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经济论文

金融经济论文范文精选

金融经济论文

金融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1.美国

(1)经济形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先后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8年9月、2010年4月、2012年9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功的挽救了美国经济,2009年3季度以来除了个别季度外,美国的经济始终保持正的增长(见图1)。2014年1季度美国经历了空前的严寒天气,库存同时出现周期性向下调整,两者叠加导致GDP出现0.1%的增长,但2季度经济增长高达4.6%,创造2012年4季度以来的新高,反映出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强劲。美国经济强劲复苏,未来前景看好,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美国就业形势的持续改善,为拉动消费奠定了基础。2014年9月,美国的失业率首次突破6%的下限,仅为5.8%,已比金融危机期间的峰值下降4个百分点,创下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受到就业形势转好的影响,美国的消费也有很好的表现。2014年8月,美国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为一年以来的新高。消费的改善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大动力。二是美国企业投资强劲增长。2014年2季度企业投资(包括建筑、设备以及无形资产投资)增强劲长9.7%,对当季GDP增长率贡献1.2个百分点。3季度商务圆桌会议对企业CEO的调查显示,预期企业投资下降的比例仍然很低,仅为10%,说明企业投资的动力仍然较为充足。三是多项经济领先指标显示出积极信号。进入3季度以来,多项经济领先指标继续显示出积极信号,PMI、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信贷、房地产景气指数等指标表现良好,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判断较为乐观。以PMI为例,2014年7~9月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值为57.6,不仅显著高于50的荣枯线,而且比2季度的55.2又有所提升,经济存在持续扩张动力。

(2)金融形势。债市方面,进入2014年以来,美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已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趋势。尤其是今年第二季度,10年期债券收益率比去年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债券收益率上升,一方面显示出经济形势向好,另一方面反应出美国即将退出QE3的预期。股市方面,美国三大股指屡创新高。特别是2013年以来,美国三大股指不仅突破了金融危机前的高点,而且屡创历史新高。目前,标普500已经成功的突破了2000点,道琼斯指数已经成功的突破了17000点,纳斯达克指数已经站在了4800点以上。股市的全面向好,反映出投资者预期美国经济前景看好。受到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美元汇率方面也有良好的表现,进入2014年以来美元指数呈现持续上涨态势,并在第三季度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点。

2.欧洲

(1)经济形势。欧元区的经济虽然处于复苏阶段,但是复苏动力明显不足。消费仍然是欧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私人消费构成了消费的主力。受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影响,3季度欧元区投资明显放缓,资本总形成同比增长仅为1.9%,比此前两个季度(2.7%和2.1%)明显降低。2014年9月,欧元区货物贸易顺差185亿欧元,同比增长77亿欧元,环比增长99亿欧元,进出口环比分别增长3.0%和4.2%。欧美宣布对俄罗斯启动第三、第四轮制裁措施(7月29日、9月12日),制裁范围继续扩大,俄罗斯则禁止大部分从欧盟和美国进口的食品(8月7日)。显然,欧元区未来贸易形势仍然不是很乐观。为应对低通胀和经济增长动力弱化的的威胁,欧央行9月4日推出了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具体内容如下:其一,降息。自9月10日开始,同时下调主要再融资利率和隔夜贷款利率10个基点,分别至0.3%和0.05%。其二,自10月开始,欧央行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该项目于10月下旬开始,至少将持续两年。此外,9月18日,欧央行通过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向银行提供826亿欧元长期廉价资金。

(2)金融形势。欧元区的利率自08年以来持续走低,欧元兑美元显著贬值。11月28日,欧元兑美元汇率收于1.24美元/欧元,较年初贬值9.54%。欧元区各国股市除德国之外,表现也不是很好,始终没有超过危机前高点。俄乌局势再度恶化导致西方对俄制裁升级,引发投资者对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欧股6月以来呈震荡走低趋势。

3.日本

(1)经济形势。今年8月,日本西部遭遇1946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同期高出两倍多,日照时数则创1946年以来最低值,只有正常年份的54%,导致日本二季度GDP出现负增长。2014年4月1日起,日本消费税税率从5%上升至8%,导致家庭消费大幅下降,加剧了经济的下滑。2013年4月初,日本央行决定实施“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基础货币投放规模扩大一倍并达成2%的通胀目标。今年10月31日,日本央行突然宣布追加货币宽松,进一步扩大正在实施的量化和质化宽松政策。在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日本三季度名义GDP季率上升至0.4%。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GDP虽然增长超预期,但是增长率仍然落后二季度0.4个百分点,年化增长率则由二季度的3.8%大幅下降至1.9%,反映出日本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

