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代建筑

近代建筑范文精选

近代建筑

近代建筑范文第1篇

1.高层建筑的结构必须能够承受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和外荷载。其中对结构设计进行控制的主要因素就是水平荷载。高度会与结构内力和位移产生联系,位移与弯矩大小均与高度成正比,轴向力与高度成正比。高层建筑中的结构材料必须能够负担水平负载力。

2.高层建筑中的结构设计必须对轴向变形引起重视,竖向荷载的增大更容易造成轴向变形,减小负弯矩值,增加跨中正弯矩。

3.高层建筑的结构必须具有结构延性。

二、当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兴建,我国很多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高层建筑的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1.对高层建筑抗侧力结构的设计与多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在高度和层数上都有一个明显的突破。从结构设计的角度,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在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原理上基本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水平荷载作用,高层建筑的结构材料必须能够抵抗更大的水平荷载,对于高层建筑特别是带高位转换层、多塔楼和大底盘的高层建筑,都很容易在抗侧力结构上出现问题。

2.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的问题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要求很高,有很多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没有对荷载进行全面的考虑,在进行局部填土、隔墙设置等都没有对荷载偏心的影响进行考虑。在地基基础设计中,没有进行冲切、抗剪和抗弯的处理。

3.高层建筑在轴压比的控制上的问题轴压比的限制比在高层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规定,很多高层建筑的设计难以满足轴压比的规范要求,很多构件的截面受到了限制。轴压比的限制对高层建筑的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高层建筑对连梁的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连梁设计包括截面的尺寸、剪压比的限制、连梁的剪力设计取值等等。如果高层建筑中对连梁的设计不准确,截面高度过大,跨度过小,就会影响高层建筑的抗震效果。一旦发生地震,连梁的剪力和弯矩过大,难以达到相应的抗震规范,影响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

5.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对结构计算的结果难以判断对结构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并不容易,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不仅要对结构自振周期、振型曲线、水平位移特征等因素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其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因此,很多高层建筑的设计中难以对结构计算的结果进行准确的判断,往往遗漏一些影响因素,造成结构计算的不合理。

三、解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的具体措施

1.如何对高层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进行设计

(1)当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有地下室这一内容时,要对荷载进行全面的考虑,地下室的外挑部分、局部填土、停车、水池等都会受到荷载偏向的影响。

(2)在对筏基和箱基的梁板配筋进行计算时,必须对底板上直接作用的梁板自重和荷载进行相应的扣除,当箱筏的四边边区格和四角的地基反应力过大的时候要对其进行加强配筋。

(3)如果高层建筑的地面有中庭设计,就必须对基础底沿的轴线上进行基础梁的设置。在使用倒梁法进行内力分析时,注意不到顶的中间柱是不能够作为支点的,在进行集中荷载计算时必须同时计算柱底反力。

(4)在对箱基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注意对洞口上下的连梁进行考虑,验算其截面面积,如果洞口的大小或者位置出现修改,要对连梁抗剪强度和抗弯进行复核。

(5)如果采用的整体筏基和箱基的设计,就要对其桩土进行考虑,桩土的共同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对基础底板进行计算时,要对桩土共同作用的状态或桩沉降状态下的地基反力进行考虑。

2.如何对高层建筑的轴压比进行控制一般来说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是对高层建筑轴压比进行控制的直接方法。如果还不能达到相关标准,则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对轴压比进行控制。

(1)混凝土的变形能力受到柱的箍筋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对混凝土的横向变形进行约束,来对裂缝的扩展进行延缓,并对截面抗剪能力进行提高。增大配箍率、使用合适的配箍形式都可以实现结构延性的提高。在设计时,如果采用井字复合箍进行沿柱全高,且保持箍筋的直径、间距和肢距,一般来说直径在8毫米以上,间距在100毫米以内,肢距在100毫米以内。如果采用复合螺旋箍进行沿柱全高,则要保证8毫米以上的箍筋直径,100毫米以内的螺距和100毫米以内的肢距。

