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网络论文

校园网络论文

校园网络论文

校园网络论文范文第1篇

1.1网络安全的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网络安全[2]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保护运行在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以及系统中的数据不被黑客更改、破坏或者泄露,从而保证了网络服务不中断,使得系统可靠安全地运行.上述网络安全的定义包含两方面内容: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其中物理安全是指在构建网络系统的时候,保证物理线路能够防雷、放火、防水、防盗等,能够保证物理线路连续的进行数据传输.而逻辑安全通常指的是传输在网络上数据的信息安全,即对网络上传输信息的保密性、可用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性的涵义也可以理解成是信息安全的一种引申,即网络安全是对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可用性和完整性提供相应的保护.概括的说,可以将网络安全定义为:为保证目前网络中运行的系统、信息数据、信道传输数据和信息内容的安全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保证网络中信息传输、交换以及处理的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完整性.

1.2网络安全基本特征

网络安全应具有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完整性等五个方面的特征.保密性:信息未经授权不泄露给任何用户,而且信息的特性也具有保密性,其它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无法利用其特征.可用性:用户经过授权后可按需使用,即授权用户当需要该信息时能否正常存取.网络环境下常见的可用性的攻击包括拒绝服务攻击、破坏网络或系统的正常运行等.可控性:对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及其内容具有控制能力.可审查性:当网络中出现安全问题时可提供相应的依据与手段,便于追踪攻击源.完整性:用户未经授权不能随意改变数据的特性,即信息在保存或者传输的过程中拥有不被修改、破坏或丢失的特性,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

2校园网建设概述及其安全威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校园网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之一,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方向,校园网已成为学校日常教学、办公、科研、管理、生活主要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政府加强了对学校的投资,由此也加强了学校对校园网的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成立,标志着教育网的形成.CERNET主干网络传输速率已达到2.5Gpbs,总容量达40Gpbs,它吸引超过1000所高校的鼎力加盟,覆盖全国超过200个城市.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已建成校园网,实现了校园网的整体覆盖,包括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等.校园网同时与Internet对接,实现了校园办公教学的信息化、自动化.如图1所示,为一个简单的校园网组网模型.随着CERNET的建设不断提高,校园网已经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同时担任着科研与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都缺乏对校园网建设的综合规划、缺乏相应的网络管理措施、以及对校园网络的认识不足,这些都极大阻碍了校园网的发展.因此合理地对校园网络升级,是目前学校校园网工程的首要目标之一[4].同时,校园网作为学校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互联网开放程度很高的今天,校园网往往最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威胁校园网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的安全威胁有以下几类.

2.1TCP/IP协议漏洞造成的威胁

现在互联网上使用最多的协议就是TCP/IP协议了,这几乎是所有校园网采用的网络传输协议.TCP/IP协议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它只考虑如何把信息互相传输,因此存在很大的安全威胁.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OSI七层协议能够很好的保证网络安全,但是由于TCP/IP协议的开放性和通用性几乎占用了整个市场,使得OSI七层协议无法推广.所以,目前网络黑客针对TCP/IP漏洞攻击有很多,例如:数据窃听、源地址欺骗、ARP欺骗等等.

(1)数据窃听(PacketSniff).TCP/IP协议从设计之初,就采取的是数据包明码传输,这种传输模式使得数据包很容易被窃听、修改和伪造.黑客可以利用一系列工具获取网络中正在传输的数据包,窃取用户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如用户账户和密码等信息.同时,黑客也能修改和伪造数据包,让用户误入钓鱼网站或者窃取网上银行信息,给用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特别是在校园网中,数据包流通比较集中,一旦获取了校园网服务器或管理员账号信息,将会给校园网络造成重大损失.

(2)源地址欺骗(SourceAddressSpoofing).在网络安全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安全问题就是源地址欺骗.这里的源地址,能够是IP地址,也能是MAC地址.但是MAC地址随着路由转发,信息会发生变化,而且在实际的网络系统中,也有一定的限制,改造欺骗难度比较大,所以一般的源地址欺骗是指IP地址伪造欺骗.攻击者通常伪造被攻击的主机IP地址,骗取防火墙信任,从而对校园网内部发起攻击.

