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月度总结

金融月度总结

金融月度总结

金融月度总结范文第1篇

信贷投放支撑全省经济向好

周振海表示,从总体上看,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投放得到了合理稳定的增长,逐步向常态回归,并为巩固全省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各项存款较快增长,活期化趋势有所增强。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比年初增加了1583亿元,外汇存款比年初增加了0.95亿美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势明显弱于储蓄存款,而定期存款的占比下降,网点较多的金融机构存款则增长较快。

其次,贷款增速有所回落,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持强劲。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为22.2%,比1月末回落了11.7个百分点;从增量看,1至7月全省新增人民币贷款1232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65亿元。尽管贷款增速、增量同比有所下降,但与历年同期相比全省贷款投放仍然较多。而从贷款投放的行业结构来看,上半年信贷支持重点突出,信贷结构得到了逐步的优化。

再次,表外融资业务迅速增长,金融服务经济的手段更加丰富。金融机构一方面通过压缩票据融资业务等资产结构调整措施确保项目贷款的发放,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理财产品等非信贷融资方式融资。今年年初,云南省中期票据发行实现了零的突破。1至7月云南锡业、云天化2户企业共计发行中期票据29亿元,云南冶金集团发行企业债券14.5亿元,华能澜沧江水电公司、云南铝业等6户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103亿元。部分金融机构向省外转让资产以减缓总行规模控制对信贷投放的不利影响,1至7月向省外金融机构转让的信贷资产累计超过100亿元,发行的信托理财产品规模也大幅上升。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丰富了融资手段,拓宽了融资途径,增加了资金供应,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真实有力的支持。

同时,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对信贷投放形成了有利支持。1至7月,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实现金融市场交易额15874亿元,同比增长了134.3%。其中,信用拆借累计成交844亿元、债券回购累计成交8243亿元、现券买卖累计成交6787亿元。我省金融机构采取短期化拆借的方式净融入资金844亿元,为扩大全省信贷投放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另外,银行结售汇规模快速增长,顺差有所减少。全省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的恢复性增长态势,1至7月进口完成32亿美元,增长94.4%,出口完成45.2亿美元,增长1.18倍,机电产品和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外贸活跃度明显提升。与此适应,全省银行结售汇较快增长,1至7月,全省银行结汇累计发生额27.92亿美元,同比增长39.51%;售汇累计发生额26.88亿美元,同比增长47.69%。累计结售汇顺差1.04亿美元,顺差较上半年缩小了0.86亿美元。

多方努力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会上,周振海指出,全省各金融机构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投放合理稳定增长,保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全省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继续发展,并对今后5个月,云南省各金融机构应当行使的职责和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

首先,要统筹安排好下阶段信贷投放,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均衡增长。后几个月,中央财政将代云南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部分后总店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金融机构要中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适时调整信贷计划,合理安排资金,争取下半年贷款继续较快增长,避免重点项目因资金不足影响进度。要加强项目储备工作,掌握全省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动态和资金需求情况,提前安排资金,确保中央扩内需项目的信贷需求。要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积极主动向各自的总行反映云南特殊的省情活动困难,争取总行在授信额度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云南一定的倾斜和支持,加快对云南上报项目的审批进度。要严格按照项目工程进度和企业生产进度的需要合理、均衡投放贷款,避免月度间信贷投放的大幅波动,保持信贷投放合理稳定增长,努力确保完成全省信贷增长目标。

其次,要坚持“有扶有控”,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2010年云南省信贷指导意见》,把握好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把握好支持重点。一是要抓好优化信贷结构与保持信贷合理增长的结合,控制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入,对政府投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要科学规范操作,同时加大对全省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支持。而是正确处理好重点建设项目与经济薄弱环节发展的信贷投放之间的关系,要避免信贷投放过程中重政府项目、轻企业扶持,保项目贷款、轻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贷投放理念,主动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要抓好优化信贷结构与国家产业调整振兴的结合。准确把握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和实施细则内涵,结合云南实际,重点支持能源、烟草、有色、商贸流通等行业整合发展,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要重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剧的问题,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各行、社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高度关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对稳健经营的潜在风险,切实加强流动性管理工作,通过加大对中长期定期存款的组织力度和增加短期流动资金支持,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防范流动性风险。

另外,要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各金融机构要着力抓好“一个创新,两个建设”,全面提升云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一是要按照“一行三会”近期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开展符合云南实际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农小额信贷业务,探索土地使用权、农村动产和不动产、大牲畜抵押等新型担保方式,促进农村金融产品的进一步丰富。二是继续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涉及金融机构要配合各级人民银行开展县域中小企业、农户信用档案建立工作,扩大信用档案覆盖面,有效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贷款难问题。三是加快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要在总结呈贡、通海、镇雄三个县开展“农村金融支付便民服务”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在全省各州市推广实施,实现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的新突破。

金融月度总结范文第2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作为中央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所在地,以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总部的聚集地,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

