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软件

供应链管理软件

供应链管理软件

供应链管理软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软件产品、供应链、软件生产线

一、引言

软件本身是由众多计算机程序指令(代码)形成指令(代码)集构成的特性,软件产品的一面世,就烙上了鲜明的程序作者个性特征。作为一种代表当前先进技术和思想的产品,其生产过程却是原始的,甚至到了21世纪全球化经济时代,依旧停留在小工业作坊式生产阶段。

“九五”期间,为形成我国软件产业规模提供技术支持,青鸟工程重点是研究软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提出了软件工业化生产线,即基于构件――构架复用的软件开发技术及基于构件――构架的应用软件集成(组装)环境的概念[1]。

20世纪80年代后期,面向对象的语言开始浮出水面,C ++借助使用C语言的庞大程序员队伍,一举建立了面向对象语言的主导地位,从而面向对象的思想正式统治了整个软件界。

二、软件产品生产模式研究

面向对象是利用对现实世界中对象的抽象和对象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描述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并且使其映射到目标系统中的。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抽象性、继承性、封装性和多态性。

封装(encapsulation)是面向对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单地讲,封装就是把东西包装起来,隐匿了与用户无关的内部复杂性。这样,无论使用的对象如何复杂,在使用者看来都是一个易于操作的“黑匣子”。封装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好处:

所有的内部实现细节对外隐藏(信息屏蔽),这将减少当变化发生时副作用的传播。

数据和操作合并在单个命名的对象或实体中,这将便于组件化的复用。

简化了被封装对象或实体间的接口,使系统祸合度降低。

因此,在实际的软件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中,面向对象的“封装性”,摆脱了传统软件生产方式的束缚,从而成就了软件产品社会化生产前提。

然而,在实际的软件生产过程中,尽管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技术,软件产品的生产依旧停留在客户需求定制或简单复用的程度,仍然停留在小规模生产的水平,离产品“生产线”这种通过大规模化生产来提高效率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三、软件产品的供应链导入

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与传统产品的生产过程,存在一个根本的区别:传统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可以不断重复的,而软件产品的生产往往是一次性的。

传统产品的功能往往是单一的或少数的,其用途又是多方面的和可重用的。产品的同质性引发了工业革命的需求,“生产线”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这种同质产品重复生产的效率。

软件产品的功能往往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其用途往往又是专业的;其实际有形产品是易于复制无需重复生产的。软件产品的不同质特性,决定了软件生产企业很难开展软件产品大规模的“生产线”生产方式。

软件产品只有走规模化发展,才能迅速壮大。走规模化的路,想仿照传统产品通过生产环节大规模“生产线”方式来提高效率这条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是无法完成的梦魇。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已极大地影响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经济全球化、网络虚拟经济使得传统产品的供应链迅速增长增大。传统的从产品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营销渠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渠道开始向“扁平化”、“多样化”、“多功能”方向发展,供应链也成了营销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印度软件产值为5000万美元,到2004年印度的软件出口值已达120亿美元。印度软件业占据世界软件市场16.7%以上的份额。印度软件业凭什么发展能够如此快速发展呢?其实,印度软件与美国软件相比,印度软件以软件业务外包方式为主。要很好地开展软件业务外包,没有一个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是很难想象的。

引入了供应链管理,可以促使软件产品逐渐走向功能单一化、用途多样化和可重用的特点,进而促使软件产品在营销过程这个环节获得规模效应。

四、软件产品的供应链实现

作为软件产品的“物流”管理相比传统产品来讲是最简单的,软件产品可以非常容易地可以通过任何网络进行直接简单的传播与复制。

一般的供应链管理涉及到四个方面: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2]。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1、供应链的构筑

传统产品的供应链,往往是通过建立产销合作战略联盟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产销联盟的一个重大积极作用是彻底打破了多环节流通体制,引进了单环节的直接交易形式,使产销双方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借助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经营和物流管理系统,使产销都能对应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其结果是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流通环节,从强势营销转变为柔性营销。

软件产品供应链的构筑,有助于软件产品营销转变为服务营销。软件产品服务销售商,通过产销联盟这个渠道,多方面为客户提供所需的软件产品,从而满足客户多种变化需求。软件生产提供商,产销联盟这个渠道,多方向进行市场拓展。从而避免了软件产品单一性和需求多样性的矛盾。

2、软件产品构件化、组件化技术

面向对象的软件产品构件化、组件化技术,使得软件产品从过去的大而全逐步走向的专业化、协同化方向发展。而软件产品构件化、组件化,只有通过软件产品的供应链才能走向其最终客户。