(2)金融形势。鉴于日本连续实施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日本股市自2013年以来走出了一轮牛市行情,至2013年年底日经225指数上涨了近100%。经过充分调整后,2014年11月日经225指数再次创下了新高,成功站在17000点以上。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日元持续贬值。自今年7月以来,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已经从101上升到108,日元贬值幅度达到了7%。预计未来日元将继续维持贬值趋势。

二、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

1.经济形势。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的GDP增速为7.3%,为今年以来最低增速。主要经济指标也维持着疲弱的态势。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方面,投资走弱、消费稳定、外需平淡。投资增速进一步减弱。2014年7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7.0%、16.5%,创下了2003年以来的增速新低。消费增速回稳,但是动力稍显不足。2014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为12.11%,几乎与上半年增速持平,与往年同期水平相比则有比较明显的下降。中国面临的外部需求看似强劲、实际平淡。三季度的海关贸易数据较二季度明显好转。但是从13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公布的数据来看,其从中国进口的改善相当有限。

2.金融形势。我国的金融形势目前还是比较乐观的。债市方面,上证国债指数、上证企债指数和中证公司债指数第三季度较上季度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上涨幅度分别是2.98%、6.71%和6.24%。股市方面,也都有较高的上涨,沪深300较上季度上涨5.53%,中小板指数较上季度上涨10.31%,创业板指数较上季度上涨16.73%。汇率方面,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开始结束单边升值格局,进入有升有贬阶段。从1月到5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从6.03:1贬值到6.28:1;6月到1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开始升值,目前的汇率是6.14:1。

三、应对策略

1.政府应该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当前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明显减弱,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简政放权,启动和扩大民间投资。其次,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内需,提高消费。一是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得居民有钱消费;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居民敢于消费。最后,就是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要继续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二是要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陆丝绸之路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是“稳出口、保增长“的客观要求。

2.企业应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挖潜和创新。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经济增速下滑,意味着企业必须摒弃规模扩张战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精细化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努力降低经营成本。经济结构调整,意味着企业在去库存化的同时,要以创新为引领实现产品和服务结构优化升级。前期刺激政策退出,意味着企业要面临更加严格的信贷条件和紧缩的信贷环境,去杠杆化的同时既要降低负债规模,又要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金融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一)航空经济形成期的主要特征第一,航空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较弱。机场在这一阶段处于成长期,机场等级和规模较低,很多机场都处于建设或扩建中,地面交通系统产业的空间连通作用尚不明显,导致此时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服务保障能力不强,航线网络不完善,客流、货流通达性还不高,对产业的聚集效应较弱。第二,航空产业布局的优化度较低。航空经济发展初期,只有一些具有极高航空指向性的企业或企业群,以及从城市中心迁移出的制造业则因其追求廉价的土地以及机场附近交通条件,开始在机场运营区和紧邻机场区布局,航空运输和航空制造活动发展不足,航空经济的发展主要特征是航空产业集聚现象出现,但无法形成产业集群网络。第三,航空产业与全球网络的融合性较弱。此时的产业还主要以少量的地方产业和航空运输服务业为主,航空运输服务业比较基础,并且规模偏小,且其服务功能较为简单。会吸引比较少的跨国企业,区域的企业还没有完全并入到全球供应链中,外向度较差。第四,航空产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由于航空经济产业多为高新技术产业,而在形成期,企业刚刚入驻航空经济区,产品处于研发起步阶段,机场的全球通达性也还不完善,企业产品也未形成成熟的产品链,没有极好地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对区域的增长作用以及对机场的促进作用均不明显。

(二)航空经济成长期的主要特征航空经济经历了机场极化空间阶段,区域不断吸引跨国企业或国内知名企业进入,尤其是研发部门和区域性的企业总部,甚至是全球或全国的总部,而且其本土化进程加快,与当地企业逐渐联系密切,因此,在机场周边逐渐聚集了较多的航空偏好型企业。第一,航空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较好。此阶段通过对机场跑道、航站楼、空管设备的扩建和更新,机场的服务保障能力和经济辐射面大大提升,日航班密度较多,航线网络的通达性大大提高。第二,航空产业集群趋于完善,航空产业综合体形成。在此阶段,航空经济主导产业进入结网阶段,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完善,航空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航空经济区内的企业步入稳步高质的成长,大量的中介组织和支撑机构走向兴盛,研发机场和劳动力培训机构不断完善,产品推介会和技术交流会制度形成,企业间除了物质联系外,更主要是非物质联系,形成较强的协作关系,如彼此间的市场信息交流、技术信息交流等,产业内企业间形成稳定的协作机制,构建起紧密的社会联系,发挥的主要效应是社会网络效应。航空制造产业集群或航空运输产业集群沿机场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布局,成为航空经济的主导产业集群,并形成航空产业综合体,航空经济发展已较为成熟。航空配套企业根据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关联程度,以及核心企业对配套企业在本着时间等方面的要求,分布在与机场距离不同的方向。而航空主导产业分布在紧邻机场区。第三,航空产业与全球网络营销的融合性开始加强。随着机场航线网络扩张,尤其是通达的国际工商业大城市的增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扩张的背景下,国际大型机场成为一个国家与全球市场沟通的渠道。企业开始向海外扩张,航空产业与全球融合性加强。机场周边地区成为空间增长中心,航空经济区的增长极作用开始显现。从总体上看,在此阶段,随着地面交通系统的日趋完善,航空经济空间规模逐步加大,航空经济的区域发展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善,空间结构的层次较为丰富,交通沿线区域的产业空间经济极化现象明显,航空经济区内企业创新活动开始活跃,企业产品已经融入全球网络,航空经济区的增长极作用开始显现。