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对于发挥首都总部经济优势、科技文化优势,发展好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服务好中小企业、服务好“三农”、服务好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特别报道推出四篇文章:《北京金融业稳步发展》、《以监管创新助推首都经济》、《金融街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凸显实力》、《王力:北京全力推进金融中心建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您立体展示首都金融发展状况。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从金融引发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下行走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与全国一样,整体经济也出现下行。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在今年上半年已初见成效,整体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金融业作为北京第三产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中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对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 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在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11月5日至今,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主,并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实施了证券交易印花税从3.5%下调至1.5%,取消了利息税,减轻了税负;增加出口退税,保持人民币升值,增加出口的竞争力。在货币政策方面,9月、10月、11月、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2008年金融机构存贷款呈现明显的下行走势,与全市经济的走势一致,2009年上半年,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贷款规模先于经济回升而迅速回升,为全市经济的回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 金融业成为推动北京经济回升的主要增长点

北京经济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和优化,金融业已经成为北京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行业,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北京金融业经受了考验,在整体经济全面下滑的背景下,金融业增长始终稳定在总体经济增长之上,对总体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融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93.6亿元,比2007年增长9.2%,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13.1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在国家宽松的信贷政策作用下,金融业增长速度迅速回升,实现增加值达到856.1亿元,增长22.9%,高于上年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4.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总体经济增速15.1个百分点。

金融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提升。2008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呈现不断提高态势,2008年分别达到14.2%和19.4%,比2007年分别提高了0.4和0.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这一份额继续提升,分别达到16.1%和21.6%,比上年同期提升2.1和2.5个百分点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2008年,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6%,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金融业地方税费收入增长48.5%,占全市地方税费及第三产业税费的比重分别为13.4%和15.5%。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8%,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是整体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金融业地方税费收入占全市地方税费及第三产业税费的比重保持了13.6%和15.5%的水平。总体来讲,金融业在金融危机下,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对提升全市经济的总体规模、综合实力、增长水平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金融信贷不断扩大,金融结构得到优化

2009年以来,金融部门认真贯彻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冲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信贷投放大幅增长。2009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430亿元,是上年全年新增贷款的2倍。二是信贷结构向好变化。全市贷款总体呈现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多、短期贷款增加少的格局,但信贷结构逐步改善,票据融资比重降低。截至上半年,全市新增票据融资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35.1%,比第一季度末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受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政策的驱动,新增中长期贷款2145.8亿元,同比增长1.5倍,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48.4%。三是存款增长历史最高。2009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20.1亿元,是上年全年新增存款的1.4倍。

■ 金融机构不断增加,金融资产迅速增长

北京市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已经形成,金融机构更加健全,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截至2009年5月末,全市共有金融业法人单位974家,其中:银行机构86家,占总数的8.8%;保险机构414家,占42.5%;证券机构111家,占11.4%;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362家,占37.2%。

北京市金融资产达到5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业达48.9万亿元,占全市金融资产的91.8%,同比增长28.1%;保险业1.4万亿元,占2.6%,同比增长18%;证券业0.3万亿元,占0.6%,同比下降42.1%;其他金融活动单位2.7万亿元,占5%,同比增长2.9%。

■ 银行业是首都金融业的重要支撑

从金融业的结构看,银行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单位较少,但资产规模大,提供就业多。2009年5月末,北京市有银行单位86家,占全部金融单位的8.8%,其中,中央银行5家,商业银行74家,政策性银行7家。但拥有的资产达到48.9万亿,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1.8%;吸纳就业11.5万人,占金融业吸纳就业的52.1%。

从金融业创造的收入看,2009年1―5月,北京市金融业实现营业收入2243.8亿元,其中,银行业实现营业收入最多,达到1188亿元,占金融业营业收入的52.9%;交纳的各项税费达到265.8亿元,占金融业交纳税费的80.4%,为首都经济作出了贡献。

2009年1―5月,北京市金融业向两个中心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一主一副金融格局逐步形成。主要集中在以金融街为主中心区的西城和以CBD为副中心区的朝阳,分别拥有金融业法人单位211家和260家,占全市金融单位的48.4%。资产总计45.1万亿元,占全市金融业资产总计的85.1%。

金融月度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上半年我市金融业运行情况

在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上半年我市金融业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金融机构集聚效应继续增强。

(一)我市银行业继续实现平稳增长,资产质量良好。

截止5月末,深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5050.88亿元,同比增加312.76亿元,增幅为1.26%。存贷款平稳增长。截止年5月末,我市本外币存款16022.86亿元,比年初增加1767.98亿元,增长率为12.40%。从存款来源来看,企业存款7446.02亿元,比年初增加737.88亿元,同比多增287.98亿元。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增加222.22亿元,而定期存款减少76.16亿元;储蓄存款5629.42亿元,比年初增加509.82亿元,同比多增173.55亿元;其他存款2841.83亿元,比年初增加574.05亿元,同比多增427.70亿元。企业活期存款的增加表明企业资金面有所改善,经济活动趋于活跃;而股市持续向好调动了居民投资的积极性,储蓄存款有所回落。