3、软件产品的供应链作用

尽管面向对象的软件产品,在技术层面已经解决了软件复用技术难题。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单家或少数软件生产企业,其社会化生产和协作的理念和作用还是很难得到发挥的。因此,我们看到了许多软件产品开发工具采用的是第4代面向对象的工具,其软件架构的理念和思想还是停留在第3代的面向过程结构化编程的水平。

客户的目标系统必定存在众多的定制需求,可以通过软件产品的供应链得到最大的满足;同时,这种定制生产软件产品,同样可以通过软件产品的供应链提供给众多具有同样需求的客户。

软件产品的供应链,能够真正推动软件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生产的模式形成,从而推动软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初步论述了构筑供应链对提升软件产品复用度、推动软件产业规模化生产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软件产品的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的模式改善,运用管理学的理论,拓展软件产业的规模化、协同化、专业化水平。

作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软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SaaS软件即服务 IT服务 服务供应链 结构模型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用户采用软件服务租用的方式按月或年缴纳服务租用费用,通过在线平台获取软件服务。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软件应用模式改变了IT市场的商业模式,创造了更多的商业应用,带来了软件行业的革新。随着“云计算”概念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在线服务意识的增强,SaaS模式已经成为IT行业不可阻挡的主流模式。本文将以服务供应链为理论基础,从IT服务行业的特征出发,结合SaaS服务模式的参与主体及实际企业实践,构建基于SaaS的服务链结构。

服务供应链结构

(一)一般服务供应链模型

链式结构是供应链最基本的结构模型。Ellram一直致力于服务供应链的共性研究,他于2004年提出了一般服务供应链的链状结构模型(见图1)。该模型借鉴了传统制造供应链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模型中的过程驱动,从GSCF(全球供应链Global Supply Chain Forum)模型中学习了供应商和客户贯穿于服务传递始终的思想。Tuncdan Baltacioglu等人于2007年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服务供应链模型(IUE-SSC模型)(见图2)。这个新的服务供应链模型包括三个基本单元: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客户。服务提供商类似于传统供应链中的制造商。而供应商可以直接提供服务或产品给服务提供商的客户,如图2中的虚弧线。该模型认为服务不能转移,所以不存在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

(二)IT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不同行业服务供应链有共性之处,也有其独特的行业特征。IT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均与其他实体产品和服务行业存在较多差异。因此一般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只能作为IT服务行业模型构建的参考基础,实际结构模型会因行业特征而存在差异。

在IT服务行业,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行业渗透性和应用性较强,往往存在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问题。很多实业家们通过对企业实践的总结,就IT服务供应链的结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如IBM指出IT服务供应链可能由基础设施提供商、软件开发商、流程服务商、技术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和客户组成。此外,也有学者提出了一般化的结构模型。如Postmus于2009年在其著作中对企业软件供应链框架进行了定义,他把企业软件分为基础实施软件、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三类;从节点企业从事的业务过程将软件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划分为基础设施提供商、组件服务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商或实施商(渠道)以及客户。 同时他也指出,软件供应链也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之分,水平结构指沿着供应链上下游节点的数量(tiers);而垂直结构指每一个节点企业的数量(actors)。水平结构是一种链条式的结构,可能会很长;而垂直结构中,有时一个节点的合作伙伴可能很少,也可能很多。多个节点及活动主体构成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就构成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本文沿用传统供应链结构的划分方式,将IT服务供应链分为链式结构和网络结构。

在链式结构中,本文借鉴了IUE-SSC的基本思路,将IT服务供应链链式结构的基本模式定义为图3。在这种模式中,供应商同时承担多种角色,一方面作为IT 服务提供商的基础服务供应商,另一方面又直接接触客户完成其他服务交付。其中供应商与IT 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形式:即功能组合式和流程嵌入式。

功能组合式。在功能组合式中(见图4),供应商主要承担子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即不同的供应商承担不同的服务模块,实现不同功能的需求;IT服务提供商作为综合服务集成者,根据用户需求将来自不同功能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进行组合或集成,提供给最终客户。因此IT 服务集成商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功能服务组合的定制,实现“随需而变”的服务需求。

流程嵌入式(见图5)。流程嵌入式是指IT服务集成商在接受其他服务提供商服务的基础上提供进一步的增值服务,然后将最终集成服务提供给客户。不同的服务模块类似于制造业中间品与最后产品的关系,上下游企业是通过流程式“生产”进行合作的,上游服务商的产出是下游服务商生产的输入,或者下游的服务提供是以接受上游服务为基础的。在这种模式中,每一环节的服务提供商都是独立的服务提供者,他们为自己的下游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还有可能跨越供应链各环节直接为客户提供相应服务。比如华胜天成作为服务提供商即为IBM这样的大型IT服务集成商提供服务器服务,同时也为大量的终端客户(一般的中小型业务企业)提供包括服务器服务在内的IT 服务。但是IBM为自己的客户所提供的服务是建立在自身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之上的,而这些硬件和软件来自于其他供应商。