(3)源路由选择欺骗(SourceRoutingSpoo-fing).在一个完整的IP数据包中,通常只包含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即路由器可以知道数据包从哪个主机发送出来,将要到达哪个主机.源路由是指数据包将会列出所要经过的路由,路由器将会根据这些指定的路由将数据包送达相应的主机,然后根据其反向路由进行应答,从而实现主机之间的通信.而源路由选择欺骗,则是攻击者通过伪造主机源路由,让数据包经过该主机必经路由,使受攻击主机出现错误判断,将某些被保护的数据提供给了攻击者.另一方面,由于路由器一般对接收到的路由信息是不经过检验的,这样就给攻击者提供便利,攻击者可以发送虚假数据包,改变某些重要数据包的传递路径,使得数据在传递到正常主机前,即可抓取分析,从而也达到攻击的目的.

(4)鉴别攻击(AuthenticationAttacks).由于TCP/IP协议还无法证明网络身份的真实有效性,因此黑客可以伪造他人合法身份入侵到网络系统或者获取密钥信息,从而达到攻击目的.

(5)ARP欺骗(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Spoofing).ARP即地址解析协议,作用是将网络中的IP地址转换成MAC物理地址的协议.因为在局域网中,尤其是在校园网中,使用最多的往往是MAC地址进行传输,而不是IP地址进行传输,所以ARP协议能够很快的让局域网中的两台主机进行通信.而黑客只需在局域网中进行网络监听,获取到一台主机A的节点信息(IP地址和MAC地址),就能伪造A的数据包,与B进行通信,获取有用信息.另一方面,黑客可以伪造一个不存在的MAC地址在局域网内传播,形成广播风暴,这样会造成网络不通,给局域网造成致命打击.

(6)DoS攻击(DenialofService).DoS攻击,即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的目的是让目标主机或网络无法提供正常服务.因为TCP协议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次连接,而任何一次握手失败,则会重新发送.攻击者正是利用这一个协议漏洞,采取不断建立连接,然后丢弃该连接数据包,使得服务器处于等待状态,如果攻击者一直持续连接和丢弃的过程,则服务器和网络所有的资源会被完全消耗,导致计算机或网络无法正常工作,从而达到攻击目的.

(7)DDoS攻击(DistributedDenialofServ-ice).DDoS攻击,即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它是指攻击者借助一系列工具或手段,联合多个计算机组成攻击平台,对一个或数个目标发动DoS攻击.最基本的DoS是利用合法的服务请求,占用攻击目标主机大量服务资源,使得正常用户无法访问.然而DoS服务需要占用大量带宽,单个计算机攻击肯定无法达到攻击者想要的目标.因此网络黑客会抓取网络“肉鸡”,集合大量网络带宽,组成庞大的攻击平台,可以在瞬间让被攻击目标处于瘫痪状态.

(8)TCP序列号欺骗和攻击(TCPSequenceNumberSpoofingandAttack).黑客利用一系列工具可以伪造TCP序列号,形成一个TCP封包,对网络中可信节点进行攻击.而且最重要的是,黑客可能利用伪造的TCP封包发动SYN攻击,让服务器无法完成三次握手,造成服务器开放大量等待端口,影响正常网络访问,严重时,可直接造成服务器死机,如果该服务器是WEB服务器或者DNS服务器,那么可能导致网站主页无法链接或者校园网内部用户无法访问外部网络.

(9)ICMP攻击(InternetControlMessageProtocolAttacks).ICMP协议是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它属于TCP/IP协议下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和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其中控制消息是指网络是否畅通、主机是否可连接、路由是否可用等一系列消息,它对数据传输有很重要的作用.而ICMP攻击是指利用操作系统ICMP的尺寸大小不得超过64KB这一规定,发动“PingofDeath”攻击,当主机ICMP数据包尺寸超过64KB时,主机会发生内存分配错误,导致TCP/IP堆栈崩溃,使得目标主机死机.虽然操作系统通过取消ICMP数据包大小限制来解决该漏洞,但是向目标主机发动持续、大规模的ICMP攻击,会消耗主机CPU、内存等资源,严重时也会导致目标主机瘫痪,无法提供正常服务.

