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题材论文

金融题材论文范文精选

金融题材论文

金融题材论文范文第1篇

在市场面方面,各种定价模型的提出生命周期短暂,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我国市场的这两个基本特点出发来综合探索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及运行机制。我国深沪股市与西方发达国家高度成熟的股市相比起来,还显得很年轻,还在不断地成长与完善之中。因此,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但有利于投资者规避风险,获得利益,也有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市场的运行机制分析在证券投资市场中,从需求的角度看,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我们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投资的行为。无论是短、中、长线投资,还是技术炒作或基本面投资反映的都是一种投资理念,反映了市场对整个证券市场,相关行业及个股的定位问题。因此,综合来看,这个投资需求的产生来自于从基本面分析出的一个投资理由主要包括公司的成长性,主要方面在行业特征、发展速度,公司的持续发展情况及技术面的投机理由。而在市场中,由于资本对利得的追逐,表现为对不同基本面的板块的供需状况有异,这种投资理由的系统化就逐渐会形成一定的投资理念,以指导投资者进行稳健投资,这就成为市场建立对不同股票的定价模型的基础。而这种定价方式具有萌发、发展、高潮、到崩溃的运行特性,本身就是在矛盾中运行。这种运行方式基本上近似于资本七义国家经济危机的运行过程,因为二者都是由其逐利本性所决定。

因此,在市场投资理念的分析和关注成为成功投资的关键点之二。比如,在市场中由于网络科技股的重新定价反映了对高速成长而没有实际收益的股票的一种理念变化,这种思维的变化最终影响了生物基因类股票的重新定位。而现在市场中开始的水泥加鼠标的运行模式,这种方式的定价又怎样来合理确定股价,公司的这种变化,生产力的这种变化,公司运行内容的变化对公司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这都是值得分析和关注的。这种影响、变化对公司的竟争力的影响会在资本市场上产生怎样的一种变化,市场理念的不断萌发、发展、讨论,争辩将会使资金在股票的技术面有反映。由于理念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不同的操作思维将会给它以不同的定价。因此,作为一位中小散户应尽量成为不知不觉者,追随市场主流资金的流动趋势。在国外市场就是对不同股票的定价机制的产生,在我国市场就是不同板块的资金流向,运行趋势。这点的关键是强调技术面的重要性。

二、投资理念的转变在上述三方面的关系中,是每一个方面都需全面的了解,自己必须成为这样的一个全才吗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基本面决定市场面,决定了技术面。因为任何新的投资理念的兴起都需要基本面的支撑,都需要从基本面的变化来找到其提出、变化的根据。基本面分析的弱点在于其只能够提出一只股票是否有介人或卖出的价值。应该说,从其本身延伸出的投资理念是能够站住脚的。其价值在于判断未来公司所在行业、所在公司的整体业绩水平、成长性水平,从而决定公司股票价格应该相对升高业绩提升还是下跌业绩下跌,决定波段操作介入的时机。市场面反映了基本面的基本特性及其变化趋势。同时也是技术面层面对一类个股的定位的原则性基础。这种定价相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中国的股票市场,即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由于没有一个较为理智的投资群体,其投资理念都是源自成熟市场而来。但两个市场由于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参与者、机制、环境都不一样。一般来讲,对不成熟市场显得投机性强,个股的波动幅度加大,这是其本身投资理念的不成熟的反映。因此,波段操作显得相当重要。在成熟市场由于不同定价模型的产生都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连续性。其发展经历如同上所分析的四个阶段。的运行基本上证实了这种变化。在这里加强基本面分析,加强市场投资理念的确定,长线持有,在一种理念发生转变之时卖出,可获得最大收益。因此,它分析的关键是市场对不同生产类型的公司的定价是如何。特别是对新兴产业的定价争论,确立、转变等值得重点关注。

其缺点是理念的形成是不断争论的过程,只有市场才是真正的裁判员在我国股票市场其关键市场理念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其本身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股票定价机制。每一种投资理念的变化由于来的草率泊来品,市场本身属于一个和世界金融市场完全不一样的异类。由大量的资金堆砌成的高市盈率的市场按照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运行趋势来看,融入世界金融大市场是必然的事。在全球主要的股票定价趋势情况下,它的发展方向将会是向低市盈率发展。因此,在加入后的年时间对我国股票市场而言,并不是大发展的时期,而是规范的时期,时间长、力度大、影响深远。我国股票市场不具备长期投资的价值。在转型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将会呈现怎样的运行格局种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投资理念会怎样变化,这对市场的板块有何影响,值得分析。其相同之处从市场的层面来看,首先由于不同行业的成长生不一样,其定价应不一样,而市场对该类股票在其基本面不发生较大改变之前的定价可从同一板块、同行业的同类个股的总体市盈率来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市盈率标准。

因此,从这点出发,对于由于公司新项目投产或资产重组后业绩得到改善的个股将重新定位。这种分析的原理在于既然大家对该行业持这样一种评价体系,当出现“低评”的个股时将会对该类股票不断买进。这种方法是投资于个股,中短线持股为宜。当然,当某一类个股由于宏观面的好转出现业绩的提升,成长性加快,从而在该公司股价的市场定位方面将相应发生变化。投资理念的短期主要功能仅在于追随成熟市场的变化。解释不成熟市场的原因。由于不成熟市场存在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因此,这种市场的一种定价功能就是把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比如提出小盘科技股票倍的市盈率。提出倍的市盈率是正常的。但是这种主要用于解释一种现象的理论本身就不具有起理论基础的稳定性,逻辑上的不严密,因而在指导实践上将显得滞后在现在我国股票市场对股票的定价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什么。是市盈率法则不是。因为在我国市场不能够建立有效的股票定价模型,因为对股票价格定价的市场原因是以成长性为表象,在资金的推动下、技术面的判断才成为一个股票股价的主要定价基础,表现为现在流行的是比价效应和板块的联动效应。个股炒作看重题材的力度主要涉及业绩方面的题材。要分析其不变化趋势,首先得从长本期来看由于其最终会回归合理化,因此,短期投资理念的生命周期更短,变化更频繁。我国股票的整体来讲是缺乏投资价值,缺乏外国大资金介入的价值。

