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金融风险点

供应链金融风险点范文精选

供应链金融风险点

供应链金融风险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一、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电商行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商交易规模的不断增加,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作为新的金融模式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不同,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整合了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四流合一”,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需求,降低了电商行业及其生态领域内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随着电商行业的大批企业的倒闭,这种金融模式所隐含的风险也在不断爆发,如何对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防控,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而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等特性,能够对金融环境信任度进行优化,从而降低金融领域内的融资成本[1]。因此,本文从区块链技术的视角对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从而降低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

二、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现状

电商行业作为我国新型的行业之一,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相应地企业财务信息主要通过交易数据来体现,这就决定了电商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不同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在抵押物方面,电商行业主要以电商企业的交易数据作为支撑,缺少必要的实物作为抵押,因而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从风险来源来看,既有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也有电商企业信用问题引发的风险,同时也有操作不规范和评估模型问题带来的风险等。

(一)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

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是指从事电子商务相关的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与电商行业相关的中小微企业所组成的融资服务系统。该系统旨在通过对电商行业相关企业的资金供给、需求相对接,为电商行业中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模式。按照电商行业的性质可将供应链金融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基于B2B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行业内大型电商企业的自有资金和银行资金为主,采用电子订单、电子仓单和网络信用的信用质押物模式。如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的模式。二是基于B2C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行业内大型电商企业的自有资金和银行资金为主,采用电子订单、网络信用的信用质押物模式。如天猫+蚂蚁金服的模式。三是基于C2C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由资金为主,采用电子订单、网络信用的信用质押物模式。如淘宝+蚂蚁金服的模式。

(二)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特点及传递机制

从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来看,可以将其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从电商行业的特点来看,电商企业更容易受到市场因素、信用的影响,最终造成其交易数据不稳定,影响其如期归还贷款,进而对于整个供应链金融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引发金融风险。(1)市场风险的特点及传导。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因素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通常而言,影响电商行业市场风险的因素比较多,如利率波动、汇率变化等。对于电商行业中的企业而言,一般企业认为中小型企业对于市场的风险抵御能力比较弱,一旦出现市场因素的波动,就会对电商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在供应链金融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电商商户的交易额会出现下降,不能够及时还款,从而影响其贷款等业务。电商行业中的企业在获得供应链金融贷款时,由于缺少实物作为抵押,往往采用交易数据评估的方法,对于电商行业内的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由于很多电商企业的规模较小,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交易数据的波动也较大,从而会造成风险在电商行业内传导,可能引发更大的风险[2]。(2)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特点及传导。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在规定的还款期限内,不能够全额偿还贷款本息所引发的风险行为。信用风险在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中是较为常见的风险。而在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电商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由于电商,交易数据真实性不能够保证的情况下,可能会由于虚构订单、线下回扣等方式所引发的数据不真实,不能够如期偿还贷款的情况。而对于电商企业的这些数据真实性,电商平台或者中介机构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手段,从而造成贷款违约。由于很多电商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业务关联,相应地信用会在供应链上传递,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3]。(3)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特点及传导。操作风险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或者欺骗等行为而引发的风险。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一些电商企业的数据受到网络病毒的入侵,造成交易数据的不稳定,或者是供应链金融评估模型的构建出现一定的失误,造成所构建的模型与实际存在一定差异,不能够计算出电商企业展示的守信额度,从而引发供应链金融风险[4]。

三、区块链技术在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中应用的耦合性分析

(一)区块链技术内涵及特点

(1)区块链的内涵。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的互联网技术,最早起源于2008年,采用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等技术,实现了电子货币系统的真实安全不可篡改,确保了交易的安全。随着虚拟货币的快速崛起,区块链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综合区块链技术当前的应用和技术特点,本文将区块链概念界定为:区块链为运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采用多节点储存,并对于每一节次修改都能够进行及时记录的,加密式分布式数据库。(2)区块链的特点。通过区块链的定义,可以将区块链归纳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分布式记账。分布式记账作为区块链的主要特点之一,区块链在对数据储存过程中,采用的去中心化的信息储存,即采用多节点对信息进行储存,且每个节点都具有对数据的管理权限,所有的节点都起到了副本储存的作用,从而确保数据信息的稳定。二是共识机制。在区块链中数据的管理和认证,区块链采用的是共识层对数据进行交叉认证,即每一个节点对于数据的认证相互独立,只需要一个节点对于区块链新增加的数据进行了真伪认证,则这一认证和识别结果将会被其他节点所接受。三是不可篡改。对于区块链而言,区块链内的每个节点上对数据和信息都进行了记录,如要对信息进行修改,需要修改至少一半的节点信息,才能够对区块链信息的篡改,而每一次修改的情况也会被区块链所记录。再加上区块链节点数量的不断增加,修改已成为不可能。如需要对于信息进行更正,可以通过新增新的区块模式实现信息更正,但原有信息篡改或者删除几乎不可能[5]。

