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范文精选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范文第1篇

近年来,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人民银行总行将系统内分支机构的主要功能定位于加强金融监管,确保一方金融平安。从保持金融秩序稳定的角度看,这一措施是对的,但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职能转换过程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淡化了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实施货币政策的基本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对金融监管工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求很高,而对正确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发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施有效的监管手段的同时,如何改善货币政策运行环境,是目前中央银行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及金融监管定位面临着困难的选择

(一)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与金融监管力度不适应,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近年来,人民银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强化监管的措施已收到了相应的效果,如加大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和盈利水平考核的力度,但是这种做法却使信贷活动的交易费用倍增,在客观上起到了体制壁垒的作用。在人民银行的严格监管下,防范金融风险受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各金融单位普遍加强了风险控制,把贷款风险与个人利益挂钩,加大了信贷人员的责任。但是在风险约束机制加强的同时,未建立起相应的比较完善的利益激励机制,责任与利益不对称,信贷人员镇贷、畏资压力沉重。同时,人民银行把建立金融安全区作为首选监管目标,把风险监管放在首位,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盈利水平的考核,并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层层把关负责,从金融机构外部形成风险抑制机制。在此情况下,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重越高,其降低不良贷款的任务就越大,放款的意愿就越不足,目前商业银行关心的是贷款的风险,而不是贷款的盈利。这种状况形成了金融机构的“镇贷”,制约了总需求的扩大。总需求相对不足,企业销售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企业还贷能力下降,金融机构正常贷款转化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上升,其盈利水平就会下降。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使其在发放贷款时更加保守,将进一步加重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困难。由于监管与整顿规范的力度在增强,而贯彻实施货币政策的工作力度没有相应加强,资金从金融部门进入产业部门的通道变窄了,只得在现有的金融体系内循环,使货币信贷的扩张作用难以实现。

(二)人民银行对利率实施严格监管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所需的利率市场决定机制之间的不适应,影响了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作用。目前,在人民银行对利率实施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可能太高,货币政策工具配置的市场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应。人民银行虽然扩大了利率调整及浮动的范围,并对外币利率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但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从总体上还是一种管制体制,在这种管制体制下,利率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价格和供求状况,也难以有效发挥对资金的调节作用。单纯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利率浮动范围来影响金融机构贷款行为的效果不明显。当经济景气状况不佳、企业效益下降、信贷风险上升时,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将自动减少贷款,资金供给下降。如果利率由市场决定,资金供给减少会推动利率上升,从而使金融机构预期收益增加,会相应增加一部分贷款,相反在利率仍未开放的条件下,资金供给下降并不能推动资金价格上升,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难以有效激发。加之我国货币市场虽已初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但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尚未形成规模,票据市场发展缓慢,使人民银行通过再贴现调控金融机构贷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作用受到限制。

(三)人民银行没有树立起督促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威,货币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难以真正落实。基层人民银行在督导金融机构实施货币信贷政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手段。“窗口指导”只是一种道义的劝告,是一种软约束,贷款程序、贷款投向和数量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各金融机构手中。基层人民银行虽然强调了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资金引导,但忽视了对其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效果的监管、检查,即督促的多,检查的少,“软约束”多,“硬措施”少。由此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线路发生了反向变化:一是商业银行正在自下而上集中资金、集中权力、集中客户;二是中央银行正自上而下放权力、下拨资金。商业银行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大响身生存空间,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信贷政策的调整就不再步步紧跟了。目前,基层人民银行比较有效的手段是再贴现和支农再贷款,可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但总、分行对再贴现实行额度管理,控制较严,难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四)过分强调防范和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忽视了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上的应有作用,中小金融机构游离于货币政策传导之外。由于内外部原因,中小金融机构资金融通遇到困难,出现一些支付风险,引起各级政府和人民银行高度关注,在对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政策上采取综合治理,过分强调防范和化解风险,而对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上的作用没有给以足够重视。这就出现了两种状况:一是信贷重新向国有银行集中,与此联系,中央银行“窗口指导”主要面对国有银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全面传导。二是存款向大银行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缓慢,为防范流动性风险保持了较高的备付金率,金融体系的货币衍生能力受到抑制。