我市银行业本外币贷款14289.45亿元,比年初增加3101.08亿元,增长率为27.72%。从贷款结构来看,短期贷款2777.35亿元,比年初增加40.14亿元,同比少增211.99亿元;中长期贷款7780.20亿元,比年初增加610.73亿元,同比多增89.99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5月末,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2913.53亿元,比年初增加315.58亿元,分别占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55.98%和51.67%;票据融资3063.03亿元,比年初增加2344.91亿元,同比多增2269.54亿元。不良贷款保持“双降”。5月末,深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05.09亿元,比上月减少4.16亿元,比年初减少16.94亿元;不良贷款率1.44%,比上月下降0.09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分机构来看,5月份大部分中资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外资银行继上月8个月首次下降后本月又小幅反弹。其中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别减少3.08亿元和0.74亿元;外资银行增加0.42亿元。

(二)证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深圳上市公司已达10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数量(26家)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辖区有4家公司已经通过发审会即将上市,有近百家企业正在辅导期内或已经完成了辅导,深圳上市公司的后备资源充足。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增速趋缓,但总体仍保持盈利。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辖区上市公司年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为1316.9亿元,同比仅上升0.98%,但同期全国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36%;共实现净利润119.1亿元,同比下降了37.53%。

证券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截至年4月末,辖区共有证券公司17家,居全国各城市第一,证券营业部193家,总资产3697亿元,净资产1077亿元,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量54167亿元。1-4月深圳证券公司仍总体保持盈利,但盈利额同比下降。深圳辖区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亿元,同比下降26%;17家公司中有16家实现盈利,净利润61亿元,同比下降24%。

基金业在全国继续保持比较优势。深圳基金管理公司有16家,其中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8家。深圳基金业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达三分之一强。截至四月末,辖区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154只基金,深圳基金总规模(8159亿份)占全国比例为34.95%。基金资产净值(6926亿元)占全国比例为33.66%。在市场大幅波动中未出现巨额赎回,一季度辖区基金公司共实现净利润8.2亿元。

期货公司安全运行。截至年4月末,深圳有12家期货公司,67家营业部。深圳期货公司累计交易额为29498亿元,占全国的10.21%,手续费收入总额1.35亿元,实现净利润约0.36亿元。

(三)深圳保险业保持稳定增长。

1-5月,深圳保险市场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15.78亿元,同比增长10.69%。其中,产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39.77亿元,同比增长7.99%;寿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76.01亿元,同比增长12.16%。与全国相比,深圳保险市场增速高出3.13个百分点,其中寿险市场增速高出6.82个百分点,产险市场增速低6.7个百分点。

(四)深圳资本市场交易活跃。

截止年5月末,与年初相比,深证成份指数升幅56.16%,收报10127.92点;综合指数升幅为59.37%,收报881.77点;B股指数升幅为55.31%,收报421.33点。股票累计成交金额60165.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08%;基金成交1103.7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25%;权证累计成交2149.1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4.62%;债券成交金额32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5.44%;股票平均市盈率32.11倍。

截止5月末,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736家,比年初减少4家;上市公司总股本3554.88亿元,流通股本2277.6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28%和12.55%;上市公司总市值38449.26亿元,流通市值22986.55亿元,分别增加59.44%和78.08%;投资者累计开户总数7828.07万户;今年前5个月股票累计筹资169.8亿元,比上年减少536.06亿元,减幅达75.94%。至5月末,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总数273家,总股本672.34亿元,流通股本301.57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9730.10亿元,流通市值4171.08亿元。今年前5个月中小企业板股票成交金额14835.93亿元,同比增加77.93%;累计筹资49.77亿元。

二、年上半年我办主要工作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金融机构,促进金融机构积聚。金融危机中,各金融机构纷纷控制业务扩张节奏,招商引资难度加大。我办加大了工作力度,多方引进金融机构,取得了良好成绩。今年以来,我市新引进金融机构5家,其中1家法人机构,4家分支机构,保持我市金融机构数量的平稳增长势头。

二是积极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我办加大了协调力度,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办会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市民政局等部门举办4次“银企融资洽谈会”。有25家行业协会,近1000家企业及我市40多家银行参加,取得了良好效果。先后召开5次协调会,解决市百人服务小组调研中50多家企业反映融资难具体事项。

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我办先后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指引等文件。对原有的9家小额贷款公司按规定进行整改,对7家新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了联合评审,其中4家已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正式开业,另有20余家公司申报审批过程中。

三是研究制订《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建立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给我市金融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后,我办联合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交所对纲要进行解读。我办参与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总体方案》出台后,我办迅速召集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交所起草了《关于建立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上报市政府,方案从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健全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深圳率先开展人民币国际化试点、推进货币市场创新发展、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在深圳设立本外币债券市场、大力推进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壮大金融机构的实力和竞争力、深化深港金融合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十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市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四是积极推动深莞惠三市金融业合作。按照三市签定的《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精神,我办和东莞市金融办、惠州市金融办经过沟通,于6月5日签署了《深莞惠加强金融业合作协议》。三市将在建立金融合作交流机制,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拓展异地业务,为中小板、创业板培育上市资源,建设共通的信用体系,加强三市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携手合作,不断提升三市金融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五是积极推进深港金融合作。我办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市贸工局、国税局等单位积极开展对港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有关工作现已就绪,待国务院有关部位出台正式试点工作方案后即可正式实施,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有望迈出步伐。6月份,围绕发展香港商品期货交易所问题,我办与香港商品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证监局,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交易中心、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等召开了会议,就香港商交所深港双方股权合作、产品开发、在深圳设立保税仓设施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深港双方表示,将根据深港两地市场的需求,深入探讨在商品期货方面的合作模式,提出具体合作思路和方案,经深港双方政府评估后,深港双方尽快自行落实解决有关事项。需中央有关部门支持的,深港双方可共同向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上报寻求支持。