(2)在弹性模量方面,钢筋的弹性模量高于混凝土6倍有余,如果配置了较多的纵向钢筋在柱中,有余轴向压力的影响,钢筋会承担更多的压力,从而降低混凝土承担的压力。在设计中可以在柱截面中部加入附加芯柱,另加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0.8%都必须加入纵向钢筋。

(3)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对轴压比的控制有直接的效果,但混凝土的强度越高其脆性也越大,因此要控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60。

3.如何进行连梁设计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设计规范当中都明确的规定了连梁的截面尺寸、剪压比限制以及剪力设计取值等内容。在具体的工程设计过程当中,因为连梁具有较小的跨度以及高度较大的截面,因此在地震的作用下,弯矩和剪力在经过内力的计算之后都比较大,因此无法使规范的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以不同的情况为根据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地震作用下,为了对连梁的延性进行保障,并对剪力和弯矩进行有效的传递,刚度折减的系数就要高于0.55;在风荷载的作用下,为了将连梁的裂缝控制在正常的适用范围内,就要使刚度折减的系数高于0.80。此外,如果调整刚度折减系数后连梁仍然难以满足要求,则可以采用内调幅,并配置足够的箍筋。若连梁的超筋较多时,可以对连梁的高度进行减小,以减小剪力和弯矩。

4.合理的判断结构计算结果

(1)结构自振周期:应该在下列的范围之内针对高层建筑计算的自振周期进行控制:框架结构T1=(0.1~0.15)NS;框架-剪力墙结构T1=(0.08~0.12)NS;剪力墙结构T1=(0.04~0.06)NS;框架筒体结构T1=(0.1~0.15)NS(NS为建筑物的层数)。应该在以下的范围之内针对第二周期以及第三周期的结构进行控制:第三周期T3=(1/5~1/7)T1;第二周期T2=(1/3~1/5)T1。(2)振型:振型曲线一般情况下必须要做到具有光滑连续的特点,不规则的凹凸以及突变的转折点等都不应该在其中出现;通常情况下,应该在以下范围内针对零点到底部在各振型曲线当中的高度进行控制:第一振型:没有出现零点;第二振型:有一个零点点存在于(0.7~0.8)H处,其中H为的建筑物计算高度;第三振型:有两个零点分别存在于(0.8~0.9)H处以及(0.4~0.5)H处。

四、结语

近代建筑范文第2篇

目前,全市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已进入最重要的实施阶段,进一步加大住房公积金贷款力度,切实发挥住房公积金的职能作用,是有效解决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短缺问题,强力推进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的有效措施。各县区政府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职能,加大住房公积金贷款力度,全力支持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全面落实省、市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各项政策,优化管理机制,加快自身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切实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为全市灾后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提供贷款支持,全力推动全市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

二、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加大住房公积金在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中贷款支持的力度

各县区政府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有关部门要按照住房公积金贷款工作管理的原则与要求,密切结合本县区实际,认真分析研究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办法与措施,及时高效地开展贷款支持工作。

(一)加强住房公积金统筹,保障城镇居民住房重建贷款资金需求。各县区政府及财政、住房公积金、委托发放贷款的金融等部门要按照城镇居民住房公积金征缴办法和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公积金贷款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住房公积金资金统筹征缴,壮大公积金归集总量,合理调度县区间资金配置额度,有效保障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贷款资金需求。

(二)坚持原则与灵活统一,适当放宽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公积金贷款条件。市县区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要从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局出发,按照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原则与灵活相统一,适当放宽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全力支持重建工作扎实开展。

1、放宽贷款范围。一是对因地震造成自有住房中等破坏或严重破坏、倒塌,灾后已领取政府发放的住房毁损补助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按照“属地、自住”原则,在重建自住住房,购买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含限价房)时,将领取的住房重建补助资金全部用于购(建)房首付款后如有缺口,可申请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二是对因地震造成自有住房受损,经专业鉴定机构鉴定为维修加固后可以居住,已领取当地政府发放的住房加固补助资金并对房屋实施维修加固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可申请用于加固维修的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

2、放宽贷款额度和还贷期限。符合上述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城镇居民住房重建户,重建自住住房,购买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含限价房)的,可申请最高贷款额度不超过10万元,最长期限为10年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对加固维修自住住房的,可申请最高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最长期限为5年的住房公积金贷款。