二、强化金融监管,促进货币政策发挥效能的构思

(一)明确金融监管根本宗旨,正确处理好金融监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当前,从严监管,防范风险,促进金融机构合法经营、稳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若监管失当,金融机构经营困难,货币政策的传导就会失去稳健的金融基础,从而给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监管必须把握好力度。要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促进其发展,又可抑制其发展。因此,一方面金融监管要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创造公平、有序、稳定的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对金融创新加强监管,并把金融创新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内,确保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要增强与被监管者的沟通,形成互动式监管,事实上,监管是互动的、双向的,沟通与交流是监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监管人员要正确理解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加强沟通与交流,掌握被监管者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使得被监管者进一步了解央行的政策与标准,自觉接受监管。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范文第2篇

在传统意识中,会计部门固然是经济实体组织管理机构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但虽说缺了不行,作用也不过是帐房而已、管家而已。企业家与会计师之间的关系,不过是签字盖章批条子的单向指令关系。这样的传统落后观念,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但仍然比较普遍存在着。本文将此问题单独提出并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意在阐明,当今企业家应具备的现代会计观念,应是一个完整的观念架构体系。

企业会计体系观念

传统意识中,会计就是算帐报销,将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做过程中的支出控制和事后的核算总结。这种认识产生自中国不发达的封闭经济和计划经济。殊不知,即使以国际上传统的企业会计体系观念看,这种观念也是大大落后的,更不要说与现代企业会计观念的差距。

传统的企业会计体系观念下,认为企业会计体系由五个分支组成:(1)财务会计,主要功能是对外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2)管理会计,主要功能是对内部管理者提供支持管理决策的信息。(3)成本会计,其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是财务会计提供成本信息,以合理确定存货价值及计算损益,二是为管理会计提供决策分析中的基础信息。(4)税务会计,主要功能是依据税法计提税金,订立税务规划。(5)内部审计,主要功能是维护企业会计体系的客观性和安全性。

从八十年代后期起,随着商科技化和经济国际化的迅速推进,引起企业会计体系在两个方向上的拓展,并产生了两个新的组成分支:(6)会计信息系统,这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结果。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直接结果是人工操作过程的电算化,但并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促使会计信息更加体系化,一些在手工操作下不可能做到、甚至不可能想到的信息生成和功能,在计算机条件下成为现实(譬如复杂的可行性分析和决策控制方案比较)。(7)国际会议,这是经济国际化体现在企业会计的结果。由于涉外经济业务的发展,企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交易中不得不面对多种货币计价,不得不关心跨国性会计规则和合融市场法规。

现代企业会计体系由七个分支组成,企业家应具备这样的会计体系观念。

会计信息用户观念

法律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可以有独资、合伙、公司等多种制度形态。企业的投资人可以是境内个人和法人,也可以是境外个人和法人,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会计信息的用户群体了自然不同。

在我国,传统意识中会计信息是封闭的,会计信息只对"上"报送给政府财政和税收管理机关,报送给上级主管机关。而对企业内部来说,会计信息服务于管理决策的作用极低,更提不到为其他用户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不断强化企业家的会计信息用户观念。这里有两面层含义:

一是明确企业会计信息的用户群体。不同类型的企业,其会计信息用户群体是不同的,如公司制企业的会计信息用户最为广泛,包括股东、贷款人、金融机构、税务机关、客户、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及潜在的投资人。二是明确企业会计信息为用户服务的观念。必要的信息服务是企业应当对外界提供的各种服务之一。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用户有权利得到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企业会计信息,甚至有权利因为不能及时得到会计信息或受到不公正会信息的误导而对企业提出诉讼。

会计系统的管理功能观念“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会计系统的管理功能观念,实质上即对企业家与会计师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会计系统在企业管理中角色功能的认识。传统意识中,会计师在企业管理体系中是一个被动性角色:消极地坐等经济业务责任报送会计凭证,接受会计部门之间的单据传递,按照规则编报有限的财务报表信息,等待管理者及其他用户向自己提出信息需求。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投资

一、政策性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基础

政策性金融,是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它是一切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资、担保、贴现、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