2.2漏洞威胁

软件和操作系统是由程序员编写的,而在开发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问题,这些漏洞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将会对主机造成重大安全威胁.一旦该主机被攻破,同时也会给该主机处在的局域网中的其它机器造成威胁,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整个网络瘫痪.近几年来,无论是Windows操作系统,还是Linux操作系统,的补丁数目一直持续增加.特别是Windows操作系统,在校园网内拥有的用户众多,如果没能及时修复各种漏洞,势必会影响整个校园网安全.

2.3病毒、木马威胁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开源软件繁多,有些开源软件打着免费的旗号,暗留后门或者对操作系统植入木马,稍不注意,就会对整个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同时,网络上黑客也会主动攻击,种植木马,抓取网络肉鸡,作为自己攻击的跳板,对互联网上其它的计算机造成严重威胁.

2.4初级黑客攻击

校园网因为自身局限性,其网络管理水平无法与企业相比,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初级黑客的攻击,作为他们试手的目标.另外一方面,互联网出现的一系列黑客教程、黑客工具,这些教程和工具可以自由查阅和下载,加上很多黑客工具属于使用简单,这让许多初级黑客也能在一段时间内对网络造成严重的攻击.且根据心理学研究分析,很多普通攻击者往往有炫耀心理,即把校园网作为自己攻击的目标,以获取所谓的成功感,这让校园网增加更多的威胁.

3目前校园网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目前在校园网网络建设中主要存在的安全问题分为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和非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

3.1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

3.1.1校园网用户数量庞大

校园网内用户量众多且处在同一个局域网中,同时,校园网内服务器数量也是别的局域网不能比拟的.用户量加上数目可观、功能强大的服务器,这些条件也吸引着互联网上众多黑客的攻击,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3.1.2校园网用户安全意识低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校园网的用户大部分都安全意识不强,用户计算机整体水平偏低,有一部分校园网用户基本上不安装杀毒软件,也没能及时给系统打补丁,系统处于“裸奔”状态.这对于当今如此开放的互联网,将直接为黑客提供攻击目标.而且校园网用户极少学习相应的安全防范知识,在下载和使用软件时,基本上不考虑其风险性,这些都将会给黑客制造攻击机会,影响整个校园网安全[5].

3.1.3信息泄密

信息泄密是指将信息透漏给非授权用户,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计算机系统的保密性.目前,常见的信息泄密有:操作系统漏洞、流氓软件、网络监听、病毒、木马、业务流分析、网络钓鱼、电磁、物理入侵、射频截获、非法授权、计算机后门程序.

3.1.4拒绝服务攻击(DoS)

攻击者使用一切办法让被攻击计算机停止提供服务,让合法的信息或资源访问被拒绝或者严重推迟.常见的DoS攻击有:SYNFlood、IP欺骗、UDP洪水攻击、Ping洪流攻击等.

3.1.5完整性破坏

攻击者通过系统漏洞、病毒、木马、后门程序等方式破坏信息的完整性,使得信息乱码.

3.1.6网络滥用

由于授权的用户因操作或行为不当,导致网络滥用,从而导致网络安全威胁,例如非法外联、非法内联、设备滥用、业务滥用、移动风险等等.

3.2非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除去人为因素外,很大一部分安全威胁来自安全工具和操作系统自身的局限性.其具体特征为:每一种安全工具(如:杀毒软件)都有其自身的应用范围和环境,同时安全工具受到人为因素、系统漏洞、程序BUG的影响,这些因素反而给攻击者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对于操作系统而言,没有绝对安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微软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还是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都有存在后门或漏洞的可能.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操作系统,因此在搭建校园网时,要选择安全性尽可能高的操作系统,而且要随时提供校园网用户漏洞补丁下载,以及杀毒软件,保证用户系统安全性始终最高.由上所述,我们可以说网络安全问题绝大部分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现在,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来保护网络安全,打击相应的网络犯罪活动.但是校园网作为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如何防范这些网络犯罪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等着整个网络被攻击导致瘫痪后再想着去防范,而是要在攻击之前做好准备工作,让校园网在安全中运行.

