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马铃薯 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28-0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马铃薯生产技术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马铃薯加工行业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在我国不管是马铃薯的生产还是加工都具有显著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将是未来我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重点开发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马铃薯发展现状以及创新的趋势

首先,马铃薯技术体系与技术创新。马铃薯产业是一个涉及到很多领域和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与很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衔接,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密切合作,共同进行。最近几年,在我国科学研究人员和农业科技人员共同的努力之下,在种子资源、新品种的培育和选择、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加工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次,加工技术与技术创新。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在我国市场中逐渐形成了马铃薯产业化开发的初步形态,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加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在这些地区,马铃薯的加工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粉皮加工、粉丝加工、酒精生产等向着薯片加工、薯条加工、雪花粉加工以及颗粒、膨化食品等方向转变。其中马铃薯点心、去皮薯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发展,扩大了马铃薯的用途,提高了各方的经济效益。

二、马铃薯需要的技术创新领域与发展方向

1.马铃薯可持续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高效抗逆性、超高产新品种筛选示范。在筛选过程中,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区域的适应性、耐密抗倒、抗旱、抗病等几个基础方面出发,分析影响提高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因素,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然后进行示范种植,最后对推广种植这些具有高产的优质品种;其次,马铃薯超高产技术理论与模式研究。研究超高产形成的作物群体产量的构成理论和群体光合作用与群落生态系统的关系,从多个方面对马铃薯超高产研究进行控制和调整;最后,马铃薯产高产技术组合模式与定向调控研究。在马铃薯主要产区尤其是南方地区,重点对马铃薯种植的密度、种植的数量以及水费管理和栽培技术等进行有效的组合研究,确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

2.马铃薯主要产区环境改善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农田地力测试与培肥模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对土壤肥力的不同需求,利用相应的技术得出马铃薯生产区域农田地力的整体情况,明确马铃薯生产中导致低产量的各种阻碍因素,研究提出相应的培肥技术模式,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其次,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农田环境保护和节水技术研究。对马铃薯主要产区存在的农药花费使用不当以及灌溉错误等主要问题,重点开展降低农田土壤农药残留技术、农田花费污染技术以及合理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马铃薯主要产区保护耕作与关键性技术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少耕、免耕以及土壤耕作技术研究。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主要针对不同种类的马铃薯对不同土壤的耕作方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出不同种植区域、不同耕作环境以及不同马铃薯种类的耕作方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种植区域内的生态效应以及水分和养分的供给效率;其次,不同保护性耕作效应评估以及技术标准研究。在种植过程中开展不同类型的耕作技术效果监测技术研究,建立合理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评价体系和评价的方法,建立合适的土壤、器具、种植方式等相关技术标准;最后,马铃薯主要产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体系建设。这个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了重点示范区域寒冬季节农田覆盖植物的效率以及高效的配套管理技术体系,同时还应该包括新型草薯间种带状种植模式优化以及配套高产技术体系等内容。

4.马铃薯主要产区防治重大病虫害方式技术研究

首先,病虫害的防治的共性技术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为病虫害生物控制技术,农田病虫害的防治和控制技术、化学农药的安全精确施工技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其次,马铃薯晚期病虫害研究,种植过程中晚疫病、换伏兵和病毒病的防治研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马铃薯主要病虫害为对象的组合式的无公害综合方式措施研究,并建立重大流行性病虫害防治规律、预测监督警报和综合防治等内容的研究;最后,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高毒高污染的化学农药,尽量要使用那些低污染、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提高农药使用的安全性。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我国的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正在不断的提升。我国要想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就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开拓创新,用新的思路和新的创新方式引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汲河.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2]杨抑,吴卫国,陈杰.马铃薯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0)

[3]赵萍,李春雷,张轶,巩慧玲. 马铃薯生产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J].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201(01)

[4]魏延安.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J]. 世界农业. 2010(03)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范文第2篇