政策性金融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存在有其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中,市场机制和原则虽然构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协调的基础,但却不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所有问题。这不仅因为市场机制本身有其作用的边界,而且若干非经济因素也使市场机制产生许多失效的现象,即所谓的“市场失灵”。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之一的金融市场在调节金融资源的配置中,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充分竞争和金融机构本身的特性,导致不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即亦存在着“金融市场失灵”。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就需要政府通过创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校正,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政策性金融机制并不是完全同市场机制相反的行政机制,它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性,是两者的巧妙结合而不是简单加总。尽管随着各国经济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政策性金融的种类、业务方式和运行范围与领域可能有种种变化,但它的基本机制与功能将长久存在并发挥作用。市场经济金融最发达的美国,将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法定为永久性机构,正是从长期实践中深思熟虑的结果。字串2

二、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功能评价

我国政策性银行几年来的实践表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及区域发展政策,逐步完善了筹融资机制,加大了对国家基本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资本性货物出口的贷款支持,合理调整了信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例如国家开发银行自1994年4月开始运行到现在已经7年多了,成立时间不长,而贷款的余额已达数千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以国家权力代表的身份出现,在法律地位上没有任何操纵、干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特权,而是作为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的平等主体参与产业融资活动。它不以盈利或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经营风险大、资产流动性差的特点使其具有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多种功能:

(一)政策性功能

主要表现在政策性银行是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为基本出发点,通常以优惠的利率水平、贷款期限和融资条件对国家政策支持发展的产业和地区提供资金支持。这特别表现在基础产业和农业方面,农业是任何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更是弱质性产业,因而需要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发展中国家财力所限,支持力度有限,只有发达国家的政策性金融可以给农业以直接的强有力的扶植与推进。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则通过开发性的政策性金融对其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给予巨额的、持续性的、强大的直接信贷扶植。在这些领域,政策性金融就发挥主体或主导性功能,而不仅是补充商业性金融的不足或纠正某些偏差。字串4

(二)诱导性功能

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导致间接地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符合政策意图或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高风险新兴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放款,充分发挥其首倡性、引导性功能,从而对政策扶植项目的投资形成一种乘数效应,达到以较少的资金推动更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扶持的领域和项目的目的。一般说来,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处于成长前期、发展前途不明的重点产业先行投资,表明了政府对这些部门的扶持意向,从而增强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投资信心。当商业性金融机构对某一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就逐渐减少其投资份额,把该投资领域让给商业性金融机构,转而扶持别的行业,形成一种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投资取向字串3

的倡导和诱导机制。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发挥这种“领头羊”的作用,促进了国家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益。在一般情况下,某一项目政策性投资只占20%-30%,并且大部分行业对政策性资金的依存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由高向低逐渐下降,这就形成一种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资金运用方向和规模的诱导机制。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范文第4篇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信用基础薄弱、市场不够完善和规范、交易品种单一、交易方式落后等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一、前言。

票据市场是指以实质交易为基础的、以自偿性为保证的短期资金交易或融资活动,是货币市场中最基础和交易主体最广泛的组成部分。票据市场上交易的票据主要有三种,即汇票、本票和支票,其中汇票又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对改善融资结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以及丰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手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看,相对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信贷间接融资,票据融资是最方便快捷的融资方式。票据市场相对较高的收益和良好的市场流动性,又使其成为理想的短期投资工具。从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角度看,以票据为标的物的再贴现政策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满足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需求的重要手段。从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票据市场能够为社会提供持续丰富的短期融资渠道,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政策扶持方式,支持票据市场发展。

国外票据市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以美国为代表的放任经营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引导专营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强管制模式。它们都有发达的市场经济水平、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体系及完善的规章制度等。这为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支持货币政策尤其是票据的再贴现政策充分发挥效应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发达国家的票据市场呈现以下特点:票据多样化,融资性票据与交易性票据并存、再贴现操作方式趋同,再贴现利率多层次、中介机构多元化等。

我国票据市场起步较晚,在本世纪初开始快速增长,2001~2008年商业汇票年累计承兑量由1.2万亿元增加到7.1万亿元,年均增长29%;贴现量由1.4万亿元增加到13.5万亿元,年均增长41%;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由0.5万亿元增加到3.2万亿元,贴现余额由0.3万亿元增加到1.9万亿元。2008年,票据融资高达13.4万亿元,2009年初,票据融资更是大幅增长,仅1月和2月,票据融资增加1.11万亿元。票据融资快速发展有效扩大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票据融资已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业务创新明显加快。