从以上供应商可能承担多种角色且可能跨越IT 服务集成商直接接触客户的情形看,如果在供应链中所有的参与方都直接向最终客户提供服务,同时又为自己的下游企业提供服务,再者在横向上与同类企业进行合作,那么这样就行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与链式结构不同的是,在网络结构中,没有上下游之分,各个服务提供商通过统一的中间平台为客户提供服务,传统的链式结构“一对一”服务演变成“一对多”服务(见图6)。无论是独立软件开发商,还是软硬件及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组件服务提供商,大家都通过IT集成服务平台收集客户需求,并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而客户则可以轻松地通过集成平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服务,真正实现“随需而变”。平台所有者可能是IT综合服务提供商,他具有集成各组件服务商所提供服务的能力,或者各种服务的集成由其他的集成服务商通过该平台来实现。

SaaS服务供应链的构成

目前行业内主流的SaaS服务提供商主要有Salesforce、800app、 Xtool、youshang、k.省略)的伙伴分为三类,即销售型伙伴―常规IT软件渠道商,通过赚取客户License差价及软件服务年费获取利润;服务型伙伴(实施、培训、服务)―软件即服务,由销售型伙伴向服务型伙伴转型,成为金蝶友商授权服务中心,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信息化管理服务;增值型伙伴(开发、咨询)―友商网将开放所有产品API,让更多的ISV可以依托于金蝶产品开发更多利用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产品,打造友商的APP。其中第三类合作方式还处在建设阶段,可见金蝶友商网也有意进入平台型SaaS市场。第二类软件及服务伙伴是我们所关注的。目前金蝶友商网建立了各地区的网站平台,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在线软件实施、培训和服务。

除了以上这些产品型SaaS案例以外,少数在线软件服务企业开始进入平台型SaaS模式,如Saleforce和800app。在这种模式中,独立软件提供商ISV充当着软件供应商的角色,而SaaS服务提供商只负责在线软件的渠道销售和服务支持。如Saleforce提供AppExchange类似于传统供应链的在线分销渠道,则为ISV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工具和资源。与传统商分销系统相比,ISV不仅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软件,实现软件交付,而且还可以很容易地共享在线服务平台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网络客户资源。独立软件提供商ISV将Saleforce作为第三方软件交付平台进行在线软件分销,如APTTUS的成功案例。与Saleforce不同的是,国内800app注重为ISV提供是软件开发平台,而不像Saleforce有强大的电子商务市场AppExchange作为分销渠道来配合。

案例研究发现,平台型SaaS和产品型SaaS的主要的差异在于,SaaS服务商在服务供应链中承担的角色不同。产品型SaaS中软件开发和设计由本企业或下属子公司完成,而平台型SaaS模式中,服务提供商只负责运营和服务支持,其合作方式有所不同。

在平台型SaaS模式下,软件开发企业采取灵活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在线软件服务,基于交付(delivering)、托管(hosting)和维护(maintaining)的业务不再是软件开发者的核心业务,需要有独立的第三方介入充当中介协调者。因此运用平台型SaaS这种新的软件交付模式存在三种不同角色的参与方:

独立软件提供商(ISV):指软件开发者,或者软件产品、工具、应用程序的拥有者。

服务提供商(Business Service Provider/Service Provider(BSP)):软件开发商和客户之间的中介,他们负责管理软件和基础设施,以便客户可以远程使用软件。因此,BSP的核心业务在于为客户提供托管软件(host)、软件交付(deliver)、软件维护(maintain)和软件定制/客户化(customize)。包括对客户商业过程的理解,客户需求的定制,客户现存软件、硬件、网络以及相关资源的整合,软件升级等。在为客户提供软件产品和应用服务方面BSP需要与ISV签订契约以达成一致。

软件使用者/客户(Client):使用BSP提供的商业服务(可能包括按需定制、使用培训,服务支持等),按需支付相应费用(pays as per usage)。因此客户不是从ISV那里购买软件许可(license)而是以一种灵活的基于使用的付费方式从BSP那里获取软件服务。

因此SaaS服务链的主要核心成员包括:独立软件提供商ISV、SaaS服务提供商以及客户。

SaaS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与传统的软件交付模式相比,SaaS模式最为显性的表征就是“在线”。传统的软件企业如金蝶、用友成立在线软件服务网站后,销售渠道由单纯的线下交付变为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渠道。而Xtool和800app是典型的SaaS新型企业,其产品就是在线软件服务,属于单渠道供应链结构。通过案例研究,可发现产品型SaaS服务提供商也招募渠道商,而现有的平台型服务提供企业,如Salesforce,又同时承担着自身产品和第三方产品的渠道分销任务。正如前所述,如果从SaaS服务提供商的视角来看,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SaaS服务提供商的角色不同;但是如果从ISV的视角来看,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主要在于:是ISV自建平台还是与第三方独立平台合作进行在线软件交付。

