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研究论文

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精选

技术研究论文

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在基因表达、DNA甲基化、胚状体、活嵌合体方面都完全相同,具有生成所有胚层细胞并继续分化为多种成体细胞的能力。因此,这项技术最有潜力的应用前景是产生疾病或个体特异的多能干细胞,用于研究组织功能、筛选新药和移植治疗遗传或退行性疾病。目前疾病特异性iPS细胞的培养也已经在其他十余种基因疾病中实现,包括帕金森病、1型糖尿病、肌营养不良症、腺苷脱氨酶缺乏有关严重联合免疫缺陷、Gaucher病Ⅲ型、亨廷顿舞蹈症、唐氏综合征、自毁容貌症[31]。这些细胞系不仅可以作为外模型用来研究相应疾病,同时也可以作为细胞替换疗法的一种潜在的细胞来源。

血液遗传病

2009年,Ye等[32]用包含4个转录因子基因(Oct4、Sox2、Klf4、cMyc)的反转录病毒载体转染β珠蛋白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皮肤诱导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发现这些iPS细胞可以分化成造血干细胞并进一步生成血细胞,表明使用iPS技术进行早期细胞治疗能够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胎儿围生期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肝脏疾病

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来源的iPS细胞可以恢复酵素水解酶缺陷型小鼠的肝功能,证明了iPS细胞分化而来的肝细胞不仅能够重新回到肝脏,且可修复肝功能的损坏[31]。这项研究加深了研究者对体内情况下iPS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潜力的了解以及用患者肝细胞建立体外疾病模型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

另有实验表明iPS细胞可以分化为组成心血管的主要细胞类型,包括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壁细胞以及心肌细胞[33-35]。通过人的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分化而来的心肌细胞已被用于药物毒性测试,如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导致的突发性心跳停止,而这恰好是制药公司最为关注的安全问题[36]。

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南方红豆杉细胞培养及次生代谢研究

红豆杉资源非常有限且紫杉醇含量极低,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植物细胞培养具有繁殖速度快,培养条件易于优化,培养过程易于人工控制,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等优点。因此,采用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以及对紫杉醇合成代谢途径进行调控来提高紫杉醇的产量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其细胞培养、紫杉醇合成与代谢调控、扩大培养及分离纯化[16-19]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营养调控[20-23]、物理控制[24-26]、前体饲喂[27]、添加抑制剂[28]、诱导子调控[20-21,29-33]、双液相培养[34]、两步法培养[35]等一系列技术均能影响南方红豆杉的次生代谢。细胞离体培养缩短了培养周期,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条件的优化,也为通过多种诱导途径来提高细胞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成为可能,南方红豆杉组培体系的不断完善为进一步研究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代谢奠定了良好基础。细胞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紫杉醇的产量,因此利用生物反应器替代摇瓶进行红豆杉细胞规模培养以及工业化生产就成为另一个研究热点和重点。目前,喜马拉雅红豆杉[17]、中国红豆杉[36-37]、欧洲红豆杉[17]、曼地亚红豆杉[38]和云南红豆杉[39]等均实现了生物反应器的大规模培养,部分并已投产[38]。但南方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尚未实现生物反应器的大规模培养,还正处在研究阶段。另外,近几年来,国内外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紫杉醇的研究报道也不少,但目前利用内生真菌来产生紫杉醇的产量并不高,尚未能进行工业化。

