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范文精选

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一)主城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市城区(包括县城)的学校建校时间都比较早,当初设计的规模已远远不能适应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据统计,目前老城区中小学占地面积仅达国家标准的70.9%,校舍面积仅达国家标准的52.4%,而且无法扩大校园面积,大班额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师资配置不平衡,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师资水平不高。目前,我市农村及边远地区师资严重短缺,年龄结构老化,整体水平不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编制紧缺是主要因素。加上农村学校的教师待遇无法得到兑现,骨干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加剧了教师紧缺。

(三)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近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无法得到保证,加之初中和小学自身发展的能力不强、造血功能不足,导致我市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关注的重心主要在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效益上,反映在目前的教育统计中,主要表现为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效率等方面的指标,缺少反映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等方面的内容。

(四)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由于近十年市场经济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分层带来的影响,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这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制度的变革,这种改革也必须根据现状的需要,有一定的过渡性,研究多从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入手。义务教育城乡差异表现在:第一,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城市普通小学所获得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远远高于农村小学所获得的生均教育经费;第二,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配置的城乡差距缩小较快,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配置的城乡偏差还是很大;第三,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配置的城乡差异: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配置的城乡偏差,是指政府对城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投入与对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的差异。这一指标最能反映城乡之间教育财力的配置差异问题。

二、淮北地区基础教育实证分析

(一)淮北地区基础教育情况

以淮北市为例,科学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大力推进主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实招倾力解决城区校际差距和城乡校际差距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不断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队伍均衡化、办学行为规范化、教育管理一体化、教育质量优质化,使人民群众真正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得到实惠,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加大投入促设施均衡。该市研究制定《淮北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加大对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快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步伐,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得以根本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达到省定标准,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了硬件设施均衡配置,全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整体优化升级。校干交流促管理均衡。淮北市加大校干队伍交流力度,在市直学校交流任职3名校干,交流挂职2名校长,区属学校7名校干到市直学校挂职锻炼。该市学校校长挂职交流后,优势互补,互相借鉴,有力促进了学校间资源有效利用、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对口处室无缝对接,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交流学校的发展带来新气象,受到社会和家长广泛赞誉。下一步,该市将进一步加大校干异校轮岗交流力度,打破学校间壁垒,为区域内学校间的均衡发展、科学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全市学校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思路、管理方式。教师交流促师资均衡。淮北市出台了《淮北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赴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实施办法》,市直18所学校和百善、五沟、渠沟、烈山、高岳五个试点镇(办)18所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市直学校共选派120余名城区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县、区教育局开展城区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发挥名校名师传、帮、带作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推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软件均衡发展。淮北市实行新招聘教师无校籍管理,2011年起,在起始年级进行一定比例的教师交流,开展名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双向互动交流,逐步均衡配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资源。

(二)淮北地区基础教育调查分析

淮北地区基础教育通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促进义务教育规范发展等四项措施的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标准化建设情况取得良好效果。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科学规划教育布局,集约教育资源,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加速提升我市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标准化建设方面,淮北市共规划义务教育阶段达标学校454所,学生数218756人。目前,淮北市中小学校达标182所,达标比例为40.8%。2012年规划达标学校117所,已经有3所学校基本达标,其余114所正在招标中。淮北市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已列入第一批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县区,全市已召开动员大会,市辖三区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分解任务、积极筹备、初步已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标。2012年市辖三区和市直项目学校标准化建设设备资金3630万元,其中,购置图书357.2万元、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1129.6万元、实验室成套设备421万元、教学实验仪器132万元、音体美器材552.5万元、学校扩容改造及附属设施建设838万元。2008年制定了《淮北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08-2020)》,构建了组织领导、布局调控、财政投入、社会帮扶、考核奖惩五个机制,进一步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全市中小学校由原来的779所调整为514所,提高办学整体效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同时,我市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不断改善全市办学条件。2012年我市远程教育工程累计投入2476万元,校安工程项目27个,总面积3924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4080万元,目前全部已经开始主体施工。实施“中小学校校长提升工程”,已完成500人的培训任务;选派7名薄弱学校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培训;从2011年开始,利用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成立的“教育干部远程培训中心”,共培训了2000余名中小学校长。2012年,全市新招聘205名新教师(不含濉溪县),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48人,为薄弱学校招聘教师112人,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18所市直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选派了52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72名优秀教师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加强了教学教改交流。制定集团化办学工作方案,成立二中梅苑教育集团,对三实小、惠黎路小学进行深化整合。同时,在新城区建设一所小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计划2012年8月开工建设,2013年秋季投入使用。通过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规范办学,促进义务教育规范发展。严格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和《淮北市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工作的意见》,严禁学校跨学区招生,严格控制班额,切实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同时,规范办学和从教行为。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了全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专项行动,实行规范办学行为月报制度和月通报制度,定期组织学校办学行为、教师从教行为大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行为,巩固规范办学行为工作成果。