因此,不管怎样,其价值中枢将逐渐下移,包括绝对方面对夕阳行业和相对方面对朝阳行业。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市场定价机制的不合理,这种定价更多的依据基本面、资金面和技术面来得出的博弈结果。因为技术面在市场的操作中显得比成熟市场更为重要。而市场技术面最关键的在于趋势,短期、中期趋势的分析成为关键。当然技术分析的弱点是多方面的,比如敏感性等。资金面的关键是国家对相关投资仁体的金融监管的松与紧。盘面或技术面的变化反映了基本面的变化情况。因为市场总有先知先觉者在进行趋势的判断,总有擅长基本面分析的投资者在进行分析。大盘能够向上运行的原因在于市场指数以红盘报收,表明市场中的上涨家数大于下跌家数,表明市场中具有这种买入需求的投资者多于卖出的投资者,因此,从基本面、政策面、行业特征得出的一种需求趋向变化是一个宏观性的判定,而通过市场而表现出的需求变化就是各种板块的总体趋势及其演变。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都是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都是能够先知先觉的是少数,大多是不知不觉如技术分析者,甚至是后知后觉。因此,一种趋势的演变所反映的基本面特性或基本面问题是会最终影响它能够影响的范围,技术面的变化就是这种基本面变化的先兆。同时它与市面具有双向的功能。一方面是在市场低迷结合资金面给出一个大概的定价区间,从而创造出市场在现阶段的定价模型。由于定价模型本身的基础不稳定,因此,它在一波行情中就不断的演绎了一个生死轮回,在沉迷中爆发,在高涨中死亡,符合市场本身的特点。盘面分析的关键之一包括技术分析和板块的分析。应该来讲技术形态的趋势是市场整体态势的描述,是对市场进一步运行进行宏观判断。板块分析是反映了市场运行的微观层面,具有生动性、丰富性、直接性。从趋势来看,无沦是技术分析还是板块分析都具有此特点,不过,技术上的趋势变化频繁。板块的运行趋势相对稳定。二者关系是技术面从趋势的层面决定,反映板块的运行动向,板块的运行动向及变化趋势主要是各个板块活跃程度的变化,周期性的变化将对大盘的运行有一定的预示作用。即当处于短或中期处于上升或下跌态势,两者都一致时,这种趋势将继续维持。如趋势发生改变的时刻、下跌、上升的维持当处于盘整态势时,盘面的演变、各个板块的活跃程度及其趋势将率先反映这一点。它的弱点在于盘整态势中,也有表现较好的板块,这时候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弱点。从而得出错误判断。避免的方式是分析上涨的板块活跃度如何,进一步的演变趋势如何,上升和下跌的板块是如何演变,速度、力度的变化如何在从宏观看技术面的运行态势,基本上能够得出一定的分析判定。超级秘书网

金融题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流通性货币;造型;直接法;重构法;暗喻法

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货币和纸币,并推行相应货币体系的国家,中国古钱币文化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夏代,距今已有3600余年的历史。①作为东亚文明的核心与对外辐射的主体,凭借自身强大的软硬实力,中国古代货币体系曾长期对古代日本、朝鲜,甚至古代越南的货币产生过显著的涵化。造型丰富、单位繁多、品类各异的历朝历代古钱币中隐藏着大量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与审美内蕴,可谓窥探中国古代历史的“活化石”。本文以中国古代流通性钱币造型为切入点,以平面设计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形式美设计嫁接的有益探究,旨在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视角下中国特色现代艺术设计风格研究添砖加瓦。

一、国内外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研究综述

国内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相关研究成果,倾向于围绕考古和鉴赏两个学术层面展开,并以图例式研究为主。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倾向于中国古钱币与风水学的结合。从专著成果来看,汤可可的《中国钱币文化》是目前国内外为数不多的,从中国古钱币的造型、材质、工艺等角度,深耕其中所折射的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从经济和金融角度对自夏代贝币以来的中国货币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华光普的《中国古钱大集(甲乙丙丁)四卷本》图像内容最为系统且全面,是中国古钱币界公认的具参考价值的研究善本。此外,阎福善的《北宋铜钱》、白猫的《南宋铜钱》、沈泓的《清代钱币收藏与投资》等专著,分别就某一特定朝代的古钱币进行了版别区分与价值认定。从论文成果来看,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与中国古钱币相关的CSSCI高水平学术论文仅有14篇,且多发表于20世纪80至90年代,2015—2019年高水平空白。同时,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数量亦较少,仅有17篇,有关中国古钱币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学位论文只有3篇,数量占比仅为17.6%。日本和美国涉猎中国古代钱币研究领域最多,前者受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影响至深,一度长期翻铸明代永乐通宝作为本国流通货币,对于中国钱币文化的热爱度较高,群众基础较好。侵华战争期间,大量珍稀中国古钱币遭到掠夺流失日本,以至于现今日本泉界②对于部分品种中国古钱币版别研究的深入度甚至高于我国。美国则试图凭借自身成熟的商业文化和资本优势进军中国古钱币收藏市场。目前美国三大龙头评级公司ANACS、PCGS、NGC均已在中国市场确立了品牌标杆,倾向于构建美式的中国古钱币评级制度与价值体系的商业研究。综上所述,或倾向于基础研究,或倾向于商业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视角不尽相同。从中不难看出,基于发掘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元素的美学价值,并与现代设计一般规律相互融合的研究关注度极低,研究成果亟待丰富。

二、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的类别划分

(一)按照造币工艺分类

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按制造工艺主要分为四个时期类别:商代至周代以前的敲、磨、刻、打等原始制币工艺;自周代前后起以冶炼技术为支撑的陶范和铜模浇铸币工艺;宋代起或局部、或广泛推行纸币及其代用券(银票)流通政策下的印刷制币工艺;晚清时期受西方影响下的机制币工艺。

