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科技研究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精选

建筑科技研究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建筑节能系统优化

1前言

我们向自然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外墙

分析外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文献[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目前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6)热泵空调技术。将自然环境(太阳能、空气、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层中,土壤温度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冷热媒流经这些区域进行热交换后可直接用于空调系统。未来地下土壤的冷或热能的利用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这种能源普遍存在,既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要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7)区域供冷技术。这样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机组,考虑负荷参差系数而使装机容量减少,与分散式供冷相比,机房面积和管理人员都大幅减少,能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

比较以上几种空调技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采用自然通风时,如果建筑周围外环境质量较差,则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时可能导致热/冷流失,降低隔热效果;考虑制冷剂的价格的环境污染问题,VRV系统的容量不能很大;应用水环热泵的建筑必须有内外分区;蓄能空调只有在昼夜电价有较大差异时才有意义;VAV系统的自控很不好实现,国内罕有成功的实例;地源热泵地场温度分布的测定还不完善,以及布管技术与管材的选择问题,还有一年中从地下获取的和排放的热量应如何保持平衡等问题而水源热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须有环境水源才能实现。因此,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是利用这些空调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论是采用何种通风空调形式,都要注意自动化技术与暖通空调技术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建筑自动化即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再者,暖通空调设备的选型应分考虑各种节能及优化措施对设计负荷的影响,负荷计算不能再参照旧有围护结构的类型充和材料热工性能,否则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与实际冷热负荷存在不小的差异。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从而合理为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定装机容量,以节省初次投资和做到精确控制运行工况,节省运行费用。另外,照明负荷的大小、办公设备耗能指标及建筑内人员密度等都应采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参数值,而非仅仅依赖设计手册上的概算指标或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另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暖通空调系统配置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制冷供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设计的很小变更,也会意味着大数量级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术

2l世纪住宅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保护未来的生态和环境,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太阳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绿色能源,应优先选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则作为补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设计时可在地面、屋顶安装一些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恒温房;也可在护结构的空气层中填以高效热反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在阳光充足的寒冷地区,则可将护结构设计成蓄热材料;还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或其他装置将太阳能进行收集、贮存和转换。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与自然的人为隔离,同时也可节能能源。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可通过窗户集热板系统、空气集热板系统、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等来实现。参见文献[4]

2.4可再生技术

可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变废为宝,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领域,以应对未来建筑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少能源耗费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资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引入蓄水池中,适度净化后用于浇灌花园、清洗和卫生间冲水等。还可以利用蒸发效应冷却建筑外结构或建筑构成元素,与自然通风协同作用,清洁环保地达到保证室内空间热舒适的程度。

垃圾处理,减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类回收及无害化解体处理。如由废纸、废纸板可制成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废电池回收处理可回收大量金属等。在建造时会产生垃圾,应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数,选择使用高效、精良的产品及考虑材料维护更换周期,采用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对建材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废热综合利用、开发。

传统建材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将大量资源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态环境建材[8]。超级秘书网

在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15—20亿m3,开山采砂石约为11—14亿m3。废弃混凝土量约为60亿万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外,绝大多数作为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还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参见文献[6][7]目前.我国每年约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水泥工业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业废渣废料。参见文献[7]

3结论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总体来说,我们应首选优化设计,结合具体建筑尽可能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尽量适应环境的特点,依靠自然力来满足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被动的技术,但其在节能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审慎的态度对待新技术。从整体性,协调性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可持续性技术只是某些环节的某些属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时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设施及其施工反而会极大地抵消其积极的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我们应以建筑和暖通行业为基点,材料、自动化等行业为支持,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让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亚俊.暖通空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胡其高.工业建筑,2002,32(1):51~54