二、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票据的信用基础薄弱。信用是票据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信用环境,是票据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中国信用制度不健全和信用状况不佳是票据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企业方面,由于部分企业信用差,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导致“劣质信用驱逐优质信用”,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利用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套、骗银行信用,使银行在承兑、贴现等业务活动中采取保守原则,极大地阻碍了票据业务的发展。而且企业在被发现造假之后,受到的处罚也较少,不会影响其在市场上的信誉和生存。在银行方面,有的银行机构受手续费和赚取利差的诱惑办理超过自身能力的银行承兑汇票,一旦到期无款垫付,就借故拖延或无理拒付,造成到期承付率下降,银行承兑汇票无条件到期付款的信用基础受到质疑。即使是银行之间也存在信用差异的问题,不是所有银行的票据都可以被贴现或转贴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2.缺乏全国统一、完善的商业票据市场。首先,由于缺乏统一高效的登记、托管、交易平台,票据市场处于分割状态,仅在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区域性票据中心,缺乏一个全国统一、完善的市场。

其次,票据在各行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性较差。由于各商业银行票据交易的操作流程、业务制度自成体系,人为地制约了票据流通,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商业票据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3.交易品种单一,交易主体少,信用风险集中在银行。从交易品种上看,在西方发达国家,票据市场工具和产品种类繁多,而目前我国票据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是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占95%,商业承兑汇票在票据市场交易中只占不足5%,在单一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下,票据业务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既不利于银行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从交易主体上看,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票据交易,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市场的程度十分有限,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由于票据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使商业银行成为票据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既不利于金融体系分散和降低风险,也不利于推动商业信用的票据化和扩大票据融资。

4.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票据制度不健全。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是稳健发展的条件,我国现有的票据法律制度僵化死板,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我国《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本法所称本票,是指银行本票。这表明,融资性票据—商业本票,在我国目前是被法律所禁止的,使得长期以来,商业票据只能作为一种支付结算手段和信用工具,其作为融资工具的功能未能得到很好发挥,从而限制了中国票据市场的规模,导致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我国没有规定相应的较为详细的操作规定、防范手段和票据责任的规定,导致票据制度被滥用,而且又无人负责。

如虽然规定票据的开出必须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但没有规定对贸易背景的审查义务,所以导致上述有关贸易背景的规定有名无实;又如对票据质押没有规定相关的办理程序,只靠相关银行规定相应的内部工作制度,但它们的效力如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些规章甚至与票据法本身相互冲突。

5.交易方式落后,票据欺诈风险越来越大。我国目前票据业务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采用实物交割柜台交易。

票据从签发、承兑、背书转让到贴现、转贴现,仍采用手工操作,市场电子化交易程度很低,票据交易范围有限,交易信息不畅、不集中、不透明,缺乏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统一控制票据风险的手段,使票据市场不能摆脱实物票据制约,难以形成统一的登记保管和交易清算体系,为个别商业银行故意压票、退票提供了机会,也为不法分子伪造、变造票据创造了机会。

6.利率机制僵化。合理有效的票据市场利率机制,有利于票据市场的流通,提高票据的收益性。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同业拆借利率的限制,但票据市场利率仍受中央银行管制。1998年12月,虽将贴现利率改为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按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加点生成,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贴现利率被管制的性质。

7.缺乏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

我国目前尚没有很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即使是现有的信用评级公司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指标评价体系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信度很难令人信服,投资者只能自己通过一些渠道进行评价,风险评价成本的存在阻碍了投资者进入票据市场的步伐。

由于缺乏能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公认的权威性资信评估机构对票据进行评级,配套的社会信用评估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规范管理制度尚未出台,企业的信用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参照系,致使商业票据的广泛可接受性大打折扣。

三、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建议。

第一,建立票据信用信息系统,强化信用约束,为票据业务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票据违规行为当事人的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藉此规范票据行为,维护诚信的社会环境。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票据违规信息统计功能、多渠道的信息查询功能以及灵活的信息输出和报表管理功能等等。建议由人行牵头,金融机构和信誉良好的企业参加,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的定期通报制度,并将其纳入企业信贷登记系统,定期公布相关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加大信用环境治理的力度和公开性,确保信用信息的公开、公正和透明。