(三)航空经济成熟期的特征航空经济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其整体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有了极大提升,航空经济逐渐进入稳定成熟阶段。第一,航空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得到较大提升。机场进入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机场的基础设施资源发展极为完善。大型枢纽机场会吸引更多的航空公司进入,航线网络将延伸至世界各地,机场通达性将进一步提升。第二,航空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机场周边地区产业圈层结构基本形成,航空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沿着航空经济内在规律进行调整,逐步形成“蛛网结构”空间布局。以高速公路为核心的构建完善,成为连接机场、航空经济区以及主城区的高速公路成为综合交通体系的核心,新增产业与调整产业沿交通走廊沿线地区进行布局,并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创新网络逐渐完善,知识创新空间形成。产业集群日益完善并开始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演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大提升是该阶段的主要特色。由于通达性提升,企业与区外的合作和联系日益频繁,区域创新功能不断增强,创新系统逐步形成。第四,航空企业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随着机场通达性的大幅提升,航空经济区及周边地区的产品会以最快的速度运达全球各大工商业城市,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实现航空经济区内的企业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综上所述,在这一时期,航空经济区的全球通达性非常好,航空产业集群也已非常完善,企业创新网络形成,企业产品迅速通达全球,航空经济区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

二、航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支持模式:从“供给领先”到“需求跟随”

金融支持航空经济的发展,即金融对航空业和航空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既包括通常所指的各种有针对性的支持某些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包括各种商业金融的日常运作对航空产业发展所起的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金融支持发生作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金融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过程,通过金融总量的扩张、金融结构的安排、金融效率的提高等金融功能的发挥,金融部门与航空经济部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多重、稳定状态的平衡,来推动航空经济的发展。金融支持航空经济发展同样不是静止的、割裂的,金融发展与航空经济之间联系紧密,金融发展水平也会随着航空经济系统的演进而变化。同时,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又会对航空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帕特里克(Patrick)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供给领先”和“需求跟随”的金融发展理论,论证了金融体系在提高存量资本和新增资本配置效率、加速资本积累中的作用。供给领先型金融,指金融提供企业中具有先导性产业的资金需求。也就是说供给领先型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能够创造出先导性产业或至少能创造出先导性产品,特别是先导性消费品,找到新的消费领域,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需求跟随型的金融发展,即金融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市场范围的持续扩张和产品的日益多元化,要求更有效地分散风险和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而出现了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动因,金融发展只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现代金融机构的产生、金融资产的提供以及相应的金融服务仅仅是对实体经济活动中参与者。帕特里克认为供给领先式的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处于主导地位,一旦经济发展进入成熟期,将主要是需求跟随式的金融发展。这一理论为我们进行金融支持航空经济的阶段分析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航空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一样,会经历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各个发展阶段中,航空经济建设面临的核心任务不同,从而会有不同的金融需求。在航空经济的形成期,航空经济的支撑条件还相当薄弱,为提升机场通达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相当大,需要政府通过支持或创办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创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创新金融政策支持等方式来构建和完善金融体系,从而为航空经济发展提供全面深入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领先型金融在形成期居于主导地位。

当航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航空产业的金融需求被激发,并通过金融市场表现出来,由金融机构参与完成,提供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金融产品,以满足航空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这就是帕特里克所说的“需求跟随”,其实质是金融市场对航空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需求的被动反应,是由航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决定的。或者说,航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空间集聚产生什么样的金融需求,金融体系就会发挥什么样的金融功能,提供什么样的金融服务。经过了形成期和发展期的“需求跟随”,金融发展会极大地促进航空经济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同时支持航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也得到了发展,从而为航空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通过扩大资本投入规模、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航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伴随整个航空经济发展阶段的“需求跟随”。在航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金融市场也将获得极大发展,金融机构及相关金融服务往往更加敏感,能先于航空产业提出金融需求之前,提供并引导航空产业相应的金融需求,产生帕特里克的“供给领先”。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则会按照市场的原则,以航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将金融资源最大限度地配置到航空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供给领先”则是由金融发展的外生性决定的,金融机构的健全程度、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金融工具的发达程度都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供给模式,直接影响着航空经济的发展。