六是大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升级,打造一流的金融核心商务区。加快推进福田金融中心区以深交所为核心的多批大型金融建筑项目的规划建设。目前,深交所营运中心施工较为顺利,周边4个金融机构项目联合招标已经完成,力争年内动工。中心区第二批金融用地已经奠基开工。尽快启动南山后海深圳湾金融商务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吸引总部级大型金融机构入驻,目前金融商务区详细规划已经出炉,将尽快结合金融机构的需求启动招商入驻工作。

加快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先进的金融后台聚集区。完善龙岗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一期的“七通一平”配套工作,目前基地一期已经基本具备了招商入驻的条件,基地二、三期的土地整备和拆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已初步拟定了基地的入驻标准、开发建设及管理运营方案,并调查汇总了金融后台机构的入驻需求,力争年内落实几家大型机构的入驻工作。推动南山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支持该基地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新型的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平台。

七是大力打造金融思想高地。今年上半年,我办成功组织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创业投资论坛、第三届中国私募基金峰会等重大金融活动。经我办争取与协调,第三届中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国际论坛于6月16日在深圳成功召开,并从今年起,该论坛永久性落户深圳,为深圳金融业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牌。

三、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办将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紧修订完善《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我办牵头制订的《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已经上报市政府,待市政府上报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是大力推进深圳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配合深交所推出创业板,做好创业板的宣传和上市培育工作。配合深交所推动中小板制度创新,推动有关方面适当加快中小企业发行上市节奏,保持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合理比重,尽快扩大中小企业板市场规模。在总结2008年金融创新奖评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年金融创新奖的评选、颁奖及宣传工作,促进深圳金融创新和发展,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加快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不断丰富深圳保险创新试验区的内容。积极配合深圳保监局等有关部门稳步推进火灾责任险试点工作,争取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产品试点,开放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推动科技保险,推进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开展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推动深港金融合作。积极推进人民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实质性步伐,推动香港建设成为我国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积极推动并配合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港两地金融机构互设异地金融数据备份中心。充分利用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及两地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以深港共建前海现代化服务业示范区为平台,支持两地金融机构在对方辖区开设分支机构及参与金融机构收购、兼并、重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并吸引部分在港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或后台业务迁往深圳。加大深港保险业合作力度,积极争取中国保监会支持,加大深港两地保险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工作力度;探索适当放宽香港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限制,允许香港保险中介公司(主要是优秀的保险经纪各公司)进入深圳市场。推动深港两地保险业在承保、理赔等方面开展业务合作,吸收和借鉴香港保险业在产品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秀经验。

四是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吸引金融机构落户深圳。继续修订完善和落实市政府支持金融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宣传推介深圳金融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后台部门落户深圳,努力实现今年市政府确定的金融业招商引资目标。争取年内出台支持私募基金发展优惠政策

金融月度总结范文第4篇

流动性风险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其伴随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的全过程。因此,加强流动性管理就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衡量流动性的指标很多,笔者主要选取超额准备金率、流动性比率、存贷比、存款结构比、中长期贷款比、贷款总额与总资产比六个流动性指标综合评估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

一、近五年来流动性变动分析

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角度分析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的比率。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9-2013年超额准 备 金 率 变 动 趋势如下: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从图1超额准备金率趋势图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波浪式下降态势。

从流动性比例角度分析流动性比例指标是在侧重资产管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流动性比例反映了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匹配程度,监管部门对该比例的要求为不低于25%。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9-2013年流动性比例变动趋势如下:

从图2流动性比例趋势图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呈先大幅下降后趋于平稳态势。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流动性比率在75%以上的高位运行,自2010年12月末下降至53.62%后, 2012年6月末流动性比例达到40.50%的最低值,此后小幅回升。从流动性比例发展趋势来看,2009至2013年五年期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总体较高,远远高于“不低于25%”的监管比例要求,表明这一时期,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较为充足。但是不断下降的流动性比例,表明流动性有趋紧态势,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流动性风险有增大的可能。

从存贷比角度分析存贷比是评判流动性的传统指标,通常而言,该比率越高,表示机构的流动性愈差。监管当局对该比例上限有严格规定,即不能超过75%.