[3]蒋冬青,刘金彩.陕西建材,2000,7:27~28

[4]丹尼尔斯,宋晔皓.建筑学报,2000,12:15~19

[5]洪天真,江亿.暖通空调,1996,6:28~30

[6]沈宏波,肖建庄,胡春健.住宅科技,2003,3:33~35

[7]刘福田,岳云龙等.硅酸盐通报,2001,1:34~40

[8]吴清仁,何琼宇.建材发展导向,2003,1:46~49

[9]李道增,王朝晖.建筑学报,2000,12:4~8

[10]顾念祖,张子馨.江西能源,2000(3):8~10

[11]谭良才.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1,1:1~8

[12]朱唯,袁春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9(3):37~40

[13]张培红,周炳成等.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4):365~369

[14]汪其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1):124~129

[15]陈晓雯,万锦.新建筑,1999,2:9~10

[16]李大夏.新建筑,2003,1:6~8

[17]郭宝蓉.四川建筑,2000,20(4):26~27

[18]崔琰,陈颖.四川建筑,2003,23(2):23~24

[19]杨楚屏,谢浩.低温建筑技术,2003,2:8~9

[20]刘修坤.建筑论坛,2002,5:9~12

[21]叶耀先.建筑知识,1998,18(2):6~8

[22]沙凯逊,邓晓红.山东环境,2001,3:15~16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设计;可持续分析;生态

一、生态性“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

生态性“绿色建筑设计”内涵是在生态和谐环境共生的前提下,设计应把全寿命周期内的能源资源达到最低消耗,而使空间设计环境达到现代更高效、更健康、更现代的效果。生态性“绿色建筑设计”,使空间设计环境达到现代更高效、更健康、更现代的效果的同时,更注重我国环境生态的损害最小化、生态能源耗能最少化、突出全局的加重生态系统的建筑主体部分。

二、生态性“绿色建筑设计”现状

存在以下问题:

1、建筑辐射污染

2、建筑水环境污染

3、建筑光污染(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

4、建筑声污染

5、建筑空气污染

6、建筑环境污染

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关键之处:

(1)地质因素水文因素天气因素等自然因素的应用;

(2)地貌因素等;

(3)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4)采光因素;

(5)通风因素;

(6)热回收因素的应用;

(7)遮阳因素的应用;

(8)特殊效能能玻璃使用;

(9)太阳能因素的应用;

(10)资源使用的损耗最少;

(11)资源的重复利用;

(12)资源的循环利用;

(13)使用本地材料。

按运用频繁度逐次减弱:①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②采光因素;③通风因素;④太阳能因素的应用;⑤地貌因素等;⑥遮阳因素的应用;

三、生态性“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

1、生态性绿色建筑布局

生态性绿色建筑布局首要是耗能最小化的优化布局。在通常情况下,对应于外部表面积单元建筑面积小,建筑物的形状系数将有助于减少在加热和空调系统的负荷数。内部负荷较小且稳定生态性绿色建筑,其砥柱功能的是外部结构载荷。所以,应追究其外形设计的系数小体形。特殊限定下,能源消耗最优化是扩大建筑体系,在夏夜间,较大建筑系的绿色建筑的内部发热量影响更显著。

2、生态性绿色建筑围护结构

有保温性能生态性绿色建筑围护结构影响建筑物的能源利用规模。寒冷区域内,必要的和非常有效的绝缘材料的附加层的墙外。冬冷地区夏热地区的建筑围构,有必要冬季注重保温效果,还要注重对立的夏季注重隔热效果。

3、生态性绿色建筑之材料

利于人们健康的建材,应大量运用到设计之中。体现绿色建筑生态性。使用影响不大的无放射性材料,低活性有挥发少物质;采用功能好的不存在释放有毒物质如油漆源,胶水,地砖、地毯、保温,粘合剂材料。

4、生态性绿色建筑之太阳能运用

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太阳能和地热能产生的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热水,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来支持日常生活用电。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阔,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

5、生态性绿色建筑之水资源

对于小区的水系统要考虑水质和水量的问题,室外系统要设立将杂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杂排水循环利用系统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观用水要进行专门设计并将其纳人中水系统一并考虑。小区供水设施宜采用节能节水型,要强调淘汰耗水型室内水器具,推行节水型器具。在必要的地方,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饮水系统,以便提供优质直饮水。

6、生态性绿色建筑之智能化

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等于一体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将建筑物、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车库管理等设备或系统构成综合系统,以便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