三、淮北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建议

基础教育均衡体现社会公正的诉求,福利经济学以为个人的初始禀赋平等反映经济均衡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实证证明,教育分配的不公平将扩大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一)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效率、增进教育公平。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推进学制改革,建立与义务教育性质相适应的学校制度和学校结构。实行完全中学的初、高中脱钩,在制度上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矛盾。从政策导向上尽快取消和淡出目前依然存在的重点中小学和示范学校,以及中小学管理上的不同主管层次,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改革学校制度,调整学校结构。三是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考试制度是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因素,要以多种方式推进小学升初中及初中升高中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加大初中升高中考试改革力度,努力从学生生源上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学校间合理的教育竞争。实行公立中小学招生的名额分配制度,促进招生公平。逐渐给予少数有条件的民办中学在招生上更大的自主权,以满足社会需求,对公立学校应该推选更有公平性的招生办法。四是推进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实施教育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办学体制改革为核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促进投资主体、教育类型、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首先,应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这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的政策选择。不断增加国家对基础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实行教育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重要的政策导向。其次,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尤其要保证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为了缩小现有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必须对原来的政策导向进行调整,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再次,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指导思想。在公平、效率等重大的教育政策目标之中,教育政策应把公平作为基础性的政策价值目标,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发展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差距。最后,实现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通过现代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实现区域内优质资源共享和交流;在教师管理和使用上,政府还可以制定政策通过对口支援和教师支教交流,平衡校与校之间的教学力量,使骨干教师在最大的限度的发挥作用;在确定办学标准上,政府还可以对有些教育设施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教育共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师资水平、师资素质、师资优质配置和教师队伍建设,是这项工程的核心。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教育的差距还非常的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中人才的不断聚集和流动速度的加快,致使我国教师队伍出现了新一轮的流动潮。由于城区教育需求的猛增,教师需求增大,农村相对优秀的教师开始向城区、城镇调动、转移,给农村本就比较薄弱的教师队伍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农村学校变相的成为城区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师资队伍优质化的矛盾,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均衡的发展,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迫在眉睫。但是我国师资培养、培训的体制和机制还不能较好地适应优质教育发展的形势。由于经费投入少,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在软件建设上的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创新思想,树立新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管理新模式。从师资流动、学校管理、教学交流、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创设一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道路,整体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国家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去农村学校工作,来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基础教育;素质教

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作为美学之基础,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音乐文化的建设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由于世俗的偏见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豆芽学科”和“小三门”,因此往往不受重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教育的这个总目标相适应,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实施美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各科教学都有责任,作为美学基础的音乐学科当然也不例外。音乐教育有着很高的价值,如果能够发挥其价值功能就会是一笔不可估计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和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促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功能。

1审美价值

音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音乐对人的生理能产生明显的影响,“音乐疗法”就是一例;音乐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也是显著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平衡稳定与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所产生的上述独特的作用,源于音乐自身所蕴涵的美。众所周知,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是一种不需要依附外部因素的美,它独立存在于音符、乐律的艺术组合之中。当优美悦耳的音响以巧妙和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必会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收获美的愉悦。一首好的歌曲,能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抒发内心的情感,如果立意与情感之美对学生有深刻的感召力,就会使他们的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常言道:歌为心声好的歌曲动听、耐唱、曲调优美,能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这种优美的音乐如果长久地占据学生的心灵,那么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奇效。

2创造性发展价值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也是一个具有较高创造性发展价值的学科。它是人类的精神粮食,音乐的用途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频繁受到利用,比如说音乐治疗法和广告宣传的广泛应用。这都说明音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和极大地发展空间。音乐的创造性可从音乐的产生开始算起,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须伴随创造性的表现,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的不确定性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它学科更大的优势。我们提倡音乐不追求统一答案,音乐课不结束真理。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

