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一、基于“以人为本”视角的研究

“以人为本”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也是做好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和方法。基于“以人为本”的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指在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坚持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把贫困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及重要的人力资源,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把促进贫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成人成才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求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针对当前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尤其要做好经济帮扶工作,把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在经济帮扶的基础上,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当前有很多研究者注意到坚持“以人为本”在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如“坚持‘以人为本’,是增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让‘以人为本’成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主张树立人性化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加强人文关怀等。”

二、基于“人格发展”视角的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看,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人格的协调和健全发展既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内容,又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与基础。人格在贫困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了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关注。同时,之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和重视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还在于当前贫困大学生群体的人格发展现状和水平不容乐观。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贫困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较多、较集中,并且从总体上看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突出表现为在人格发展上的诸多缺陷和问题,并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有人就注意并研究了“基于人格发展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促进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基础,具体分析了当前贫困大学生不良的人格特征,提出了促进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全协调发展、促进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等。

三、基于“群体特征”视角的研究

在贫困大学生身上,既具有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共同属性,又具有一些典型的群体特殊属性。如由于家庭经济窘迫,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并由此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心理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所有这些相似的生活境遇,使他们容易形成一些共同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要义之一就是要关注和研究该群体的共同思想和行为特征。在这一问题上有人就具体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一方面,这些群体特征是做好他们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尤其是提高其针对性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把这些群体思想和行为特征的揭示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新思路等。”当前贫困大学生到底具有哪些群体特征,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群体特征做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学者把当前贫困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概括为几对矛盾:极度的敏感自尊与自卑心理之间的矛盾,人际交往的渴望与自我封闭之间的矛盾,自立自强与过度依赖之间的矛盾等。

四、基于“良好校园文化构建”视角的研究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德功能。贫困大学生时刻生活在特定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特别是在校园文化中倡导关爱贫困大学生,鼓励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和刻苦学习等价值观念对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本身就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而基于良好校园文化构建的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就是强调要为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支撑;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环境中的教育因素,以此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课程,并为提升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新的载体等。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是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增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环境依托。”

五、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视角的研究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由此可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目标,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首要环节。因此,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进而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针对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必然关系,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联系起来,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理和理念运用到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去,以此从一个新的视角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目的。“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作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二是要从建设和谐高校、和谐社会的现实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六、基于“儒家文化”视角的研究

当前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不能割断历史,还应该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与资源,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模式和实践体系。把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合理和积极的因素融入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成为了当前提升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个新思维。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在当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不可忽视。“儒家文化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利于引导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奋斗观;儒家文化宣扬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利于帮助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儒家文化要求心怀家国、兼济天下,利于帮助贫困生养成正确的责任意识;儒家文化强调礼仁为先、自律慎独,利于帮助贫困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古为今用”的思想方法为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七、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的研究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对紧密相关的范畴。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构成了影响他们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又有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当前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主要是由于当前贫困大学生身上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不能不关注其心理健康状态及教育。实际上,当前也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开展了相关的深入研究,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成为贫困大学生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的原因所在。

八、基于“网络”视角的研究

当前,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开展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和平台。基于网络的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一是认为网络的性质和特点有助于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用网络的匿名性,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情况;二是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打造贫困大学生学习内容和榜样,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三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利用网络的跨地域和跨时空性,形成贫困大学生‘一对一’的重点帮扶;五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性,建立贫困大学生成长档案。”二是认为网络对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其中积极的作用主要有“网络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有利于贫困大学生主体性的凸显;网络丰富了贫困大学生的信息世界,有利于开阔视野;网络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而消极的作用则表现在“网络消极信息影响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网络容易弱化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网络容易弱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等”。三是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的具体对策。主要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把握网络舆论的方向;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网络政工干部队伍的培养,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九、基于其他视角的研究也有学者

从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出发探讨了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基于“感恩教育”的研究视角

感恩教育是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确实也存在部分受助大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缺乏感恩之心,部分贫困生接受了国家、社会、高校各种资助之后认为是理所当然,不需要回报,缺乏感恩意识;有的自认为学习成绩好,拿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有的抱怨社会不公,将资助的善意也视为自己不得不接受的屈辱;有的已受到许多恩惠,却还是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从未想过要报答。”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主张开展以“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母校教育之恩,朋友、他人帮助之恩,国家、社会培育、资助之恩”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并以此作为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新视角。

(二)基于“诚信教育”的研究视角

针对当前社会诚信教育缺失,在部分贫困大学生身上存在不诚信思想和行为的现状,有学者主张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认为这是“增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健”。

(三)基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视角

针对当前部分贫困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和迷茫的现状,不少研究者就指出,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他们对人生、社会和未来的信心等。

(四)基于“责任感教育”的研究视角

针对当前部分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状况,有研究者就指出,应该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增强他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和对他人的责任心等,并以此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五)基于“形成教育合力”的研究视角

针对当前贫困大学生接受影响来源的多方面性和相互之间的矛盾性,并由此造成教育力量相互抵消的现状,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导向性,在全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这对当前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形成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整体合力,是增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保障等”。总之,基于不同视角研究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这既由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复杂性所决定,也由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现状的多样性所决定,同时还由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所决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和抽象地认识、理解和实施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结合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与现状,在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由此达到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目的。

作者:辉进宇 褚远辉 单位:大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