三、基于航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分析航空经济所处

发展阶段,其产生的投资价值、投资风险不同,对资本需求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从而也就会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需要不同的金融政策和服务安排。从产业角度理解“航空经济”,指以航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以航空产业、航空关联产业和航空引致产业构成的航空产业生态系统的对金融的需求,构成了航空经济需求的主要内容。

(一)航空经济形成期的金融需求根据上文提到的航空经济形成时期的特征,这一时期航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有三个:一是改善区域经济发展软环境和硬环境。提升机场通达性,改善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供保障航空经济发展的产业资源。出台相关土地拆迁、农户安置及其就业安排的相关政策法规,做好航空产业发展用地和相关航空产业布局的长远规划。三是促进区域产业航空化转型。置换当前和未来均没有航空偏好的企业,吸引区外航空偏好企业入区,按航空偏好的强弱对企业进行布局。航空经济形成期的三大任务,决定了这一阶段的特殊金融需求。首先,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提升通达性的角度考虑,在全球范围内的通达性,需要进行航空运输网络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要进行机场及与机场相联结的公路、铁路、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一般非常巨大,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例,按照实验区总体规划,到2025年实验区建设完成,需要万亿元投资,导致航空经济对金融资金的巨大需求。其次,保障航空产业长远发展的金融需求。现在的机场一般建设在离市区平均距离是20-30公里的地方,这个距离的区域正好处在城乡边缘区内,因此会涉及多个行政单位的土地拆迁、农户安置及其就业安排等问题,航空经济形成期就要做好航空产业发展用地和未来布局的长远规划,而规划涉及的城乡统筹费用巨大。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目前实验区拥有的413平方公里的土地,涉及新郑、中牟、尉氏及隶属各行政区的土地,在实验区建设中涉及几十万居民的拆迁补偿安置费用。再次,吸引航空产业的金融需求。航空经济形成期,航空产业布局的优化度较低,航空产业主要分布在机场运营区和紧邻机场区,入驻产业也主要是航空运输或制造保障性产业,因其自身为机场和飞机制造商、航空公司提供服务;而从城市中心迁移出的制造业则因其追求廉价的土地以及机场附近交通条件的便利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等诸多原因,也在邻近机场区的紧邻机场区布局。为形成更大规模的具有航空指向的产业布局,政府要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多轮的产业规划宣传,以形成具有前向后向联系的航空产业集群网络,形成资金的需求。最后,入驻企业所需的研发资金。航空经济的关联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当其处于形成期时,大部分企业主要从事产品的研究开发,只有实验室成果,还没有真正的产品,企业甚至尚未真正建立,但创业者能够确认其未来的产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此时,企业或项目的整个财务处于亏损期,没有收入来源,无正式的销售渠道,只有费用支出,无直接投资回报。因为没有投入正式的生产运营,形成期对资金的需求不大,但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过程的各种技术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却极大,导致金融机构对其评级较低,难以获得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大企业的股权投资或商业银行的外部债券融资,又主要以政府研究开发资金、创业者自有资金或者自筹资金为主,这部分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航空经济成长期的金融需求在航空经济的成长期,有两大核心任务。一是升级和优化航空产业链。促进航空指向型、航空特色产业高端化和综合化,鼓励带动具备发展潜力的航空类总部入驻。支持教育、培训和研发业务及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建设。二是培育和完善航空产业集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和完善化发展,促进教育、培训以及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协作互动发展,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这一阶段的金融需求有别于形成期的特殊性,首先,为保证入驻企业、居民生活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投资。随着航空经济区入驻企业的增多,航空经济区向航空城发展,为满足航空城居民所需要的电力电讯、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设施与机构,还包括为适应现代城镇经济与生活要求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设施,如城市住宅、工业聚集区、商业网点及娱乐设施等的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航空关联产业与航空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而形成的资金需求。这一时期,企业销售收入、现金流量逐渐趋于稳定,但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完善产品和进一步开发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追加扩张投资使企业的资金需求猛增,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增加,信用透明度也有所提高。融资选择更加多样化,可通过银行短期贷款、企业内部员工借款、民间借贷、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融资、政府基金、风险投资、商品贸易融资、融资租赁、典当融资和股权的场外交易等方式获得融资。这一时期政府的投入减少,而商业风险投资机构是主要的投资者。再次,航空型人才所带来的金融需求。随着航空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航空文化业也正在快速发展,依托金融业发展基础,航空文化金融需求也成为新兴金融增长点。航空文化需求包括直接的航空文化需求和间接的航空文化需求。比如为航空核心产业发展服务的航空物流人才、航空维修人才的培训,为航空引致产业发展服务的会展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等的培训;为航空文化发展形成文化资本联盟,文化项目孵化器所服务的担保贷款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人才和培训服务等。