(二)按照材质分类

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按照不同材质,可归纳为非金属钱币和金属钱币两大类别。其中,非金属类钱币可以分为贝/骨类和纸质类两个小类;金属类钱币可以分为贵金属和非贵金属两个小类。

(三)按照造型分类

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按照造型不同,分类如下:

1.非金属类流通性货币造型

(1)贝/骨类。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先后大量使用海贝和骨贝作为基础货币。海贝为天然产物,形制总体略呈上锐下钝的椭圆形外轮廓,内部造型特点为内中直线开缝,里部呈空心状,短线呈规律性的密集式凹显于中缝线左右两侧(见图1)。海贝虽易得,但从产地运出至各地的时效极低,且又因其质地较脆,流通过程中容易损坏进而影响财富,故而由动物骨骼加工而成的仿海贝形态的骨贝币凭借自身硬度优势和非天然可铸造优势逐渐取代前者,成为奴隶制社会时期两大主流货币材质之一(见图2)。(2)纸质类。与古今以来世界各国所发行纸币的主流形制相同,中国古代纸质类钱币亦均为长方形,长宽尺寸依据面值额度由小至大递增。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起开始在四川地区流通纸质货币“交子”。[1](P9-12)鉴于纸币具有便于携带,以及节约金属矿产资源以作战争武器储备等他用优势,自元世祖忽必烈执政时起便在全国广发“中统元宝交钞”而禁用金属货币。明代货币以纸币为主、金属币为辅。清代前期至中后期的纸币仍沿用前朝的传统木版和铜版印刷工艺,后期迫于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于光绪年间引进文字清晰且色彩丰富的美国钢凹版雕刻技术印钞,致使清代纸币的票面形制总体上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

2.金属类流通性货币造型

(1)贵金属类。随着金属冶炼工艺水平的提升,楚国作为战国时期的黄金主产地,一改过往“以珠玉为上币”的价值观念,[2](P97-98)率先铸造“爰金”(又称“楚金”“印子金”“版金”“金版”“饼金”等),开创了中国古钱币史上以贵金属作为大额货币的先河。该币的形制总体呈上小下大的梯形外轮廓,顶面与底面均呈方形,俯视图呈面四出的块状,顶面从右至左钤印有颇具鸟虫篆字风的“郢爰”二字,是中国金币发展变迁进程中名副其实的始祖级币种。至秦汉时期,大额货币仍以黄金为主,形制由方转圆,大致可分为内凹外凸式的饼钱、上平下斜的蹄趾状钱及方孔片状的圆钱三种。蹄趾状钱仅在汉武帝时期铸造,包括马蹄金和麟趾金两类币种,前者形似马蹄,后者形似麟足,二者均顶部敞口、内部中空,底部分铸有“上、中、下”不同字样;方孔金钱的形制为内外郭皆有,以面文为“五铢”的西汉金币最具代表性,字体较为规整,铸币工艺明显提升,乃中国方孔圆钱金币的开山之作(见图3)。魏晋以前的大额货币以金为主、以银为辅,魏晋以后白银逐渐取代黄金,成为后世最主要的贵金属货币材质。“银铤”是隋、唐、宋、金时期的主流大额货币,造型主要包括平首束腰和圆弧首束腰。元代改称“银铤”为“银锭”,造型由长改短、由平改翘,整观形似马蹄,故称“马蹄银”,又称“元宝”。明清时期的船形金银元宝亦由元代马蹄金造型演化而来。此外,清末时期出现了传统铸造类银币与近代机制类银币共用的经济现象。光绪十六年始造的光绪元宝“龙洋”机制币,正式开启了满、汉钱币文化与西方钱币文化交融的圆边齿、无中孔状银元时代的到来。③(2)非贵金属类。相较骨/贝币、纸币和金银币,作为小额交易工具的非贵金属类中国古代钱币的铸造量最大、流通时间最久、形制亦最为丰富。因出土和传世数量较多,为包括造型在内的中国古钱币文化研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实物资源。非贵金属类古钱币以铜质居多,铁质、铅质与镍质不时虽有,但并非主流。1953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大司空村的商代铜贝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中国古铜币,[3](P30-32)造型仿前述贝/骨币而制。自周代前后起,正式奠定了中国古代以铜作为主要材质的非贵金属货币基本格局,并一直延续至封建社会结束。其间铜币的造型历经数次大的变化,尤以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时期最具多样性。这一时期铜币往往呈现出明显的造型趋大化特征,有代表性的包括齐燕赵三国所铸的刀币、周天子所辖三晋两周地区所铸的布币,以及秦魏两国所铸的环钱。布币造型由汉代农具“镈”和“钱”演化而来,虽币形多样,但总体分呈“锄状”和“铲状”,主要基于布首、布肩、布裆和布足四个关键部位进行外轮廓的方圆曲直变化。圜钱亦称“圜金”,内穿与外郭均为圆形,总体呈圆环状,故俗称“环钱”,是方孔圆钱经典形制的雏形。秦代废止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形制,一律推行“半两钱”,首次将方孔圆钱造型推上了大一统的历史舞台,并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除秦始皇外,中国古钱币史上另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当属新朝建立者王莽,新莽政权虽仅存在不足15年,却推行币制改革达四次之多。[4]与其说秦始皇进行币制改革的最大贡献在于标准化,王莽的贡献则倾向于精良化甚至奇特化,其创建的刀、布、泉架构和可与机制币媲美的铸币工艺,可谓世界古钱币史上的一朵奇葩。新莽刀币造型从上至下分别由方孔圆钱和长刀片状结合而成,布币泉界俗称“裤衩币”,形似无臂人形,活灵活现(见图4)。泉币仍为方孔圆钱,部分串口有决,取财源滚滚之意,改称“钱”为“泉”,史称“泉钱”,现今古钱币业内的“泉界”和“泉友”等行话即由此而来。晚清机制币除方孔圆钱外,另铸有方郭圆孔钱和机制铜板,共计三种新式非贵金属主流货币,其中尤以铜板的铸局版别最为丰富(见图5)。