3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教育的表现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上。记得80年代香港的较为出名的beyond乐队主唱黄家驹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只要有音乐,就不会有世界末日。”喜欢音乐得人是很少会寂寞的,即使在心情最失落的时候,有那么一两首贴切心声的乐曲或歌曲来抒发一下,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另外,会一两样乐器更好,在大家相聚一起的时候奏上两曲,一来拉动一下气氛,二来也可以表现一下自己,吸引其他人更注意自己,和自己交往。由此,音乐的确可以说对一个人自我认同与自我表现有着很高的价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音乐几乎就跟我们说话一样,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尤其是在我们与人交往的过程之中,对音乐巧妙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自己说话的语气与情感,增强与他人的情感交往。

4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人的智力来源于左右半脑的功能,左半脑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脑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音乐学习是一个长期听辨、视唱和视奏的过程。从单音到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人的视觉、听觉以及口、手、脚等器官都在同时启动,并依靠大脑的活动来调节。所以,有人称音乐训练是多器官同步发展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觉与知觉等心理活动得到了很好的配合与锻炼。这个特殊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音乐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尤其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也是培养、引导学生发展和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分析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音乐形象和乐理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音乐教育能促进智力的发育,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还逐渐形成了社会的共识。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普朗克擅长演奏钢琴、波尔曼有很高的欣赏能力、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和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早年都是钢琴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因此,音乐教育不但使学生增长知识、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同时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也增强了思维能力。

5促进全面发展、促进精神文明

音乐是美育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音乐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和谐自然的音乐是涵养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在西方教育史上,音乐一直是西方教育的主要内容,自柏拉图的“四科”到西欧中世纪的“七艺”,音乐始终没被冷落过,并且在优良的西方国家人文素质中也一直有着很大的功劳。总之,在基础教育中,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他有自己独特的育人优势,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以声动人,以情感人,以审美、创造性发展、表现和社会交往为其价值观,因为世界不能没有声音,人类不能没有音乐,所以音乐课程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以人为本教育的今天,重视基础给予重音乐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必要。

参考文献:

[1]马录文.浅谈音乐课程的价值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5A):56

基础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教育改革出现这样的局面,根源在什么地方?我想,根源在于这场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广大教师都热衷于应试教育并乐此不疲;同时,因为应试教育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学校和教师并成了名校和名师,并为此在教育上大发应试教育的横财。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没有人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没有人愿意再素质教育上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叶澜教授说:“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形态。我们都知道要落实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状态如果不走出来,生态恶化还要继续。”因此,教育改革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让改变中国的教育(具体见笔者刊发于2009年9期《现代教育论丛》的《论教师专业培训的自主性》一文,笔者做了详细的论述。)

叶澜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自己在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校长接触的时候,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有“被改革”的感觉,包括基层教育研究者;一说到改革,他们做肯定回答,然后就是你给我办法、给我一个模式,却不动脑筋去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典型的被改革行为和现象。教育改革一旦走入被改革的局面,就注定的改革将以失败而告终,或者流产。

广大教师“被改革”,这是问题的根源。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广大教师想做的事情,这仅仅是专家学者、教育主管部门的愿望。即使是政府倡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要想推行改革措施,就必须得进行广泛的宣传,让这样的改革思想深入教师群体、深入教师的骨髓,让教师认识到当前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方法。纵观历史,每一次政治上的改革,事先都要广泛的掀起一场思想革新启蒙运动,让这样的思想和思潮让人民大众接受并深入人心,否则,没有思想启蒙运动的改革注定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本次新课程改革,仅仅是教育主导部门强行推行的一种思想,并没有像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样开辟出专门的阵地来宣传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多少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的权威的书籍和文献,导致新课程仅仅仅以一种观念的形式出现,并没有深入人心。

叶澜说:“当主体变成被动体,改革怎么改,都没有办法。这种状况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改革者和领导长期以来重心太高,缺乏多元主体和多层次改革同步推进滚动向前的思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内在的积极性。”因此,目前教育改革就是要着力于改革这种教师被改革的被动状态,让教师从被改革走向主动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程理念被广大教师接受并真正在具体教学中实践起来,否则,就只能走入改革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改革走入目前的尴尬境地,并不仅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根源还在于政府没有给教育营造一个适合新课程改革和教学的氛围和条件。正是这些条件和氛围制约了广大教育工作的教改热情。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现行教育制度以分数论成败,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考试,而是采取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考试试题、考试指导思想和考试制度。因此,改革考试命题方式,命制符合素质教育的试题来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我想,这是目前教育改革应该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不是新教材老教法、新理念配套陈旧的考试试题。