对恶意逃避银行债务,有不良票据行为的企业,金融机构应合力制裁。同时,对随意延压、无理拒付行为的承兑银行,要进行公开曝光,并依法给予处罚,直至暂停或取消其承兑资格。

由于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规模小而松散、业务范围不统一、人员素质不高等缺陷,所以有必要在我国建立统一的票据信用评级机构。建议先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组建全国性的票据评级机构,当评测机制走上正轨后,再将原有的依附于银行的票据评级机构脱离银行体系,独立为中立的市场中介机构。

第二,加快跨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设,推进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的形成。为了解决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现有的弊端,便利企业支付和融资行为,支持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作出建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决策。该系统定位于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接收、登记、转发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提供与电子商业汇票货币给付、资金清算等相关的业务处理服务功能,并提供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功能及商业汇票公开报价功能的业务处理平台。该系统建成后,将对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对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的形成起到深远的影响。

基于我国票据市场的现实状况,建议在上海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短期目标为: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为平台,实现商业汇票签发、托管、查询、鉴证、交易、结算等业务功能的电子化处理,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商业汇票市场。长期目标应当是:建成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以现代化信息技术系统为支撑,丰富的票据产品为内容,具备有效实现社会短期资金合理配置,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发现和生成短期资金价格等多种功能,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第三,丰富交易品种,扩大市场主体。一是大力推广商业承兑汇票,改变目前银行承兑汇票一枝独秀的局面,鼓励实力雄厚、资信良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利用商业承兑汇票进行融资。

二是大胆创新,积极开发商业票据业务新品种,如开展票据贴现买方付息、企业贴现回购、商业汇票保证、贷款协议回购等业务。

三是有序发展融资性票据,分阶段逐步放开,建立专业性的商业票据发行公司和规范的票据交易所,培育和拓展规范、高效的融资性票据市场。四是放宽市场准入,允许私营企业和民间票据进入市场,积极扶持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开展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第四,逐步完善利率机制。

根据目前实际,建议逐步放宽利率浮动范围,推进差别利率,增加利率弹性,在票据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放开票据转让利率、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管制,以市场信息化管理为基础,由供需双方自主入市、自动议价、自愿成交。

第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建议尽快修订完善《票据法》,完善关于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的有关内容,加强适用性和针对性;完善各类实施细则,加强监管类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避免在票据业务上的无序竞争和互相压价;建立健全商业承兑汇票签证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保证金制度和抵押担保制度,使票据市场在更为合理完善的法律框架下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冯菊平,发展票据市场推动金融中心建设,文汇报,2009.06.01.

[2]欧阳卫民,我国票据业务发展及票据电子化处理的重要意义,金融时报,2009.06.01.

[3]易新,当前票据市场发展的缺陷与趋势探析。武汉金融,2007年第11期。

[4]杜建良,苑士杰,魏力国,当前我国票据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河北金融,2007年第6期。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可信密码;应用;开发;模板;安全管理

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互联网工程发展迅猛,随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支付、购物、订餐等愈发频发,但与此同时,有关信息的隐私性、安全性等问题[1-2]也逐渐引起用户关注。信息资源的安全是人身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安全的前提条件,但过快的发展导致信息技术诸多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为此,有关信息密码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其中,特别是可信密码的管理控制。合理的构建可信密码系统,既能实现个人隐私安全的保护,又能保障操作应用的安全,防止信息外泄[3]。然而,原有密码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是有机耦合在一起,导致密码安全隐患风险较大,为此在考虑互联网环境下可信密码技术应用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等问题后,通过分离技术,将密码系统作为独立系统应用进行分割,以保障密码安全,实现可信密码应用模块的构建。可信密码模块(TCM)构建主要通过可信计算完成,而可信计算具体是计算和安全防护的同步进行,可信计算过程优点表现为不被干扰,可以根据需求条件进行自我控制和测定[4],同时可信计算能有效地提高设备安全等级、用户密码安全性、信息技术安全防护能力等。在可信计算结构体系中,可信密码可以以自身为基础进行保密、存储、识别等功能,可以有效地增强系统免疫能力,保障系统、应用和用户的信息资源安全[5]。当前,我国对可信密码应用模块研究相当重视,致力制定国内自产的可信密码,以推进国内可信密码应用模块(可信计算)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可信密码模块(TCM)进行研究,研究主体为模块的设计、开发和验证环节进行信任度评价,通过对可信密码模块(TCM)的设计原则、框架、流程和功能测试进行分析,实现对可信密码应用模块的管理控制,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不足点,以便于系统、完整的构建信息安全防御机制,进而,通过科学的结论推进当下可信密码应用管理控制的健康、安全、快速的发展。