三、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方法

(一)直接运用法

1.基于实物象征

将实物造型直接应用于作品之上,是平面设计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作为实物象征,元宝和方孔圆钱等造型古代便作为财富标记之用。现代平面设计中直接应用中国古代钱币造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银行标志设计,不仅牢牢抓住了其在人们心中固有的符号化思维定式,且通俗易懂,更直观的突显出了行业特色与职能定位。例如,江西银行标志的设计,直接将同一方孔圆钱造型做前、中、后三层排列,布局总体呈角形律动感(见图6);恒生银行的标志,直接应用布币造型于圆形之内,白色为图,红色为地,视觉冲击力较强(见图7)。

2.基于文化象征

作为文化象征,中国古钱币造型广泛应用于具有一定文化属性的产品包装设计之中。例如,采用方孔圆钱和布币造型作为酒瓶包装(见图8),将普洱茶压制为方孔圆钱形态(见图9),均以彰显产品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价值为设计意图。

(二)重构运用法

1.同形异构法

同形异构法,即运用同一种古钱币造型为基本构成元素进行二维平面空间或三维立体空间的不同排列组合设计,使其最终产生新的图形视觉效果。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标志由三个相同造型布币的布足相对而成,共同组成了“人”字形态(见图10),实现了金融业职能特点和人民银行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完美结合,是运用同形异构法进行中国古钱币造型平面设计的经典案例。

2.异形同构法

异形同构法是一种相对抽象式的设计表现方法,将两种及以上的非中国代古钱币造型元素组合于同一图形之中,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中国古代钱币的形式意蕴。如华夏银行标志以被誉为“华夏远古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玉龙造型为主体,其内置入弧边方形块面于中心位置,通过玉龙内弧线与方形间的图地关系转换,最终异形同构出方孔圆钱的剪影形态,构思十分巧妙(见图11)。

3.解构法

解构一词是舶来品,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范畴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领域。[5]中国建设银行标志将方孔圆钱造型分割后进行位置移动,是解构法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的典型案例(见图12),其设计要意可概括为将原形“先解开、再构成”,从而产生一个既保有原物形态特征,又具有设计感的新造型效果。

(三)暗喻运用法

运用暗喻法进行中国古代流通性货币题材平面设计,可应用于以暗讽、警示与教育为目的的海报招贴、宣传画等作品之中,主要包括反对唯利是图和倡导廉政文化两大类题材。如图13与图14均巧妙地把握了方孔钱造型与手铐造型的相似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图形组合和相互转换,较好的实现了该主题类型平面作品直观性与通俗易懂性的设计要求。

四、结语

我国现有平面设计作品中所运用的古钱币原型以方孔圆钱为主,布币次之,目前仅是揭开了中国古代钱币造型宝库的一角,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研究。除上述流通性货币外,中国古代钱币中还囊括了宫钱、民俗钱、庙宇钱等多种品类,其造型之丰富,本文不足以以偏概全。就钱币文化范畴而言,造型仅是其中的表象文化形式。将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限定,旨在避免大题小做,为下一步由表及里式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注释:①夏代的具体断代目前尚未确定,依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代纪年最晚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②“泉”代指“钱”,泉界是钱币收藏界的通用行内称谓。③散碎金银为小颗粒状零用货币,造型不规则且无定制。

[参考文献]

[1]孔繁晔.中国纸币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2]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M].珍藏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校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4]徐长春.中国古铜币形式意蕴与平面设计表达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

金融题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保险学;混合式教学

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在政策推动和实践探索中,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打造涉及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多元利益主体的思政教育生态圈。保险学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金融类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通过保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保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能够对个人或组织的风险状况做出评估并根据纯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可以运用相关保险原理对实际的保险案例作出分析,并且规划人生不同阶段的保险理财计划。保险学课程受众面广,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培养青年学生风险意识、保险理念的需要,也是保险学课程教育理念适应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的需要。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以“两性一度”为目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经过三轮课程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全过程混合式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和实践模式。

一、“教改促进、教材辅助和评价推动”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教改促进了全过程、混合式的课程思政教学,2019年到2020年,成功立项的与课程思政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教改项目有4项,有力地推动了保险学实现以价值塑造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教材保证了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主编教材从大学生求知规律和需求出发,系统设计,以保险学核心专业知识点为纲,确定专业理论结合德育主题的内容,服务青年价值观形成。过程性和结课论文考核保证了课程思政的产出评价,用分散的三次课堂考核代替期末的集中性考试;过程考核用云班课和雨课堂的集成数据代替单独的作业和考核勤考核,并用系数调节过程性考核成绩,用期末可选择的综合面试和补充性面试代替过程性考核和过程性测试可能有的考核偏差问题,用结课论文代替期末考试,并逐年探索可行和全面的论文评价方式。教改促进、教材辅助,配合课程评价的推动,有效解决了课程思政教与学的动力机制。

二、“目标融合、学科关联、教学环节”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模式

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保险学课程思政从一体化视域角度进行设计,分别从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和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对其进行设计,解决了课程思政教学中系统性和嵌入性缺失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是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形式,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知识载体,教学过程与课堂设计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方法桥梁。三维目标相互衔接、嵌入并统一服务于课程思政教学。具体而言,保险学课程通过导论引入保险在守护美好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理解保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通过在理论章节引入我国保险市场的相关历史,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触达;通过在保险市场产品和市场运行环节引入相关案例和政府监管政策,实现在实务技能提升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方向。通过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二)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的设计

学科关联及其价值嵌入是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各门课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了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外,所学的具体知识也需要以一体化的视野来进行引导。任何课程都不是一个孤岛,在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详细陈述保险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整体逻辑关联。保险学课程与数理统计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认识虽然大数定理是保险市场运行的数理基础,但是垄断的保险市场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案例说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于个人、于组织、于国家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保险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关系,通过金融危机案例,分析保险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示学生未来职业中可能会遇到的底线思维: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全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充当第二支柱的保险市场不可或缺。

