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教研论文

教育教研论文范文精选

教育教研论文

教育教研论文范文第1篇

1.1研究生教育核心的偏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主要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改善社会大环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质量。时下的“考研热”已经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热流,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成为大学生考研的动力,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潮流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就走上考研这条道路。这种为了高收入的功利性的考研动机,研究生考试过程的应试化,以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缺陷,各种原因共同引起了研究生的质量下降,也使研究生在社会上的含金量降低。在“考研热”中所表现出来的只追求高学历而不追求学术水平提高的现象,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更注重学历,而非学习能力,学历是很多公司企业面试的第一道门槛。学生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为了拿文凭而考取研究生,这样功利性的目的,导致其学习过程也极其被动。因此,只有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才能使社会中人的观念改变,让大学生为了学术研究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而考研,并非盲目的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这样才能在校园中营造纯粹的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质量。

1.2扩招后导师及教学资源不足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是精英式的教育,与本科生的集体上课不同,研究生的课堂原本应该更趋向于研讨性的教学,课下有导师给出的参考书目清单,协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后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并且有能力公开。但是扩招之后学生人数迅速上升,而相应的教育资源却没有与学生数量呈正比例增加,由于有效资源的束缚,研究生的精英教育受到了挑战。首先,导师少研究生多的问题最为明显。传统的教育一个导师只带一个或者两个学生,并且导师的学术水平是有保证的,在扩招之后,为了适应学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导师的任职标准放低。此外,由于导师水平和声望等存在差异,使导师带领的学生人数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热门的学科或者有名气的导师学生人数众多,甚至有一位导师指导几十个研究生的情况,而相对冷门学科的导师却时常没有研究生报考其专业。其次,教室、实验室等资源也不够学生使用。学生人数增加后,研讨式的课堂又恢复成了本科的大课堂,教授无法和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授课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普通教育也必然会取代精英教育。一些对实验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实验空间和实验器材也限制所有学生的使用时间,研究生的教育就会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也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教研经费和课题数目虽有所增加,但远远不及学生规模的增长,这样平均到每个学生经费明显不足,稀少的经费和题目难以支撑所有研究生都能从事课题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下降也不难预料。

2对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建议

2.1重视学生科研水平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目的,本科生要求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而研究生主要任务在于研究,科研能力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将重心放在以下三点:首先是对于学科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要坚守诚信,坚忍不拔,爱国敬业等;其次,是具体的研究专业课题的能力培养,比如搜索和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及时关注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能力,论文的写作和实验操作技能等;最后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管理能力,包括在科研过程中与团队的协调合作、有效分配资源财务、与外界的交流沟通等能力。研究生的水平高低就体现在其科研水平上,是否能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是否能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等。因此,科研活动应该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统一的科研管理当中,尽量使学生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可以脱离导师,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而不完全依附于导师的课题和指导。

2.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及科研投入首先,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一定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并与当前的发展相结合起来,要正确预估导师队伍将来的发展可能性,并将其作为一个前提,根据这个前提条件来制定当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否则现在所构建的机制是无法经受时代检验的。主要措施如下:第一,在用人机制方面应该更加灵活,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专任导师和兼任导师相结合等方式都是吸收优秀导师的好方法;第二,在人才发展方面应有正确的思路,引导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方向要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放开传统的观念,以市场经济的观念来管理导师的队伍,努力适应开放式竞争,正确调整利益分配,争取吸收更多优秀的人才,并加强人才的凝聚力;第三,要避免导师队伍中近亲繁殖,建立完善的、具有吸引力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其次,国家和学校必须要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一是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资源以保证研究生有足够的教研室、实验室、实验器材等,改善研究生的教育环境,这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二是在教育教学上加大投入,如加强课程的建设,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邀请国内外优秀学者讲座,推荐学生出国交流等。还可以建立研究生的科研专项基金,解决研究生的课题经费问题,鼓励和促进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总结

教育教研论文范文第2篇

著名教育家闵维方指出[1],“所谓运行机制是指一定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他认为,在整个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如果一定机体所构成的各要素的调节功能和配置方式不同,那么该运行机制的运行过程和特点就会有所不同。由此可见,运行机制是保障一定机体有效运行并发挥其整体功能的内在驱动力,运行机制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督导与评价机制”、“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机制”等内容。

(一)外部运行机制

1.充分利用计划机制

公共服务的计划机制强调公共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完全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在这种机制下,大部分资源归政府所有,政府在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不受市场的影响。计划机制来源于“计划经济”,最早由列宁提出,1906年写的他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指出[2],“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在过去,计划经济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在计划机制的驱动下,产品的数量、种类、生产和销售完全由政府决定[3]。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实行计划机制,有利于解决市场机制带来的盲目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公益性和普惠性。但是,在计划机制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投资主要来自于政府,融资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竞争性必然导致政府的投入结果和效率低下,政府的财政负担较重,而且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研究着希望在学前公共服务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以弥补计划机制的不足。