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镇江市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的体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174家增至49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占比达42.5%。2014年,以高达50.76%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占比居全省第一,全市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结成“亲戚”,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成立了南京大学镇江高新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交大长三角研究院等21家产学研合作载体。“十二五”以来,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91.2亿元。镇江市与中科院产学研合作项目经济效益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目前,镇江市共成立高性能合金、航空材料和部件、电力电器、农业机械、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配套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近10家。

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和质量大幅提高

“十二五”期间,镇江市围绕六大新兴产业领域加速产业技术创新,其成果和质量大幅提高。全市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500项以上,获得上级科技拨款超过17亿元,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397项。截至2014年底,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49件。现有200多项航空航天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30多项发明专利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镇江船厂在特种工程船舶领域创造了“26项中国第一”,已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全回转船舶生产厂家。豪然喷射成形7055铝合金材料、江苏恒神碳纤维及其制品的综合性能和技术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载体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镇江市积极推进以专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全市共获批部级高新区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各1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部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和省级科技产业园12家;共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76家;拥有3个“国字号”质量检测平台;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9家;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14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以上院士工作站19家。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大力提升“十二五”期间,镇江市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企业上市若干政策的意见》、《镇江市科技贷款风险池基金管理操作细则》、《镇江市鼓励和促进科技保险发展的实施办法》、《镇江市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市有3家科技支行、3家科技小贷公司,“十二五”期间,3家科技小贷公司共提供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6.10.047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李麒麟宋艳红文章通过分析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归纳出镇江市产业技贷款328笔,金额达121944万元。全市38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创投资金规模达到56亿元;5家天使投资机构获得了省、市2800万元的天使投资风险补偿金支持;共有参保专利执行险企业325家,最终以501件投保专利、1912万元累计保障金额位居全国第一;获得省级上市培育计划专项扶持资金的企业研发项目共有13家,受科技金融支持的企业中有9家已在资本市场上市。产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镇江大力实施市“331计划”、“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截至2014年底,全市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118.5人年;比2010提高38.2人年;集聚国家“”81人,位列全省第四;入选省“创新团队”15个,总数列全省第四位;入选省“双创计划”243人,总数列全省第五位。获得资助的人才团队共申请发明专利1575项、获得授权的444项,形成新产品486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2个。“331计划”人才(团队)项目实施近三年来,全市共缴纳税金30.37亿元,形成13个“千万级”创业企业和11个“亿元级”创新类项目。2014年销售收入高达79.58亿元,带动就业18219人。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不足和问题“十二五”期间,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相对缺乏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其他地区相比,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相对缺乏,不足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81.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55%,低于的苏州2.7%,无锡的2.75%,南京的2.95%。创新人才方面,“”人才81人,低于苏州、无锡、南京等地;创业投资机构38家,低于苏州、无锡、南京等地。全市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均远远低于苏州、无锡、南京等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镇江市企业创新能力在进步,但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90家,数量低于苏南其他四个市(苏州2950家,常州986家,南京1329家,无锡1373家)。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8.5%。拥有较高知识产权意识的企业不多,无专利、无商标、无著作权的企业也不少;部分企业自主品牌意识仍不高,知名品牌较少,自主品牌增加值增长乏力。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虽镇江市科技改革步伐速度较快,但适应其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创新政策落实力度不够,2014年全市企业科技税收减免为8.72亿元,远远低于常州的23.04亿元。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尚未打通,导致科技成果实际成交量远远少于科技成果量;科研成果和专利也和企业市场需求脱节这一现象普遍存在。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建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使其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探索完善重大科技项目决策机制,鼓励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提升企业“话语权”。二是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鼓励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新型研发组织,双方联合承担国家科技专项、省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三是加快创新国际化步伐。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技术联盟,通过联合研发、委托研发等形式,共同参与研发核心技术。