1可信密码应用模块

可信密码对生活安全、财产安全的保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可信计算领域,主要分为平台模块、可信密码模块(TCM)等。其中,可信密码模块(TCM)不仅是一款可信安全芯片,而且其功能较多。既能实现平台可信信息的认证,又能做到数据平台的安全保护等工作。可信密码应用模块主要是指通过可信报告、存储和度量机制,以实现可信平台的安全管理功能,可信密码应用模块主要功能机制如下。可信报告机制:可信报告具备真实性、唯一性的特征,通过应用可信密码可信报告机制,实现平台身份信息的标识,形成以报告为可信基础信息,进而验证平台身份;可信存储机制:该机制是基于可信存储根实现的,在平台内,通过可信密码钥匙管理,加强对平台数据的保障维护、对应密码资源维护和平台安全维护等过程;可信度量机制:主要功能是通过构建的计算机系统平台信任链,计算获取完整性可信度量值,一方面确保系统平台可信,另一方面确保系统平台的数据资源安全。

2可信密码应用模板的开发流程

2.1可信密码应用模板框架的开发

图1为可信密码应用模块示意图。通过图1可知,其应用模块主要由系统管理器、项目管理器和应用模块构成,其中,项目管理模块又通过可信密码应用管理器基础单元组成,最终形成信任者与被信任者的相互关系框架,而整个关系框架即为一个密码安全和密码服务的基础系统,其中,可信密码具备服务性功能(加密功能、产品密匙(SRK)功能、认证功能)和可靠性、保障性、可使用性和安全性等诸多功能,同时包含3个根,即可信度量根(RTM),主要功能是完整性度量,可信报告根(RTR),主要功能是报告信任根,可信存储根(RTS):主要功能是存储信任根。在此基础上,通过可信应用模板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特征解决可信问题,不仅方便密码用户在密码使用中的安全性和自由性,而且通过可信密码应用模块很出色地解决了策略定制的支撑机制、策略部署、请求监控、运行监控和运行管理等多个问题。

2.2可信密码模板的应用流程

可信密码不仅是用户资源信息的安全手段,而且是可信密码模块(TCM)应用的基本要求,合理的构建模块应用流程,既能保障系统后期的升级改造,又能确保可信密码模板系统的稳定运行。根据《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GM/T0054-2018)规定,任何新建设或重要网络系统都要制定合理的可信密码应用流程方案,这不仅提高了网站的安全性,又保障了用户身份信息的安全。通过多方考虑、同步规划、建设可信密码安全保障体系,在可信密码模板应用后,通过安全性评估,以确保新建成或重要网站可信密码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规范性和正确性原则,达到网络系统同可信密码模板应用兼容运行。2.2.1可信密码应用功能与内容。可信密码是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和各种攻击手段,提出一种全新的体系结构级别的系统安全方案,将在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安全内容和功能如图2所示,其内容主体流程为可信密码测试安全性,传输至命令接口,实现安全体系构建。可信密码主体功能在于数据应用安全管理系统将可信密码(TCM)模块引入后,布设产品安全密匙,进而将数据解密风险划归至TCM模块,只要TCM模块不被攻破,数据即能保持安全性。其次,TCM模块中存在信任链技术,重要数据在TCM模块中进行建立、读取、整理和删除过程,其数据存储安全和使用安全能得到根本保障。2.2.2可信密码符合性测试流程。由图3所示,可信密码应用模板系统启动时的测试向量由测试脚本基于可信密码命令依赖关系的基础上运用TCM检测工具对输出的向量进行过程分析及结果分析。TCM模块最终通过测试黑盒和白盒安全性能,以得到最终结果,以此实现TCM安全管理控制的目标。其中,黑盒和白盒是一类加密算法,一般安全加密均在黑盒内完成,若被攻击时,仅能获取部分数据,安全性较好但有待加强,相比较黑盒,白盒的构建核心是混淆,通过对加密算法的技术改动、引进安全密匙和查找表,以提升其可信安全性。研究表明,白盒的加密效率相比AES慢55倍,但在安全性方面,白盒AES随代码不断变化,可认定其安全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白盒被广泛应用代码保护、数字产权保护方面,除了单一扩展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实现系统的安全可信。