7、生态性绿色建筑之废物处理运用

高科技方法合理处理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及综合资源使用。法制法规方面,政府在制定法规执法立法,注重综合整治,实施优化清洁生产生活方法、日常垃圾的收费法则等。

四、结语

结合笔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出,生态性“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完成理性设计的同时达到空间设计环境达到现代更高效、更健康、更现代的效果.和谐建筑与自然共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完美诠释。

参考文献

[1]李海虹.关于小区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生工作站

引言

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简称“建筑学专硕”)与建筑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简称“建筑学学硕”)是两种不同类别的建筑学专业研究生。虽然前者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国家重视、行业需要,已经成为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建筑学专硕与建筑学学硕的培养要求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导师的能力要求更看重设计能力或其他实践工作能力。由于建筑学专硕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其培养渠道愈发多元,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建筑学专硕培养的重要渠道。苏州柯利达装饰研究生工作站具有较好的培养条件,该工作站通过提供工程项目、科研项目与其他多形式的教育资源,探索建筑学专硕培养的新模式。

1建筑学专硕发展背景及现状

1.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概述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处于同一层次,但是两者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有所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即被纳入美国国家学位教育系统。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受美国的影响[1]。1991年起我国即开始了专业学位教育,当时主要针对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实施非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除了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少部分专业学位招收在职人员以外,其他专业学位均开始主要招收全日制培养的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2009年占比约10%,2012年占比超过1/3,2015年占比达1/2。自此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为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硕士成为大势所趋[2]。

1.2我国建筑学专硕的培养概况

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具体实践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3]。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是我国的专业学位类别之一,与学术型学位硕士共同成为建筑学学科学位体系的组成部分。2013~2015年,建筑学专硕的招生名额明显少于学术型硕士,报考情况也不理想,报考学术型硕士落榜后调剂为建筑学专硕的情况比较多。自2016年起,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各所具有建筑学专硕招生资格的高校大幅上调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比例。以东南大学为例,2016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的学术型硕士招收不到10人,而该方向专业学位硕士招收超过了40人。随着建筑学专硕逐步成为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其培养模式更为多元,引入了设计机构职业建筑师等社会上的培养力量,研究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用人单位对建筑学专硕的认可度普遍提高。

2建筑学专硕的培养模式

2.1产教融合的建筑学专硕培养模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按照此要求,产教融合是建筑学专硕培养的必然选择,而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建筑学专硕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即学校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途径。产教融合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提高建筑学专硕导师的专业水平。产教融合的具体做法包括在企业设立研究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也包括选择研究条件较好的企业申报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选派研究生和教师进入研究生工作站工作、学习。据统计,建筑学专硕等土建类专业硕士的研究生校外实习环节中,57%的研究生选择与学校有合作计划的企业,而这些研究生校外实习企业是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主要来源[4]。

2.2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建筑学专硕培养

2.2.1研究生工作站的概念。根据2019年的《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研究生工作站由设站单位与江苏省内高校联合申请设立、共同建设,高校选派教师和研究生进驻,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站单位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等,研究生工作站由设站单位与高校联合申报,并由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科技管理部门共同审批。研究生工作站由设站单位与高校共同负责运行与管理,选聘设站单位的专家对进站研究生进行培养,进站研究生通过参与设站单位的科研项目、技术攻关工作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2.2.2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规定,申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应为小型规模以上企业,且年研究开发经费50万元以上;(2)具有县(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有一批符合兼职导师条件的专家;(4)与联合申报高校有科研合作基础;(5)能为进站研究生提供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据近几年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厅公布的“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拟认定名单”显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绝大多数,明显多于事业单位等其他类型的机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企业与高校搭建了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既体现了企业对技术与人才的需求,又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拓宽新渠道的需求。2.2.3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建筑学专硕的培养计划一般在第一学年安排在校学习建筑设计理论及实践课程,第二学年安排设计实践与学位论文选题、开题,第三学年(或第二学年末开始)安排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根据上述安排,建筑学专硕在第二学年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站工作周期为6~12个月。设站企业安排技术骨干担任兼职导师,与高校进站牵头教师共同制定进站研究生的工作任务。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1)合作高校师生参与设站企业与合作高校共同承担的设计项目和研究课题;(2)研究生在企业兼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设站企业的科技项目;(3)研究生结合企业的设计项目和研究课题研究,形成设计、论文、专利、标准等成果。建筑学专硕进站期间,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与导师商量后选择合适的工作内容,在完成实践实习任务的基础上,为硕士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积累资料,做好知识储备。建筑学专硕进站工作期满后,应提交进站期间的工作成果,由企业和合作高校组织进行考核,作为研究生学业评价的依据。