4加强校园网网络安全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校园网网络安全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4.1应重视校园网网络的安全搭建

在校园网工程的建设中,网络系统的搭建是属于弱电工程,它的耐压值比较低.由此,在校园网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一定要首先考虑人以及网络中物理设备的防火、防电以及防雷等安全问题;考虑网络中布线系统与通信线路、照明线路、动力线路、空气对流管道以及暖气管道之间的距离;考虑网络中物理电路的接地安全;考虑建设合理的防雷系统,保证建筑物、计算机以及其它物理设备的防雷[6].

4.2应加强校园网网络的安全维护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说,网络安全主要是由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病毒监测系统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单独的一个组件是无法保证当前网络信息安全的.最早的网络安全技术是采用边界阈值控制法,即通过对网络边界的数据包进行监测,符合规定的数据包可通过,不符合规定的数据包就抛弃,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对网络的入侵和攻击,但是不能有效防止网络攻击.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网络安全基本技术有: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防火墙[7]指的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混合组成的设备,用于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隔离起来,建立一层安全保护屏障,它是一种隔离控制技术.常见的防火墙有包过滤技术、技术、状态监测技术等.相对于防火墙来说,防病毒技术将是从计算机网络内部进行防控,主要预防病毒程序、后门程序、网络监听等.目前采取比较多的防病毒手段是对系统进行监听,阻止不合规定进程.而且防病毒技术永远是滞后性的,即防病毒工具一直在病毒出现后才能组织.现在的防病毒技术和云平台技术结合,已经对病毒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相对前面两种技术来说,数据加密技术就比较灵活了.可以将用户的信息经过加密后,再在网络上传输,及时数据被黑客截获,没有有效的密钥,数据对黑客来说也只是一堆无效数据而已.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数据加密能够有效的保证了用户的隐私以及数据的安全[8].

4.3应建立科学的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计算机网络安全绝大部分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因此在校园网搭建过程中,关于对计算机系统管理员的培训及管理,是校园网网络安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个不合理的操作,很有可能让整个网络系统瘫痪,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管理规范,明确管理员责任和权利.同时,要记录管理员操作信息,当发现不合规定的记录时,可以及时分析,如果发现黑客入侵,则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杜绝黑客进一步入侵,必要时需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减少学校损失.另外一方面,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严格的管理模式,可以保证校园网的正常、安全运行.总而言之,网络安全涉及的领域很多,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只有合理的运用相关技术以及人员培训,才能尽最大可能的把安全威胁降到最低.

5结语

校园网络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的现状,对高校校园网络平台进行了功能设计。并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校园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

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集知识生产、传播、创新、应用于一体,知识是其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知识管理作为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管理模式,已成为提升高校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知识管理是指以系统的方法发现、选择、组织、摘取信息,并向需要知识的人传递有用的信息。它包括了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其基本内涵是创新、反应能力和效率。对于显性知识,高校可通过通常的信息管理手段进行搜集和整理,但对于隐性知识,高校就只能运用知识管理手段来获得和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对知识这一战略资源进行争夺和有效利用的一种手段,是实现显性、隐性知识共享而提供的一条途径,其目标是充分挖掘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同时通过知识运作创造价值,因此,应把对知识的管理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焦点,通过完善的知识管理来实现高校建设的系统化、协作化,提高自身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加速多门类学科体系边缘知识的开发、认识和研究进程,省研发的时间、人力和经费。知识管理的应用将会对中国高校的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将高校中的显性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存储与管理,它要求把信息、活动、人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在人际系统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信息基础建设是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也是构造知识交流网络的要求,因此必须建设一个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将其作为沟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桥梁,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而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手段。