3可信密码的安全管理控制

3.1可信密码数据的管理

目前,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网络安全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地方机构、金融机构、学校机构、企业机构和政府单位等接轨互联网的重点单位,若出现网络安全隐患,不仅极易造成大量数据丢失,而且对个人安全、经济安全造成严重的破坏。根据相关调查,随着计算机设计、管理等软件的快速发展,约70%左右的单位将电子文档直接存储在网络节点中,当重要的信息被黑客盗窃泄露后,不仅造成企业经济的大量损失(损失上百亿),而且极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形象、竞争力、号召力和核心价值。在如此网络安全事故的背景下,可信密码数据的应用是关键且迫切的。面对现今网络中的诸多威胁,必须要加强可信密码安全建设,进行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以降低数据遗失安全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出通过对可信密码数据进行安全措施管理(1)通过对STAGE2、OSKernel进行完整性安全认证,实现将可信安全密码传递到系统内,实现对系统资源的保护和认证过程;(2)设置用户信息核对、校正功能,添加用户定制代码,通过BOIS定制安全、可靠的可信密码身份认证,其次,在MBR中安装可信密码模块(TCM)、身份信息认证模块等,以此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

3.2可信密码应用模板的安全管理

当前,随着互联网信息资源安全风险的进一步扩大提升,基于可信密码的使用越发重要。可信密码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安全协议、数据验证上,以保证各行业数据的安全运转,最大程度上提高信息安全预防能力。可信密码应用模板安全管理设计主要是通过计算机集成中心,是可信计算中最为重要的部件,在安全管理中发挥着核心控制的关键作用。可信密码应用模板通过与软件/硬件模块间搭建信任证书,从而组建资源-用户-资源的可信任链式条。整个可信密码安全应用管理通过可信密码算法、密匙管理等内容,以密码支持实现对网络资源平台提供身份验证可信性、数据安全性等。最终通过(1)可信密码将互联网平台内的重要资源、数据存储在计算机芯片内部中的隐蔽位置,同时又将数据备份加密后存储于硬件设备中,网络攻击方式很难进行硬件设备的破解,从而实现数据资源的安全管理过程;(2)为保证计算机重要数据不受到病毒和黑客的盗窃的侵害,本文通过完整性度量方法,以保障计算机系统上软件/硬件设备均是处于安全状态,以此进行安全管理;(3)用户身份信息安全管理,在登录重要数据界面时,进行身份安全认证,向计算机内部系统和外部实体提供身份认证证明,以保证数据获取中的安全性,实现可信密码应用模块的安全管理,也为用户资源安全、数据安全提供可信密码服务大平台。

3.3现有可信密码管理方案的不足

针对互联网快速发展产生的数据盗窃、遗失等安全问题,构建可信密码模板(TCM)方案以解决数据安全隐患,其具备较强稳定性、免疫力和安全性,但在可信密码控制管理中仍旧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对可信密码管理不足之处详细阐述,以为后续管理控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其中,主要不足分为三点:(1)网络/计算机设备和端口限制,一方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流,降低了工作中效率,另一方面,管理难度系数大,成本高,增加了工作量,重要文件多存储于硬件设备,若出现损坏,维修更换过程泄密危险性严重;(2)资源信息加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适用性不强,操作工程烦琐(需多次输入产品),安全性不佳且记忆难度系数大;(3)驱动存储,其根本问题在于方便性和安全性的兼容不足,其次,其仅注重使用环境,缺少对重要文件、机密文件的安全保护措施。可信密码的需求度和用户越来越多,为此,需要及时弥补缺点,保障用数据、资料安全性。

4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