(三)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的设计

深入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的纵向一体化设计以教学目标为设计导向,充分利用各类开放型教育资源,以自主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为导向进行设计,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设计。保险学课程从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课堂设计、课程考核全环节进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设计,重编保险学讲义并正式出版教材,教材以参考资料、新闻摘录、专家视点等形式,把对专业课程承担的学生价值引导作用的思考融合进了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中明确了保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在教案中注意相关思政主题的无声融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用课前阅读、课上讨论和课后实践的方式将相关思政主题融入专业课学习。改变课程考核方式,使过程形成性评价和基础测试相结合,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结课,平时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保险市场的一些热点主题,进行主动的思考,进而能够在结课论文中呈现这种思考。对风险意识培养、风险管理和保险市场监管等重点思政主题,结课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认识强化。通过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思政设计,课程思政能够有落点、有保障、有产出,切实提高了课程的“两性一度”,实现了以学为中心并能持续改进的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

三、“大纲重构、内容重组和模式创新”的全过程混合式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带来新的思路,借助互联网带来的学习革命,课程思政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乐于开展、实施效果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一)混合式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实践系统化

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工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如何“适时”“适量”“适度”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是课程思政实践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时出现随意化、碎片化、主观化等倾向,存在较为普遍的供需、传授形式和内涵的脱嵌性现象。为提升课程思政的适应性、联结性和社会性,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实践的有机统一,以及课前、课中和课后相关教学设计的系统衔接。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通过重构学习流程,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学生在课前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在线资源完成教学的“信息传递”,而在课中的“吸收内化”,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来完成,包括学生讲、老师提问、小组活动等形式的课堂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于其特有的学习流程设计,使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开展课前课后的课程思政实践,为系统化课程思政实践模式提供了条件。保险学课程教学通过三种途径践行微主题的课程思政实践,其一是案例教学,课堂使用丰富的案例材料对原理展开讨论;其二是市场实践,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保险市场运行和实践的调查任务;其三是结课论文,引导学生结合保险市场实践,对市场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混合式教学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多维化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与价值的融合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混合式教学对“全程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能够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是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教育部对课程思政的要求。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社会的原著民,面对媒介技术所构建的网络拟态环境,不断接受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冲击。因此,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高校思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互联网耗散状态的学习背景中实现育人目的,必须创新多维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混合式教学为创新多维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从提升“价值引导能力”的课程大纲重构、增强“互联网赋能”的课程资源重组和促进“内化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三方面入手,解决了课程思政整体构建的融合障碍、来源障碍以及能力障碍。

1.课程大纲重构———提升“价值引导能力”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广泛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保险学课程总结针对经管类学科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结构。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入手,重视基本文件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塑造作用;针对混合式教学的特定环节,设定具体的思政内容。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对价值塑造目标达成的描述,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方面入手进行重构,提升专业课程的价值引导能力。

2.课程资源重组———增强“互联网赋能”

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接收的信息具有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特征,且经常以零散且不完整的方式呈现,通过对课程的线上线下资源、教材教辅资源进行系统化重组,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资源在课前预习中发挥重要作用,教材资源要体系完整,观点明确,教辅材料要能追述历史,融合时政。保险学课程云班课中的教学资源超过100个,每年动态更新,分为论文类、网络资源类、教案课件和案例类资源,按照教学进度分别以课前阅读材料、延伸阅读材料和学术类材料按节点进行发放。课堂的小组活动和开放式任务资源近30个,动态更新,按需取用。从2020年开始,使用雨课堂和云班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加了课程的慕课资源。

3.教学模式创新———促进“内化融合”

教学中最难改变的是老师,混合式教学大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转变要从老师的教学模式创新入手。要求老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树立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主体的思想。以“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发展”为思路,创新教学模式,使教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微主题”思想,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细化,从知识传授向思想影响转化,教学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合理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注重因材施教,课后实践促进品德内化。

四、“总分式、滴灌式和模块化”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

保险学课程思政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实现保险学专业知识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价值理性的统一。作为风险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保险学课程思政通过挖掘保险学课程的隐形教育资源,引入时政热点,培养青年学生风险意识和保险理念,帮助学生理解保险是守护美好生活的重要金融工具,以道德教育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要讲授的内容呈现出来,向学生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风险和保险相关知识。保险学课程思政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

(一)“总分式”课程思政架构

“总分式”中的“总”是指保险学从导论开始,以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图景中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弱有所扶”为切入点,总述保险在守护美好生活中的作用;“分”是指在保险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以课前阅读的方式,推送专业教育相关的思政主题材料,并在课堂分享。通过云班课向学生推送了21次课前阅读材料,内容涉及保险政策、保险市场、社会保障等重要主题。

(二)“滴灌式”课程思政实施

课程思政不是一个标签,要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目的,因此灵活施教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原则。保险学课程思政设计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其成长规律,“术道结合”,以保险学核心专业知识点为纲,确定德育主题,导入经典案例情境,深度拓展教学内容,教学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地位。

(三)“模块化”课程思政教学

根据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在专业知识推进的逻辑中,风险-风险管理-保险原理-保险市场-保险产品,设计了风险教育模块、道德教育模块、市场教育模块和政府政策教育模块,在课堂使用视频教学和专家观点,增加案例讨论,用实例和数据实现保险学专业知识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价值理性的统一。风险教育模块从企业风险管理入手,对各种风险类型和新型风险作了分析,通过课堂讨论深化学生的风险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道德教育模块从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利益原则和损失补偿原则入手,对保险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市场教育模块从保险市场展业入手,结合保险市场的关系和“双核”业务,对市场中投保人和保险人的保险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市场准则的行为规范理念。政府政策教育模块从保险市场监管和社会保障体系入手,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风险监管和社会风险保障系统,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系统和风险监管系统,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点和推广应用

(一)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创新点

1.在动力机制上,创新了教材建设中的思政主题和考核机制中的阈值评价

教材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内容,在课前课后的推送材料中系统谋划,并在平时成绩考核中设置阈值系数进行调节。