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

一是培育创新领军企业。强化大型骨干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和购买知识产权集聚全球化资源。通过重大研发机构和研发载体布局建设,鼓励并支持领军企业发起或参与科技创新联盟国际化,大幅提升企业国际创新竞争力。二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一批拥有特色专有技术、具备国内外行业竞争优势的“小巨人”企业。充分发挥省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计划等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广科技创新券制度,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的对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化。在构建以企业主体化、院校支撑化、市场导向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之外,积极探索委托开发、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多种模式并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二是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整合作用。充分发挥高性能合金、航空材料和部件、电力电器、农业机械、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配套等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整合创新链上下游资源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技术标准研制,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建设一批产学研载体和基地。继续深化扩展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新建一批产学研创新载体;在江苏省镇江航空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的基础上,围绕航空配套、船舶与海工关键配套、智能电气等产业新建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定更加开放、更加均衡的引才政策,对接国家“”、省“双创计划”等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市“331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二是重视本土人才资源培养。树立“大人才”观,摒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思想,在本地人才的使用培养上也要参照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本地懂科技又懂市场的科技企业家的激励。加强本地人才的再培养,加快知识更新。三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改革人才资金资助方式,由无偿“补”改为“补”、“投”结合,实行资助资金审批与管理监督相分离的管理体制,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四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大股权激励力度,积极落实股权激励和成果转化奖励政策试点,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一是提升孵化器服务能力。推动一批孵化器快速成长为部级孵化器,鼓励孵化器持股孵化改革,鼓励孵化器发展“创投+孵化”模式。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以产业重大应用为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推进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三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建设。强化技术经纪人、科技镇长团、乡镇科技助理、企业科技专员队伍建设,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各县区、乡镇的多层级、网格化体系。强化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功能一是深入推进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金工作。放大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金的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二是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创新运作模式,以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的小微企业首次投资为重点,推动天使投资与科技创业、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三是推动上市融资。深入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 发展瓶颈 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其发展环境的变化尤为强烈,如何能够响应国家号召,让钢铁行业顺应时展,成为重要课题。自2003年以来,我国钢铁消费与产量同步上升,近几年达到最高点并呈缓慢下降态势,钢铁产业从获取微薄利润阶段已经转为整体亏损,目前行业整体处于严冬期。本文将以莱钢的衰落和寻求发展的改革路径为典型案例,着重讨论技术水平进步在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冶金行业首批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IS014001环境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国家认证企业,是莱芜市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但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进步遭遇瓶颈,仍旧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并没有顺利升级固有的产业结构,严重落后于世界钢铁市场。在钢铁行业整体产量过剩的形势下,莱钢钢材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销量持续下滑,导致企业连续亏损。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莱钢产品销路不畅的原因是传统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影响了莱钢的布局结构和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了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同业水平、劳动力成本过高等问题。技术创新的缺失还导致了莱钢资本运营效能未充分展现,不少具有技术研发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因缺乏培育没有上市,市场狭窄,直接制约了莱钢的发展。

莱钢若能在技术水平的进步上找到突破口,将对企业和当地经济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对企业自身来说,第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与劳动力成本,增强钢材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销售量,扭转亏损现状;第二,可以使产业链更加完善,形成自己在价格和技术标准上的竞争优势;第三,可以缓解管理层与职工的矛盾,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管理与发展。对于全市经济而言,技术水平进步带动了莱钢发展,从而带动莱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山东省整体经济发展而言,莱钢的技术进步可以对山东钢铁产业的技术进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山东省钢铁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市场中扩大产业优势。

一、莱钢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就国际市场而言,全球粗钢(钢铁行业可以向社会提供的最终钢材加工原料)产能在2015年较2001年翻了一番,世界钢协的数据也显示其已达到23亿吨/年。我国粗钢产能在世界粗钢市场中占优势,约为世界总产值的一半。但莱钢作为国内钢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粗钢产能近几年持续下降,2016年大幅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左右。这种情况暴露出莱钢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钢材加工精细水平不足、钢材加工产业链短。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将严重影响莱钢的粗钢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可能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提高钢材加工精细水平、延长产业链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加快技术创新,以技术水平作为硬实力,莱钢的粗钢产品才能得到市场的青睐,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对于提高钢铁生产质量的作用不可小觑。