3、放宽贷款优惠政策。一是将住房公积金缴存时间由连续24个月方可申请贷款的规定,放宽为连续缴满12个月。二是购买自住住房的将购房首付款比例由原来的40%放宽为30%。三是对即将退休的职工,根据其信用和收入状况,将贷款期限放宽至退休后五年,同时将担保人的担保期限延长至退休后五年。

(三)坚持集中突破,将有限的住房公积金资金用于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一是要坚持集中有效突破的原则,在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最后实施阶段,适当限制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正常贷款,将有限的住房公积金资金用于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确保重建工作全面完成。二是要严把重建户贷款审核关。为提高城镇居民住房公积金效率,使有限的住房公积金支持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困难家庭,各县区政府要对重建户贷款严格审核把关,对家庭经济状况好,完全有能力开展重建住房的重建户,原则上不予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对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具有一定的住房重建能力的重建户,应给予适当数量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但有住房重建意愿的重建户,应在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给予倾斜照顾。三是对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定的城镇居民住房重建户,只能以家庭为单位在原住房所在地购买或自建自住住房时,享受一次住房公积金贷款。四是由各县区政府最终审核把关后,向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提供申请贷款的城镇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户花名册及贷款额度(市直单位贷款的职工花名册及贷款额度由武都区政府提供),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按照贷款程序予以办理。

近代建筑范文第3篇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大报告指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认真做好关心、教育、培养下一代工作,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把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抓紧抓好。

2.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青少年成长道路上容易出现的思想迷惑、认识误区和不良习性等,既需要学校、家庭的教育培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引导。关工委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五老”为主体,以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目标的群众性工作组织,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发挥着传承、引导、关爱、保护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关工委和“五老”队伍在培养教育青少年中的重要地位、独特优势和特殊作用,大力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3.新时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局,围绕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和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的工作要求,抓好“五老”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创新载体平台,着力打造活动品牌,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努力为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4.新时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主要任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少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立志,努力学习,注重实践,勤奋汲取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提高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本领;积极开展“老少共建”、“小公民思想道德先进班组”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探索与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协调发展的路子,整合教育资源,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广泛组织“五老”志愿者开展普法帮教活动,积极参与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针对各类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青少年,动员和倡导社会各界大力开展以关注、关爱、关心为主题的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活动;深入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工作,为党委、政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5.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各级关工委要把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探索培养教育下一代的有效途径。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组织老同志结合自身经历、切身体会和生动事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开展各种宣讲和读书活动,教育青少年增强爱党爱国情感,坚定改革开放信念,树立报效祖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壮志雄心。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青少年,组织青少年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帮助青少年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泛开展“五无”(无辍学失学、无刑事犯罪、无忤逆不孝、无游手好闲、无奇贫特困)和孝亲敬老“五个一”活动(每天给家中的老人说一句问候或祝福的话,休息日做一件家务活,父母生日或节日送一件自制的小礼物,帮身边的老人做一件好事,写一篇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作文),引导教育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融入到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日常行为规范中,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6.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法制教育和健康教育。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活动,帮助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观念和遵纪守法、依法维权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他人和自身合法权益。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做好后进青少年的转化和失足青少年的帮教挽救工作。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宣传和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风气。

7.着力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各级关工委要积极参与净化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动员和组织“五老”队伍和群众团体,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网吧市场监管、网络环境优化、出版市场和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治理行动,进一步加强对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洁净的文化环境,提高他们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不良信息侵扰的能力。要加强与学校、家庭的沟通交流,探索开办“家长学校”,形成关工委、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做贡献。

8.坚持不懈地为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同志要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大力开展帮困助学、帮贫致富、帮教归正工作。要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助学风尚,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留守儿童、外来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要加强与科协等单位合作,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开展送科技下乡、举办科普培训班、“一帮一”、先富青年带贫困青年等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做好帮教归正工作,使关工委干部和“五老”人员成为改善民生的参与者、和谐社会的促进者、服务青少年的实践者。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进一步夯实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组织基础