从图3存贷比趋势图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近五年来,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贷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各期存贷比均在监管部门规定的75%以下,至2013年末存贷比跌至近5年来的最低点60.95%。这表明从存贷比角度分析,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整体充足,且流动性状况逐年好转。

从存款结构比率角度分析存款结构比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融资基础的稳定性。通常而言,该比率越低,表明机构的流动性越强

从图4存款结构比率趋势图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结构比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发展趋势。2009、2010年存款结构比率较高,保持在58%-70%左右,2011年6月末,12月末,2012年6月末三期下降至23%左右,2012年12月末又上升至70%左右。存款结构比的这一变动趋势主要与五年来的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有很大关系。

二、流动性变迁中的特征分析

流动性整体充足。上述6个指标近五年来的分析显示,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整体充足。6个指标具体分析如下:超额准备金率平均3.56%,高于人民银行基层央行规定的1%-2%;流动性比例平均58%,高于监管部门不低于25%规定比例23个百分点;存贷比平均66%,低于监管部门不高于75%规定比例9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比平均200%,高于监管部门不高于120%规定比例80个百分点;存款构成比平均52%;贷款总额与总资产比60%,6个指标除中长期贷款比例远高于监管部门规定外,其余5个指标均符合监管比例和行业标准。

流动性与经济周期及货币政策存在较强的相关性。2009年6月份以来,为了防止我国经济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出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由此前的稳健转为“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9年6月13日国务院会议要求货币政策转为“稳中适度从紧,12月5日,中央经济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10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保证经济不下滑,国务院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12年开始,货币政策的总基调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强调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一点从2012年前三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可以看出。(2012年-2013年,人总行12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前3次仅大型金融机构上调,中小金融机构不上调)从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9-2013年流动性评估的各个指标来看,在经济形势及货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时,流动性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以流动性比例为例,2009年在高位运行,2010年开始下降,下降幅度达30%,2012年开始小幅回升。

部分指标异常,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中长期贷款比例主要衡量机构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机构贷款资产的流动性。近五年来,某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表明其中长期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严重,潜在风险隐患较大。

三、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对策建议

增强金融市场参与能力。积极参与市场交易不仅能提高资金运用能力,提高收益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资金来源渠道和市场感知能力。一是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场外市场和通过省联社资金调剂中心等渠道,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二是增加交易的频率,在实践中增强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信誉,提升操作水平。三是与大中型银行建立稳定但并非固定的联系,提高特殊情况下资金获得能力。

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学习国内外大型银行经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负债动态管理水平。一是增加负债来源渠道,拓展资产运用渠道,提高中间业务水平,改变资产负债形式单一的现状。二是注意资产质量的变化,降低资产在传统热点领域的集中度,开拓新的信贷领域。三是资产配置向流动性强的工具倾斜,在合规基础上增加票据、债券投资,提高资产流动性。

金融月度总结范文第5篇

第二部分 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第三部分 金融业经营状况

第四部分 货币政策综述及金融形势展望

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2%,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62万亿元,终止连续七个月的下降步伐,同比增长9.06%,增幅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5%。去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1.76万亿元,日均成交5112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5.0%,同比多成交1023亿元。2008年,股票市场呈现震荡下跌走势,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2008年末上证指数收于1820.81点,比2007年底下跌3440.75点,跌幅达65.39%。考虑到去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有趋缓迹象、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预计货币政策在工具选择以及实施力度和节奏上都会更加灵活。在CPI涨幅缓慢下降、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借款困难、资金成本高企,热钱流入规模依然偏大的情况下,我国是否加息仍将比较谨慎。2009年信贷总体将呈现“前热后冷”格局,虽然一季度流动性总体宽裕,但由于最近信贷投放力度较大,有些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可能出现些问题,央行仍可能选择继续下调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预计未来一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降至10%左右,1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至1.44%和4.5%。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状况

2008年我国经济由热转冷,上半年,经济偏热,在奥运效应和国际油价高企的支撑下,高增长和高通胀并行,人民币不断升值;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金融危机影响席卷全球,我国的经济增长也迅速减慢。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冲击,央行采取一系列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并适时把握、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由上半年从紧的政策转向适度宽松。总体看,全年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货币供应量出现反弹

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2%,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62万亿元,终止连续七个月的下降步伐,同比增长9.06%,增幅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2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5%。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3844亿元,同比多投放545亿元。货币供应量作为宏观经济的领先指标,其率先结束下跌之势或意味着实体经济的运行已接近底部区域。(见图表1、2)

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长19.73%

2008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30%。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3%。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7.69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4.63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2.87万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69亿元。去年12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3834亿元,同比少增30亿元。

去年1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791亿美元,同比增长12.01%。全年外汇各项存款增加183亿美元,同比多增198亿美元(上年同期减少15亿美元),其中,上年12月份外汇各项存款增加49亿美元,同比多增67亿美元(上年同期减少17亿美元)。(见图表3)

三、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上升

2008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2.0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9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35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8.76%,增幅比上年末高2.66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按可比口径增加4.91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70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0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0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2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33万亿,票据融资增加646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1万亿元。去年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718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去年1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243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9%。全年外汇各项贷款增加259亿美元,同比少增252 亿美元。其中,去年12月份外汇各项贷款减少46亿美元,同比多减55亿美元(上年同期增加9亿美元)。(见图表4)