从软件开发商/制造商的视角出发,可以将SaaS服务供应链分为集中式结构和分散式结构。集中式结构即软件开发企业自建在线交付平台来完成自行开发软件产品的在线交付服务,且平台的运营和维护由自己承担;而分散式结构中软件开发企业委托第三方独立平台进行在线软件的交付和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和维护由SaaS服务提供商负责。在集中式结构中,ISV独立软件提供商承担服务在线交付责任,供应链决策具有统一决策的特点;而在分散式供应链中,ISV与独立第三方交付平台合作,共同完成软件服务的在线交付,双方在分散式供应链中独立分散决策,决策效率需要通过合理的契约进行协调。

结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普遍推广和渗透,不断推动商业模式的革新,追捧与创新商业模式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的利器。IT服务行业的技术特性使得这一趋势更加势不可挡。各种各样的服务模式使得人们应接不暇,有些也许只是商家的噱头,但有些确实具有本质的革新,而SaaS模式是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产物,为企业信息服务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论文通过案例研究及文献梳理,总结了SaaS服务供应链的链式结构和网络结构,并将链式结构划分为功能组合式和流程嵌入式;从两种不同的SaaS服务模式(产品型和平台型)角度出发,结合传统供应链分散式和集中式结构划分理念,将SaaS平台型服务构成的供应链结构称为分散式供应链结构,而产品型称为集中式结构。这对今后研究基于SaaS的IT服务供应链起到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Lisa M. Ellram, Wendy L. Tate, Corey Billingt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ovember 2004

2.Baltacioglu, T., E. A., Melike D. Kaplan, Oznur Yurt and Y. Cem Kaplan. A New Framework for Service Supply Chains[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7,27(2)

3.陈新平.服务业供应链IUE-SSC模型及其在信息服务业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 2008(7)

4.Kapoor, S., B. Binney, S. Buckley, and etc. Sense-and-Respond Supply Chain Using Model-Driven Techniques[J]. IBM SYSTEMS JOURNAL 2007,46(4)

5.Postmus, Douwe. The Supply Chain of Enterprise Software[M]. University of Groningen,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2009

6.Mathew, Mary, and Sumesh Nair. Pricing Saas Models: Perceptions of Business Service Providers and Clients[J]. 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 2010,10(1)

7.佟泽华,刘玉照等.基于SaaS的企业信息服务模式应用探讨[J].情报杂志,2010(9)

作者简介:

供应链管理软件范文第3篇

一、供应链协同理论基本内涵

最早的供应链协同思想于1960年体现在Clark & Scarf的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之后,供应链协同理论在世界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笔者认为,供应链协同是为了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协同制订战略计划、协同实施战术,共同约定并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最终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协调同步,销各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的无缝对接过程。

(一)供应链协同层次结构 从管理层次角度看,可将供应链协同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及操作层等三个层次。(1)战略层协同。战略层协同处于供应链协同的最高层,主要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从战略的高度,明确并强化供应链协同的思想,进一步改进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增强整条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并最优化解决供应链协同中的各类问题。战略层协同主要包括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文化的融合、战略目标的协同、风险分担与收益共享等内容。(2)战术层协同。在供应链协同中,战术层协同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战术层协同主要是业务流程层面的协同。供应链协同管理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打破自身界限,围绕满足最终客户需求这一核心,进行业务流程的整合与重组。战术层协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具有供需关系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预测的协同、生产计划的协同、采购的协同、生产制造的协同、物流的协同、库存的协同和销售与服务的协同等活动。(3)操作层协同。操作层协同又称技术层协同。尽管从层次来看,操作层协同处于供应链协同的最底层,但战略层和战术层协同均依赖于操作层协同,它是战略层协同和战术层协同的基础和关键。技术层协同的内容主要包括: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信息的采集、存储与传输等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信息活动平台的构建,信息的智能处理等活动。

(二)供应链协同范围 从供应链协同的实现范围看,供应链协同由两个方面组成:核心企业内部协同和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同。(1)核心企业内部协同。核心企业内部协同是指为了使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内的各个职能部门、各个业务流程能够服从于总体目标,核心企业内部要实行各种资源、环节的协同。(2)企业间协同。企业间的协同是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共享需求、产能、库存和销售等信息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供应链的供需情况实时地调整计划、执行交付某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若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通高校看做一个服务型企业,那么学生从高中经过高考的筛选进入高校,后经过高校的教育培训,最后进入用人单位的过程完全是一个人才的销供应链全过程。将供应链协同思想运用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以使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更强,培养出的人才更贴合市场的需求,最终使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长实现四方共赢。