9.切实加强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年终考核评比内容,与其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县(区)委每年要研究一次关工委工作,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要经常听取关工委工作汇报,参加关工委重大会议和活动,及时指导关工委的工作。党委、政府召开的涉及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题性会议,要通知关工委负责同志参加。

10.大力加强关工委组织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关工委组织机构,建立完善市、县各级直属机关、群众团体、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等组织机构,乡镇要全部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村(社)、学校要逐步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要按照《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的规定,配齐配强“三结合”的关工委领导班子,市、县(区)委老干部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关工委副主任。关工委办公室挂靠市、县(区)委老干部局,对外称市、县(区)关工委办公室,市、县(区)关工委设专职副主任一名,市关工委办公室应配备工作人员3至5名,县(区)关工委办公室应配备工作人员2至3名,参照公务员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关工委组织调研学习、定期召开会议、开展帮扶和宣传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使关工委工作健康有序、卓有成效地开展。

11.不断壮大“五老”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关工委进一步发展壮大“五老”志愿者队伍,在巩固原有“五老”队伍的基础上,争取30%以上可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15%以上的老年人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要按照老同志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专业特长,建立关工委报告团、宣讲团、帮教团、科技文化和家教辅导团等“五老”自管组织。要加强对“五老”自管组织的工作指导,保持同“五老”人员的密切联系,及时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发挥和保护好老同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代建筑范文第4篇

国外在建筑节能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可归纳为节能的可行性分析、激励政策、合同能源管理、评估体系4个视角的研究。

1.1基于经济分析的建筑节能可行性研究

建筑节能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的制约分析是国外早期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Bon等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绿色建筑实施的困难,并提出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市场导向的政策解决这一问题。Bartlett等在分析不同决策者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决策者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对其决策的影响。Larsson等在分析绿色建筑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建筑实施的挑战和可行性。Bordass以英国的项目为例,从项目的各个阶段分析了绿色建筑的成本和价值。

1.2基于经济激励的政策和融资研究

Amstalden等在基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碳税等不同能源价格预期及经济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站在业主的角度对瑞士建筑节能改造进行了经济分析,指出瑞士的经济激励政策能够使业主获利受益,进而促进业主建筑节能改造的积极性。Grosskopf等提出了一个经济激励的框架,旨在激励房产商并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1.3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应用研究和风险分析

Sorrell提出不同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分析框架,在考虑了影响改造费和服务费的各项因素基础之上,对不同的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提出不同的评估方法[8]。Millsa等就节能项目中资金及项目管理风险问题提出了分析框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精确分析,并以建筑节能领域财务风险分析为例,就如何鉴定、量化以及管理风险进行技术指导和实证分析。

1.4基于绿色建筑评价的评估体系研究

Lützkendorf等分析了设计过程中的不同评估任务,把“工作共享法”和设计工具相结合,建立了“建筑物整体绩效”的体系,并为未来评估工具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Papamichael分析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工具,并讨论了适用于不同用户的不同特点。从国外对建筑节能研究情况来看,其涉及面较为广泛,从建筑节能的可行性分析、经济激励政策研究到合同能源管理和评估体系的研究,从建筑节能的施工过程到未来的研究方向,从项目的层面到企业的层面,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从研究阶段上来看,经历了从建筑节能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到建筑节能运作的研究再到总结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大多数文献都是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建筑节能实施的过程,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提供了研究基础。因此,上述研究对中国建筑节能理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中国建筑节能理论研究现状

2.1研究进程

1982年原国家能源委员会委托原国家建委建工总局下达了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科研任务,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和空调调节研究所承担了JGJ26—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采暖住宅建筑能耗现状的调查、实测与计算分析》《我国民用建筑金属外窗的能耗现状及其节能措施的研究》和《墙体保温性能的改进研究》四项研究课题。这是我国(建设部)开始进行建筑节能工作的标志。但是,1997年中国政府才开始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自建筑节能实施以来,建筑节能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认知和概念引入阶段(2005年以前)由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等概念是舶来品,所以在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中,研究人员着重介绍可持续建筑或节能建筑的概念。对中国可持续建筑的定义、特点、技术原则进行了论述,并确定了中国可持续建筑的理论框架。Chen提出,由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在可持续性的原理和概念的认知上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供了实施建筑节能的有利机会,并根据中国实施可持续建筑的实践情况,指出中国的政策方案仍处在愿景阶段。