1目前高校校园网平台建设的现状

1.1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1.2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丌,E—mail。BBS和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筹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1.3重硬件而轻软件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力度大。

1.4领导方向不明

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对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

2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校园网络平台的基本功能设计

2.1动态信息与管理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包括学校基本信息、新闻、产品等;信息类别的增加、修改、删除,可根据需要创建多级目录或类别;根据信息性质设定浏览用户类别;文字、图片信息、编辑、删除;附加文档(PDF,WORD,XLS,PPT等格式)的与删除;信息应州(浏览、授权浏览、下载)类别的确定;信息页面集成BBS系统,网站户可针对当前页信息发表评论和查看评论;集成搜索引擎系统。

2.2集成的文档管理

文档:在特定的文件版本前,用户可以制作多份草稿,而使朋者只能在信息门户上查找或是检阅已的文件。

文档审核:系统允许作者在文件时,自动将文件转给一个以上的人员进行检阅,审核者具有审核或拒绝文件的权限。如果有文件需要检阅,审核者便会收到电子邮件通知。

文档版本控制:系统将记录文件的历史,可帮助用户追踪文件的变更,并可为文档分配不同的版本号,以便以后的审阅和回复工作。文档协作:用户可以使用Office和HTML文档中的讨论特性实现内嵌式内容审阅,同时文件作者和浏览者也可以通过Web文件讨论沟通意见,而无需通过电子邮件讨论文件。

文档生存周期管理:用户可通过可选的审批路由特性创建私有的草稿,对其进行审阅和修订,然后再该文档,并对文档生命周期进行限定。

2.3信息搜索

搜索中心是知识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模块,它根据操作者的权限,对整个系统的所有文件资料进行集中搜索,用户可以在搜索中心找到系统中允许其搜索的全部信息。

个性化门户设计:提供每个不同的用户以个性化的用户人口,让每个用户都可以方便地看到跟自己有关的信息,如需审批的文件、已审批的文件等,将知识的沉淀和积累与员工的正常工作结合在一起。定制高校管理工作流程:系统允许客户依据自身需求及组织体系结构,设计适当的流程,并可通过流程进行文档跟踪与控制。系统提供的工作流引擎可容纳复杂的组织体系结构与角色定义,更可负荷大量的用户需求,让系统运行顺畅。

2.4师生互动和知识交流

师生互动和知识交流是知识管理系统为所有教师与学生提供的一个交流思想、发表意见、将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通道。它由一个在线调查、论坛信息反馈等系统组成,通过师生互动和知识交流可以收集一些非正式的知识,然后通过筛选,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凝聚成重要的共享知识,同时为决策和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3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校园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

3.1界面层

界面层整合各个独立的平台,优化系统内容,负责知识管理系统巾信息的输人和输出。它把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措施连接起来.并使员工创造、表达、使用、检索并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架构中的最高层。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唯一能与最终用户直接交互的层面。

3.2访问与身份验证层

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对合法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并负责下面几层的安全以及访问权限的控制。下面几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1)访问权限:对不同的用户应授予不同层次的数据访问权限,比如只读、可写、可编辑和可删除。

(2)防火墙:在内联网与互联网之间构建防火墙,并通过模拟攻击来测试防火墙的可靠性。

(3)备份:进行系统复制,建立缓冲区域。对信息进行复制的目的是为了在遇到灾难性的打击时能够迅速地恢复,重建数据。通过网络来进行备份非常划算,并且也非常安全。

3.3协同过滤与智能层

这一层构成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智能处理巾心。为知识元素(称为可付诸行动的信息单元)增加标志和元标志.智能可能是在各种各样的web应用巾最能产生人工智能的工具。

3.4应用层

应用层的工具使得信息能够集成,这些信息包括隐性的信息源和显性的知识源,有助于仓建和共享语境,以便于做出判断,例如:头脑风暴会议、问题求解、思想产生和战略计划会议。

3.5传输层

这一层至少包括以下这些组件来支持知识管理网络平台;贯穿整个组织的TCP/IP网络;I台总是在线的互联网服务器;1台POP3/SMTP或邮件服务器;可以支持远程通信、反问和连接的虚拟个人网络设置。