二、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供应链模型构建

(一)传统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供应链模式包括了众多环节,具体而言,是从高中招生开始的,学生经过高考环节,进入普通高校,经过高校4年的教育、培训,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后经过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筛选、录用等环节,最终进入用人单位的供应链全过程,见图1所示。

这种传统的ERP人才供应链造成了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高校和用人单位各自为政、自我封闭,无法实现ERP人才的供需均衡。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培养目标混乱。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培养目标均定位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经济、法律、现代企业管理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但此定位过于宽泛,高校不考虑自身的特色及生源的特点,全部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规律。(2)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需求预测,ERP课程设置混乱。我国大多数高校由于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需求的分析与预测,当了解到社会需要ERP人才时,便突击开设ERP类课程。再加上高校不了解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ERP类人才就盲目引进各种ERP软件。比如: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开设ERP相关课程时,专业理论性强的管理类课程偏多,而信息技术类、软件类课程过少。一些高校认为,开设一门ERP沙盘课程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即可培养出ERP高级人才;另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公办高校则认为多开设一些ERP相关课程,尽量选取更多的ERP软件,诸如ERP沙盘模拟系列、分销与零售沙盘、供应链管理沙盘、VBSE软件等实验实训课程,就可弥补信息类及软件类课程开设的不足,就可培养出优秀的ERP人才,结果导致开设的课程杂乱而不系统。(3)ERP课程教学内容重财务、轻运营。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开设ERP课程时,片面追求学生财务技能的提升,将教学中心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财务技能上,如:在进行ERP沙盘模拟课程实训时,学生记账、做账、编制财务报表等活动占用上课时间过多,而企业如何运营,如何竞争、如何进行市场预测、如何实施人、财、物、信息流的统一等活动则占用的精力偏少,这导致ERP沙盘模拟的精髓被忽视了,企业的运营流程及运营规律的把握被忽视了,信息的集成与整合被忽视了,最终学生的其他管理技能没有得到提高。其实,ERP管理软件是本世纪以来众多高校新引进的教学软件,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问题需要高校及用人单位较长时间的摸索与探索。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一般是管理类专业毕业,理论性太强,而实践能力偏弱;他们懂得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但不懂复杂的企业运营,往往是在参加了软件公司有限的几次培训后,匆匆上岗进行ERP相关课程的讲授工作。一旦遇到软件问题及企业运营问题时,只能通过软件公司的技术顾问或管理顾问来解决。

(二)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供应链模式重构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人才输入、生产、输出的全供应链过程。笔者以供应链协同为视角,重构了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模式与传统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进入高校后,微观上高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培养,宏观上由政府调控。首先,高校与用人单位(包括管理软件公司、营利性的企业和非营利性的组织)建立协同培养平台。高校需要先调研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及动态发展趋势;用人单位可出具关于工商管理专业ERP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动态、详尽描述以下内容:用人单位对ERP人才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要求及发展趋势;工商管理专业ERP岗位任职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岗位说明。当高校征集了用人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说明书之后,经过总结、归纳,再依据高校自身人才培养的特点,高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及人才培养层次;随后协同进行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教学计划的制定;在进行师资的协同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当教育、培训环节结束之后,学生要到合作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及毕业设计。其次,政府需要在宏观层面对协同平台进行ERP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控及管理。政府的主要工作包括:出台相关政策,如:鼓励高校进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定期出台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供需数据,对学生家长、学生、高校及用人单位进行引导及协调,最终使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培养实现供需均衡。最后,经过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协同培养平台的培养之后,高校输出的工商管理专业ERP毕业生应能适合社会的需求,最终可以选择入职协同培养平台的合作单位或自主创业或继续深造或进入人才市场,等待社会录用机制的检验。

图2 重构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机制

(一)基于战略层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层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类型。基于工商管理专业ERP方向的专业特点及三本院校的特点,可将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课题组前期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及相关信息的处理,可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的需求包括三个层次,如图3所示。

图3 工商管理专业ERP需求层次

如图3所示,处于需求最底层的是ERP普通型应用型人才,中间层次是ERP实施顾问或ERP实施工程师,最高层是ERP研发人员及首席信息官。当前,社会上对这三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不同,对他们的知识、技能要求也不同。总体来说,社会对ERP普通应用型人才需求最多,用人单位要求此类人才懂ERP的基本原理;能熟练操作ERP的相关软件;具备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维护及信息化处理的技能,能胜任计算机信息管理类岗位的要求。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与社会对信息化及企业资源计划的重视,营利性企业及非营利性的组织对ERP实施顾问也越来越多。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要求此类人才能将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成功地实施、运用到组织的运营流程中,并对ERP相关的硬件、软件及业务流程进行持续的支持与保障。基于此,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要求ERP实施顾问应掌握多项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地将ERP软硬件、管理、网络技术、企业或非营利型组织的业务流程、行业知识、沟通技能完整地呈现。处于金字塔最顶层的是社会对ERP研发人才及企业首席信息官的需求。此类人才一般是从ERP实施顾问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晋升上来的。社会要求此类人才能完美地将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能将营利性企业、非营利型组织的运营特点及常规的管理技术、ERP软硬件、网络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鉴于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将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经济、法律、现代企业管理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针对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为ERP普通型应用型人才及ERP实施顾问。