3产教融合的苏州柯利达装饰研究生工作站

3.1申请设站的条件与基础

3.1.1苏州柯利达装饰的研究条件。苏州柯利达装饰研究生工作站由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科技大学联合申报。苏州柯利达装饰是国内幕墙和装饰的龙头企业,拥有甲级设计资质及施工一级资质。该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建有“江苏省(柯利达)节能幕墙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苏州市幕墙节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中心合作共建“装配化装修技术创新中心”。该企业承担多项省部级、市厅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丰硕,拥有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316项,获得包括鲁班奖、科技创新成果奖、全国建筑装饰奖在内的部级奖项144项,省级奖项达198项。3.1.2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基础。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州科技大学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几年,双方合作承担省部级和市厅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近10项。2020年进入了科研合作成果产出的新阶段,校企合作申报获得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重点项目1项,获批2个江苏省示范工程项目,合作研究申报专利2项。在教学合作方面,苏州柯利达装饰是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实践基地,每年接纳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每年安排1~2名设计师参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设计作业评图,有3名设计师被聘为苏州科技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另外,苏州科技大学还邀请柯利达装饰高级职称设计师参与学校的建筑学专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3.2进站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苏州柯利达装饰研究生工作站于2020年获批设站,一年来,苏州科技大学安排5名建筑学专硕进站工作,参与了多项装配式建筑与装配化装修的重点项目,研究生培养情况较好。3.2.1一体化设计能力的培养。装配式建筑与装配化装修的一体化设计是建筑标准化设计的有效途径。柯利达装饰与中海地产合作,在金华与绍兴选取两个地产项目实施装配化装修,研究生工作站安排2名研究生参与了建筑与装修的一体化设计。在金华项目中,装配化装修介入时建筑主体已经开始施工,户型与空间尺寸已经确定。由于装配化装修构造做法的特殊要求,出现建筑空间尺寸与装配化装修尺寸冲突的问题,导致装修方案多次调整。针对这一问题,在金华项目之后的绍兴项目中,建筑设计阶段装配化装修同步进行,建筑与装修实现了协同设计与一体化设计。参与中海项目的2名建筑学专硕深切体会到建筑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并参与了一体化设计的全过程,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能力得到了提升。3.2.2BIM应用能力的培养。柯利达装饰中标的扬州绿地健康城项目合同价3.74亿元,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体量的商业地产装配化装修项目。依托该项目,柯利达装饰投资200多万元进行BIM信息平台搭建,从设计、下单、生产、运输、建造施工等几个环节引入BIM,为进站研究生学习BIM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进站研究生中有1名选择BIM作为研究方向,全程参与柯利达BIM平台的开发应用工作,参与数据库的创建,研究算法,实现内装项目的各系统及部品部件的一键自动配置。通过进站工作,该研究生具备了较强的BIM应用能力,积累了数据资料,无论是对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还是对今后的就业都有积极的影响。3.2.3装配式建筑与装配化装修专业知识的学习。苏州柯利达装饰、苏州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申报获得江苏省《装配化装修施工质量检测验收规程》的编制任务,该规程是江苏省2020年度重点标准项目。2名进站的建筑学专硕参与了前期调研与规程初稿的编写工作。他们负责集成卫生间、集成厨房、材料部品及暖通设备工程等章节内容的整理。通过对各种相关标准规范的阅读梳理,研究生不仅掌握了上述章节内容的相关知识,还初步掌握了标准规范的编制要求与方法。参与验收规程编写的2名研究生在后续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时,由于对相关标准比较熟悉,对项目的理解比以往更加深刻,避免了很多技术性错误。3.2.4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同提高苏州柯利达装饰承担苏州新区17位困难儿童的“梦想小屋”建设项目,该项目具有公益性质。苏州柯利达研究生工作站的进站研究生成为该项目的主要成员,负责走访调研、改造方案设计、项目建造实施等工作。“梦想小屋”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参与该项目不仅使进站研究生在专业上得到了实践锻炼,还是对他们的一次责任感的培养。所有参与该项目的研究生不计酬劳、不辞辛劳,奉献了爱心,受到苏州高新区团委、柯利达装饰有限公司和困难儿童家庭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栾锦红,梁红蕾.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74-77.