南方红豆杉分子标记研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在蛋白质和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在物种鉴定和濒危物种保护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用于动、植物遗传育种、基因诊断、居群遗传学、生物系统学与进化研究上,如RAPD标记技术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这2种分子标志均可揭示种间与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的亲缘关系(但后者比前者稳定性和重复性要好),可进一步为开展植物分子辅助育种、遗传转化及其转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2000年,王艇等[40]采用RAPD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对南方红豆杉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探讨。2003年,张宏意等[41]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方法对广东、湖南、江西3省的12个南方红豆杉自然居群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分析表明南方红豆杉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这些居群的地理分布相关,相同或相邻产地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较小,不同产地个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2005年,王贵荣等[42]通过对6个红豆杉种进行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染色体鉴定,得出南方红豆杉与中国红豆杉的遗传距离最小,西藏红豆杉与曼地亚红豆杉的亲缘关系最远,6个红豆杉种染色体数均为2n=24,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中国的红豆杉资源提供进化分子遗传学方面的依据。2007年,李振宇[43]根据cpDNA基因间隔区对南方红豆杉的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地理进行了研究,同年,黄丽洁[44]采用叶绿体SSR技术对南方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南方红豆杉具有中等水平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间遗传分化小,种群和地区间基因流较大。2008年,茹文明等[45]通过RAPD技术对南方红豆杉8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南方红豆杉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不是其遗传多样性,而可能是由其本身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生存环境破坏所致的。为进一步探讨南方红豆杉濒危原因和对该物种的保护、进化潜力及种质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分子遗传学数据。2009年,张蕊等[46]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来自10省区15个南方红豆杉代表性种源进行了种源遗传多样性及地理变化、种源遗传分化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与上面相一致的结论。同年,张玲玲[47]通过RAPD和ISSR2种分子标记对福建省的南方红豆杉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RAPD和ISSR2种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2010年,李乃伟等[48]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小种群及其衍生自然种群小斑块(小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各自然小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其地理生境有关,而与其地理距离并无显著的相关性。2011年,李乃伟等[49]又对南方红豆杉野生种群、迁地保护栽培种群及迁地保护衍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ISSR分析和比较,得出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衍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野生种群接近,这为南方红豆杉的物种迁地保护提供了有力依据。

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险毕业论文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防灾减损工作是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防灾减损工作,对保险企业提高自身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财产保险造成的损失,国内外不少保险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财产保险防灾减损技术研究。

财产保险防灾减损技术研究目标为:①根据保险业当前和未来财产保险防灾减损的需要,建立管理系统模型,提高保险业在防灾减损方面的科学决策能力;②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集成方法,提高灾害预测与评估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③结合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灾害的特点,构建财产保险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自然灾害预测和预报模型;④与其他相关部门或机构合作,逐步建立重点城市灾害数据库。

研究内容为:①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基础灾害信息和空间信息分层表现在图层上,并可以交互查询和动态更新;②利用遥感卫星提供的多时相、全天候遥感图像来获取不同时期的洪涝灾害的专题数据。在遥感图像解译系统下,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增强、滤波、特征提取和分类、网格数据到矢量数据的变换、投影变换、坐标变换、几何纠正、图形并贴、比例尺统一等一系列的遥感图像预处理过程,形成矢量数据库,它转换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输出或者直接进入GIS空间和属性数据库;③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系统可获取灾情发生区域的大地测量的动态数据,经标准化后进入GIS系统;④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解析,建立监测与评估模型;⑤把遥感影像(遥感时空数据库)、图形图像(地理空间数据和GPS获取的动态观测数据)以及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责任信息经过校正和标准化后叠加在一起,并利用这些复合信息进行灾情监测与财产损失评估;⑥利用以上获取的数据建立财产保险防灾减损决策支持模型。

二、技术方案

系统通过对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的分析,采用一些预测或实测的方法,结合3S(GIS、GPS、RS)技术,将预测或实测结果以灾害图层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也以保险责任图层的形式体现出来,将两个图层相互叠加,采用损失评估模型,就可以对承灾体由于灾害产生的损失进行评估,最后得到财产损失评估结果,根据损失评估结果进行防灾减损决策支持。

系统中包括7个数据源或数据模块:GIS图层、灾害因子、灾害图层、保险责任数据、损失评估结果、保险理赔数据和决策支持。其中CIS图层是基础,灾害图层、保险责任数据和损失评估结果需要与GIS图层相结合,以图层的形式展现。

GIS图层上包括点状信息、线状信息和面状信息三种图层,如城市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公检法机构等图层属于点状信息图层;城市道路、等高线、河流等图层属于线状信息图层;行政区划、绿地、湖泊等图层属于面状信息图层。将这些包含城市基本信息的图层按照地理坐标系进行配准,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叠加,就形成了基础地理信息图层,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基本空间属性。

灾害因子包括致灾因子和环境因素。所谓致灾因子是指导致灾害发生的触发因素。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是致涝水量,以及与致涝水量有关的致灾因素如降水量、降水历时、河流水情要素等。这里定义模型涉及的致灾因子为降水量、灾害持续时间等。环境因素又称孕灾环境,指灾害作用的环境,包括地表特征(植被、建筑物分布)、地形指数(高度、宽度、坡度、坡向)和排水能力等。