3.6中间件与集成层

集成层是将遗产数据和现有的新系统进行整合的一层。中间件层的功能是实现新旧数据格式之问的转换,一般通过web前台来实现的。

3.7存储库层

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最底层是存储层。这一层主要包括了运行数据库、讨论数据库、Web论坛的记录库、遗产数据、数字和数字化文档存储库以及对象存储库等一些孤立的分散分布的数据孤岛都存在于这一层中。在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中,越往上走,这些存储库都会和一些语境、隐性知识结合起来。

校园网络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创新能力;文化环境;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16—03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并且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并不断实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价值,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阐释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中,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大学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数字化文化、信息化文化和群体文化,它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个层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是指大学生和教师所使用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上网设备等具有实体性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例如,数字图书馆设备、电脑、手机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是大学生和教师在网络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总和,例如,网络语言、网络视频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主要是指大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网络规范、管理制度、行为制度等规范体系,例如,校园网站的管理制度、网络伦理道德等。

根据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网络把人类的活动从物理空间转移到虚拟的空间,通过技术使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交流、获取信息,人们的网络行为是虚拟的,人与人所建立的关系也是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即转变成一种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代码0或1来储存和传播。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包容的载体,它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一个聚集地。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网络中进行融合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各种文化“和而不同”。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在网络社会中,没有权威、没有中心、没有上下级关系,文化的空间向每个人开放,每个人都能取得传播和交流文化的权利,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人平等参与。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互动性。在传统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中,由于人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不同,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带来很大的障碍。基于平等基础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克服了这一缺陷,在网络空间里,交流的双方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人们通过数以万计的屏幕窗口进行交流、互动,实现了从人与机的互动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深入。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优秀的信息会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垃圾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校园网络文化过分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这使大学生过分追求独特、另类的价值观。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网络技术的绝对优势,进行文化思想的渗透,推行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这对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也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这既可以克服不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让大学生认识到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增强大学生抵御能力,同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又可以弘扬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各类健康向上的信息传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曾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国家就难以兴隆,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过程,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培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参加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创新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既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创新方法和创新经验,同时又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平等性等特征,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平等、自由地进行交流、创造,这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兴趣,使他们更喜欢参与高校网络文化的创新活动。总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既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又能增加大学生的创新经验,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信息时代到来,网络文化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当中,形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在丰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将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带人了高校校园文化中,例如,色情、暴力、迷信、反动等不良文化。这些不良文化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积极改造文化环境的过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使教育者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优秀的信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还可以抵制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给文化环境带来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创造出符合培养优秀大学生需要的文化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文化环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采取以课堂教学、开会谈话、理论学习为主要的载体,并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法,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这是典型的外塑式、改造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也忽视教育评价、反馈环节,不能获得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随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教师更加重视网络的作用,并将网络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双向反馈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经常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指导。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依据反馈信息较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所面临的思想困境,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随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将会创新出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载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思想模式。

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实现思路

1.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过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以确保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可以增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鼓舞大学生的斗志,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高校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以及校园BBS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保证大学生思想的正确性。同时,高校要凭借着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特色红色网站,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宣传力度,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高校也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监控,使大学生在指定的网域内使用,对各个网络链接进行审查,制止学生对非法、不良网站的访问,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此外,高校还要提高校园网络监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高校园网络监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政治理论课和专业技术的培训学习,使自己保持正确的思想觉悟。校园网络监管人员还要定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信息进行检查、筛选,始终保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优秀性,要经常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行为趋向,并及时地把信息反馈给各个院系,每个院系应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合理、规范上网。