2.合理利用市场机制

公共服务的市场机制强调公共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所引导,市场在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部分学者主张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私人和民间团体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目的是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局面,以促进公共服务的多样化,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型政府”,萨瓦斯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在公共服务中实行竞争机制,依靠市场的自由竞争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4]。诚然,将市场竞争机制应用于公共服务之中,有利于对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缓解政府财政负担。但是,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的本质属性,即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如果把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必然会带来学前教育的功利性,成为追逐金钱和利益的工具,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时,必要时政府必须进行以一定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二)内部运行机制

1.完善政府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中的工作机制

要发挥政府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统筹协调,既要体现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也要体现地方政府管理的多样化;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促使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中的各级政府担负起应有的职责。

2.改革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机制

要在注重整体投入的前提下,使经费投入有所侧重,中央和地方应建立专项基金,对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城镇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给予奖补,对农村低保儿童家庭接受学前教育给予资助。此外,也要对对公办民办的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的经费投入比例、投入绩效的监管与评估等进行创新。

3.改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入园机制

要建立起合理的办园成本分担机制,纠正幼儿园高收费、乱收费等现象,及时解决当前“入园难、入园贵”的社会现象;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入园政策与制度,消除学前教育供与求之间的矛盾,保障适龄儿童顺利入园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努力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4.建立民办与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机制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台民办与农村幼儿园用地、建设、财税、融资等优惠政策,将民办与农村幼儿园纳入微型企业扶持范围,保障民办与农村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表彰奖励、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为民办与农村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5.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

要建立起学前教育优秀资源共享机制,逐步使城乡学前教育、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实现城乡优质资源配置的均衡化;要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使资源配置有规划、有重点,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长效发展机制。

6.创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督导与评价机制

要加强对幼儿园的政策咨询、资质评估、人才服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指导,使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运作更加专业化;要建立社会监督、政府督导、第三方评价、家长委员会共同参与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评价体系,让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接受各方的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7.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机制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政府在政策上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不公平现象,从而在制度上导致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不均衡。要解决这种不均衡,需要建立制度保障机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各级政府要从区域合作的视角出发,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保证城市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稳步发展,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快速发展,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整体发展。

作者:王彦峰单位:浙江省嘉兴学院平湖校区教育系

第二篇:学前教育英语师资现状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范围及对象

本次调查抽取六盘水市开设英语课程的几所幼儿园,其中大部分为私立幼儿园,公立幼儿园大都未开设英语课程。

(二)调查方式及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调查问卷主要是在课题组成员讨论的基础上设计的,从教师的学历、专业、教学和科研等几方面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幼儿英语课程教学情况和幼儿英语师资队伍状况。

(三)调查表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由课题组成员到各幼儿教学机构发放问卷,问卷由各学校英语教师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但要求填写内容真实。调查的目的在于帮助英语教育工作者了解目前幼儿教育机构的英语师资队伍情况。共发问卷11份,有效问卷10份。基本能够反映六盘水市幼儿机构的英语师资概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开设英语课程的几所幼儿园共有英语教师6人。

(一)学历情况:所有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

(二)专业情况:其中有两人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4人英语专业毕业。

(三)教学情况:教师课时过多;大部分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四)科研情况:由于教师课时过多和科研意识不强,几乎无人顾及科研。

三、问题及建议

(一)幼儿英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学历问题。调查发现,幼儿师资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较少。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大都不愿去幼儿教育机构任教;另一方面,幼儿教育机构很多是私立的,没有相应的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等.

2.专业问题。调查表明,学前阶段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有很大差异,除了传统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以外,还有少数是其他专业如中文、地理等专业的毕业生。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虽有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但缺乏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在日常教学中,对幼儿学习英语的特点把握不准;学前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虽对幼儿学习特点有很好的了解,但在语言基本功方面还有欠缺,有待加强。

3.教学方面的问题。幼儿英语教学以语音为主,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不少幼儿英语教师的发音不够准确,这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从教学目标来源来看,大部分教师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很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以师生互动为主,大部分教师能够调动儿童的语言学习积极性,但很少有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开展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绝大部分教师都采用游戏法,这也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

4.科研方面的问题。由于大部分教师学历偏低,教学经验不足,课时过多,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参加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培训学习及进行相关研究,很多教师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英语教学研究,学校也没什么学术氛围;发表的少数论文或出版著作的质量也不是太高。

5.教学设备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开设英语课程的幼儿教学机构都是私人办学,教学设备投入不够。多媒体设备、语音室等基础教学设施不足。

6.师资培训方面的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幼儿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少数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偏短;培训内容也不太科学合理,没有针对性,不能与日常教学需要挂钩。