金融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将经济实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准,于是传统的经济增长型模式成为了经济建设的主要模式。传统的经济增长型模式往往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忽视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资源重复循环利用的意识以及理念不断增强。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就对循环经济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循环以及再利用作为基本原则,以低排放、低消耗以及高效率作为根本特征的一种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先发展后协调、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以及主动体现,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循环经济对金融的诉求

金融作为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对于市场经济的调控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金融活动独特的运行模式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金融活动的支持。

2.1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高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以及带动性。但是循环经济产业化要想获得显著的发展成效高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循环经济产业化首先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支持,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成果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因此科学技术的研发首先就需要极高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另一方面,循环经济要想获得产业化的发展,高标准的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设备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重要载体,这些同样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2.2循环经济强大资金需求的特征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循环经济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以及技术的完善必不可少,从而也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首先,循环经济的时效性较强,科技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创新需要极高的敏感性,紧跟市场的变化并且要求资金支持及时到位,只有在及时获得资金补充的情况下循环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抓住市场的先机调整科学技术,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次,循环经济下的科学技术不仅仅需要及时地更新完善,同时更是一项长久以往的工作。科技的进步不断刷新着我们的产品等级,所以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长期的科技投入必不可少,只有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更新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的能动性,走在经济建设的前头。再次,循环经济的发展包含了研究开发初期的理论阶段、理论——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成果——企业商品化阶段、生产经营以及规模等后续阶段。循环经济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性,需要不同的资金支持与投入,只有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成效才能促进循环经济整体的发展。最后,循环经济其本身不仅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同样具有多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发展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3循环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关系

3.1金融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金融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毫无疑问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不断创新的科学理念是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实践证明如若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循环经济将很难获得显著的发展,其所要达到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都将难以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是一项长久以往、投资巨大的工作,循环经济如果仅仅依赖财政的支持很难确保科技的稳定创新。作为我国覆盖了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多方面的金融无疑是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金融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3.1.2金融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金融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以及资金的流向影响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经济建设也由之前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变为经济发展模式,加强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金融将国家经济调整作为契机着重扶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3.2循环经济为金融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2.1循环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动荡的局面终于得以稳定,我国各项企业百废待兴,经济的发展更是迫在眉睫。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更快地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形成了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对我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也是确实存在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自然资源、人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尤为重要,循环经济必将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经济模式。我国的循环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则为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循环经济要想获得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很显然财政支出并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的需求,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仍然需要市场来解决,这无疑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资源。其次,我国区域资源分布存在较强的差异性,产业结构各不相同,为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落后,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吸取发达国家相关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发达国家更为完善、成熟的金融体制以及管理方法,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3.2.2循环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总的来说,金融业与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扶持,它们辩证统一、密不可分。金融业的发展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同样影响着金融环境的健康平稳。金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经济的发展同样是金融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循环经济大量的资金需求无疑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确保了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共同发展。

4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

4.1金融市场的创新循环经济要想获得快速稳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创新尤为重要。首先应当积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对于那些具有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创新研究成果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扶持,鼓励那些低消耗、低污染、低投入、高效益的去上市。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应的鼓励扶持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推进那些具有发展潜能的循环经济企业的优先发展,同时积极鼓励金融业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从而确保循环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积极主动地帮助循环经济企业建立健全风险分散以及疏导的机制,加强企业保险方面的创新。通过对循环经济企业制定相应的保险机制,能够很好地依靠金融业减少循环经济中遇到的风险,更好地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金融服务理念的创新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决定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金融业要充分抓住循环经济发展这一重大决策,认识到金融业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完善金融服务理念,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加强金融服务理念的创新。金融业只有不遗余力地帮助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发展,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完成贷款的偿还工作,银行才能降低金融风险,拓宽利益来源真正做到经济与金融的互利共赢。所以金融业应该加强服务理念的创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作为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可靠保障。