(2)深化阶段(2005—2009年)在这一阶段,由于政府政策的推动开展了大量的各项基础研究工作,为建筑节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建筑节能”的研究成果(如图1所示)。供热体制改革、能效标识项目、外墙保温等强制性标准和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背景。这一阶段的研究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从节能建筑实施的影响因素、节能建筑的经济评价,到节能建筑的实施运行管理、绿色建筑节能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图1各研究阶段数量

(3)总结反思阶段(2009年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建立起了一套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新建建筑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超额完成。理论上,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建筑节能实施几十年实践和理论的总结上,包括技术成熟度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节能运行管理研究综述等。周楠等对近几十年的建筑节能政策、能源价格、税收财政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指出这些节能政策对中国未来的节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祥飞等对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建筑节能的激励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建筑节能实施的阶段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识别了建筑节能机制的缺点,并对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实施建筑节能提出了建议。李百战等总结了中国交付低碳建造环境的障碍,并识别了研究的机会,文章提出研究活动应强调各参与方的合作,使中国不仅在技术层面而且要在知识前景领域在国际合作中居于领导地位。郭汉丁等阐述了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与发展理论研究成果,概述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在外部性、经济激励政策、合同能源管理等4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主体行为分析的既有建筑改造市场培育机制的研究方向。

2.2研究内容建筑节能的实施和推进依赖于政策法规、技术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

从历年来的研究内容上看也基本涵盖了这三方面的内容,但是技术在一定时期稳定的情况下,节能的实施和推广更多的是依赖于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的管理。

2.2.1基于政府行为的建筑节能政策的研究

政府在推进建筑节能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对整个建筑节能市场的运行起着监管作用,特别是在大型公共建筑中,政府的监督作用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能够推动建筑节能的运行。适当的经济激励政策是促使建筑节能市场外部性内部化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地弥补由外部性带来的市场部分失灵,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的主要措施。刘贵文通过对经济激励政策和强制节能政策比较分析,得出经济激励政策更具效能的结论。张丽等论述了经济激励政策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的推动作用,并借鉴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热力管网改造及围护结构和室内热能系统改造的激励建议。王洪波等以新建建筑为研究对象,从激励对象、激励目标、激励力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激励政策体系的方案设计。钟韵等提出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对于提高建筑节能是必要的,并通过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这一模型,根据不同的激励对象和节能效果进行激励,并以北方采暖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特别要以节能绩效为基础进行激励,以防止搭便车的现象。戴雪芝对中国能源政策、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经济激励政策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并依据此指标对经济激励政策效益进行了量化评价。为实现对经济激励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韩青苗等从建筑能源利用效用最大化、激励政策协调机制、公平性、效率和可接受性5个方面构建中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

2.2.2基于市场机制的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研究

建筑节能的推广和实施单纯依靠法律和行政的监管手段是不够的,要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建筑节能。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建筑节能以来,关于建筑节能的运行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外部性分析、信息非对称性分析、合同能源管理运行分析、风险分析以及建筑节能运行评价体系的分析。

(1)基于外部性和信息非对称性的运行制约机制分析目前业内学者基本达成共识,即建筑节能投资存在较强的外部性,这为政府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学者研究经济激励政策提出了要求。卢双全等分别通过对建筑节能的外部性分析,提出了消除建筑节能外部性的政策措施。金占勇等分析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对节能改造的影响,并提出了分阶段、针对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激励方案。在建筑节能改造中,政府和建筑业主存在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基于这个前提,韩青苗等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政府与既有建筑业主之间的利益博弈,确定了使委托人期望效用最大的合约参数,并总结了提高经济激励合约效果的关键因素。续振艳等则分析了节能改造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并通过对世界各国解决不对称问题的经验分析,得出通过信号传递、信号甄别、建立能效标识制度来解决此类问题。尽管王洪波等认为激励需求端的激励机制缺乏现实条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是通过对供给端即开发商的激励可以有效的推动建筑节能的实施。而占松林等则通过分析建筑节能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认为购房者的行为选择是建筑节能市场的源动力,并从消费引导的角度提出扩大建筑节能市场需求的对策,提出了加强宣传、建立能效标识等的建议。