四、银行间市场利率下降

2008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1.76万亿元,日均成交5112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5.0%,同比多成交1023亿元。去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24%,比上年同期低0.85个百分点,比上月低1.0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22%,比上年同期低1.57个百分点,比上月低1.06个百分点。

五、国家外汇储备增加

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同比少增441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613亿美元,同比多增300亿美元。去年12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346 元人民币。

第二部分 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8年全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银行间市场继续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债券品种更加丰富,中短期债券发行比重较大;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下行且阶段性变化显著,收益率曲线整体呈现下移趋势;机构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化。股票市场低迷,股指震荡下跌,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

一、债券发行情况

(一)债券发行量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25625.8亿元,同比增加16.9%1,短期融资券、次级债券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此外2008年4月份推出的中期票据也保持了较大的发行量。2008年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达10.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额为10万亿元,同比增加19.7%。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更加丰富。在继续稳步推动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短期融资券发行的同时,允许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中期票据,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2008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量大幅增加,全年共有10 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724亿元,发行量较前一年增长115.2%,另有两家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250亿元。资产证券化试点机构范围和发行规模较2007年均有扩大,包括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内的8家机构发起总金额为302亿元的资产支持证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迅速发展,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69只,累计发行面额4308.5亿元,中期票据41只,累计发行面额1737亿元。仅指我国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情况(不含央行票据),不考虑2007年发行特别国债因素。(见图表5)

(二)期限结构以中期为主

2008年,债券发行期限结构中,中短期债券发行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快速发展,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发行量较大,且期限均在7年以下。2008年债券发行中(含央行票据),1年期以下占56.53%,1~3年期债券占20.82%,两者合计占比为77.35%,较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2008年1年期以下、3~5年期和5~7年期债券发行量分别增长了16.32%、8.83%和27.05%。1~3年、7~10年和10年期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分别降低了15.92%、51.41%和79.53%。(见图表6)

(三)央票正回购力度加大

2008年12月,央行暂停1年期央票的发行,而3个月期央票也只发行两期。去年12月共发行2期常规央票,回笼资金仅610亿元,虽然较11月的300亿元有所放大,但绝对量依然很小。去年12月正回购力度较上个月有所增强,共进行7期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3120亿元,回购力度较上期大幅放大。但去年12月5日和25日各有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执行,估计由此可释放出约8900 亿元流动性。因此,市场流动性仍较充足。(见图表7)

二、拆借交易情况

(一)市场交易活跃,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

2008年全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拆借成交量15.05万亿元,同比增长41.3%,隔夜拆借品种成交10.65万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70.8%。12月份,同业拆借成交13535.3亿元,较上月增加14.08%;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1天品种共成交10400.34亿元,占12月全部拆借成交量的76.84%。(见图表8)

(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

2008年,货币市场利率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年初至9月份,货币市场利率阶段性宽幅波动,这一阶段基本是2007年市场利率走势的延续,货币市场利率相对高位运行。第二阶段为10月份至年底,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去年12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24%,比1月份下降108个基点;12月份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22%,比1月份下降159个基点。(见图表9)

三、债券流通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增幅超过60%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笔数突破30万笔,结算面额突破100万亿。从结算笔数来看,全年共结算30.6万笔,同比增长62.2%。现券和买断式回购结算笔数涨幅较大,分别为100%和108%。现券和质押式回购结算笔数占比分别为60%和37.35%,与上年相比,现券交易笔数的占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交易的结算笔数占比减少了12个百分点。从结算面额来看,全年共结算104.6万亿,同比增长66%。现券和买断式回购结算面额涨幅较大,分别为142%和137%。现券和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占比分别为40%和57%,与上年相比,现券交易结算面额的占比增加了14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交易的结算面额占比减少了15个百分点。(见图表10)

1.银行仍是现券交易的主体,占到3/4。从交易券种来看,央票和金融债占到了80%,国债和中短期票据分别占8.89% 和8.76%。资产支持证券的现券交易量增幅最大,结算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增长了5 倍和14 倍。涨幅居次的是金融债券和中短期票据,其现券结算笔数都增长了1倍,结算面额增长了1.5倍。在参与现券交易的各类机构中,银行的交易占比为75%,其次是基金和证券公司,两者的占比分别为7.5%和6.8%。从债券流向来看,基金和信用社分别净买入1万亿和1700亿元,银行和证券公司分别净卖出1.3万亿元和3800亿元。

2.质押式回购中银行仍是资金净流出方。从交易券种来看,国债和金融债券的占比较高,分别占全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33.47%和63%,两者合计占到96.47%。资产支持证券的质押式回购增幅最大,增长了32倍。中短期票据和金融债券的结算量分别增长了41.44%和22.42%。在参与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各类机构中,银行的交易占比为72%,其次是基金和信用社,两者的占比分别为6.62%和6.34%。从资金的流向来看,保险、基金、证券公司和信用社分别净流入2.5万亿、1.6万亿、1.1万亿和3.7万亿元,银行资金净流出5.25万亿元。

(二)交易所债券市场成交额增长46%

2008年,交易所市场债券成交共2.69万亿元,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46%。其中,回购成交金额为2.43万亿元,占总成交量的92%;现券交易2212.51亿元,占总成交量的8%。(见图表11)