其次,就国内钢铁市场而言,二十一世纪初,国内钢铁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进口与出口差值减少,钢材的表观消费量(指当年产量加上净进口量,钢材的表观消费量上升,钢材市场的需求量增加,反之降低)在钢铁总产量中的比值日益降低。而我国钢材表观消费量在2015年的首次降低,意味着我国钢材消费已经进入萎缩状态。市场缩小,下游需求力下降成为莱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了扩大国内市场,要想在钢铁行业整体进入严冬期时保证莱钢的市场占有率稳定或提升,就必须用技术武装自己的钢材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与劳动力成本,依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莱钢钢材质量在全国钢材产品中的竞争优势,努力扩大市场,赢得更多的需求。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对于莱钢开拓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具有积极意义。

另外,就莱钢本身发展来说,在国际与国内钢铁产业萎缩的压力下,钢铁价格大幅下降。以H型钢为例,自2012年起,其年平均价格整体下降,反映出市场需求量持续减少的现状。在市场行情不尽人意时,我们应当以钢铁质量为根本保证,通过技术与科技进步,使莱钢H型钢在市场中凸显竞争优势,从而在钢铁行业严冬期渡过难关。

同时,技术水平创新有助于解决管理层与职工之间的矛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定期对一线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对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员工与管理层的理解与信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莱钢与济钢重组过程中,工人转岗的科学调整,工人与对应科技水平工作的匹配,对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企业安全长期运行的作用尤为关键。

技术创新不仅对于莱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更关系着莱芜市的经济发展整体态势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的稳定。钢铁作为莱芜市的支柱产业,它的萎缩将直接影响数量庞大的基层工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另一方面,支柱产业的萎缩将严重影响当地政府的税收收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公平、医疗公平也将缺乏重要的经济支持,发展陷入僵局。这将形成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的恶性循环,影响社会治安和人民生活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大力推动技术与科技创新,努力保证莱钢在钢铁市场中的地位与活力,将对实现莱芜市经济不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定当地社会治安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就环境保护方面来说,为了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在钢铁产业等重工业领域推进技术与科技创新是必须要走的道路。过去,莱钢因只关注钢铁工业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20世纪90年代环境一度恶化、空气污染严重、河流长期污染。如今,随着技术进步,废气处理、废水处理等项目的引进,气体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浓度大幅降低。但不可否认的是,焦化厂所在区域范围内的空气污染状况依旧严重,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以及环保意识,用科技推动莱芜向蓝天白云城市大步前进。

二、推进技术创新的途径分析

首先,企业方面应当率先进行技术改革与创新,用实际行动让莱钢在技术进步中受益。第一,莱钢应该正确、客观分析现有的技术与生产水平,认真分析当前粗钢产品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选择性、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器械,以弥补自身缺陷,同时对自己已有的优势进行进一步完善,使粗钢产品加工工艺更精细化,以此来占领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第二,莱钢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发展钢材加工与配送服务,增长产业链,形成“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多项服务中争取更大利润。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莱钢应着重进行员工培训并努力吸纳创新型人才,组织职工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同时对于在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有独特创新思维的员工给予奖励,营造技术创新氛围,形成全员支持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国企市场化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与开放的环境,技术与科技进步的速度也会提升,莱钢也会在市场竞争中受益。