灾害图层是致灾因子作用于环境因素上产生的结果,包括洪水淹没区域、洪水淹没水深、洪水淹没时间、灾害强度和模式。模式是对灾情的划分,包括典型模式(5年一遇的降雨、10年一遇的降雨等)、暴雨模式、台风模式、暴雨台风复合模式4种。

保险责任数据包括保单数据和标的损失系数,其中保单数据来自保险公司业务库中的承保数据,而标的损失系数则是通过对保险理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标的信息和标的损失系数构成了系统中的承灾因子(承灾因子就是当灾害发生时在致灾因子影响下发生明显变化而表现出灾害特征的人文或自然要素)。

保险理赔数据来自保险公司业务库中的历史理赔数据。

损失评估结果是灾害图层和保险责任数据相结合,通过一定数学方法运算得到的。对应灾害区域中各受损标的的损失情况,有两种展现形式:以保单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

决策支持是根据损失评估结果确定的,包括风险等级、防洪预案或施救方案、费率建议等。

通过对系统结构框架的细化,可以进一步将系统分解成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个部分,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下面将对静态模型部分和动态模型部分进行阐述。

1.静态模型

静态模型反映财产保险防灾减损系统的静态结构,它是系统模型框架的基础,是实施预测和评估的前提。

财产保险防灾减损静态模型主要包括三种图层,对应一个数据库。三种图层是基础图层、责任图层和灾害图层,对应的是保险公司防灾减损中间数据库。在静态模型中,基础图层对应模型框架的第一层中的环境因素部分,它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测绘机构提供的不同比例尺的基础地理图层,它为其他两个图层提供了基准信息。基础地理图层上包括点状信息、线状信息和面状信息三种图层,如城市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公检法机构等图层属于点状信息图层;城市道路、等高线等图层属于线状信息图层;城市水系、行政区划等图层属于面状信息图层。将这些包含城市基本信息的图层按照地理坐标系进行配准,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叠加,就形成了基础地理信息图层。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基本空间属性。

责任图层对应的是模型框架中的保险责任数据,它是保险责任信息与地理信息的关联图层,它反映保险责任和保险公司营业网点等与保险责任有关的地理信息分布情况。责任分布图层主要是点状信息图层,如财产保险标的位置,客户的分布情况等。图层上的信息点与防灾减损中间库中的业务数据相联接。

灾害图层对应的是模型框架的灾害图层,它是主要风险与地理信息的关联图层,主要反映水灾、风灾等灾害的地理分布情况。灾害图层主要是面状信息图层,如各个历史年度水灾分布情况等。这个图层主要根据预测的或实际的灾情信息进行计算,经过处理形成面状信息后,通过几何校正和处理与基础地理信息图层进行匹配和校准后,与基础地理图层进行叠加。

防灾减损中间数据库中存放了客户基本信息、业务基本信息、灾害基本信息等,中间库中的数据来源包括业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可以得到的灾害实时或历史信息。

2.动态模型

动态模型反映财产保险防灾减损系统的动态过程,体现了原型系统功能实现的过程。

动态模型包括灾情预测、损失预评估、预案及应急方案三个部分。灾情预测模型采用了基于DEM的灾情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引发灾情的各种因素,采用DEM模型进行初步预测,得到可能受灾的地区、淹没深度和持续时间,然后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修正,使得预测精度进一步提高。损失评估模型在预测灾情或者实际灾情的基础上,将对理赔数据统计分析得到的承灾体损失系数作为损失度计算的一个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灾害损失评估结果。

(1)灾情预测模型

灾情预测模型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GIS系统提供的地理图层,以及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灾情参数和其他灾情信息,预测灾害到来时的淹没区域、淹没水深和灾害强度等。灾情预测需要从外部项取得数据,这些外部项包括电子地图供应商、气象部门、水务部门和遥感数据提供部门等。在处理方法中,系统按照不同种类的灾害模式进行分类研究,这样的研究结果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准确。系统最后生成不同模式下的灾害图层,供保险公司防灾减损工作参考,同时为损失评估输入必要的参数。模型中采用了基于GIS和RS的预测方法,最终得出所需要的灾害图层。灾情预测过程如图1所示。

灾情预测的步骤是:

①从电子地图、气象数据、水务数据和遥感数据中获取基础数据,对数据进行提取,并做预处理。提取出模型方法可以处理的数据。

②依据等高线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建立DEM模型,按照各种模式,结合遥感得到的地形特征信息,承灾体下垫面情况和植被截留情况,进行灾情预测,得到可能被淹的区域、淹没深度和持续时间,得到下一步运算所需的指标。