4.3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金融作为循环经济主要的资金来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只有金融机构本身获得了强大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循环经济的后顾之忧,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强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微观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加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规范与完善,推进地方性商业银行完成向资本市场本金筹措的工作,并且不断的发展延伸,进一步向大城市发展,从而提高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还应该积极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着重确保信托投资公司的规范、稳定发展。最后还可以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金融组织体系的不断创新加快循环经济建设的进程,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4.4金融监管的创新金融市场、理念以及体制的创新对金融业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企业要想获得更为稳定健康的发展监管创新同样不能忽视。金融企业应积极完善监管制度的改革,增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金融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紧密相连,所以金融监管应当加强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监管力度,及时捕捉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结合实体经济的需求金融企业制定与之相应的服务制度以及服务理念,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还应切实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的监督工作,更好地确保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5总结

金融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传导在危机发生以前,美国的金融监管系统具有功能性监管和一体化监管的综合特征,所以美国监管模式就兼具了二者的优势,即一个专业化的监管者用一以贯之的原则对具有不同法律性质的企业实施相同的监管,同时避免了功能性监管模式的权限界定模糊问题。但是美国这样的监管结构也避免不了以下弊病,即因为该监管机构过于庞大,会将工作划分为不同的业务部门,那么如果不同部门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且得不到重视,那么危机隐患就深植于系统中了。美国从两个层面进行金融监管,即从联邦层面和州立层面分别进行监管。在联邦政府层面上,有五个机构行使监管和审查的权力,即货币监管署、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储蓄管理局和国家信用社管理局。除了国家信用社管理局,上述机构管辖权的边界经常是模糊的,并且他们的责任是重叠的。日本的监管结构具有一体化监管模式的特点,即由金融危机管理局独自负责日本金融服务领域的安全稳健发展,日本金融危机管理局下设了金融服务管理局、财政部和日本央行三个机构,可以掌握企业经营活动更加综合全面的信息,并且避免了功能性监管和机构监管模式的权限界定模糊问题;但是如果日本金融危机管理局监管缺失,那么监管体系内就没有其他机构弥补错误。德国和英国都是采用一体化监管模式的主要代表。在2002年之前,德国采纳的是机构监管模式,即联邦银行监管办公室、联邦证券监管办公室和联邦保险监管办公室分别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但是鉴于跨领域经营的金融产品的日渐增加,德国采纳了一体化监管模式。在该模式下,联邦金融监管局和德意志联邦银行共同进行金融监管。联邦金融监管局负责监管的是三个传统的金融部门,即银行、证券和保险,德意志联邦银行负责监管银行业。并且鉴于德意志联邦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与联邦金融监管局有一定的重叠,二者在理解备忘录中重新规定了具体的权力界限。综合考量上述三个经济体的监管结构,我们可以观察到三个经济体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都采纳了一体化监管模式,那么危机的发生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一体化监管模式的缺点。在一体化监管模式下,如果监管者忽略经济发展中的致命缺陷,或者没有发现监管缺陷孕育的系统性风险,那么就没有其他的机构来弥补该过失了。除此之外,由于一体化监管者过于庞大,所以一般会被划分为易于管理的几个部门,而且一些国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还有一些与一体化监管者监管领域重叠的机构存在。所以要想发挥一体化监管的优势,就必须要加强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协调。三个经济体都采纳了类似的一体化监管模式,各自的一体化监管者都忽略了监管系统中的致命缺陷,危机影响的广度就不仅限于美国国内,也不限于美、日、德三大经济体,而是还包括与它们有密切经济往来的新兴经济体,危机迅速在世界蔓延。

二、美国金融监管的改革危机发生之后

美国监管政策和监管框架的变动经历了从《现代化的金融监管结构蓝图》到《金融监管改革:一个新基础》监管改革意见出台,再到《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监管改革法案的出台。最终,在《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颁布后,美国的监管框架有了较大的变动。《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是在《金融改革:一个新的基础》与沃克尔法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法案。《金融监管改革:一个新基础》方案主要提出要实现以下五个监管目标:

一是推进对金融机构的有力监管。该目标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监管者没有要求公司在经济繁荣时期持有足够的资本金来防范可能到来的萧条时期的风险;

二是建立对金融机构的综合监管。此次经济危机是在金融市场经历长时期显著增长和创新后发生的,伴随增长的不是风险被适当地分散,反而是以隐蔽并且复杂的方式将风险集中化,所以要对涉及的所有受益方都进行监管;