(2)基于节能改造成本和收益的运行风险分析在建筑节能实施的初期进行的影响节能改造措施实施的原因调查中,认为初期投资太高的占到80%。由于节能各个利益相关方特别是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融资缺乏合理成本分担机制、金融市场支持机制以及市场失灵矫正机制,使得资金筹集十分困难[28]。针对以上问题,刘玉明等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建立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孙金颖等则从建筑节能金融服务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投融资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的5种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框架模式,为推动中国建筑节能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3)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建筑节能运行模式研究研究者们表明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通过建立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融资瓶颈的问题,而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市场的主要运作机制。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一方面,对建立建筑节能市场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分析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可行性及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

(4)基于评估体系的建筑节能运行评价的研究要科学的发展节能建筑,进行能效测评和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是必需的,它不仅能评价一个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或其“绿”的程度是多少,而且对节能建筑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学者们分别对不同的单体建筑和不同地区的建筑进行了能耗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能耗测评方法。秦佑国等针对我国建筑发展现状对绿色建筑评估的指标权重体系及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从而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杨红霞等从能量、经济、系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建筑节能的能量评价法、经济评价法和系统评价法。杨玉兰等在描述了评价中国住宅建筑节能指标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节能评价指标,其指标的建立为其他气候地区建立评价方法提供了思路。

3中国建筑节能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学者们在建筑节能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近代建筑范文第5篇

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看待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活动时,需要从理念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认知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开发,实际上就是从丰富茶馆资源内涵视角开展的开发活动。本文拟从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点和发展应用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的价值需求点,通过融入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进而探究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对于近现代茶馆建筑设施来说,由于其大多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很多近现代茶馆建筑通常在环境优美地区,而且其在建设过程中,也极其考究,无论是具体的建设状况,还是整个茶馆的视觉观赏效果,都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近现代茶馆建筑经营建设过程中,还有着旅游经济开发的产业优势。

1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点和发展应用状况分析

客观的说,随着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以及文化旅游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认知度都有了实质性提升。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创新与茶相关的旅游业内涵元素,事实上就极为必要。茶馆建筑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内涵,还是整个茶馆建筑的文化承载性,都实际上是当前人们所关注的内容。文化不仅是一种内涵,同时还是一种元素,在人们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人们的关注点更多是文化和旅游资源等一系列极具价值内涵的元素。而在人们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对整个文化资源的应用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资源嫁接和应用,而是要在充分融入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消费者自身理念,从而实现整个产业最大价值的发挥和诠释。文化创意产业是独立的文化机制。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具体内涵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因此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进行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包含的系统化、成熟的价值理念,所以如果能够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有效传承,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文化机制的有效传承。通过探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内涵,并将其中所具有的各项资源元素进行分析,其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能够为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有效帮助。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所包含的物质元素,不仅能够为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要素,同时为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融入相关资源要素,从而丰富整个旅游活动。不仅如此,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内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尤其是其中所具备的精神理念为文化创意产业传播奠定了相应基础和有效帮助。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创新,从而实现实质性创新与完善。

2当前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的价值需求点

近现代茶馆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建设过程中,发掘和探究多种文化要素,尤其是寻找部分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近现代茶馆建筑的复合价值和功能。当前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其消费理念更加成熟,除了文化娱乐消费,同时对健康养生有着重要期待。因此,在近现代茶馆建筑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将相关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近现代茶馆建筑经营元素,从而为近现代茶馆建筑开发利用与经营发展提供合适的基础。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多样消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消费趋势和方向。丰富构建全面的消费元素,确保消费者的参与度,从而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更能融入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因素。对于消费者来说,旅游消费活动不仅是一种全新生活理念,也是将人们的消费需要与现实元素应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价值内涵,无论是具体的旅游项目元素,还是人们的具体关注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多样消费理念应用过程中,其需要对旅游消费内容进行系统化创新与突破,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想要满足消费者的具体需要,通过对具体的消费元素进行系统化改造,进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当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具备了参与各项消费活动的具体基础。客观的看,在人们参与旅游活动过程中,生态绿色、文化娱乐消费也发展成为人们新的消费元素。而在这一过程中,茶馆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探究其内涵价值极为必要。想要充分有效满足人们的旅游活动需要,就必须创新茶叶开发元素,通过创新和改造完善旅游消费理念,从而实现整个旅游消费活动的最佳效果。当然,茶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内涵理念,其中不仅有着丰富的价值元素,同时还是一种文化传承机制,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就必须在创新完善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结合必要的文化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效果。