③将上步得到的结果和雨量信息等及从外部项得到的各指标输入已经训练成功的网络,经运算得到预测的结果。

④对预测结果进行处理并反映到地理图层中,使客户可以了解灾情预测的结果,并可以为进一步的损失评估所用。

(2)损失评估模型

财产损失评估模型有效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利用GIS技术、RS技术和GPS技术,把遥感影像、图形图像以及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责任信息经过校正和标准化后叠加在一起的复合信息),建立模型并进行财产损失评估。

由于财产损失评估模型是针对保险企业建立的,所以其评估目的是根据投保标的的情况和实际发生的灾害情况对标的所发生的直接损失进行评估,生成“财产损失评估表”,即对于每一个投保标的,给出其可能损失度,并计算出可能损失额,并给出所有投保标的可能的总损失额,以指导查勘小组的查勘定损工作。图2显示的是财产损失评估的过程。

财产损失评估模型的步骤如下:

①从灾害图层中提取灾害数据,包括淹没水深、淹没时间、灾害强度和淹没区域。

②对历史理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标的损失系数表。

③把在灾害图层中提取的淹没区域与保险责任图层进行叠加,得到受损标的信息,包括险种、标的类型和标的价值。根据险种和标的类型查找标的损失系数表,得到标的的损失系数。

④淹没水深、淹没时间、灾害强度和标的损失系数共同组成财产损失评估模型的输入因子,通过评估模型方法运算得到各灾害区域中的标的的损失度。

(3)防洪涝预案和应急方案

保险系统防洪涝预案是为保障保险财产安全、避免或减少保险财产因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洪水灾害而预先制定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各级公司在防汛期间实施指挥抗洪抢险的依据。

防洪涝预案的组成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风险分析和主要对策。在灾害发生前,保险公司按照防洪涝预案的有关要求,做好防范工作。一旦发生灾情,则立即启动应急方案,确定责任人,确定受灾区域,调度施救队伍。

三、创新点及成果

《财产保险防灾减损技术研究》从保险公司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了防灾减损原型系统。系统与保险公司业务系统紧密结合,以承保标的作为承灾体进行防灾减损研究;根据保险公司全国历史理赔数据,得到了保险标的的损失系数,为保险公司的防灾、风险评估等工作提供了帮助,为今后与地理位置相关标的的保险费率厘定提供了依据。系统充分利用3S(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术,与社会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建立了灾情预测模型和损失评估模型,并给出了保险公司防灾减损预案,为保险公司的防灾减损工作提供了支持。

《财产保险防灾减损技术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以承保标的作为承灾体进行研究

充分发挥保险公司业务数据方面的优势,利用以往的业务数据,结合外部数据(如城管、水务、气象等数据),得到了与灾害有关的全面、客观的资料。以承保标的作为承灾体进行研究,有效地解决了经济统计资料不完备的问题。

(1)以承保标的作为承灾体进行研究,实现了防灾减损研究与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GIS和GPS技术,使保险公司的业务信息具备了地理属性,可以直观地反映在地理信息平台上。同时,系统将客户与保单进行挂钩,使得业务信息的管理更加清晰有效。

(2)提高服务水平是保险公司在越来越严峻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有效途径,系统以此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保险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保险公司利用系统的预测和评估结果,通过灾害风险图可以清晰地得到具有潜在水灾风险的标的、客户和保险人,使保险人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3)保险公司积累了多年的保单数据和客户数据,这些都是进行防灾减损研究的宝贵财富。通过业务信息和GIS的结合,以专题图的形式,清晰地看到保险客户和保险责任的地理分布,从而为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机构设置、资源分配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4)保险公司积累了多年的理赔数据,这是对灾害损失的最客观而又全面的记录,解决了损失评估中经济统计资料不完备的难题。系统提出了损失系数的概念,并根据保险公司全国2000年之后的理赔数据,按出险原因、险类、险种和标的类型的不同,对财产保险的标的理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损失系数的具体数值。损失系数体现了不同类型的标的在不同的出险原因下的损失程度,解决了损失评估中的关键问题,为保险财产损失评估的量化做了准备。