2.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主动、主导、积极能动的性质”。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创造性和、自主性。大学生自身应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享用者,也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学校要为大学生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创造提供平台,学校可以设立网络文化创新基金支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造,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科技创新大赛”、“红色网页设计大赛”、“电脑动漫设计大赛”、“电脑艺术设计大赛”等,使大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不断地更新升级。同时,还要调动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自主性,即在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时候要使大学生树立以自我为主的主体意识。“这种自主性主要集中表现在自主认知、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以及自主完善等方面”。学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公共政治课地位,还要注重校园网站的建设,在校园网上设立“红色回忆”、“入党指南”等模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大学生应从自身发展出发,充分认知信息的价值,自主选择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文化,控制不良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将优秀的网络文化内化,促进自我完善。

3.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教育。“所谓网络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网络道德规范是指在建设、管理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则,这种道德规范则包括来自个人心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约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认知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可以增加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体系,并在其接触和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可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校园网络文化。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法律和传统的道德规范制定出完善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容不仅要包括道德层面,还要包括法律层面。各高校应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向大学生讲授网络道德规范以及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例如,各高校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向大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学校还可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月,各院系可以通过开晚会、座谈会、出板报等形式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同时,可以请公检法部门的领导给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座谈会,向大学生讲授网络犯罪的案例以及惩罚措施,增强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同。

总之,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推动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日益繁荣,并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要想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价值,扬长避短,就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网络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网络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它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教师学生都改变了观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也改变了体育课堂,使体育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

一、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4.3创建体育教师个人网站,适应学生发展、加强师生合作关系

校园网络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校园文化;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205-02

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种产物,已经渗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中,已经影响到人们的言行,甚至是思想。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体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随着人们的自发传播,更是走进了校园生活,已然成为现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网络语言有很多,但只有能够引起网民共鸣和让网民产生“”并用于情绪宣泄的网络语言才能脱颖而出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在迎合颠覆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的心理诉求中得以产生和盛行的[1]。

目前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非常广泛。从使用和传播主体来定义,杨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2]。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的主体,但忽视了网络流行语影响现实生活的客观事实;从表现形式来定义,高峰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自己创造,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和使用,并可以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各种符号、词汇、短语及句子等等[3]。这个定义虽然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但是,却对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主体认识不清,并不是所有网络流行语都是由网民自己创造。这些定义都只侧重于网络流行语的部分特征和性质,存在被定义项内涵和外延不一致的问题,导致人们不能更为准确地、客观地辨认出网络流行语。本文结合传播学对网络流行语做出如下定义: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进行社会信息交流所运用的,一段时间内广为流传的,且对非网民也能产生影响的词汇、句子、短语等语言符号。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流行语主要以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为载体,通过借助微博、论坛、微信等媒介和通信工具进行传播,因而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网络流行语内容简洁,内涵丰富,容易记忆,在现实生活中也方便转化为语言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词凭借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克服了地域上限制,并极大程度地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从虚拟走向现实,巧妙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综上,网络流行词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征。

2.传播内容新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词语不仅处于一种与物的关系之中,而且词语本身就‘是’那个保持物之为物并且与物之为物发生关系的东西;作为这样一个发生关系的东西,词语就是关系本身。”[4]网络流行语大多贴近时事,可以理解为是社会现象的缩影和社会关系的体现。而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鉴此,与之密切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也会随之改变。比如说:2013年的网络流行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与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会随着新现象的出现而不断更新。

3.网民自发传播

网络流行语由于来源于对一些社会现象或是社会事件映射和凝练,且语言简洁、明晰、精炼甚至是有趣,所以广为普通网民所接受,且想让更多的人知晓,分享其中寓意,因而促成其流行,此流行并不仅限于在网上传播,也走进了现实生活,进入了校园,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网络流行语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体现全体师生共同理念的统一的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等各方面的总和[5]。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大学生成为网络时代创造、传播网络文化的主力军,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个群体[6]。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中传播快、影响广、内容新、不乏趣味和调侃的“文化产品”,与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特征相符合,自然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并且逐渐地去接受它,认同它,甚至吸收它,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对于这些影响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和分析它,只有客观地认识他们,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一)积极方面