(二)基于战术层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在战术层协同主要指ERP人才培养在教学生产环节的协同,包括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协同师资进行人才培养。

(1)协同制定教学计划。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人才,工商管理专业ERP方向的教学计划应符合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的特点,考虑当地产业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笔者设计了“3+1”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如表1所示,大一阶段是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专业ERP方向的特点,高校应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大二及大三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两年,在这两年,学生要经历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培训。可建构“3+1”人才培养模式将经管类专业课、信息类课程及ERP相关课程进行区分。经管类专业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知识储备、提升管理技能;信息类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及具体的操作技能;而ERP相关课程则可提高学生的资源计划技能及资源整合技能,综合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与技术技能。在ERP相关课程中,除了学生必须学习的ERP原理与实务及ERP软件营销管理之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以下管理软件,诸如:制造业背景较强的高校版ERP沙盘模拟;突出企业营销的高校版分销与零售沙盘;突出供应链整合的高校版供应链管理沙盘;侧重商业社会环境的高校版VBSE平台。大四是学生将前期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具体企业环境的重要一年,这个时期,学生可进入协同平台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实践,此段时期的实习、实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进入企业某个特定的部门,比如人力资源部门或财务部门或生产部门或采购部门,作为用人单位的一员进行实战学习;二是需要培训企业版的ERP管理软件,可选择侧重制造业的或侧重供应链整合的或侧重商业社会环境的管理软件进行培训。

(三)协同师资进行ERP人才培养 鉴于目前高校ERP师资受专业壁垒限制,教学水平不高且不能学以致用的状况,协同平台应进行师资的共同培养。ERP师资上岗之前,应接受软件公司及其他协同单位至少为期六个月培训,熟悉ERP理论,熟知各种软件的操作流程及不同性质组织的运营规律;随后需要经过软件公司的技能认证及协同单位的管理技能认证,成为该软件公司的特聘培训师及协同单位的特聘管理人员之后才能在高校上岗。此时,合格的ERP教师不仅是高校的讲师,是软件公司的培训师,更是与不同性质用人单位有合作关系的管理人员。当然,到学生进入大四需要实习、实践时,如何熟练操作不同性质组织的ERP管理软件,如何支撑各种组织的业务流程,这不仅是作为“双师”及特聘管理人员的高校教师的职责,也是各用人单位的责任。

(四)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工商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的建立涉及到高校经管实验中心的建立及高校ERP协会的建立。随着近几年社会对应用型复合人才需求的增长,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经管实验中心,购置了一套或多套ERP管理软件。高校在购置软件时一定要明确相关问题,考虑自身人才培养层次,有针对性地购置高校版管理软件,充分考虑地域行业特点及人才的去向,有选择地购置管理软件。高校ERP协会是近年来随着ERP沙盘大赛在全国的推出之后,一些高校新出现的学术性协会。利用该协会,可以进行高校版和企业版ERP沙盘模拟的实战,协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不同专业的ERP知识及技能的交流与提高;可以实现师生的协同,教师可以利用培训时间找出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该协会,还可以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利用ERP协会发现的问题,解决用人单位现实问题并进行管理软件升级。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无缝对接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ERP人才为例”(编号:2012SJGLX300)、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项目“基于校企无缝对接的ERP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2GGJS23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三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JKGHB-0094)、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重点课题“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编号:JAY2013025)、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基于校企联合视角的工商管理专业ERP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SKL-2013-307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志波:《“三位一体”ERP教学模式探析》,《财会通讯》(综合・上)2013年第8期。

[2]侯淑霞、钟敏:《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上) 2011年第6期。

供应链管理软件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首先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开展实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针对我院《供应链管理》目前采用供应链模拟软件和企业参观实训的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比较可行的以比赛为主的实训实践教学方案。

本文将对《供应链管理》展开校内实训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开展供应链管理实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现在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说明了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要从高校的培养开始,但在高校的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多数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少之又少。所以,开展实训教学是教之所然,原因如下。

1.1 《供应链管理》实训教学可以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供应链是物流的高级形态,所谓供应链,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应用实践实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无缝连接”。

1.2 高校本身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005年1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中,实训实践教学是学生认知社会,熟悉职场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满足学生具有完整、系统的从业能力的要求。其次,通过实训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个别调研、创造力训练等能力。另外,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锻炼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抗挫折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科学构建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许多经管类院校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是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培养质量。