2.利用遥感技术和相应的数学方法对孕灾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GIS具有数据采集及空间分析能力,尤其是地形表现、土地利用和土壤数据的获取、坡面流路径的确定、水文参数的提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RS具有获取大范围信息的能力,遥感影像能够直观和完整地反映地表空间分布的各种物体和现象。通过遥感影像,可以了解城市布局、土地覆盖状况、土壤类型等情况,它可以作为GIS的一种主要的数据源。

利用GIS和RS技术,可以方便地生成模型参数(如DEM数据、降雨等值线数据等)并可视化显示,这样解决了传统方法缺乏足够的空间分析功能、不能动态显示模拟结果的难题。综合降雨模型、排水模型和产汇流模型,以RS作为模型数据源之一,结合GIS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基于GIS和RS的城市内涝灾害分析模型,模拟内涝积水的淹没深度、淹没面积分布和淹没时间,并以可视化的形式显示模拟结果。

以大比例尺地形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集,使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等高线相结合,准确真实地反映研究区域的地形特征和地物空间分布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RS和GIS的城市内涝灾情预测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财产保险防灾减损领域,为指导保险公司采取防灾减损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3.采用以防灾减损为中心的信息模型和集成方法

原型系统通过地理信息这个平台上对各单位的信息进行有效集成,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建立了数据导入的方法,包括从气象部门得到的气象数据,从城管部门得到的地下管网数据和从水务部门得到的水务信息以及电子地图信息等等。系统利用了气象部门提供的雨量信息作为灾情预测的降雨量信息来源,利用城管部门得到的地下管网数据建立了排水模型,根据电子地图信息建立了DEM,利用遥感图像得到了建筑物分布、植被分布、承灾体下垫面情况等对灾情预测至关重要的因素。

4.建立了有针对性的防灾减损模型系统

通过建立防灾减损模型系统,为保险公司防灾减损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台,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了过去防灾减损工作中盲目性和缺乏针对性的不足。

(1)在对灾害的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为保险公司的防灾减损工作建立了防洪涝灾害的预案,预案根据客户分布和风险图,细致地说明了应对灾害的具体办法,责任到人,使得保险公司的防灾减损工作脱离了过去的盲目性和被动的状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防灾,并根据承保标的的分布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救,尽量减少灾情对保户及其标的造成的损失,提高保险公司的效益。

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育苗技术

1采种

选成年健壮母树采集果实。10~11月当果实变黄,果皮有皱褶时即可采收。采下的果实放入清水中浸泡2~3天,搓掉果肉,取出种子,洗净,晾干。或将果实与细沙按1:2的比例均匀混和,用清水浇透,堆积并拍平打实。经3~5天后揉搓,将果肉捣烂,洒水后继续堆积。到7天左右摊开晾晒,将果肉与果核分开,洗净种子,晾干。将种子装入麻袋或编织袋,放在温度3~4℃,相对湿度25~27%的室内贮藏。注意通风。

2育苗地

1)育苗地选择。选择交通便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段作育苗地。2)整地与施肥。在冬季或早春深翻土地35~50cm。在育苗前15天左右细致整地,施足基肥。每公顷施土家肥15m3、磷肥750kg、尿素300kg,视土壤墒情进行浅灌溉,浅耕深度在15~20cm,然后耙平压实。3)作床。南北向作床,床宽1.0~2.0m。高床高于地面10~15cm,床间距30cm。平床埂宽25~30cm,埂高15~20cm。床面要求平整无积水。