[2]高静.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对比研究[J].科技广场,2013,(4):187-192.

[3]王功勋,祝明桥,曾超峰,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0-81.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生工作站

引言

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简称“建筑学专硕”)与建筑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简称“建筑学学硕”)是两种不同类别的建筑学专业研究生。虽然前者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国家重视、行业需要,已经成为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建筑学专硕与建筑学学硕的培养要求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导师的能力要求更看重设计能力或其他实践工作能力。由于建筑学专硕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其培养渠道愈发多元,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建筑学专硕培养的重要渠道。苏州柯利达装饰研究生工作站具有较好的培养条件,该工作站通过提供工程项目、科研项目与其他多形式的教育资源,探索建筑学专硕培养的新模式。

1建筑学专硕发展背景及现状

1.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概述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处于同一层次,但是两者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有所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即被纳入美国国家学位教育系统。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受美国的影响[1]。1991年起我国即开始了专业学位教育,当时主要针对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实施非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除了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少部分专业学位招收在职人员以外,其他专业学位均开始主要招收全日制培养的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2009年占比约10%,2012年占比超过1/3,2015年占比达1/2。自此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为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硕士成为大势所趋[2]。

1.2我国建筑学专硕的培养概况

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具体实践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3]。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是我国的专业学位类别之一,与学术型学位硕士共同成为建筑学学科学位体系的组成部分。2013~2015年,建筑学专硕的招生名额明显少于学术型硕士,报考情况也不理想,报考学术型硕士落榜后调剂为建筑学专硕的情况比较多。自2016年起,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各所具有建筑学专硕招生资格的高校大幅上调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比例。以东南大学为例,2016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的学术型硕士招收不到10人,而该方向专业学位硕士招收超过了40人。随着建筑学专硕逐步成为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其培养模式更为多元,引入了设计机构职业建筑师等社会上的培养力量,研究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用人单位对建筑学专硕的认可度普遍提高。

2建筑学专硕的培养模式

2.1产教融合的建筑学专硕培养模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按照此要求,产教融合是建筑学专硕培养的必然选择,而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建筑学专硕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即学校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途径。产教融合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提高建筑学专硕导师的专业水平。产教融合的具体做法包括在企业设立研究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也包括选择研究条件较好的企业申报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选派研究生和教师进入研究生工作站工作、学习。据统计,建筑学专硕等土建类专业硕士的研究生校外实习环节中,57%的研究生选择与学校有合作计划的企业,而这些研究生校外实习企业是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主要来源[4]。

2.2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建筑学专硕培养

2.2.1研究生工作站的概念。根据2019年的《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研究生工作站由设站单位与江苏省内高校联合申请设立、共同建设,高校选派教师和研究生进驻,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站单位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等,研究生工作站由设站单位与高校联合申报,并由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科技管理部门共同审批。研究生工作站由设站单位与高校共同负责运行与管理,选聘设站单位的专家对进站研究生进行培养,进站研究生通过参与设站单位的科研项目、技术攻关工作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2.2.2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规定,申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应为小型规模以上企业,且年研究开发经费50万元以上;(2)具有县(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有一批符合兼职导师条件的专家;(4)与联合申报高校有科研合作基础;(5)能为进站研究生提供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据近几年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厅公布的“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拟认定名单”显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绝大多数,明显多于事业单位等其他类型的机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企业与高校搭建了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既体现了企业对技术与人才的需求,又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拓宽新渠道的需求。2.2.3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建筑学专硕的培养计划一般在第一学年安排在校学习建筑设计理论及实践课程,第二学年安排设计实践与学位论文选题、开题,第三学年(或第二学年末开始)安排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根据上述安排,建筑学专硕在第二学年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站工作周期为6~12个月。设站企业安排技术骨干担任兼职导师,与高校进站牵头教师共同制定进站研究生的工作任务。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1)合作高校师生参与设站企业与合作高校共同承担的设计项目和研究课题;(2)研究生在企业兼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设站企业的科技项目;(3)研究生结合企业的设计项目和研究课题研究,形成设计、论文、专利、标准等成果。建筑学专硕进站期间,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与导师商量后选择合适的工作内容,在完成实践实习任务的基础上,为硕士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积累资料,做好知识储备。建筑学专硕进站工作期满后,应提交进站期间的工作成果,由企业和合作高校组织进行考核,作为研究生学业评价的依据。