其次,充分放权给校长和教师。叶澜说:“我认为重心的下降,将是管理重心的下降,真正把教育改革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和老师,是下一阶段基础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最重要保障。”现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政府以行政命令管得过死、管得过多,把一个个象牙塔似的学校全部衙门化,俨然办成了政府的一个行政机构,而校长则对上级唯令是从,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教育规律、不顾教师的感受。如果教育部改变这样的状态,教育改革想让学校真正的自由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一线教育,能够像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那样,敢于创建自己的教育模式的学校和校长并不多见,能够走出特色道路的更是凤毛麟角。

基础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础教育;教育发展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基础教育也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经济社会现状和趋势,科学制定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谋划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指针,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确立新的发展追求,构筑新的发展优势,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重视统筹兼顾,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重视统筹兼顾,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突出重点,同时,要兼顾“木桶理论”,防止出现“短板效应”,要在继续抓好义务教育这个重点的同时,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并处理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1.继续抓好义务教育

我国已经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取得了世人称道的历史性成绩。然而,义务教育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的普及基础还比较脆弱,巩固提高的压力仍然很大,有大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合格要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实现教育公平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尚未确立,省级政府统筹职责不落实,县级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流动日趋复杂,学校布局规划难度加大,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保障压力未减,城镇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而不少农村学校却门庭冷落。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继续把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在2010年全国所有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全国义务教育的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用城乡统一的办学标准和整体提升的建设标准,来衡量所有义务教育的学校,把义务教育的学校建设成最坚固、最适用的公共设施。

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还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全纳教育的理念,将残疾儿童青少年的教育规划好、实施好。对特殊教育要实行财政全覆盖,让特殊儿童成为最受呵护的群体。

2.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步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中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全国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人数由本世纪初的1201万增加到2500多万。但是,高中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偏低,不足高中实际经费的50%;高中生学业负担重,贫困生缺乏资助体系;示范性高中建设偏重硬件,示范功能发挥欠缺。面向未来,高中教育亟待科学发展。

第一,把普通高中教育放在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认真研究和科学规划,要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在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趋势加速,对不同地域的高中教育需求产生了影响。所以,未来若干年要科学预测高中的发展规模,加强特色,提升质量,讲究效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并顾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未来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地区,要积极实验新课程,创造新经验,寻求新提升。

第二,继续探索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改革和办学模式的创新,确定新时期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大政府对普通高中发展的支持。各地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加大财政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力度,对高中教育阶段坚持教育多元发展,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办学体制,调动各方面支持高中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只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群众教育需求的事情,都要鼓励探索、鼓励试验、鼓励创新。在发展公办高中的同时,让民办高中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发挥示范性高中在素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示范性高中要进行办学理念的示范,管理经验的引领,教师队伍的带动,教学设施的共享。示范性高中应是当地各个高中共有的资源。示范性高中要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要在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第四,鼓励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会有正常波动,不必人为划定固定的比例。在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加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要借鉴国外经验,鼓励高中教育办出特色。同时,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合作为主要模式,采取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3.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发展学前教育是新时期提升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和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学前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问题,应该更加开放,要研究新特点,寻求新突破。一方面,要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适当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提升对公办学前教育的资助标准;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调动多方积极性、多种形式办园,以多样性应对复杂性,创造性地推动学前教育工作。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普九”后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学前教育发展的新体制,加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规范和引导民办幼儿园发展。

城市要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和收费行为,鼓励积极开展早期教育、智力开发、超常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农村要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学前教育,研究制定基本的办园资格和准入要求。农村小学的学前班吸纳了农村一半以上的学前儿童,但不能搞成小学式的教育,要以游戏、歌舞、手工等为主,让孩子们健康、幸福地成长。长远来看,彻底改变学前教育薄弱状况要靠学前教育立法,以明确政府责任,理顺管理体制,解决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