3播种育苗

1)种子催芽。3月中、下旬,将种子用清水浸泡2~3天,每天换水一次,浸种后装入麻袋中保温(25~30℃)保湿(60~80%)催芽;或与细沙(种子与沙子比例为1:2)均匀混合后摊平在背风向阳的水泥地上,覆膜催芽。每隔2~3天观察1次,翻倒并拣出霉烂种子,保持湿度和温度,经10~15天,当有30%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2)播种。以春播为主,在4月上、中旬当土壤5cm深处的地温稳定在10℃左右时播种。按株行距挖穴点播或先按行距开沟再按株距播种。行距25~30cm,株距15~20cm,穴、沟的深度均为3~5cm,每穴点播1~2粒种子,要将种子缝合线与地面平行或垂直。随开沟、随播种、随覆土。覆土厚度约3cm,然后轻压。可覆地膜以增温保墒。每亩播种量15~20kg。3)苗期管理。(1)间苗:在出苗期和生长初期,注意遮阳或降温。当苗高10cm时应及时间苗,每穴留1株生长健壮的幼苗,多余的分床移栽。(2)追肥:在苗木速生期追施3次肥料,第1次在5月中旬;第2次在6月上旬;第3次在7月下旬。每次追肥量为150~225kg/hm2。第1次追施氮肥(尿素、二铵等),以后追施氮磷钾复合肥。进入秋季后,严控施肥。可结合叶面追肥,每月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2%尿素混合液1~2次。时间与土壤追肥隔开。(3)灌溉与排水:当苗木出现2~3片真叶时开始灌溉。每次土壤追肥后应立即灌水。春季要保墒浇水,夏季要及时排水,进入秋季后控制浇水。一年生播种苗至少灌溉6~8次,麦收前至少灌溉3~4次。(4)松土除草:前期可用乙草胺等进行化学灭草。待楝树苗出现3~4对真叶后,结合浇水要进行松土除草。松土深度前期3~6cm,后期8~12cm。(5)病虫害防治:楝树病虫害比较少,幼苗期主要是立枯病,预防措施是种子催芽前用多菌灵800倍溶液浸种10min,或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2h;幼苗期用甲基托布津喷施。害虫蛴螬和蝼蛄可用50%对硫磷乳油拌麦麸撒于苗床防治。

4埋根育苗

3月中、下旬,在苗木出圃时结合修根,选取粗1~1.2cm、长15cm的根段为材料,采用催根加地膜覆盖的方法,做半高床,按行距60cm开沟,沟深15cm,按株距30cm放置根段,直立埋土,使根段上口与畦面平齐,用手按实后上封一小土堆,埋后及时浇透水。4月中、下旬及时除萌,保留1根健壮萌条,生长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2次,其它管理按常规进行。

5嫁接育苗

可采用枝接或芽接方法。枝接方法有劈接、切接、舌接等,嫁接时间在春季萌芽前进行。芽接方法常用“T”形芽片接,嫁接时间从6月至9月均可进行,但以6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为最佳时机,嫁接成活率较高。

6移植育苗

对1年生播种苗或营养繁殖苗可移植,移栽后培育2年。1移植时间。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4月上、中旬)进行或秋季苗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11月中、下旬)进行;也可秋季起苗、冬季假植、春季栽植。2)移植密度。移植行距以60cm、株距以40~50cm为宜。3)苗木处理。移植过程中要保护好根系,防止失水。栽植前对主根、过长根及损伤根适当修剪;地上部分修去侧枝。栽前根系浸水2天,可蘸100mg/kgABT生根粉溶液。4)移植方法。分级栽植。栽植时保持根系湿润、不窝根,栽植深度应超过原土痕2~3cm。栽正,踏实,栽后立即灌溉。2.6.5移植苗管理施肥量和灌溉量为1年生苗的2倍以上。4~5月追肥2~3次,以氮肥为主,7~8月追施1~2次复合肥,一般每年追肥4~8次,灌溉6~10次(干旱地区麦收前要灌溉6次左右)。松土除草6~10次。尽早除萌。

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平原地区选择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宜林地,不宜选择粘重土壤,土壤含盐量一般小于0.4%;低山丘陵地区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的山麓、山谷地,土层厚度应大于30cm。

2清理和整地

清理造林地上的碎石、枯枝、杂草;采用块状整地或带状整地。在低山丘陵地区,可采用水平阶或鱼鳞坑整地。整地结合使用腐熟有机肥,用量每667m23000~5000kg;深翻土壤50~80cm,整平耙细待用。

3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初植可用每667m2111株或55株,初植株行距2m×3m、3m×4m;也可直接用低密度、大株行距造林,株行距5m×5m或4m×6m。若培养大径级木材,对初植密度大的林分应施行中期间伐。栽植穴规格可用50cm×50cm×50cm、60cm×60cm×60cm至70cm×70cm×70cm。

