是未来国家的管理者、建设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初级阶段,只有打好这个阶段的基础,才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以及优秀的行为习惯[5]。这样也可以对其日后的社会服务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思政教育中,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些环保活动参与程度较低,有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没有重视生态环保观点的重要价值,从而导致学生对一些生态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这种生态意识低下、生态重视度不足的情况,通常是由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多方面造成的,特别是在学校的教学中,对于生态道德观念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思政教学中,没有顺应当下社会的发展变革,无法提升学生的生态观念。对于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教师的教育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就当下学生对于生态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互联网、媒体来了解,而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在当下的小学思政教育体系当中,始终没有将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纳入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当中,并且在课本的编制当中,涉及到的内容也不充足。课本编制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授课,使得当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发挥出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和优势[6]。

2.思政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我国的未来发展中,已经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将生态文明的建设,确定为关乎人们幸福、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必需要大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更加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提升人们节约资源的意识,进而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科学的消费观,让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较为有力的环境道德观的支持[7]。而对于小学生的培养而言,是一种符合学生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就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教学当中,不断加大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度。3.思政课程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推动课程的发展在当下不断在小学思政课程当中渗透生态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以此可以很好地使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相比较传统的道德教育而言,仅仅是对于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而在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上,将人际关系进行了扩展,以此充分地提升了教育的维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了解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三观”开始慢慢形成,因此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影响教学的行为,可以充分地保障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存在,充分地让学生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深刻理解生态道德观点的实际内涵[8]。

二、小学思政教育的生态道德渗透式教育实施路径

在当下的教学发展背景下,为了顺应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在实际的小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当中,能够有效地结合起生态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开展中,更加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地重视起渗透式的教育方式,以此充分地开展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顺应生态道德方面的特征性,对于当下的教材、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改革。这样就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提升生态课程的比重。而在教育方式方面,还需要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能够从生态道德教育的特征性角度出发,利用实践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一)整合资源

在当下开展的小学思政教学工作当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生态教学资源,因此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梳理以及整合。在教师的教学开展中,要能够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对学生开展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9]、人生观教育以及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还是让教师能够将生态道德观念有效地渗透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后,通过人口、资源以及土地等内容的掌握,充分地培养学生爱护自然资源的意识,以此可以很好地避免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思政教育需要始终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以此引导学生共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当中,虽然生态课程资源较为分散,但是在教师进行充分的挖掘及整理后,就可以很好地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态道德知识内容。这样的教学目标,直接受到教师方面的教学能力的影响。教师在日常的备课阶段,需要将小学的生态道德素质设定为教学目标,以此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渗透式的教育模式[10]。

(二)教材改革

为了实现在小学思政课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需要重视教材方面的改革,同时对构建出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变革,不断提升生态教育在思政教育当中的比例。小学思政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渗透生态道德内容。当下的教材内容涉及到的生态道德内容不足,因此就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全面的变革和调整。即使在涉及到的内容上,也仅仅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表述,因此就会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这些内容不够重视。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或者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也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的教学,无法很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展。因此,在进行教学方面变革时,需要提升生态环保方面的教育程度。当下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起到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三观”,以及形成良好的消费观、法治观念等作用。传统的思政教育如果仅仅重视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就会导致在生态道德的教育过程中,始终缺乏基础条件,使学生对于生态环保方面的学习缺乏落脚点,始终无法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就需要通过对现有课本内容的调整,让生态道德意识可以辐射到每一个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从基础的观念上,就对生态道德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三)方法变革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以此可以有效地基于学生为主的教学主体,并利用教学实践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生态道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也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就需要在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中,摒弃传统的德育说教的教育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可以与生活、社会有着较高的联系度,并进一步提升实践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态教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而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研究,以此利用各种教学实践互动,让学生进一步提升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解程度。生态道德教育工作,需要格外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一旦学生接受了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再进行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就会增加很多问题。为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的学习中涉及到生态道德,还需要让生态道德知识可以涉及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出了学校之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生态责任意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为了加强教学成果方面的分析以及研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首先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态道德情况进行掌握。这样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消费观念。另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社会调查。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调查开展的主体对象应该是学生,以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教学工作,实现教学方面的目标,通过提升学生生态道德实践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性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有着较高的灵活性。

(四)智慧培养

美国的教育学家在研究中提出,道德智慧是一种人类的第十种智慧形式。而我国的教育研究学者则提出,道德智慧是一种个体与周围世界,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融通的领悟力,同时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统摄性、圆融性的领悟力。依靠着道德智慧对道德行为的支撑,使得其成为人们可以持续性行善的关键动力。因此,生态道德的智慧,是一种生态层面上的智慧。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本的落脚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对于整个世界都保持着科学的认知态度,进而成为培养学生生态层面的道德智慧载体。之后,还要利用教学艺术的合理运用,进一步地唤醒学生的生态潜能,以此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感悟能力,同时也是一种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关系的自我领悟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就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态潜能。尤其是小学生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更加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三观”的树立。

(五)专题培训

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在当下的教学中,对于生态道德的认知程度不足,出现一些零散、不深刻的问题,因此就会导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中,或者在一些课程的备课环节,出现对于学生生态的道德渗透程度不足的问题,这样并不利于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于生态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往往压力较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问题。为了充分地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此让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充分地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会让教师可以对当下教育环境有具体的了解,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措施,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在这样的培训工作中,教师则发挥出自身的工作能力,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受到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栋梁之才,为国家作出贡献。生态道德的渗透教育工作,需要基于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校思想政治课可以很好地发挥出应用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能够有效地推动小学生对于社会、国家的了解,是一种健全学生品格的重要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需要保障学生可以将社会实践与生态道德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此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可以通过生态环保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在对小学思政课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构建与实施研究中,依然面临着较多的教学难点。要基于教学方面的难点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处理,让学生可以在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就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郭佩惠.生态文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思考[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1):1—5.

[2]王森浩,贾美艳.高校思政课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有效路径探索[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1):91—93.

[3]冯淑慧.让生态文明理念扎根大学生思想[J].人民论坛,2019(22):128—129.

[4]李静,秦名连.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路径探析———基于贵州绿色发展的视角[J].环境教育,2018(9):62—65.

[5]王明安,刘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教育内容研究[J].传承,2015(9):70—71.

[6]雷艳平.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4):186—188.

[7]熊玉坤.五课联动:当前高校思政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142—144.

[8]刘旭芳,王明安.高校思政课中生态道德素质教育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1):57—60.

[9]宋妍,魏丹.小学学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8):68—70.

[10]戴钰.生态道德教育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20.

作者: 邱凯祥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