二、重视教育公平,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公平是一个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主化逐渐扩大和深入的过程,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平衡和缓和社会矛盾,融洽各种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后,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特别是教育公平的愿望更加迫切。在不同的阶段,教育公平的问题和重心各不相同。当前,基础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公共事业,连接着千家万户,惠及亿万群众,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致力于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客观要求,是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改革成果的根本保障,是促进教育公平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应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很不均衡。为了快出人才,各地曾经集中有限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并吸纳大量的社会资源投向重点学校,偏重培养尖子生,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使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很不均衡,这种做法在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资源十分匮乏的时期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种发展模式应该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在义务教育实现普及之后,保障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保证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结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结合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其要点一是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分担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二是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明确责任主体,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尤其要统筹城乡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扶持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真正实现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

学校的大门是向每个人敞开的,教育不能只关注精英、面向少数,而应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尤其要把教育资源向基层和弱势群体倾斜,用教育公益性和公平性促进社会和谐。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习困难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全体学生学有所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采用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兼用其他有效方式,解决其就学问题,让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面向未来,在更加关注公平、更加关注民生的大环境下,必须更加重视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特别是区域内学校之间差别过大的问题。从全局来看,要坚持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把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作为推进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从局部来看,要把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工作重点。同时也要看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相对的、动态的,是一个螺旋上升和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义务教育学校不能削峰填谷,所有学校都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千篇一律,应当允许学校办出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只重硬件,应当突出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

自2005年以来,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如有的地方加大教育投入,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建设;有的地方将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化,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等,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三、重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各地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德育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对考试评价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教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体育艺术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更受重视。但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在教育实践中,功利主义价值观还比较盛行,还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和体制性障碍,使得素质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已经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仅靠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行,需要进行综合改革。但教育部门应该有所作为,也可以有所作为。基础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将素质教育要求写入了法律,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而上升为人民的普遍意愿和国家意志。今后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素质教育推进的力度,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寻求突破。超级秘书网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新阶段,要进一步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实施与管理制度,满足学业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与指导制度,激励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增强的教研制度,并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的要求。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兴趣,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对此,义务教育阶段要率先减负,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个体差异;不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不能靠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损害学生身体健康,违背科学发展观来谋求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应该强化基础教育公共物品的地位,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倾斜,同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学校合理化分布。

关键词:教育公平互助共同体阶层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2006年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通过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资金,取得更大的办学效益。同时通过城乡学校互助,拓宽当地农民的视野,转变落后观念,促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以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建设新农村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舒乐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也是资本,是广义资本的一部分,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资本积累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的积累,也包括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素质的改进主要通过教育进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我们在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和实施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时,可以将它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通过增加农村教育投资的途径解决受到世贸组织限制的农产品补贴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胆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如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保持更新的管理人员储备库,改变农村学校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学校之间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和学习各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每年互派管理人员到双方学校进行挂职锻炼,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发挥特色名校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将其优质资源向城乡、区域学校进行辐射。

同时转变办学观念,进行新课程改革,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分层次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教师的素质是教育之本,但是目前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政策鼓励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推进教师交流制度,派出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挂职,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传送给农村学校,开展课题示范,进行教学专题研讨,提升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滞后的教育理念,并充分利用教育网、远程教育等手段,达成教师备课、学生练习、音像资料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并且通过校际团队研课、教师上课、专家点评,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带头作用,城市优秀教师与农村学校青年教师结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应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吸收最新教育信息。而且应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放宽评聘职称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针对农村学校举办的优秀活动设立专项基金予以鼓励。

农村教师普遍缺乏,师生比例过小,教师很难改善教学质量,为此应加大师生比例,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再次,加强学生相互交流,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运用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多种手段扶困帮贫,每年帮扶一定数量的农村贫困学生。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内部制定结对互助计划,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通过学校间的互动机制,共同参与信息互递、教研观摩、师生活动。互助团体内部以科研为龙头,提升教育理念,成立师生结对互助,规范学校结对互助行为,确保互助行为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项基金奖励生活困难、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构建城乡一体化德育网络,让城乡学生都受到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树立其文化个性和特色。最后,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的结构调整。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资,能够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标准,又可集中农村可贵的优秀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推动学校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等诸多弊端。

参考文献

[1]王斌泰.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求是,2003(19)

[2]赵泽碧.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探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J].教育探索,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