三是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虽然许多机构都有保护消费者的权力,但是监管空白和监管不力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四是为政府提供治理经济危机的必要工具。银行持股公司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面临破产时只有两个选择,即外部融资或者破产申请。但是这两种方式都不能将纳税人的损失最小化来阻止系统性风险蔓延;五是提升国际监管标准和加强国际合作。全球见证了危机跨越国界漫无边际地快速传播,但是现在建立的监管仅仅局限于单一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监管框架会加剧全球金融系统中的系统性风险。《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旨在“通过改善美国金融系统的透明度来推进金融稳定,结束‘大而不倒’的状况,通过终结紧急救助来保护美国纳税人,使消费者免受金融服务行为不当造成的伤害等”。法案改变了危机前的监管结构,如增设了新机构,同时合并和废除了某些机构来监管系统性风险。受该法案影响的危机前设立的机构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货币监理署、美联储、证券投资人保护公司和储蓄监管局。其中储蓄监管局被废除,其权力被移交给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联储。

经济危机主要暴露了以下监管系统的缺陷:

首先,没有机构负责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评估,所以法案想要建立一个使管理者能够纵观全局的体系。设立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金融研究局附属于财政部,前者负责识别繁殖于金融和非金融组织中的、对美国金融稳定有威胁的风险,后者负责提供关于金融系统管理、技术和预算分析;其次,“大而不倒”问题严重。法案提出该类型的公司将要比其他公司获得更加密切的监管,并且禁止了银行的附属机构使用自己的账户进行交易,每年要接受一次美联储的压力测试,还要每年自测一次。此外,法案通过了“有序清算机构”使大型机构安全地倒闭的决议。在清算之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证券投资人要确保清算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是必要的,而不是从清算涉及的金融公司的角度来判断清算实施的必要性;

再次,危机暴露了重复监管问题。法案通过对监管机构调整,将权力移交给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联储,废除了储备监管局。总的来讲,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采取了一体化监管模式,各自的一体化监管者都忽略了监管系统中的致命缺陷。

金融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一)农村金融业务供求的非均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手中的余款也多了。由于当前农村的投资渠道有限,人们期望得到更多的理财服务,以使其存款得到合理的投资,比如投资凭证式国债,国库券,收益型基金等。同时,农民还希望有相应的金融机构能够为其提供农业生产、家禽养殖、农产品销售、花草果树种植等信息服务,期望他们能在增加收入的前提下获得比较多的金融服务。但从显示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业务种类比较少。从当前为农村发展提供大力支持的农村信用社来看,其经营的业务仍以存贷为主,其他业务方面还较为匮乏。同时,一些在大城市才有的新兴金融业务,在进入农村市场的过程中,也举步维艰。

(二)金融工具供求的非均衡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金融需求主体结构及其对金融服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不仅需要现金,还需要长期的资本,不仅需要信贷服务,还需要汇兑、转账等服务。因此,金融机构要适应这些变化,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主体的金融需求,真正做到支持新农村建设。为了应对当前金融市场广阔的前景,满足大家的各项金融需求,从而相应地需要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以实现农村经济快速有效的增长。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无论是在金融工具品种上,还是数量上都比较少。现有的金融工具只有银行存单、股票、企业债券等金融工具,而国债尤其是记帐式国债在农村很少发行。诸如汽车、房屋等非生活必需消费品的贷款业务在农村市场十分稀缺,以至于保险、投资理财、信息咨询等业务几乎就为零。据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农业保险的全部收入为144.6亿元,占保险业总收入的1.18%,投保的农民只有将近1.45亿户,同时农业保险的险种也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通过这些现实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还处在原地踏步的阶段。

二、农村金融非均衡的体制和机制分析

就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性产生的原因而言,可以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金融机制的内在特点等方面窥见一斑。

(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与农村金融的非均衡虽然近年来,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的状况进行了不少改革,大体上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其相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不完善的,其中存在着各种形态。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已经摆脱了小农自然经济状况,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金融需求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主体不仅对筹资提出不同的的要求,而且在金融服务,金融工具等业务上也有了更多的需求。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改革相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慢了很多,农村金融体系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创新

(二)政府宏观调控滞后与农村金融的非均衡从建国以来,虽然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历经多次调整,但每一次的调整都只是局部的微调,并为对农村金融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至于农村金融体系供给相对单一。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农村经济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形式和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不了解,政府在农村和城市实行了同样的金融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主观上以为国有金融机构能为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大力发展提供帮助,但客观上并非如此,国有金融机构在市场利益旳驱使大幅减小了农业贷款的规模。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随着商业化转型的完成,农行要么是撤走了在乡镇的不少机构网点,要么是收回了贷款权限。从而导致在广大农村地区只剩下像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业务简单的金融机构,有的贫困地区,甚至没有金融机构。然而,农村信用社在多次改革后,也逐渐失去了其支农惠农的功能,为了摆脱其长时间亏损的窘境,他们也实行了规模效益化的经营方针,大量撤走基层机构和网点。到2000年底,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数量比1990年减少将近40%左右,农村信用社的大范围撤销,使得农村信用社更加远离农村金融市场。这样不仅减少了其自身吸收农村存款的量,还减少了与农民交流。另外,农村信用社为了实现其高收益,也将信贷资金投向与农业不相关等领域。由于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远离“三农”领域,造成了农村地区严重的金融匮乏现象,使农民及其他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金融需求无法得以实现。同时,农村信用社在个人存款业务上服务比较单一;在放贷模式上,仍以质押、担保为条件,而且信贷额度也十分有限;支农惠农的信贷资金没有被真正投入到需要的领域去。