(二)相关建议

1.要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师资队伍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及社会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要加强幼儿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并制订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如引进教学经验丰富的较高学历的教师,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或是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学习,改善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缘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2.教师工作量的安排要恰当。如果教师每周课时量过多,势必会影响其教学质量,教师也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科研能力也就无法提高。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针对很多学校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学校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或者优惠政策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等,培养一批整体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较稳定的师资队伍。同时,也要努力培养英语学科带头人,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幼儿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必须遵循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因此,幼儿英语教师不仅要发音纯正,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系统地了解幼儿英语教学理论知识,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开展日常教学。

4.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幼儿英语教研活动是幼儿英语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有效方式。幼儿英语教师也要有科研意识。通过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查找文献等及时了解国内外幼儿英语教育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和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幼儿英语教学,幼儿教学机构应该鼓励并从经费上支持教师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达到教研相长。

5.加大基础教学设施建设。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英语教学改革,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出诸多优势,学校应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

6.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幼儿英语教师必须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规律,为不熟悉幼儿英语教学法和教学技能的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幼教专业知识的培训,这对他们进行幼儿英语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对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英语基础知识和幼儿英语教学法以及外语学习、教学理论方面的培训,以满足幼儿英语教学的需要。总之,学前教育机构英语教学应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英语教学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的语言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钱小丽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第三篇:学前教育的发展研究

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困境

(一)公共财政投入少,分配不均

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2%—1.3%之间,而世界各国对早期教育的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平均水平大约为3.8%。长期以来,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欠账太多,在2010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之前,国家对学前教育接近“零投入”,即使有投入也都倾向于公办幼儿园,占学前教育主体的民办幼儿园仍然非常缺乏国家各种形式的补助。公办园不足,民办幼儿园充斥着市场,市场供给和家长需求的不平等,这便使得民办幼儿园面向市场,以市场的竞争机制和经营方式运营,普遍以营利为目的,家长则成为学前教育的最大买单者。政府对学前教育所承担的责任逐渐仅限于对大约占幼儿园总数1/3的教育部门办园的投入与管理,占幼儿园总数70%以上的非公办幼儿园基本上得不到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

(二)公共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1.人力资源的质和量均严重不足。在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方面,我国幼儿教师严重不足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尽管在发达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地,拥有相对充足的幼儿教师资源,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幼儿教师资源非常匮乏,农村幼儿园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工资待遇低下,缺乏应有权益保障,难以吸引高质量人才安心从教,师资水平低,流失现象严重,导致专任教师缺口越来越大,造成很多省区生师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幼师结构不合理更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专任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方面。根据教育部2011年的教育统计数据,城区、镇区幼儿园专任教师的学历均以专科及以上学历为主(城区约占70.85%,镇区约占59.13%),尽管最近几年农村幼儿园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不断增加,但其主体学历仍以高中阶段及以下学历为主(约占57.39%),远远低于城镇水平。另外全国有约达67.57%的幼儿园专任教师未评职称,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在城乡结合区(约占82.21%)、镇乡结合区(约占71.36%)及乡村地区(约占76.19%)幼儿园专任教师未评职称现象更为严重,再加上其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少,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保障学前教育的质量。

2.物力资源远远不够充分。我国学前教育的受重视、发展程度一直相对较低,人们在为幼儿入园做选择时,更加看重幼儿园的“软件”,其次才会关注作为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基本保证的办园条件。2005—2010年,我国农村幼儿园与城镇幼儿园生均园舍建筑面积、生均活动室面积、生均户外活动面积、生均图书数量之间的差距分别由3.48平方米、1.21平方米、1.44平方米缩小到2.89平方米、1.05平方米、0.53平方米,二者生均图书数量差距从2.42册增加到2.7册。尽管我国城镇和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之间的差距有逐渐缓慢减小的趋势,但差距还很明显,农村地区办园“硬件”得不到满足,则无法提供幼儿良好的教育保育环境,这都非常不利于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通过立法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性质和地位

接受幼儿园教育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权利。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立法的有效实践经验,以及近些年我国北京、江苏、青岛、云南等省市,已先后制定实施了《学前教育条例》,都为我国全国性的学前教育立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目前,教育部已全面启动学前教育法起草工作并开展立法调研,学前教育逐渐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学前教育立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应加快进程,从立法上重点明确学前教育的公益性质和地位,保障幼儿的合法权益,并从各级政府责任、经费投入、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师资建设、监督机制等方面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科学健康发展。

(二)建立并完善以公共财政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投入机制

1.继续投入发展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作为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人们普遍认可其办园质量和规范程度,保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公办幼儿园的力量来实现。长期以来,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大多集中在公办幼儿园,未来应重点投入能够提供普惠性服务的幼儿园,各地应在政府统筹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尤其是提高在农村、欠发达地区的覆盖率,并不断完善办园条件,使学前教育对广大农村、城市低收入家庭、边远贫困地区及民族地区等弱势学前儿童的补偿功能得到正常发挥,以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2.提高对非公办幼儿园的投入比例。当前,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无法满足我国适龄幼儿入园需要,政府必须鼓励多样化的学前教育形式,并逐步将其纳入公共财政体制内。一方面要提供经费资助,对非公办幼儿园优质资源采取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的方式;在土地规划、税收征收、贷款等方面予以优惠;对合格的非公办幼儿园提供定额补助等等;另一方面要拓宽经费来源,确定科学合理的家长分担比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或捐资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协助均衡配置学前教育人力、物力资源,扶持建立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幼儿园,提高更多适龄幼儿的入园机会。