(三)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成交继续萎缩

2008年,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更加清淡,全年成交2.85万笔/30.43亿元,分别较上年减少45%和15%。个人投资者仍以卖出为主,全年净卖出4.3亿元。

四、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一)中债综合指数大幅攀升创新高

2008年初,债市持续了上年平稳小幅反弹行情,这波行情并未持续太长时间,到3月底,随着通胀预期恶化,债市继续走熊。直到8月,这波行情才出现转机。随着次贷危机逐步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市场预期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转向,这为债市走牛带来了生机。此后,中债指数一改萎靡态势,大幅攀升,至2008年11月开始屡创造2002 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中债综合指数(财富指数)2008年12月31日收于132.0502点,与上年年底相比(118.0418 点)上涨14.0084点。2008年最高达132.1012点,最低达118.0966点,年内振幅区间14.0046点,为上年的5.67倍,全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1.87%。(见图表12)

(二)收益率曲线大幅下降,先扁平后陡峭

2008年,在债券市场经历了一波从熊市向牛市转变的大行情。收益率曲线经历了先降后升,到8月开始大幅下降的变化趋势。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各关键期限品种平均下移202个基点,银行间金融债收益率曲线平均下移216.67个基点。截至去年12月31日,国债收益率水平为:1年期1.102%(本年下跌257.12个基点),5年期1.8084%(跌242 个基点),10年期2.7521%(跌168个基点);政策性银行债收益率水平为:1年期1.283%(跌280 个基点),5年期2.1971%(跌262个基点),10年期3.1785%(跌193个基点)。(见图表13)

五、债券余额分析

2008年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面额达到15.1万亿元,比前年增长22.3%,增幅小于上年。从券种结构来看,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金融债仍然是市场存量的主体,三者分别占市场总余额的32.27%、31.85%和24.30%,三者合计88.42%,该比重较2007年降低了两个百分点。与2007年末的债券存量结构比较,国债的占比降低了5.18%,央票、政策性金融债、中短期票据和企业债市场占比分别增加了2.08%、1.06%、1.12%和0.89%。(见图表14)

从存量债券的剩余期限看,2008年,各期限的债券余额都有所增加。其中,1~3年期债券存量的增幅最大,达28.70%。与2007年末的债券存量的期限比较,2008年末1~3年期债券的存量占比增加了3.1个百分点,10年期以上债券存量的占比降低了2个百分点。(见图表15)

六、股票交易情况

(一)股指呈震荡下跌走势

2008年,股票市场呈现震荡下跌走势,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2008年末,上证指数收于1820.81点,比2007年底下跌3440.75点,跌幅达65.39%。2008年,为了保持股市平稳健康发展,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股票市场短暂反弹后仍然呈现下跌走势。23 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下跌态势,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汽车汽配三个行业跌幅均在65%以上,电气设备、医药保健、农林牧渔跌幅相对较小。(见图表16)

(二)股票市场规模

2008年12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包括A、B 股)数量为1625家,比上月增加1家;总股本为24522.85亿股,同比增长9.39%;市价总值为121366.44亿元,较上月减少1117.8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45213.9亿元,较上月增加2267.98亿元。12月份股票有效帐户数10449.69万户,较上月增加92.81万户。(见图表17)

(三)股票发行情况

2008年全年,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和配股累计筹资3656.7亿元,同比下降58.9%。其中A股首发筹资1036.52亿元,H股首发筹资38.09亿美元,A股增发2092.71亿元。12月份,A股增发再筹资276.26亿元。H股再筹资1.22亿美元。(见图表18)

(四)股市交易情况

2008年,股票市场成交量大幅萎缩。以上证A股市场为例,全年累计成交18.03万亿元,日均交易量732.94亿元,较2007年分别下降41.48%和42.43%。(见图表19)

七、外汇市场

2008年四季度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汇率结束了连续数月的升值态势,本季度累计贬163个基点。去年四季度第一个月美元保持强势,促使人民币兑美元出现少有的贬值,一个月内累计走低75 个基点。第二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继续保持稳定,并出现一段时期的大幅贬值态势,但在当局维稳的言论刺激下,又迅速回落并保持稳定,一个月内累计贬91个基点,连续两个月呈现小幅贬值的态势。第三个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小幅走强,一月内微涨3个基点。本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跌163个基点。(见图表20)

八、期货市场

2008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363887102手,累计成交额达71914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7.24%和75.52%。其中12月份共成交期货合约155296994手,成交金额为62156.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1.54%和18.93%,环比分别增长了14.87%和12.54%。

(一)分交易所情况

2008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3.6亿手,累计成交额7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和76%。其中12月份共成交期货合约1.6亿手,成交金额6.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和19%,环比分别增长了15%和13%。分交易所看,上海期货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量为2.8 亿手,同比增长了64%;全年累计成交额为28.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5%。到12月末持仓总量107.6万手,较上月末增长了17%。郑州商品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量4.5亿手,同比增长139%;全年累计成交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去年12月末市场持仓总量为94.9万手,较上月末下降了9.6%。 大连商品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量6.4亿手,同比增长72%;全年累计成交额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去年12月末市场持仓总量为122.5万手,较上月末下降了20%。(见图表21)