3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近现代茶馆建筑文化资源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系统化了解这一资源的具体内涵,并将这些资源内容融入到整个旅游活动开发活动中,必然能够实现旅游活动开发的最佳效果。但是客观的说,当前我国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在系统化开发过程中,面临极大困境。尤其是更多人对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的价值认知存在片面性,多数人对该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应用缺乏应有的价值认知。因此,可以说,不仅未能对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形成有效应用,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具体参与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加上人们对旅游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提升,优化利用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就极为必要。系统化看,当前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时,其对文化内涵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融入文化要素,提升文化理念,完善文化资源的应用性,就发展成为当前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应用的必然要求。对于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来说,其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而想要实现对这一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就需要对其中所具备的具体理念进行分析。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在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从建筑文化和茶文化这一基础内涵分析与理解入手。我国饮茶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具体的价值理念,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内容都极为丰富。而在人们饮茶活动不断成熟的今天,茶馆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要素日益凸显。而茶馆不仅是一种饮茶活动场所,同时更是承担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因此在对茶馆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活动时,必须注重创新其元素融入,通过理念的实质性丰富,从而提升整个近现代茶馆的最大价值。

4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对于整个近现代茶馆建筑建设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就需要认识到整个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系列资源,通过实质性融入和体系化开发,从而实现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经营的最佳效果。正是这些多元化功能的存在,从而为近现代茶馆建筑系统化开发提供了相应基础和保障。而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来切入这一活动,其能够提升茶馆建筑资源的价值内涵,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当然在知识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文化创意实际上就超出了传统的理念认知,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体内涵上的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将相关文化创意融入到近现代茶馆建筑建设改造过程中,其不仅能够有效丰富茶馆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实现其最佳影响力。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过程中,系统化完善的产业元素不仅关系到茶馆建筑资源的利用开发,同时还关系到其稳定性和持续性。而融入文化内涵,他更是提升整个茶馆建筑资源开发利用最大价值的客观表现。随着当前整个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开发机制不断成熟,无论是市场的具体需求度,还是市场的认知理念都极为成熟。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作为茶文化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融入时代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能够提升近现代茶馆建筑的综合价值,同时也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综合需要。在实施近现代茶馆建筑资源旅游开发利用活动时,想要实现最佳效果,不仅需要注重对基础资源进行应用,同时还要将具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系统化融入其中,通过提升其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从而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系统化开展奠定相关基础。对于近现代茶馆建筑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来说,融入文化属性,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极为必要。无论是具体的文化理念,还是相应价值理念都直接关系到近现代茶馆建筑的作用价值。当然,在对其进行文化活动开展时还要充分注重将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中,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化创意实际上就是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对其进行系统化开发时,必须注重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

5结语

从当前人们具体的消费需求和发展趋势看,丰富消费理念,创新消费要素,是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必然要求。结合当前消费活动的具体开展状况看,想要充分满足人们的客观消费需要,就需要在充分满足人们消费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化融入各项资源,从而实现消费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当然,对资源进行利用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融入具体文化创意的改造活动,通过系统化融入各项环境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开发应用效果。文化创意产业是增加附加值的产业开发活动,在人们对文化价值作用日益成熟的当今,将文化创意与茶馆建筑资源应用相结合,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吴生智.文旅融合视角下大英县盐卤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9-122.

[2]郑丽丽.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河南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4):101-104.

[3]张友平.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探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5):133-135.

[4]闾平贵.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动力机制及对策探析[J].管理工程师.,2015(17):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