3产教融合的苏州柯利达装饰研究生工作站

3.1申请设站的条件与基础

3.1.1苏州柯利达装饰的研究条件。苏州柯利达装饰研究生工作站由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科技大学联合申报。苏州柯利达装饰是国内幕墙和装饰的龙头企业,拥有甲级设计资质及施工一级资质。该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建有“江苏省(柯利达)节能幕墙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苏州市幕墙节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中心合作共建“装配化装修技术创新中心”。该企业承担多项省部级、市厅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丰硕,拥有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316项,获得包括鲁班奖、科技创新成果奖、全国建筑装饰奖在内的部级奖项144项,省级奖项达198项。3.1.2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基础。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州科技大学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几年,双方合作承担省部级和市厅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近10项。2020年进入了科研合作成果产出的新阶段,校企合作申报获得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重点项目1项,获批2个江苏省示范工程项目,合作研究申报专利2项。在教学合作方面,苏州柯利达装饰是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实践基地,每年接纳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每年安排1~2名设计师参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设计作业评图,有3名设计师被聘为苏州科技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另外,苏州科技大学还邀请柯利达装饰高级职称设计师参与学校的建筑学专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3.2进站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苏州柯利达装饰研究生工作站于2020年获批设站,一年来,苏州科技大学安排5名建筑学专硕进站工作,参与了多项装配式建筑与装配化装修的重点项目,研究生培养情况较好。3.2.1一体化设计能力的培养装配式建筑与装配化装修的一体化设计是建筑标准化设计的有效途径。柯利达装饰与中海地产合作,在金华与绍兴选取两个地产项目实施装配化装修,研究生工作站安排2名研究生参与了建筑与装修的一体化设计。在金华项目中,装配化装修介入时建筑主体已经开始施工,户型与空间尺寸已经确定。由于装配化装修构造做法的特殊要求,出现建筑空间尺寸与装配化装修尺寸冲突的问题,导致装修方案多次调整。针对这一问题,在金华项目之后的绍兴项目中,建筑设计阶段装配化装修同步进行,建筑与装修实现了协同设计与一体化设计。参与中海项目的2名建筑学专硕深切体会到建筑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并参与了一体化设计的全过程,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能力得到了提升。3.2.2BIM应用能力的培养。柯利达装饰中标的扬州绿地健康城项目合同价3.74亿元,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体量的商业地产装配化装修项目。依托该项目,柯利达装饰投资200多万元进行BIM信息平台搭建,从设计、下单、生产、运输、建造施工等几个环节引入BIM,为进站研究生学习BIM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进站研究生中有1名选择BIM作为研究方向,全程参与柯利达BIM平台的开发应用工作,参与数据库的创建,研究算法,实现内装项目的各系统及部品部件的一键自动配置。通过进站工作,该研究生具备了较强的BIM应用能力,积累了数据资料,无论是对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还是对今后的就业都有积极的影响。3.2.3装配式建筑与装配化装修专业知识的学习。苏州柯利达装饰、苏州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申报获得江苏省《装配化装修施工质量检测验收规程》的编制任务,该规程是江苏省2020年度重点标准项目。2名进站的建筑学专硕参与了前期调研与规程初稿的编写工作。他们负责集成卫生间、集成厨房、材料部品及暖通设备工程等章节内容的整理。通过对各种相关标准规范的阅读梳理,研究生不仅掌握了上述章节内容的相关知识,还初步掌握了标准规范的编制要求与方法。参与验收规程编写的2名研究生在后续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时,由于对相关标准比较熟悉,对项目的理解比以往更加深刻,避免了很多技术性错误。3.2.4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同提高。苏州柯利达装饰承担苏州新区17位困难儿童的“梦想小屋”建设项目,该项目具有公益性质。苏州柯利达研究生工作站的进站研究生成为该项目的主要成员,负责走访调研、改造方案设计、项目建造实施等工作。“梦想小屋”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参与该项目不仅使进站研究生在专业上得到了实践锻炼,还是对他们的一次责任感的培养。所有参与该项目的研究生不计酬劳、不辞辛劳,奉献了爱心,受到苏州高新区团委、柯利达装饰有限公司和困难儿童家庭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栾锦红,梁红蕾.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74-77.