2.在思路设计上,提出了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的设计,使课程思政能够有落点、有保障、有产出,切实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实现了以学为中心并能持续改进的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

3.在实践路径上,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微主题”和“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实践重点,着眼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传授融合障碍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路径。

4.在实践模式上,创新了导论思政和模块化思政的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在导论中重点说明保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中设计不同模块对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二)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推广应用和实践意义

1.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滴灌式”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保险学课程结课后学生完成思政主题的调查问卷。从问卷结果来看,70%~90%的同学对相关社会主题达成了一致的价值认同。保险学课程以论文形式结课,从学生结课论文的研究主题来看,显示了其对社会相关热点的关注。从论文主题中截取的一部分关键词可以看出,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也在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公益保险、保险扶贫、老龄化等。学生的结课论文经修改完善后发表在核心期刊。

2.在经管类其他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价值

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用爱来创造,用保险来守护》在校教务公众号平台作为课程思政案例被推送,并被高校教师服务工作室公众号“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合集”中经济学科的保险学收录,可能被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借鉴。相关的课程思政思路在团队成员的其他课程,如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中有进一步应用。六、结束语保险学课程从2018年开始以保险守护美好生活为主题,安排2学时的思政导论课,与同学分享保险市场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从这一轮实践出发,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对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及教学育人的意义,也意识到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一节课,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2019年的课程开始,结合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教改项目,保险学课堂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课程思政可以使课堂更紧密地贴合时政,也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课堂环节中主流价值观念的传递。正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思想中强调的,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把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和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课程思政是“教育性教学”的一个很好载体。课程思政不是一节课,也不是一个知识点,课程思政是一个教学体系,它可以重构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33):60-64.

[2]李丽红.基于网络拟态环境再造的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基于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1(3):148-152.

[3]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教育学研究,2019,2(17):114-119.

金融题材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西方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贵族气息,中世纪起逐渐有了平民化意识。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意识有了一定发展,启蒙文学时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直至自然主义文学兴起,最终完成了向平民化的转变。文学作品从以表现贵族人物为主转向了以表现普通、平民人物为主;从以表现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的活动为主转向以表现普通、平民人物的活动为主。

西方文学从一开始就存在贵族化倾向。这表现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上。欧洲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而史诗和悲剧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帝王将相或者是勇敢无比的英雄人物。史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荷马史诗》,它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主题”,围绕着特洛伊和希腊之间的战争,主要描写了英雄阿基琉斯、赫克托耳以及联军的首领阿伽门农这些贵族人物,在《奥德赛》中同样也是围绕着贵族人物奥德修斯来写的。古希腊产生了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彼得斯,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俄瑞斯特亚》《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阿尔刻提斯》《希波吕托斯》《疯狂的赫拉克勒斯》等,所描写、突出、刻画的都是贵族化的人物及其活动。

古希腊、罗马的文艺理论中贵族化的倾向也比较明显,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主角的论述:“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引起的……此外还有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例如俄狄浦斯、堤厄斯特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家族的著名人物。”“出身于他们这样家族的人物”主要是指贵族阶层的人物。

一、中世纪西方文学平民化意识的开端

10至11世纪的欧洲各国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那时的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城市文化,出现了非教的学校和反教会的“异端”运动。于是,教会在思想文化上的垄断被打破,非教会的世俗文化形成,城市文学也应运而生。城市文学是在民问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作者大多是城市街头说唱的人,“作品也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和狡猾,讽刺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法国是当时城市文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很多作品表现市民们的机智、灵活和重实际的特点。农民也是笑谈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他们的机智和讲究实际的特点使自身得以摆脱困境,获得令人称好的结局,如《神父的母牛》《农民医生》等。城市文学的作者大多是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普通人,不知道希腊史诗和悲剧,也不知道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所以他们在写作时不受古典传统中陈腐规则的束缚,在作品中能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法国闹剧《巴特兰律师》中描写巴特兰律师与羊倌捉弄布商,最后巴特兰被羊倌捉弄。该闹剧揭露了商人的贪婪和法律的腐败,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困苦处境,表现了作者的市民阶级意识。但像这样的作品在当时为数不多,因为教会文学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封建社会中特有的骑士文学等还都是贵族化的文学,所以从中世纪开始才产生了平民化文学的意识。

二、文艺复兴时期平民化文学的发展

在13世纪前后的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形态——城市市民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不同于教会文学的市民文学,它反映着中世纪城市市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了强劲的发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市民文化适时发展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文化和文学形态。例如,在彼特拉克、薄伽丘、乔叟和拉伯雷等人的创作中,就蕴含着大量的市民文化因素,包含着许多市民文化情趣。资产阶级是一个新兴阶级,同时他们也是市民、平民的代表。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戏剧对后继者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典范。作为一位出身平民的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早期的历史剧、喜剧以及中期的悲剧,都表达了他的平民情怀。尤其是在其著名的四大悲剧(《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哈姆雷特》)中,尽管主要故事情节都发生于宫廷或贵族上层,但他在剧作中肯定了下层民众的智慧、美德与力量,流露出不少平民情怀。如在《奥赛罗》中,我们从为揭露真相而勇敢赴死的伊米利亚身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下层人民勇敢、诚实、不畏强暴的美德。他的平民情怀也表现在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之中。如在《李尔王》中,作者通过李尔王发疯似的呼喊,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赤贫的人们,不管你们是在哪里,你们忍受着风吹雨打,你们光着的脑袋,没填饱的肚皮,褴褛洞穿的衣裳,如何能在这样的天气中保护你们昵?啊!我是太不留意民问疾苦了。豪奢的人,吃点药吧;你来尝受贫民所尝受的,你就会把你的过度的供养分给他们一些,表示上天是公道的。”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是具有平民情结的,但他的戏剧(历史剧、喜剧、悲剧、悲喜剧、传奇剧)中的主人公大多出身高贵,尤其是以帝王为主的历史剧;传奇剧的主角也大多是贵族人物,如《暴风雨》的主人公就是米兰公爵。因此,可以说莎士比亚只是在平民化上前进了一步。