3.重点对弱势幼儿专项投入。基于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失衡、差距过大的现状,政府应从大局着手,合理调整城乡学前教育二元结构,确定重点支持地区和项目。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建立专项支持和转移支付制度,重点扶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县级政府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根据当地实际财政能力,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留守儿童入园。此外,可以启动中国式的“开端计划”,逐步加大学前教育资助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特殊困难儿童实施免费学前教育。

(三)不断优化幼儿教师队伍,均衡师资配置

一方面,针对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国家应严格限制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建立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扩充幼教师资队伍规模,在师范院校增设学前教育专业或者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幼儿园教师等,输出更多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制定职前和职后培训方案,针对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生等教职工建立业务培训、进修的长效机制,鼓励幼儿教师投入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优化师资队伍。以学前教育的性质来确定幼儿教师的身份,明确其应享有的权利,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条件,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以此吸引更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逐渐缓解学前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国家应尽快实现农村和城市幼儿教师对等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约农村教师的趋利性流动,可以打破以往单一的政府计划配置方式,实现幼儿教师配置方式的多元化,重新组合幼儿教师资源。从目前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来看,实现幼儿师资均衡配置的教师流动主要有弱势补偿和全员流动(制度性的园际间定期轮换执教)两种模式。前者涉及范围小,实效短;后者较为根本,见效快。我国可将二者结合,以定期轮换流动制度为主,齐头并进,促进幼儿师资均衡配置。

(四)科学管理,建立健全配套制度

政府在增强公共财政提供能力的同时,重在管理,必须完善财力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配套的审查、协调、督导、评估等机制。可以借鉴上海、广州、湖北、四川等省市确立的教育行政部门为归口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制度,健全学前教育管理机构,规范办园资格审查制度,统一协调各地教育、发展规划、民政、工商、交通等部门,合理管理各种形式办园行为,加强办园条件、教师素质、教育质量的动态监管和考核评价。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仅仅要在思想观念上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提出“政府主导”或是“明确政府责任”等等,更多的是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给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比如,在不断增拨的学前教育财政经费使用方面,建立健全经费使用问责制,明细在园所建设、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等各方面投入使用资金,追踪资金去向和资金支出效果,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在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方面,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督导和监管,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核定收费标准,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等等。综上所述,实现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应逐步建立并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制定学前教育立法进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使公办幼儿园占优势比例,多渠道筹措经费,大力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加强师资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不断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者:史鹏霜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第四篇:学前教育儿童培养研究

1学前教育中教育理念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1.1不注重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育中,有着许多与儿童动手实践相关的事实与故事。爱迪生的故事是广为人知的,爱迪生小时候被学校开除,原因是因为操作化学药品,而他的母亲则不一样,她对爱迪生的化学实验全力支持,成就了后来的发明之王。而中国传统教育中,总会对儿童课堂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随便动手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今的学前教育,就应该重视儿童的动手能力,给孩子自己实践操作的机会,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源泉。

1.2苛求儿童的各种行为

很多儿童的家长和教师都声称要塑造孩子规范的行为举止,因此,对儿童的一举一动都要加以控制,要求儿童跟成人一样有着优秀的自控能力,不允许儿童外出与同龄孩子玩耍等等。这些教育观念违背了儿童的天性,摧残了儿童的好奇心、好动性、爱玩性等。成功的教育应该能充分发挥儿童的天性,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心理的差异,保护并合理利用儿童的这些天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1.3学前儿童教育与生活偏离

传统的学前教育不注重教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性,教育与生活实践是严重脱轨的,把对儿童的教育只限制在书本知识小小的范围内,儿童接触不到大自然,接触不到生活。这样的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学前教育应该带领儿童接触大自然,帮助儿童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儿童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1.4过分强调儿童行为规范

中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因为儿童爱动的天性,不容易受管束,所以学前教育的起步就是教育儿童老实听话,养成孩子听父母,听老师话的习惯,并且教育儿童课堂上不能随便发出声音,不能随便乱动,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管理学生,却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创新的流程,如果儿童只有听话的能力,而不能自己发现问题,那就失去了创造的起点。

2学前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

2.1学前教育的自由与民主

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正确的教育方法。学前教育应该给儿童创造自由民主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能力。在自由民主的条件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儿童也不例外,在没有压力和束缚的环境中,才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激发。目前,国家大力宣扬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离不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培养有创造力的儿童,就是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前期准备,响应这国家的号召。培养创新能力,就要从儿童开始,从学前教育开始。必须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学前教育中重视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给儿童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2.2转变学前教育教学观念