1.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增强学生政治觉悟

带有时政意味的网络流行语在校园内出现,客观上可以提高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并且大学生以国家主人公的身份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例如,国家领导人同志,网上大家热情地称呼他为“”,这个词来源于2014年9月9日上午,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教师代表座谈时,来自遵义的教师刘轶问道:“我叫您‘’可以吗?”得到了肯定地回答:“YES”。这条新闻在网上一,就得到了网民的认同,并在网络世界里广为流传。现在不仅网民这样称呼他,甚至一些官方媒体都会这么称呼他,这让学生们觉得更亲近,拉近了学生与政治的距离,使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更加浓厚。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政治倡导不仅使学生充满了“实干”精神,也对“中国梦”的实现坚定了信心。这些都说明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在校园中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

2.融入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现实

校园就是一座象牙塔,网络流行词在校园内的传播,使学生对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避免了与社会脱节,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随着2014年“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你家里人知道吗?”“且行且珍惜”“有钱就是任性”等网络流行词的出现,并在校园里也被学生们所津津乐道,作为议论的焦点,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高度关注,愿意融入社会生活的积极心态。

(二)消极方面

1.导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畸形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且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期,判断和辨别新事物还缺少客观性和辩证思维。“有钱就是任性”“宁愿在宝马车上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这些网络流行词所透露出来的焦虑、烦躁的消极情绪,拜金、暴力的错误观念,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学生产生错误和畸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2.“不良语言”腐蚀校园文化

一些不文明的、充满负面情绪的网络流行语在校园内的广泛传播,使得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遭到破坏。由于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甄别能力较差,不能客观全面地认知这些网络流行语,导致不加辨别地吸收,使学生下意识地被这词语里面所蕴含的负面能量所同化,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不当行为。同时,因为它的简洁性、蕴含情绪的隐蔽性、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它在校园里广为使用,不少学生更是将这些词语作为情感宣泄的方式,使整个校园都充满了浮躁的文化氛围。

三、正确运用网络流行语建设校园文化

无论是喜不喜欢或是愿不愿意,网络流行语已经渗入我们的校园生活,并对校园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然而,采用“堵”的方式对待网络流行语,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吻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期待,也不能满足其文化需求。我们建议采用“疏”、“引”、“限”这些方法对待网络流行语,在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的同时,运用好它,让它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疏”――树立客观的认知态度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背景繁杂,有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公众的利益诉求,有的网络流行语则是表达了个人的价值追求,还有些网络流行语只是单纯的情绪宣泄。帮学生分析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背景及价值诉求,使学生树立一种客观的认知态度,掌握好对网络流行语的甄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网络流行语中蕴含的“正能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引”――引入积极的语言“正能量”

对于“入侵”校园文化的网络流行语不能只是被动应战,要掌握主动权,主动吸收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通过借助校园广播、校园论坛、校园文艺晚会等平台,对这部分网络流行语(如“中国梦”、“群众路线”、“正能量”等)进行阐述和演绎,使同学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吸收其价值养分,摆脱低级趣味的干扰,以形成更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限”――限制隐性的“语言暴力”

对于充斥着消极思想的网络流行语则需要限制在校园内的“流通”,不能使校园变成“毒气”的集散地。以“你妹”为例,该词来源于网络论坛,多用于情感宣泄。很多人喜欢不假思索地跟风使用,但事实上这个词中含有极其浓重的性别歧视含义。这类网络流行语极易腐蚀同学们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进而腐化他们的行为。不仅如此,这类流行语化为日常用语进行传播则很容易在生活中成为一种“语言暴力”。若是任由其进入校园,那么学生将可能成为这类“语言暴力”的被害者。最糟的是,若不加控制,“语言暴力”的被害者又可能变成“语言暴力”的实施者,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所以,一定要控制这些充斥着消极思想的网络流行语,限制这类隐性的“语言暴力”,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创造条件。

总之,我们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时,要客观公正地评价网络流行语,且认真考量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机理,通过“疏”“引”“限”等方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引导和控制,使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清杰.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3-45.

[2]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87-89.

[3]高峰,邱秀聪.网络流行语及其民意表达[J].中国地市报人,2011(7):29-31.

[4][德]海德格尔.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