4造林方式

1)植苗造林。(1)造林时间:可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造林。(2)苗木质量:1年生苗木要求苗高1.5m以上,地径1.5cm以上,苗干通直,无病虫危害,充分木质化,根系长度或幅度在30cm以上。2~3年生苗木要求苗高3m以上,地径3cm以上,苗干通直,无病虫危害,充分木质化,根系长度或幅度在35cm以上。(3)苗木假植和运输:应随起苗随栽植。起苗后不能立即栽植时,应就地假植,保持苗木根系水分;对需长途运输的苗木,应施行泥浆蘸根,并包装苗木,尽量减少苗木失水。(4)栽植技术:栽植时,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深浅要适当,先填熟土后填生土,填至多半坑土固定苗木,经浇水自然沉实后再填满浮土,避免蹬空、透风现象的发生。2)直播造林。(1)种子选择:直播造林用种子应选择无病虫害,成熟饱满的新种,陈年种子贮藏期不能超过3年。(2)播种方式:挖穴点播,将播种穴的土块细碎,拣净石块、草根,穴深8~10cm,每穴1~2个果核,播后踏实,再覆一层虚土,覆土厚度为种子厚度的2~4倍。在干旱地区,将穴内的底土先行踏实。(3)播种时间:一般在雨季初期下过一场透雨后进行。

抚育管理

1肥水管理

栽植后的3年内应加强土壤水、肥管理。每年施肥3次,浇水4~5次。在5、6月份各施一次速效肥,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用量以每株0.5kg为宜。施用方法:在距树干20cm处挖放射沟4~6条,其长度与树冠相等,宽度、深度为10~20cm,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覆土,随后灌水。在生长旺季视土壤墒情适时浇水。9月份施一次复混肥或有机肥,用量每株2kg~5kg,伴随浇水。

2中耕除草

造林后应及时进行除草,并与扶苗相结合。对树穴内外的杂草、杂灌做到除早、除小、除了。每次浇水后地表土层干结时应给林地及时松土。松土除草应做到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10~15cm。

3幼树管理

播种造林,出苗前不作任何管理,第2年春季(4月中旬)间苗定苗,应进行1~2次间苗,每穴保留1株健壮幼苗。2年或3年生抹芽定干,对幼树进行除蘖、修枝等抚育工作。植苗造林当年应抹芽定干,2~3年生幼树要进行除蘖、修枝等抚育工作。

4修枝间伐

栽植4年生之后,幼树高度可达6~8m,胸径达10~12cm,树冠形成。应注意修剪主干顶端的竞争枝。对于初植密度较大的林分,应进行间伐,使株行距达到4m×6m或6m×8m。

病虫害防治

1苦楝褐斑病

此病是苦楝苗木叶部的主要病害,常引起苗木早期落叶,影响苗木生长,甚至可导致幼苗死亡。对幼树和成年树危害较轻[17]。症状: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褐绿色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中央部位变成灰白色,呈褐色,两者之间有一圈深褐色隆起线,病斑呈蛇眼状,小斑直径2~5mm,大斑可达10mm。病斑的两面生有黑色小霉点,背面较密集,此为病原菌的子座。病原:为楝尾孢(CercosporameliaeEll.etEv),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发病规律:病原菌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末在子座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风传播,进行初次侵染。5月间开始发病,6~7月雨季为发病盛期。病害先从苗木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在夏、秋多雨年份,或苗木栽植过密、生长纤弱,则发病严重。防治措施:幼苗期及时间苗,保持适宜的株行距,保证苗圃地通风透光。加强育苗地肥、水管理,促进苗木生长旺盛,提高苗木抗病性。秋后清除苗圃地落叶,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布1:2:200波尔多液2~3次。

技术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要害字:都市污泥污泥干化尾气处理

1、污泥干化技能简介

早在20世纪40年月,日本和泰西就已经用直接加热鼓式干燥器来干燥污泥。经过几十年的生长,污染干化技能的利益正逐渐展现出来[1]:

①污泥显着减容,体积可淘汰4~5倍;②形成颗粒或粉状稳固产品,污泥性状大大改进;③产品无臭且无病原体,减轻了污泥有关的负面效应,使处理后的污泥更易被继承;④产品具有多种用途,如作肥料、土壤改进剂、替换能源等。

所以无论填埋、点火、农业使用照旧热能使用,污泥干化都是重要的第一步,这使污泥干化在整个污泥管理体系中饰演越来越重要的脚色。20世纪90年月以来,运用污泥干化技能处理都市污泥得到迅速生长。

2、污泥干化配置

污泥干化配置有许多差异的种类,其中常见的范例有:

(1)直接加热式。原理为对流加热,代表配置有转鼓、流化床等;

(2)间接加热式。原理为传导或打仗加热,代表配置有螺旋、圆盘、薄层、碟片、桨式等;