在学前教育中,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给儿童独立自主的氛围,适时启发儿童的创造天性,为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做好准备。

2.2.1教育“六大解放”的贯彻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对学前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六大解放”就是要注重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空间以及时间,让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求儿童能进行自主的思考与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知识与思想灌输给儿童,填鸭式教育让儿童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会主动思考与创造,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而解放儿童头脑,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并能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养成儿童观察创造的能力。让儿童充分地接触大自然,在生活中注重观察,亲身体验生活,才能更好地认识问题,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吸引儿童动手创造的兴趣;解放儿童的嘴巴,强调的是培养儿童问问题的习惯。对于这个时间,儿童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好奇的天性,引导儿童多提问,只有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解放儿童的双手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求儿童能对问题与想法付出实践,自己动手去操作,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解放儿童的空间,就要给儿童创造力发挥的空间,给儿童更广阔的天地,让儿童融入到生活中,走进大自然,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只有给儿童创造力发挥的空间,才可以使儿童的手、脑、眼、嘴得到充分解放;解放时间顾名思义,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创造,而不是匆忙穿梭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完全没有时间去发现生活的问题与乐趣。

2.2.2学前教育注重启发儿童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给学生创造问题的环境,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带领儿童进行问题的解决,给学生创造挑战的环境,让学生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独立性,促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必要时候可以给儿童提供帮助,避免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巨大阻碍而失去信心。

教育教研论文范文第3篇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1重新修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调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比重

根据学校制定的“应用型、工程化”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重新修订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根据开设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各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实验能力,对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按不同学科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模块设置,根据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特点,大幅增加实验教学课时,过去我校生物化学共10个实验,30学时,调整后共16个实验48学时,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4:5.同时,完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遵循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进行,突出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将生物化学前沿动态及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2重新整合生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三大板块”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将实验内容划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大板块,课时比例3:1:1,构建一个既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逐步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2].(1)精选“验证性实验”内容,夯实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在验证性实验板快中,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熟悉掌握生化实验中的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验证性实验的开设主要为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了基础.(2)开设“综合性实验”,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在综合性验板块中,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综合实验的开设,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以“综合性”实验题目整合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自然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3].(3)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科研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应针对教学大纲科学、理性的设计实验,实验题目自拟,要有综合性并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性实验的题目要有趣味性,力求引导学生设计出一些有创意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应提出有悬念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4],学生应该充分突出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激发创造热情.学生学会如何查阅相关文献、选择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剂、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问题,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指导教师应该对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分析学生自定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仪器的正常供应;对实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对各组实验结果和过程进行考评.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实行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1)生物化学实验时间的开放,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受实验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条件影响,学生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去做事先就规定好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无法发挥学生实验创造力.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自由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我们对实验时间实行开放管理.采用预约制,实验室在时间上尽可能开放,学生通过预约随时都可以进入实验室.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互动,实验指导教师采取值班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上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做相关实验[5].(2)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的有限开放,根据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实验项目,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实验内容外,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供学生自由选择.这些开放性的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法,选用实验设备,配置实验试剂,实验前将方案和指导老师讨论,审核可行后,由学生自行完成.(3)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开放,采取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多室实验设备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打破各个科室的保护壁垒.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训.对实验室人事分配方案进行了调整,责、权、利明确,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采取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后,实验室的容量大幅度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最大程度上优化了实验室的现有资源[5].

4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备更新及管理

(1)规范和完善实验室制度建设[6],现行实验室制度是多年前制定的,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需要补充一些新规定和措施,用规范和完善的制度去规范实验室的操作和仪器使用.量化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责任,达到有效管理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制度的功能,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2)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备的建设,对一些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应该爱护、细心使用,对一些精密的大型实验仪器,应该建立“仪器管理档案”,建立和制定“使用登记证明”制度,填写使用登记证明.定期对实验室硬件设施进行调试和维护.(3)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更新实验室设施,扩大实验室硬件投资规模,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一些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性能好的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更新,扩大实验室硬件投资规模,确保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不断增加实验室的实验功能和科研的实力.另外,加强实验室软件投资和建设,包括科研和工作人员的培养制度、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培训方法和方式.(4)增加实验室建设的管理经费,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加实验室经费投入,促进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室建设管理经费,提高实验室材料的管理经费,加大学生培养经费,强化实验室培训功能经费,协调好培养教育经费.