(三)金融管制落后与农村金融的非均衡由于我国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于是在金融领域也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制度,但是我国的金融管制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农村的金融管制比城市更加苛刻严格。这种严格的金融管制制度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主体在资金需求上遇到困难时,若得不到正规金融组织的帮助,它们就只能依靠高利贷来解决问题。早在2012年,中央政府部门就对我国民间金融有了一个明晰的表态。同志曾经说过要用法律武器来保障民间借贷的公平性,可以让民间资金投入到农村金融市场,同时维护其正常有序的运营,鼓励他们大力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督与管理。鉴于温州民间金融发展的相关教训,中央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做出了对民间金融改革的相关方案,并付诸实施。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应机构应大力支持和监督民间金融,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资本流动机制的稀缺与农村金融的非均衡在金融机构对支农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想法设法为百姓谋福利。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让社会资本有效的注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以此来解决农村金融需求不足的困境。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是对金融机构的一个有效互补,然而由于政府部门对社会资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略了它在发展农村经济上的支撑作用,使得相关的配套优惠政策措施十分短缺,严重堵塞了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渠道,没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补充农村资金短缺的需要。

(五)农村保险市场的不成熟与农村金融非均衡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险对农民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不但可以帮助农民消除很多后顾之忧,如农业保险、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还可以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如农业保险。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农业保险只在《保险法》中有所提及,而没有一部完整的农业保险法。虽然农业保险与农业生产的关连性很大,但是农业生产中各种风险相比于其他商业保险而言更,于是几乎所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保险市场都望而却步。目前只有中国人民保险还在办理农业保险等业务,但其业务范围也相当狭窄,并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业保险的迫切需求。

三、农村金融非均衡的调整路径

由于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不能完全有效地适应农村各种各样的金融需求,加之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相对较慢,因此,有必要在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上下功夫,以增加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缓解农村金融的迫切需求。

(一)建立多样化的金融组织机构

1.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监管的限制,让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建成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发展各地经济所需要的各种民营金融机构,以此来满足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开发与拓展农村资本市场,推动农村金融市场良性竞争,满足形式各异的农村金融的需要,通过增加金融供给来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

2.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不仅需要农业保险、财产保险,还需要人身保险、医疗健康保险等各种各样的保险,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市场,使农村保险机构得到有效的完善,增加保险业务迫在眉睫。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无后顾之忧。政策性保险机构的设立应由国家集资建成,在相应的乡镇有营业网点。第二,实行再保险,中央和地方应该相应地从各自的财政预算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在农村地区的各大保险公司一定的补贴,并赋予其某些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其挑起我国农业保险的重担。

(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1.要明确支农的政策性银行主体,使其真正落实支农政策任务。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要重新定位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并且相应地扩大其目前的业务范围与职能;加强对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使用的督查。同时可以让农村信用合作社办理相应的支农惠农业务,在某些方面给予农信社一定的优惠,以此来弥补其支农业务的亏损。

2.应大力改造农村信用社,加快对其产权制度的改革。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经济实力,确定其可能的发展模式,使之真正成为支农的主力军。中国人民银行应该根据农业的生产时间段的不同,相应延长对农信社的支农再贷款时间,使农业生产时间与贷款的期限相匹配,农村经济得到真正的改善。

3.要尽快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的相关政策。让一些盈利性的金融机构的分支点遍布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同时保证支农资金被切实的投向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中去,改变现在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

4.加快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建设步伐。农业银行作为四大国有商业性银行之一,拥有资金优势、网点优势、队伍优势和技术优势,同时它也是我国重要的支农银行,理应挥其在农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为此,农业银行应加强县以下机构和网点建设,扩大其业务范围和种类。

(三)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1.政府部门应通过一系列政策的调节,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规范各金融机构设在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取消对农村经济发展不利的业务,在支农惠农贷款方面的利息收入给予金融机构税收优惠。

2.整顿农村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使其为农村以及农业的发展服务,同时建立健全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让邮政储蓄银行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以支农贷款的形式为农村经济建设所用。降低农业贷款的利率,大力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避免农村资金分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