最后,政府方面应当提供支持与帮助。第一,政府需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技术进步的前提是思想的重视,政府在此时应当承担起思想宣传的工作,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使科技发展引领美好未来的理念深入人心。第二,政府应该出台有利于莱钢科技进步的政策。比如为了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加大财政对钢铁项目的投入,也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基金会,呼吁人们关注科技进步、支持莱钢的长远发展。第三,在税收方面,政府应给予钢铁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实行增值税,使企业购进新型装备时,更好地使用购买固定资产从而抵扣的政策;在企业所得税的收取上,购置节能节水、保护环境、生产安全等专业设备的企业投资额可以抵免所得税。税收上给予莱钢更多的优惠,以此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工作是保障联盟长效稳定发展的关键。联盟的创立是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联盟的核心任务是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在核心技术产生的基础上出现了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核心技术的保护和内部共享;二是权利的归属;三是利益的分配。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保持联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化是保持联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核心技术研发过程中及时申请专利或以技术秘密进行保护,进行全程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核心技术形成后确定其权利归属,采取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使利益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联盟长效稳定的发展。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发展研究是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行业的获利能力是衡量行业核心竞争的关键因素,核心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的产生不能直接提升行业的获利能力。在产生核心技术后,积极的将技术知识产权化,在取得多项知识产权后,积极的进行科学的知识产权战略设计,将知识产权的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逐步提高行业的获利能力,最终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成立了10余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成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几乎涵盖了黑龙江省所有优势支柱产业。联盟成立后围绕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签订了一批科研攻关项目,目前项目正在积极的研究实验中,部分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联盟初步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有利于联盟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尚未到位,宏观政策提倡多,具体政策支持少;二是联盟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大多只落在纸面,行为短期化、形式化,往往各方只是以获取资源为主,大多数企业的目的是为了从大学、科研院所获得技术解决方案,而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从企业拿到科研经费,没有真正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三是推进联盟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有效安排,往往造成本来就匮乏的技术创新要素分散、交叉、重复,难以集成并聚焦在产业持续创新链上,难以对黑龙江省优势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重大作用。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工作在黑龙江省尚处于起步阶段,联盟的知识产权工作也仅仅处于纸面协议阶段。调研过程中发现,在联盟成立的合作协议中大多都将知识产权的管理列为协议的一部分,对专利的权属、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划分,但在联盟常设机构中却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的人员和部门,没有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知识产权工作,联盟成立至今没有相关的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业务产生。

三、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联盟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构建为基础,以产业共性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生为重点,以发挥联盟的组织形式的优势为主线,以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形成和优势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目标,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明晰知识产权归属,以企业的创新需求为纽带,不断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不断提升优势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推进“八大经济区”建设和实施“十大工程”,为构建创新性省份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的联盟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权属明确,逐步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在生物医药、煤炭开采、石油石化、食品加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重要的行业技术标准,以联盟为组织单位承担一批重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以知识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为依托,使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持续稳定发展,形成稳定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为联盟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一批行业自主专利群(网)。培育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国的试点示范单位,使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知识产权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三)发展重点

1.健全联盟知识产权制度。根据联盟的实际明确联盟知识产权涵盖的范围,明确联盟共同出资、成员自筹经费、国家资助等资金来源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定知识产权保密制度,签订技术保密协议或条款。明确联盟知识产权共享和实施技术转移制度,制定严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联盟内部成员退出和新成员加入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国外成员的联盟应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审查制度。联盟涉及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众多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才能确保联盟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2.以知识产权引导技术研发和科研项目。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技术研发的全过程,提高科技研发的效率和效益。研发前注重专利检索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研发中进行全程的知识产权跟踪,确保研发阶段成果得到保护,研发成功后要积极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成果保护,注重知识产权转化和许可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3.利用联盟成员单位行业集中、研究领域相似的特点。集合联盟成员的优势,以联盟为依托,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采取灵活的方式吸纳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利检索人员,加强对重点关注领域专利的查阅和研究,定期行业关注领域专利研究报告,提高联盟成员单位的利用专利文献的意识,提升联盟成员单位利用专利文献的能力。

4.立足于企业群的创新需求,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技术瓶颈,制定技术开发的方向,充分查阅、研究专利文献,确定研究的国际突破点,明确核心专利和专利群的方向。在取得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后,积极将技术成果专利化,针对核心专利制定知识产权战略,从战略高度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的共享和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托,建立持续稳定的产业技术创新链,不断取得行业发展急需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专利群,使联盟成员单位更有效地利用专利战略占领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

5.充分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展开联盟成员单位的全面的合作。联盟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加强企业科研队伍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吸纳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高校、科研机构应利用企业的优势,加快自身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6.积极申请国家科技计戈Ⅱ项目。联盟应从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申请并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并根据自身的需求,积极向主管部门反应,争取立项。要严格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所有。联盟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依据联盟协议在项目申请书和任务书中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许可实施及利益分配,以及联盟解散或成员退出的知识产权处理方案。对于知识产权约定不明确的项目不予立项。如联盟及课题承担单位违反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约定,5年内不得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组织实施。联盟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有向国内其他单位有偿或无偿许可实施的义务。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向境外转让或许可独占实施的,须报科技部批准。