5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手段改革

为保证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应充分重视学生对实验课成绩评定这一环节,需制定一套全面的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考核办法.在生化实验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加强实验课综合考核力度,建立一套能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考核体系.将生物化学实验成绩分为4部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各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技能竞赛成绩占10%.每次实验成绩细分为4部分:前期预习情况占20%,实验过程完成情况占30%,实验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占25%,实验结果与讨论情况占25%.通过这种方法,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促进学生认真做实验,规范书写实验报告,认真分析实验结果,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理论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有了可参照的执行标准,改变了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的成绩评定方式.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多元化

1传统生化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完善

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是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除了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外,我们还积极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验的教育效率.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实验教育效率.传统上的实验课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遵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依照实验步骤去做试验,这样学生很难达到训练科学思维和提高实验创新能力的目的.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等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己查阅数据,进行试验细节的论证和讨论,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培养动手操作和科学研究与思维能力,提高实验的教育效率.实验的学时是有限的,我们提倡广泛的实验后的公开讨论和辩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特别是建议学生把问题和解释写成报告的形式,教师必须给与认真地答复.

2新型生化试验教学手段的应用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国内外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站,下载学术论文,对传统生化试验方法、材料进行改进,做到试验方法、试验内容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做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利用国内外生物化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及论坛,如“生物资源网”、“生物谷”、“生物秀”、“生物通”、“生物实验网”“、中国生物化工网”以及各个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及时掌握生化实验领域中的最新新技术.(2)运用多媒体化实验教学,运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和虚拟仪器等多种电子媒体和技术设备,采用Powerpoint、flash、Quicktime等手段,制作一个生物化学实验的多媒体课件,并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实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理解容易记忆牢固、运用准确.在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到教学软件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7].在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一定要服从实验教学目的,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有效运用技术手段.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化实验教学手段,可以节省实验教学时间,降低实验教学的难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3)构建网上虚拟生化实验教学的新体系,虚拟实验教学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条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电脑屏幕上创造出模拟的仪器性能、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从而达到真实或接近真实实验的效果[8].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网上实验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推动各院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完成对于一些在现实的实验室里难以执行实验计划,如有高危险性的实验、涉及高精密仪器的实验、实验场地及实验材料缺乏等等的实验.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和掌握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虚拟实验室能够弥补现实实验室的不足,发挥现实实验室的作用;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可以与现实实验相辅相成.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随时上机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完成各种分析测试任务.在计算机上对虚拟实验达到熟练后再进入实验室进行真实操作就会轻车熟路,大大增加现实实验的操作熟练度和速度,因此虚拟和现实实验相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可以节约成本,降低损失.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等可以仿真出可视化的实验环境,引入多种多样先进、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降低误操作的危害与损耗.

教育教研论文范文第4篇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学术论坛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学术论坛,研究生可以博采众长,从中获取和充实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了解同行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能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从而为学术创新奠定必要基础。从心理学的动机理论看,当研究生看到自己的创新思想引起参会者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时,就有动机学习和创新,会使自己充满成就感,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增强科研创新动力,通过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还有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刻苦科研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能激发研究生学术热情,启发科学思维,在其读书报告基础上进行学术观点展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并逐渐凝练其研究领域成果。

(一)以“发现教法”为基础

开创学术论坛新模式发现法(也叫探索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探索法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学术论坛活动就是充分运用发现法这种教学法,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认真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搜集文献资料,形成学术观点。“发现”某一具体学科领域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我校通过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引导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发现法是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理论基础。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学风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我校教育学研究生加强学术坛活动建设。

1.高度重视

保障“有效开展”学术论坛“有效教学理论”要求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为了保障学术论坛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科学学院成立了“学术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每位同学的报告时间,做到了定时定人开展学术论坛活动。与此同时,每次论坛活动均要求报告同学邀请其导师在内的1-3名老师莅临指导,并针对同学拟定的报告题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2.形式多样

营造“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是师生群体在共同的研究实践中形成的,从心理学方面看,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的探索行为,可以从“刺激-反映”理论得到解释,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学术论坛的形式是初级论坛中级论坛和高级论坛相结合。初级论坛在导师和学科教研小组的研讨指导后发展为中级论坛,以高级论坛带动初级论坛。论坛结束后研究生根据导师的指导意见和专家的建议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整理成学术论文投稿发表。

3.勤抓落实

注重实践与创新“学用一体”以“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理念为指导,我院积极相应国家政策与实践基地合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与黄石市教科院合作成立了湖北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生工作站,长期开展合作教研活动。为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锻炼。从学期初开始酝酿并制定了学术论坛实施方案,以方案和制度为指导,认真落实,对所有同学的报告严格要求。所有报告同学均提前将报告主题上交,同时要求报告所用课件提前一周提交校内导师和工作站实践导师修改、审核。每次报告均要求报告学生导师参加,同学必须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帮助报告同学修改,同时锻炼学生思辨能力,拓展研究视野。一学期以来,通过一系列有力、可行的措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均得到较大的提升,所有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技巧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使研究生科研创新与社会教学实践得到有效衔接。