1.3 《供应链管理》这门学科本身性质决定需要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描述的理论知识和构架,就是去了企业也难以看清它的全部面貌。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手段及新的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不断应用,供应链课程内容更新变化速度加快,理论教学又往往滞后于实际发展,造成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所脱节,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是供应链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接触到目前最新的、常用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 我院《供应链管理》实训教学问题分析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在本课程的实训教学中,主要以模拟软件操作和企业参观学习的方式为主,两种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2.1 模拟软件实训教学存在的局限

目前的供应链管理模拟软件主要从“供应链计划(SCP)”和“供应链执行(SCE)”的角度去考虑,通过“操作层”、“决策层”和“供应链电子商务层”这一框架以及各种企业经营思想来模拟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基本流程。在运用供应链管理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每组5-6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模拟,这样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较好的将专业理论知识和现实工作联系起来,每个角色利用自己跟自己进行交易的方式进行操作,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2.1.1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幅度较小

由于我国供应链发展水平较低,供应链系统中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完善的部分,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模拟问题与现实问题有些差异,使得角色只能按照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去完成,或多或少的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除了模拟某公司的业务流程外,实际上也是熟悉该软件的整个操作过程,所谓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操作软件的能力,没从根本上解决动手能力的问题。

2.1.2 软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软件对硬件要求一般都比较高,使软件在运行过程中速度偏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由于软件本身的缺陷,出现基本资料不能保存的现象,而有些地方却是不能写入,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2.2 企业参观学习的教学问题分析

另外一种较常见实训教学方式,就是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其形式要么是课程老师联系实训单位,要么是学校有固定实践实习基地。无论何种方式,都摆脱不了“参观”的窠臼。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参观实习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效益,反而还会给企业添加不少麻烦,所以到企业的实践实习,特别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实践实习活动,学生没有固定的岗位,最终演变成企业某位主管人员的讲座形式、参观车间和简单介绍。这样既达不到供应链管理实践学习目的,又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居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了如下方案。

3 《供应链管理》实训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3.1 比赛物品采购

此项目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比赛确实需要物品,都要花时间去购买。另一方面,把这个任务给学生去做,正好可以锻炼他们对采购的理解。比赛用的物品是鸡蛋,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计算好物品数量,给每组学生一些现金,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先回到指定地点和物品保质保量的为胜者。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关于采购策略的问题,等全部小组回来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锻炼。比赛名次排在后面的小组其成员将有不同程度的淘汰,具体淘汰对象由成员自己决定。

3.2 扩展型啤酒游戏设计

此项目的思想来源于著名的啤酒游戏,故称其为扩展型啤酒游戏。比赛规则是将上一轮没被淘汰的成员重新分组,比赛在各个小组中进行,为了让全部同学都参与到比赛中来,同时也将被淘汰的学生重新随机分到相应的小组,主要充当后勤和协助小组成员的角色。供应链模型可以用图1来说明。模型中,将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其中市场部分4个组,配送中心和生产商都分别为3个组;在生产商和配送中心之间、配送中心和市场之间,都会有多条路径可以选择,学生在运输产品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关知识进行选择最优路径。在比赛过程中,为了展示自己的优点,每个小组先将自己的经营目标写出来,形成文件,以备下游企业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作参考。比赛可以在一个大操场进行,市场组的同学根据手中的地图,到校园角落寻找预先存放好的订单,并回答订单上的问题,将其要求的数量和地点等信息送到市场,市场将订单信息传送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根据自己的策略再将订单信息传送给生产商,生产商根据要求将散装的鸡蛋经过优化的路径运输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拣和包装,通过最短路径搬运到市场。在整个过程中,下游企业角色第一次订单都有选择选择供应商的过程,而上游企业都有选择最优路径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盈利的多少为依据对小组进行排序。

3.3 供应链知识竞赛

经过上面各环节的比赛,将没被淘汰的学生分成两个组展开问题抢答,被淘汰的同学作为他们的拉拉队和亲友团。问题主要设计供应链各方面的问题,比如供应链的发展、供应链的核心理论以及供应链的前沿问题等,当然还可以涉及其他基本常识的问题,以考察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

3.4 两人循环搬运

在几个环节的比拼中,最终淘汰留下的两位同学,通过连续搬运货物来决定胜负,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中,甲乙双方的搬运路径都设置了一定的障碍。比赛开始,甲乙双方以自己的方式向对方搬运的鸡蛋,然后空手返回,继续搬运,在规定的时间内,鸡蛋少的一方获胜。

4 结论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一周的实训,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去实践、在比赛中去体验,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牺牲精神,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进行实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道平,鲍新中.供应链管理教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4.