(二)分品种情况

2008年,各品种期货交易运行平稳,其中白糖、铜、大豆、豆粕、天然橡胶等品种成交相对活跃;新上市的黄金期货成绩不错,全年成交额达到1.49 万亿元。(见图表22、23、24)

第三部分 金融业经营状况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幅下滑

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大幅减少7002.4亿元;不良贷款率2.45%,比年初大幅下降3.71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损失类贷款余额570.6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2446.9亿元;次级类贷款余额2664.3亿元。分机构类型看,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44.9亿元,比年初减少7065.0亿元,不良贷款率2.49%,比年初下降4.2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08.2亿元,比年初减少6941.3亿元,不良贷款率2.81%,比年初下降5.24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36.6亿元,比年初减少123.7亿元,不良贷款率1.51%,比年初下降0.64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1.0亿元,比年初增加28.8亿元,不良贷款率0.83%,比年初上升0.37个百分点。

二、保险业总资产增至3.3 万亿元,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占比降至13.3%

截至2008年12月底,保险业总资产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3%;股票(股权)和证券投资基金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3.3%。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根据市场变化进一步调整。2008年末,银行存款和各类债券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84.4%,较年初上升16个百分点;股票(股权)和证券投资基金占13.3%,比年初下降13.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08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是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336.7亿元,增长17%;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658.4亿元,增长49.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85.5亿元,增长52.4%;意外险业务203.6亿元,增长7.1%。(见图表25)

三、券商盈利水平下降,但继续保持整体盈利

统计数据显示,107家证券公司2008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882亿元、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77亿元、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5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82亿元,95家公司实现盈利,占行业公司数量的89%。与2007年的数据相比,2008年107家证券公司报表总资产比上一年下降了30%,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下降40%,营业收入下降了50%,但净资产仍然微增了4%。

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证券行业财务健康,流动性较为充足,继续保持了行业整体盈利,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全面达标。其中,截至2008年12月31日,107家证券公司报表总资产为1.2万亿元、净资产为3585亿元、净资本为2887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919亿元。

第四部分

货币政策综述及金融形势展望

一、货币政策方向发生根本转变

(一)货币政策10余年来首变宽松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去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即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二)央行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12 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8年10月9 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国务院决定从去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本季度央行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支持经济增长,央行近9年来首次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6年来首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且连续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去年11月27日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1.08个百分点,调整力度之重,为近1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历史上所罕见。各项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经济正在加速下滑,市场通缩预期增强。从9月份开始降息以来,央行在不到100天的时间内连续5次降息,这也说明我国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从世界范围来看,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多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发达经济体多项经济指标的恶化程度均创数十年之最,这将对我国出口造成重创。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拉动经济增长只有靠国内需求,因此,央行本次大幅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必然。

(三)央行停止对银行信贷规模硬管控

去年11月3日,央行表示,为灵活有效应对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2008年年初,针对200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物价上涨、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央行一改往年按总规模调控商业银行信贷的方式,采取了按季度调控商业银行放贷规模。商业银行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根据各自需求提出信贷规划,央行从宏观政策层面加以指导。随着经济形势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使企业信贷需求开始减弱,出于风险防范考虑,银行惜贷,因此,贷款规模已不再是银行放贷的障碍,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加以限制也失去了必要性。

(四)个人房贷利率下限针对性下浮30%

中国人民银行在《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住房》中明确,自2008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其中,五年期以下(含)由现行的4.32%调整为4.05%,五年期以上由现行的4.86%调整为4.59%,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

二、金融形势展望

(一)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已经确立

2008年9月15日,以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迅速扩大,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引发全球性的信贷紧缩,从而加速了实体经济的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机构虽然受美国次贷冲击的直接影响有限,但由于它们经济增长的引擎主要依赖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因此发达国家目前出现的需求快速萎缩将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对中国而言,从2008年第3季度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迅速下滑的迹象,中央政府迅速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庞大的投资计划拉动内需以防经济过度下滑,但在全球经济处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很难独善其身,预计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商业银行也将面临不良资产反弹和经营业绩下降的巨大经营压力。

(二)资本市场总体走势低迷,但会有阶段性较大反弹

从总的来看,2009年全球经济将处于衰退之中,我国经济增长也将处于低位,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基本面都不支持中国股市持续走强,但在去年下半年,可能会因为政策面的改善或对2010 年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预期而出现阶段性较大反弹。

(三)双率仍有下降空间

2009年,信贷总体将呈现“前热后冷”格局,虽然一季度流动性总体宽裕,但由于最近信贷投放力度较大,有些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可能出现些问题,央行仍可能选择继续下调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预计未来一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降至10%左右。银行“惜贷”将使流动性继续收缩,央行将进一步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鼓励银行贷款,缓解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局面。预计未来一年内还有降息空间,1 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至1.44%和4.5%。这次中国经济下行是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下行程度显然要高于1997年。

(四)2009年人民币汇率以“稳”为主

央行2009年工作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密切关注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