7.在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标准的制定,在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标准。在联盟内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8.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注重商业秘密和国防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外合作的知识产权审查和管理。联盟的核心技术尽量采取专利的形式进行保护,并针对核心专利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联盟知识产权巡查机制,加强成员单位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联盟联络员制度

针对每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指派专人负责与相关部门对联盟成员单位的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方面日常协调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创建联盟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快速通道,在遭遇知识产权纠纷时,要帮助和支持企业积极应对,为其提供及时可靠的技术、法律分析,并给予维权援助资金支持。政府应充分利用职能部门的优势,针对联盟开展知识产权的培训,尤其是联盟成员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定期组织联盟与省外相关联盟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交流。

(二)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根据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建设目标,积极进行引导和扶持,把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与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引导联盟的知识产权工作为我省的总体战略服务。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联盟的倾斜,对联盟提出的产业重大创新需求,可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并直接委托联盟组织实施,指导并监督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工作。引导和监督联盟根据具体积极的进行成果扩散,提高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大扶持力度

指导联盟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积极为联盟培训知识产权检索人员,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对全省优势支柱产业技术领域,如装备制造业、石油石化产业等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和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状况研究,及时知识产权预警信息。指导重点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外知识产权壁垒,化解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并对重点企业科研立项、技术攻关、产品开发、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进出口、专利侵权纠纷等起到参谋作用。

(四)积极协调联盟内部成员的关系

引导联盟成员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构建。积极协调联盟内部的知识产权纠纷,促进联盟知识产权共享和技术转移,监督联盟使行业共性技术向行业内部扩散.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范文第5篇

一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知识和技能

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教学内容,且有较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提出一些老师无法回答的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从自己解题中得到满足;学习上有不服输的精神,且有自己努力的目标;不太看重分数,却迷恋于自己的爱好;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对小制作特别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2.坚持性

把指定的任务作为主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在失败和困难面前从不气馁和退却,敢于发表意见并坚持己见,不怕别人嘲笑和讽刺,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3.反应性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综合和推理能力,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能做出积极的反应。

4.对挑战的反应

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敢于向不同意见挑战,不喜欢唯命是从。对教科书中的知识和老师的意见,总是批判地吸收,从中发现问题。

5.敏捷性

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能迅速做出反应,并得出结果。

6.口头表达

善于正确地应用众多词汇。虽不一定善于辞令,但只要是深思熟虑的问题,总能较为妥帖、深刻地表达。

7.深刻性

相对于同龄人而言,比较能透过现象看到实质;善于发现事物产生的深层影响;善于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

8.灵活性

能由此及彼地考虑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摆脱自己的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善于用他人长处补自己的短处。

9.独创性

喜欢独立思考,能举一反三,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具有发散和一题多解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不轻易请教老师,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善于思考。能够用新颖或异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喜欢标新立异。

10.想象力

在学习上善于大胆想象和提出假设,不断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结果,有良好的联想和直觉思维能力,喜欢幻想以至异想天开。

11.推理能力

能够把给定的概念推广到比较广泛的关系中去,能从整体的关系中去理解给定的材料。有特殊的方法寻求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控制排除各种变量。有初步的类比、联想、迁移能力。 转贴于 12.兴趣情绪

对各学科和活动都感兴趣,自信心强,情绪稳定,不患得患失,有幽默感。

二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培养创造性思维氛围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性人才的出现;不良的甚至恶劣的氛围,足以扼杀创造性人才。为此,学校必须做到两点:(1)要正确认识并正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必须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把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大凡具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无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要保护好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观察的原动力。要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

3.教会学生联想和善于想象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内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大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境条件,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4.教会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的活动,看谁想得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也可以对语文课上的结尾进行扩散性思维。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教学的艺术就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的艺术。”

5.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在科学的殿堂里,大凡能登上一席的,往往都是一些标新立异者。他们往往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

6.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