(3)热辐射加热式。有带式、螺旋式等。

3、污泥干化技能的希望

下面团结在美国的现实视察效果,就污泥干化的一些技能要点,扼要先容市场主流干化技能和配置的希望情况。

3.1污泥粘结题目

现有的污泥干化配置从进料要领和产品形态上大略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采用干料返混体系,湿污泥在进料前先与肯定比例的干泥殽杂,含水率降至30%~40%,然后才进入干燥器,产品为球状颗粒,是团结干燥与造粒为一体的工艺;另一种是湿污泥直接进料,产品多为粉末状。

干燥差异的污泥,如工业污泥和都市污泥,对配置的要求也不尽类似。最初能成屈从于干燥工业污泥的配置直接用于都市污泥,却纷歧定能乐成。这是由于都市污泥的特性黑白常粘,且在干燥历程中有一特别的胶粘相阶段(含水率为60%左右)。在这一极窄的过渡段内,污泥极易结块,外貌牢固、难以破坏,而内中却照旧稀泥。这为污泥的进一步干燥和灭菌带来极大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到达含固率>90%的干燥效果,就孕育发生了干料返混工艺。干燥器进料前先将肯定比例含固率>90%的干泥颗粒返回殽杂器(或称涂层机)与湿污泥殽杂,其历程中干粒起到如珍珠核的作用,湿污泥只是薄薄地包裹在干粒外貌。控制殽杂的比例,使殽杂物的含水率降到30%~40%,这样使污泥直接越过胶粘相,大大减轻了污泥在干燥器内的粘结,干燥时只需蒸发颗粒表层的水分,使干燥容易举行,能耗低落。

直接加热体系出于其自身的需要,多采用干料返混。早期的间接加热体系采用湿污泥直接进料,由于湿污泥的粘结造成配置的磨蚀消耗相当紧张,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清静事故,其中部分配置因此停产[2]。其后有的间接加热体系如西格斯(Seghers)的珍珠工艺也采用了干料返混,乐成生产出球状颗粒,且配置运行良好,能耗也低。其蒸发每kg水只需3100kJ的热能消耗。也有的间接加热体系,如Fenton的专利间接回转室(IRC系列)仍采用湿污泥直接进料,但其重点解决了污泥粘结的题目:它采用双螺旋推进器,两套螺旋之间相互清洁外貌,而且采用不等螺距计划,只管即便制止污泥在配置外貌的粘结。实践评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使整套污泥干化体的配置数目大为精简。

3.2尾气处理和臭味控制

外洋对污泥处理的管理非常严酷,它必须是情况清静的,不能孕育发生二次污染。所以外洋的污泥干化技能很珍视尾气处理和臭味控制。早期的ESP直接加热体系,引入外部气氛经加热后通入干燥器,蒸发污泥中的水分并运送污泥。脱离干燥器后热风与干污泥颗粒疏散,然后经过除尘、热氧化除臭后排放。由于热风的量很大,使得尾气处理资本非常高,这一缺陷使人们一度将兴趣转到了间接加热体系上[2]。其后,安德里兹(Andritz)的转鼓式直接加热工艺采用了气体循环回用的计划,使这一缺陷得到显着改进。在其干燥工艺中,热风经过除尘、冷凝、水洗后,85%返回转鼓,只有15%需经过热氧化除臭后排放。这淘汰了尾气处理的包袱,更重要的是大大淘汰了外部气氛的引入量,将转鼓内氧气的含量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从而很大水平上前进了体系的清静性能。搪塞间接加热体系,尾气的量要小得多,相应尾气处理的包袱要轻得多。西格斯干燥配置的尾气经冷凝、水洗后送回燃烧炉,将孕育发生臭味的化

4、结语

在新千年里,污泥干化仍将络绎不绝地生长、完满和受到接待。据预测,在欧洲未来的10年里,采用热处理的污泥量将翻一番[3]。污泥干化配置也在向大型化生长,如安德里兹建成了欧洲最大的污泥干化厂——英国的Bransands,处理本事为蒸发水量7×5000kg/h,西格斯在巴塞罗那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间接加热污泥干化厂,蒸发水量本事为4×5000kg/h.同时污泥干化配置在清静性能包括情况友好方面不停完满,配置开发商在低落能耗上所作的开心使污泥干化的经济可行性得到显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