4.营造平台

力争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我院建立校内学术研讨制度。定期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能给研究生提供舞台和机会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让更多的专家和教师参与指导。学术论坛吹动学术交流之风,学术论坛创造了一种自由、富有时代气息的学术空间。做学术报告既帮助研究生凝练研究内容,也为研究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研究生能在学术论坛这一舞台上激情高昂,尽情的展示自我,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论坛也增进了教育学一级学科涉及的二级学科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而且启发了大家对社会、对人生、对学术的思考,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二)以“科研兴趣”为导向

自主创建“勤学善研”好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兴趣是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进行科研工作的动力。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活动有效开展需要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参与学术论坛的同学是本次成果展示的听众,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学习科研方法;另一方面,参与者也是拟评委,能为报告人指出缺陷,让报告人及时发现并改进不足之处,同时参与人也提高了学术观点的凝练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双方都达到良性互动。在学术论坛组织过程中,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帮助同学提高学术思维,了解学术前沿和动态,以学生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要求,以“学术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同学,构建了形式多样的论坛形式。论坛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单一同学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取研究课题,在有一定研究成果或思路之后,以自己讲解的形式引导所有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形式二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教育学基础课程为主线,确定一些研究课题,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调研和分析,最终各组分别汇报研究成果和得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互相提问、质疑和答疑,这一方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形式之三是由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或学术年会的同学讲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分享参加会议的感受和注意事项。通过这一论坛形式,促进了学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和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此外,本学期还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的形式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兴趣。邀请外校专家开展高级论坛15次,研究生工作站实践导师开展学术讲座29人次,邀请本校教学名师讲座开展中级论坛10人次。第一,成功邀请多位全国知名专家讲学。成功邀请到外校讲座的知名专家,如台湾辅仁大学林梅琴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李太平教授、“磁湖学者”郭冬生教授、中央教科所博士后于泽元教授等全国知名专家来为研究生做专题讲座。第二,定期邀请全校优秀教师做科研辅导。我院优秀教师长期为研究生做好科研做辅导,如教育科研经验丰富的邓李梅教授开展“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每年必出多篇省级优秀学位论文的优秀指导老师向光富做“实证论文写作”研究方法指导。第三,长期邀请研究生工作站优秀实践导师作报告。如成功邀请到黄石市第十四中学教学副校长冯世飙做“德雅载物,春风化雨”报告、副校长涂国民做“怀揣教育梦想,争做四有教师”报告,黄石市广场路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满红莲做“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报告,优秀教师汪细强做“发挥专业能力,让学有所用———课程研究开发为例”报告,黄石三中的高级教师肖燕鹏做“中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法”报告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同时,还创建了勤学善研的好氛围。

(三)以“学习积累”为主体

贯彻坚持“求真务实”全过程“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积极倡导研究生平时多读书、多学习专业理论,多积累知识。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学习做好学问,在积累中提高创新能力。功在平时贵积累,精心准备多展示。在学术论坛时间中,我院研究生在选定方向和研究课题后,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学术观点。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精心准备,多积累多参与学术论坛演讲比赛,力争出色地展示出自己的研究情况。如本学期13级教育学研究生开展的学术论坛有教师教育方向的田子荷同学做“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报告,学前教育方向的汤雅黎同学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教学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报告,田一君同学做“提高高中生英语作文水平的有效教学”研究报告,邵智博同学做“中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与反思”研究报告,李维华同学做“语言支架在英语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报告,刘海阁同学做“全纳教育视域下”培优辅差“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报告,夏炽同学做“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学术论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术论坛有利于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开展研究生论坛活动,可以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在发现中学习探索中进步,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学术意识。学术意识是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尤其是研一学生,即使是观摩研究生学术论坛也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学术意识的敏锐度。其次,跟踪研究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核心指标。在参加学术论坛活动中,查阅和搜集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可以丰富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同时进行学术交流,有助于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迸发创新思想。这些都能为科研写作打好基础。再次,博采众家之长,强化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术论坛,可以锻炼研究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勤奋刻苦、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另外,通过交流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

积极争取“优质高效”保质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离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校教育学研究生定期开展学术论坛活动,贯彻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研究生教育是我校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坚持走已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纳入我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日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系列学术论坛活动的开展,本年度教育学研究生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科研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进步。以13级参加学术论坛的41名教育学研究生目前科研成果为例,2014年度已发表的省级学术论文45篇,每人次年均发表量达1.09篇,比往年有很大提高。全体教育学研究生都非常积极地参加学术讲座。我们邀请到教育学海内外资深教授博导为教育学研究生做高级论坛讲座,加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热情,对研究生开展初级论坛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很多学生领略到专家学者的风范,意识到要以做学问为快乐,更加发奋潜心钻研。如13级王泓荔同学发表EI论文Applied-InformationTech-nologyinDesignofDiabeticRehabilitationMan-agementSystemBasedontheTechnologyofMobileInternet,夏炽同学发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研究”,刘路同学在《教学管理》发表“从三效维度谈有效教学评价”,汤雅黎同学发表“信息时代家园合作的偏差及其匡正策略”,孙逊同学在《教育科学论坛》发表“农村幼儿教师成就动机与继续进修意愿的关系研究”,龚书静同学在《教育与教学研究》发表“绘画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张欣宇同学发表“PSD: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马媛同学在《教育与教学研究》发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误区与有效性策略”等学术论文。人才培养是具有周期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改革,着眼于长远,使教育完全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服务。通过学术论坛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增进师生学术上的互动交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二、结语