三、启蒙文学时期市民化戏剧的产生

启蒙运动可以说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运动。古典主义重要的理论家布瓦洛要求艺术形式规范化,提出了艺术创作的“三一律”,还要求作家遵循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能混淆二者,悲剧只能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人公,而喜剧也只能将市井小人、卑微之徒作为主角。启蒙主义文论家对古典主义的反抗表现在市民戏剧上。狄德罗提出了市民戏剧的理论,他认为在市民戏剧中有关家庭的题材与宫廷的题材相对立,“表现自然中发生的一切”;认为应该以市民的形象取代贵族人物,以市民的高尚道德鞭挞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从而为市民阶级树碑立传,描绘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肖像,描写市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理想人物。市民戏剧必须自然、真实,这里的“自然”不同于布瓦洛提出的“都市”“宫廷”高贵典雅的上流社会的“自然”——他认为这是一种过分雕琢的“自然”。真正的、质朴的“自然”要到教堂、乡村小酒店、街道、公园、市场乃至家庭中去找。他运用此理论进行了创作实践,完成了《私生子》和《一家之主》。市民戏剧虽较之前的作品在平民化道路上前进了不少,但是也没有实现完全的平民化,这表现在市民戏剧所描写的人物只集中到市民这一个阶层,生活环境大多也只是集中在城市当中,没有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四、自然主义催生下的文学平民化

19世纪60年端、产生于法国的自然主义,其作品无论是在人物选择上还是在环境描写上都实现了平民化。

左拉是自然主义的开创者,也是自然主义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作家要致力于描写一般的人和事,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较多,因此创作者应该创作出一些描写、表现普通人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作品。左拉的作品反映了出身平民、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们的生活及其环境,如他的史诗性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全书的第一部《卢贡家族的命运》中,卢贡家族的第二代皮埃尔大搞政治投机,变成了波拿巴主义者,替他的主子镇压了当地的革命力量,自己当了税官,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当了大臣和金融巨子,这部作品涉及到了政治领域。在小说《贪欲》中,他刻画了第二帝国建立初期的一批暴发户和投机家们,展现了不动产投机者们的疯狂投机和无耻欺骗。长篇小说《妇女乐园》和著名小说《金钱》反映了商业和金融界平民的生活。工人阶级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并在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长篇小说《小酒店》中,左拉以真实的画面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悲惨遭遇。同样,他的代表性作品《萌芽》也描写了煤矿工人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土地》描写了农民的生活。在作品《娜娜》中,通过对娜娜这个底层女子生活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当年巴黎社会妓女阶层的生活。还有涉及到科学领域的《巴斯卡尔医生》、艺术领域的《作品》等等。总之,左拉的作品涉及到了社会中的诸多行业、每个角落,真实地再现了普通人、平民的生活及其环境。超级秘书网

龚古尔兄弟作为自然主义的倡导者,他们的作品也描绘、再现了当时一些普通人的生活。如《修女菲落梅娜》描写了一个见习医生因化脓性感染而死,《热曼尼·拉瑟顿》描写了一个女仆悲惨的一生等等。

金融题材论文范文第5篇

该文结合实际,探讨《新疆英语新闻》的现状、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思考。新疆首档电视英语新闻栏目——《新疆英语新闻》的开播,弥补了同经济发达省台10多年的差距,填补了新疆广播电视没有英语新闻的空白。“新疆处在反西化反分化的最前沿,广播电视的作用很重要。”①办好《新疆英语新闻》能促进新疆不同文化、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谐发展。

1.新疆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现状

《新疆英语新闻》2004年5月1日在新疆电视台卫星新闻综合频道正式开播,是新疆唯一一档日播类英语新闻栏目。该栏目以“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为立身之本,适应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形势,通过外国人最易接受的语言通道和便捷的新闻传播方针把新疆的对外宣传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1正确的政治方向《新疆英语新闻》遵循我国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和共同准则,遵循党的总的宣传方针,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突出主旋律。严格遵守对外宣传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报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奔小康的稳定生活,使海外英语观众对新疆有一个全面公正的了解。同时,针对西方反华舆论和对新疆的歪曲攻击,《新疆英语新闻》还有针对性地报道一些反映新疆发展稳定的新闻,以正视听。

1.2报道内容及收视对象《新疆英语新闻》采访报道新疆的经济、旅游、社会、文化等信息,同时兼顾重大时政消息。帮助工作、生活在新疆的外国友人和海内外的英语观众了解新疆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民风民俗及自然风光等,同时为英语爱好者提供服务。每期节目的最后以45秒区内或国外的各种精彩风景或民俗民风的画面结束。栏目注重招商引资方面的信息,如在2004年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利用语言优势,先后采写了“老外眼中的乌洽会”、“外国记者关注乌洽会”等双语新闻稿件,除了在《新疆英语新闻》播发外,还分别被《新疆新闻联播》、《午间新闻》、《晚间新闻》采用,起到了内外宣传并举的作用。1.3播出时间及节目内容来源节目每天分别在新疆卫视一套(汉语新闻综合频道),二套(维语新闻综合频道)和三套(哈萨克语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十分钟,次日重播。节目内容主要来源于翻译新疆电视台新闻中心其他栏目当天播出的疆内新闻和新华网新疆板块的新闻,以及该栏目人员自采的英语新闻。

1.4合作探索新疆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积极探索与其他播出平台的合作,目前已与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CCTV-9)保持供片合作关系,适时保送反映新疆风土人情、经济社会现状并且适合对方栏目风格的选题。截止目前,已在中央九套《今日中国》等栏目播发了近40条消息。

1.5栏目组人员构成《新疆英语新闻》栏目组现有成员11名。栏目组大部分成员都是刚毕业不久的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进入栏目组后才开始新闻业务的学习。节目开办以后,栏目组每周定时组织业务学习,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新闻业务、英语翻译等方面,以提高业务水平,确保节目质量。