[2] 谈慧.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实训系统建设研究[J]. 中国市场,2008(45),119~121.

供应链管理软件范文第5篇

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SCM软件的市场规模是5.32亿元人民币,2005年上半年中国SCM软件市场规模是2.16亿元人民币。

不过,前几年大肆炒作的流毒依然存在。一方面,对部分应用企业来说,“大而全”一步到位的建设思想流行;另一方面,在SCM市场中,鱼目混珠或“挂羊头,买狗肉”的现象依然很严重。因此,有必要对SCM具体内涵及发展现状做一剖析。

SCM的层次模型

利用赛迪顾问常用的“信息化建设层次划分模型”,可以将SCM的具体内涵逐层分解,如图SCM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自动化层:信息技术在单个步骤或单项功能中的应用,不涉及业务流程;

・运作层:信息技术在单个业务流程中的实现,仅涉及业务的实际运作,而不涉及业务的管理;

・管理层:信息技术在各项业务的管理活动(计划、监控、总结、修正)中的应用,如上一月采购任务完成情况总结、下一月采购任务的计划;

・决策层:信息技术在经营活动重大决策活动中的应用,如年度生产量的确定。

由于SCM系统中,“销售物流管理”与“进销存”系统中的“销售管理”模块紧密相关,“采购物流管理”与“进销存”系统中的“采购管理”模块紧密相关,不少原来销售“进销存”软件的IT厂商摇身一变,挂起了“供应链管理”的羊头,实际上卖的还是“进销存”软件。

另外,一些做“运输管理系统”(TMS)或“仓储管理系统”(WMS)软件的厂商也偷梁换柱,给自己戴上了“供应链管理”的大帽子。其实,这样的软件只关注诸如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活动,属于企业物流部门所需要的业务处理软件或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需要的行业应用软件,而不是通用的企业管理软件。

困难与建议

目前在中国市场,成功的SCM实施案例还很少,SCM在实际应用还存在许多困难,主要包括:

・预测与计划功能效果不佳。

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要求企业对市场反应越来越灵敏和迅速,许多企业希望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然而,即使是再精确的数学模型,也无法对宏观经济形势,消费者心理行为作准确计算,从而精确预测出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供应链管理软件同样有心无力。

・管理主体之间缺乏信任和协作。

在中国目前的市场中,渠道为王,决胜终端,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一个存在互相博弈和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信任和合作比较困难,建立供应链联盟,建立统一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难度较大。

但这并不是说毫无希望,比如公司自建渠道,自己开分店,品牌店,寻找加盟店等,这些只有一些跨国集团,具有雄厚的资金背景才能做得到,这些都是本土企业无法望其项背的。

・供应链中存在“信息孤岛”。

特别是在供应链中各个公司采用的内部信息系统不一样,需要解决很多复杂的接口技术,这也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方面。

总的来说,在SCM的层次模型中,层次越高的功能,实施的困难就越大;层次越低的功能,实施的困难相对比较容易,因而应用的普及程度也就较高。最低层的各种自动化技术,如EDI、条形码、GIS等技术,就已经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应用,并不断有各种革新技术出现。而在运作层次上,各种物流系统如运输管理系统(TMS)、仓储管理系统(WMS)等都已经开始广泛的应用。

对于需求量、生产量的预测等供应链管理高级功能,企业不应该迷信技术,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以外的方面,如建立与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良好关系,改变管理观念,积极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加强市场研究与信息收集、沟通机制等。

实施路径剖析

随着ERP厂商的逐渐觉醒,他们把越来越多的SCM功能追加到自己的产品中。与此同时,SCM领域的软件厂商也在扩展他们的软件功能,逐渐侵入原来ERP软件的领地。这样的情形同样发生在CRM领域。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惑:ERP、SCM还有CRM,将来会不会整合在一起?购买产品时,应该从多个厂商那里分别购买呢,还是从同一厂商统一购买?

对这个问题,我认为,答案既是“Yes”,也是“No”。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厂商,都会本能性地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扩张自己的产品线,如IBM就是硬件、软件和服务都要霸占,软件帝国微软也早已经开始提供游戏机等硬件产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来一定会出现这样的软件公司:它既卖SCM软件,又卖ERP软件,或者是把这些产品统统整合为一个解决方案一块儿出售。你要是嫌东挑西选太麻烦而且资金充裕的话,完全可以在一家公司里统一购买,就像买品牌电脑一样。

另一方面,从技术架构这一角度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在技术领域,分布式、标准化、组件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从电脑中的兼容机的例子可以很好理解这一潮流。目前广泛流行的“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正是这一潮流的另一佐证。

品牌电脑过时了,还可以重新再买,反正代价也不是高得离谱。但企业的信息系统从头再建的话,其代价就远非一般企业能够承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