教育教研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教育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文件中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要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高校大批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无疑会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凸显研究生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就必须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工作。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还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加强和改善研究生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一、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即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对社会做出极大贡献的创新性人才。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研究生创新教育理念从提高创新素质,塑造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出发,对教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做出了理性认识和判断,它提倡教育的个性化,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动力系统,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树立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意识,可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二、影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不利因素

2.1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有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认为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继续,自然而然的承袭了本科教育的一套理念,对研究生教育“统”得过死;有的认为研究生教育主要靠导师的“导”,学生应强调自学,实际工作中就“放”得很宽。结果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就出现了“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的尴尬局面。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思想、管理理念上没有清醒认识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及功能,以致于被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了手脚。

2.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都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知识的积累。目前大部分院校所采用的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够明晰,课程与论文之间的处理关系有待改进。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或其研究领域的需要形成完整的知识整体。如果能从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课题等因素出发,给予研究生在课程设计上的自由将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创新。

2.3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在教学形式上,大部分高校仍停留在采用“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状态,这种停留在单纯教授书本知识的方式缺少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因材施教,阻碍了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忽略了对研究生自我思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易使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缺少与其他教师学术间的交流,信息量的不足导致研究生创新知识积累不够,至研究生的论文内容枯燥乏味,创新不足。

2.4创新师资队伍相对落后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一支有创新精神的导师队伍。目前,我国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还没有真正形成竞争和淘汰机制,以致有些导师当了博士生导师后反而进入了科研低谷期,一些年轻学者成了研究生导师后,就离开了实验台,遥控学生做实验。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阻碍了导师的前进步伐,加速了导师知识的老化。研究生水平相对不高也是影响实际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研究生生源虽然很多,但是优秀生源往往只进入了少数几所高校,造成有些学校或某些专业往往报考研究生人数比招生人数还少,因此在研究生招生中选优比较困难,造成研究生入学起点不高,培养创新能力较难。

2.5奖惩管理机制缺乏

目前我国对研究生的奖励只是停留在数额不高的奖学金和几张奖励证书。在一些具有风险性的科研过程中,导师和学生有时还需自己想办法解决经费问题,而最终获得的科研成果与给与他们的物质奖励远远不能成正比。这种境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愿在具有挑战性科研事业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研究生的惩罚制度几乎没有。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依然和本科生一样是“严进宽出”,淘汰率很低。只要修满学分,写出毕业论文,就可以拿到文凭。而学生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究竟有多高,很难考核。

三、研究生创新教育实施举措

3.1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创新

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前提。首先需要转变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型的合格公民,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功能在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然后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真正的平等地位。只有在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敢质疑教师的权威,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后以传递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成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上来。我们要把研究生教育从学习场所转变向探索知识的场所,把重点转到培养探索与创新能力上来。

3.2教学方法、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

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新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生自学,老师启发引导为主,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教学中还应以人为本,重视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给学生个性化的自由空间,建立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交流,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加大研究生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更新研究生教学内容,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创新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着眼于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理论前沿,着眼于学科最新的技术、方法、工艺,跟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要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严格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方针优化课程体系。

3.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创新

首先完善导师的遴选,必须从实际出发,按需设岗。结合教师的实际能力,年龄等因素,尽量以量化的形式制定选拔标准。遴选过程中重视对导师思想道德,政治修养,学术风范等方面的考察。其次加强导师的培训与交流。学校需提供校内导师间的沟通的平台,特别是促进中青年导师向年资较长导师的学习;加强导师的继续教育,增加导师去校外、国外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邀请校外专家前来指导,帮助导师进行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最后需强化对导师的考评与监督考评应力求全面、科学、公正,并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对现任导师任职资格审核的最重要指标,这是保证导师队伍质量的动力之源。研究生论文的盲评工作和优秀论文评选是一种考核和提升我国指导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与水平的好方法,应结合对导师的人格特征、个人修养、学术风范等进行科学的评价考核。

3.4激励机制的创新

在努力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一种激励创新、崇尚创新的育人环境和氛围。首先学校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开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前沿性和创新性的项目课题申报,学校对优秀的作品及课题组予以立项、奖励并推动优秀项目的成果转化。其次对创新成果奖获得者优先评为特优研究生和免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可通过评选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根据刊物级别和质量给予物质奖励,对申请专利给予资金资助。最后组织“研究生创新课题”、“研究生创业计划大赛”等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在竞赛中开发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2]宋晨晖.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