[2]高静.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对比研究[J].科技广场,2013,(4):187-192.

[3]王功勋,祝明桥,曾超峰,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0-81.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电气;自动化;创新方法

居住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条件,属于时代文明的标志。当下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要求建筑物所具备的智能化功能。传统意义的建筑物,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快捷的生活方式有效推动了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现阶段的建筑电气自动化工程的设计和使用都存在部分不完美的地方,这就需要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创新。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新时期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创新方法。

一、建筑电气自动化功能及应用

通常情况下,建筑电气自动化具有控制、检测和数据共享等三项基本功能。首先是建筑电气自动化的控制功能,这种功能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相应机电设备的集中管控。而且各个控制器在应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可以实现控制器的自动调节,以此来保证建筑物相关机电设备能够全时段正常运行,同时还可以实现对机电设备的集中与分散控制。其次是建筑电气自动化的检测功能,建筑电气自动化设备具有非常优越的性能,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系统兼容性。在对设备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可以加入相应的检测功能,这也是新时期建筑电气的发展趋势。一般情况下,建筑电气自动化检测功能是用来记录设备的运行状态,以此为基础来控制现场的实时状态,以便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控制现场作出更加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最后就是建筑电气自动化的数据共享功能,新时期下科学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设备也实现了用户网络的接入,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同时这也是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一项极具创新的内容。[1]相关设备的使用和相应数据信息的记载,被实时的共享给用户和用户所需共享的人,因此可以有效的实现电气设备的远程维护与控制。在电气设备维护和使用的过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属于一项不可或缺的功能。在现实中,建筑电气自动化具有很多种应用,比如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建立供应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在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等,随处可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多简便且快捷的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建筑电气设备高效运转,可以为居民带来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也在朝着有效降低建筑运行成本的目标发展,降低建筑运行中所消耗的能源,使新时期下的建筑更具智能化,同时朝着更高管理和服务层次的方向提升。

二、新时期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创新方法

建筑电气自动化就是在无人或少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对产品的操作、控制和监视。随着机械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3]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电子发展水平,同时建筑自动化技术又是在发展建筑经济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实际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实现对劳动条件的改善,具有多种可靠功能。在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设计阶段,要详细研究自动化产品及其零部件技术条件,详细分析建筑自动化产品的技术参数,并仔细研讨所产生的技术参数,确保其产品具有良好的使用条件,正确的制定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其次,还要根据建筑形式来设计电气自动化产品结构和产品类型。根据相应的建筑功能来决定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同时还有运用价值工程的观念,确保在建筑电气自动化产品具有良好性能的条件下,按照最经济的方式来构建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在满足建筑电气自动化产品性能要求的条件下,选用最合理的构建原材料和元器件,要求在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降低其生产成本;同时还要对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全面的构思,以此来保证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中立性,使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和维护性,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使用费用和维修费用。[4]以这样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创新,不仅可以实现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而且还能有效节省整个建筑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科技水平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步被应用到建筑行业中,随着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优化,要想实现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与时俱进,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新时期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创新能够产生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云.电气工程中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研究[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7:1.

[2]吕晖.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探讨[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4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4:2.

[3]贾鲁民.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安装运用[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4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