2.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

2.1受众构成失衡依据理论,英语新闻的受众应当定位为:境内国外受众和国内受众,由此才能实现“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的目标。而此栏目受众主要以中国受众为主,真正国外受众较少。虽然中国受众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但他们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竟不是该栏目预定的主要受众目标。这种受众结构必然会削弱该栏目在国际媒体界的影响。这种现象偏离了节目创办的初衷,即主要针对外国人,以影响国际舆论为目标。

2.2信息需求量不足受众构成失衡也说明它所传播的信息还不符合西方受众的信息需求。随着新疆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学英语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收看电视英语新闻已成为英语爱好者便捷的学习方式之一。比起英语新闻的内容,观众更在意栏目主持人的表达方式和发音。以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受众所占比例较低。一档新闻栏目如果不能凸显新闻的价值,就失去了英语新闻栏目的本意。而当以学习英语为目的的受众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转向信息较为丰富的央视英语国际频道或境外媒体。从某种程度上讲,“电视英语新闻对大部分受众来说只是一种学习英语的工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载体。”②

2.3宣传力度不够《新疆英语新闻》真正的目标受众是外国受众,可是知道并收看这个栏目的外国受众并不多。这是由于一部分外国受众并不关心新疆,甚至全中国的时事新闻。另一部分外国受众通常是通过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CCTV-9)了解中国的发展,很少收看非英语频道的节目。这使许多外国受众不知道新疆电视台《新疆英语新闻》的存在。

2.4缺乏既通英语又懂新闻的人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认为,“合格的对外传播人才首先要具备三个基本技能:新闻写作、语言和文字的操作;用英语思考、采访、写作的能力以及一技之长。”③新疆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组的大部分成员为刚毕业不久的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但由于没有在学校学习过新闻方面的知识,进入栏目组前只接受过有关新闻业务的短期强化培训,因此新闻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英语新闻是一种国际间的新闻传播活动,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特征。④然而栏目组成员对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习惯、风俗的了解很难在他们所在的汉语环境中获得。由于专业性知识的缺乏,无法对经济、金融等类的新闻题材进行深度报道。

3.对策

3.1正确的自我定位《新疆英语新闻》针对的受众是境内国外受众(以工作、学习和旅游为目的)和国内受众(主要以英语学习为主)。《新疆英语新闻》应以崭新的视角,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及时报道新疆的对外政治经济活动;生动反映新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介绍新疆独特的文化特色及民族风情,使在新疆的外国人及时了解新疆时政新闻、商务动态和生活服务信息。以此树立新疆的良好形象,实现“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的目标,真正成为宣传新疆、服务新疆的一个信息之窗。《新疆英语新闻》也不必回避语言学习工具的功能。针对新疆多数目标受众英语水平稍欠的特点,主持人可使用相对缓慢的语速,在新闻播出中添加英文字幕,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学习英语。

3.2改进节目内容要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首先必须考虑目标受众的情况和特点。《新疆英语新闻》应当开展新疆内外国受众调查,了解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这是办好栏目的基础。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依据受众心理,外国受众除了想了解新疆新闻外,还希望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以便尽快融入新疆的文化。同时还可根据在新疆的外国人的工作特点来选择报道内容,如在新疆从事教育、贸易的外籍人员较多,可以以此选择新疆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投资环境等他们关注的方面,广泛地挖掘节目资源,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报道内容。正面报道的硬新闻内容一般较严肃,政策性、指导性较强。因此,编辑在选取翻译题材时,应注意多选用民生类的新闻,避免空洞的说教,减少宣传腔,多提供新闻背景材料,靠事实说话,让在新疆旅游和生活的外国人了解新疆的变化。为增强栏目与受众的互动性,积极改进节目质量,《新疆英语新闻》还可以邀请外国受众参与栏目组的活动,如定期讲评英语新闻等。栏目组成员通过这类活动能够在选择新闻、播报新闻等业务方面得到改进。

3.3变换外在形象电视是一门变化的艺术,新颖的节目总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变换演播室的布置可以满足受众的视觉需求,引起观众的兴趣,进一步激起观众的信息需求。《新疆英语新闻》自开播至今,其演播室使用的背景始终没有更换过。

3.4利用新疆电视台网络平台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给整个传媒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其新兴的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受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2005年4月,新疆英语新闻栏目组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合作,为该网站提供每日的动态信息,即新疆英语新闻当天播发的全部稿件,次日在政府网站全文播发。新疆电视台已建立自己的网站()。但在其英语新闻栏目的网页中只有对该栏目的基本情况介绍,并无英语新闻的内容。如果能够利用新疆电视台的品牌优势,在新疆电视台的网页中每日的动态信息,可以作为该栏目服务的延伸。还可设置评论的平台,使网民和受众体会到传播主体性和双向互动性,这样可以缩短栏目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其次,聚集人气,留住基本观众,扩大、培养、开发网络新受众群。这样可以使新疆的对外宣传信息量更大、覆盖面更广。超级秘书网

3.5培养忠实的受众群,提升影响力栏目组应经常与在疆外受众沟通,关心和报道他们在本地的生活状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增加他们的参与感,让外国受众感受到他们也是新疆受关注的群体之一。针对在新疆的中国受众举办和英语相关的能与受众产生互动的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此类活动可以树立媒体亲近观众的形象,同时营造自己的品牌,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3.6培养合格人才目前,新疆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已经与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CCTV-9)建立联系。CCTV-9会不定期地将一些关于英语新闻节目制作的材料发送至新疆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组,以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但这种学习方式缺乏直观性,因此栏目组可以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去CCTV-9实习,使之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还可以聘请专家来栏目组进行培训,实行人才“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简而言之,要使《新疆英语新闻》得到外国受众和中国受众的喜爱,真正成为宣传新疆、服务新疆的一扇窗口,就必须对受众、节目内容选择等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利用网络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培养合格的对外传播人才,提高节目的质量。就整体而言,虽然新疆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但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何富麟等.《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战略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2]郭可.《入世后我国英语媒体面临的困境和战略思考》,《新闻记者》2002年第8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