(二)区块链技术在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应用的耦合性

(1)区块链的时间戳机制和不可篡改性为供应链提升透明度。在传统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下,虽然对于电商企业的授信评估是依靠企业的交易数据,但是由于电商行业供应链上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掌握在不同的市场主体手中,造成信息之间的孤立,以致于不能够有效地辨别一些信息的真伪,造成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不够透明。而区块链技术的时间戳机制能够记录所有的信息修改情况,从而确保信息的透明化。在同一个区块链内,每一方都可以将信息上传至区块中,而银行等资金方可以通过核查区块链信息,获得清晰的电商企业交易数据和信息,从而破解传统模式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打破信息孤岛困境,降低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6]。(2)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为中小电商企业增强链上话语权。在传统的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电商企业由于信用不足,相应地交易数据不稳定等因素,从而造成银行等资金方不能够对中小电商企业的授信进行准确的判断,只能通过电商平台或者其他中介的方式,为中小电商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融资。而在区块链模式下,区块链中能够准确记录中小电商企业的详细数据,银行等资金方可以通过区块链获得中小电商企业的详细数据,从而能够准确地给出信贷额度,而不用在依靠电商平台和中介为中小电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小电商企业的话语权。(3)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为中小电商企业融资降成本。在传统的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业务的开展通常采用线下签约模式,需要准备大量的纸质合同和资料,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这些费用必将转嫁到贷款方中小电商企业身上,从而增加了中小电商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在区块链技术模式下,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可以通过线上操作的方式,利用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降低操作中风险,实现供应链金融的全程在线操作,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通过对于区块链技术特点和区块链技术与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的耦合性分析来看,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不可篡改等特点,能够简化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流程、保障信息的安全,实现信息的透明化,从而达到降低中小电商企业融资成本的目的(见表1)。

四、区块链技术在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中的应用路径

(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是从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对其风险进行考虑,按照全局化、系统化的思路,对于其各类风险组合进行审视,分析可能引发的系统风险,并给出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措施。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而每一个风险都不是由一个因素引发,且风险的发生都会在整个供应链系统内进行传导,因而为了做好对电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控,就需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运用现代化的风险防控手段,从而达到降低整个系统的电商行业供应链系统的金融风险目的。本文所涉及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路径的设计,也是采用这一理论的思想。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路径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总体架构(见图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主要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路,对整个电商行业的风险进行整体考虑,然后再针对具体电商企业的信贷业务采用个别化防控方法。第一层为电商行业供应链上企业层。在该层主要对于电商行业的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如每个电商企业的交易数据、市场信息波动情况、市场利率、行业风险等情况的信息收集和梳理。同时,对于电商行业企业相关的评价信息采用“三方信用评价”的方式,即收集人民银行关于电商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征信数据、电商平台对于企业的评价等级数据、消费者消费评价数据。第二层为区块链数据储存和分析层。在该层采用区块链技术,为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相关方设置有对接的数据接口。电商行业企业及时地将相关的企业交易数据、市场行业数据等上传至区块中。同时,与人行、电商平台等对接,将“三方评价”数据,上传到对应的区块链中,并通过时间戳功能对每一个数据加上时间戳,确保数据可以跟踪。第三层为金融机构守信评估层。在该层面金融机构按照自身对电商行业的授信评估模型,通过授信应用接口,对于申请贷款的电商行业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价,按照风险等级给予相应地授信。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电商企业的授信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的风险给予有针对性授信策略,既能够满足电商企业融资的需要,又能够降低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商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步骤。第一,市场风险的防控。在区块链模式下,采用整个电商行业供应链环节上企业数据的全面采集,并对市场中的利率、经济数据进行采集,从而能够确保市场中的各类风险数据实现全部覆盖,并通过区块链的方式,将数据进行储存和分析,能够提高金融机构对于电商行业市场风险的把握程度。如电商行业供应链上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可能会对申请贷款的企业带来哪些影响,都可以通过分析的方式获得,从而降低市场带来的风险。第二,信用风险的防控。对于信用风险的防控,主要采用“三方信用评价”的方式,第一方为人民银行,为金融机构提供申请贷款的电商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个人征信数据作为参考;第二方为电商平台,根据电商行业中每一类企业或者供应链每一环节企业的平均水平,对于申请贷款的企业经营等综合状况等级进行评价,从而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经营方面的信用数据;第三方为消费者评价,采用电商企业的消费者评价中的好评、中评、差评情况,以及消费者的追加评价和评价内容质量,为金融机构提供申请贷款企业的服务质量方面的数据。金融机构按照“三方信用评价”情况,调整对于申请贷款企业的授信规模和授信系数。第三,操作风险的防控。对操作风险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电商企业的操作风险,主要以道德风险为主;另一方面为来自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主要以员工操作和模型不科学因素为主。对于来自电商企业的操作风险,采用区块链对电商企业数据实时跟踪和记录的方式,确保电商企业的每一个数据都能够记录和追溯,从而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对于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采用大数据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结合的方法,实现对操作人员的行为数据实时记录,避免人为操作风险,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授信评估模型进行不断地智能化完善,确保授信模型的科学,从而降低操作风险。

(三)区块链技术在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防控中的应用案例

某电商企业A作为天猫平台的服装类企业,出于经营需要,向蚂蚁金服申请一笔500万元的贷款业务。为规避供应链金融的各类风险,在区块链模式下,蚂蚁金服可以采用如下的授信策略:(1)结合区块链中的市场信息区块,利用淘宝(含特价版)、1688、天猫等系统所上传的数据,分析区块链信息中有关的服装行业相关的信息和市场波动情况,以及A企业数据的真实性。对于市场风险有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在确定市场风险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再实施信用风险评估。如市场风险波动大,直接触及到蚂蚁金服的授信风险预警线,蚂蚁金服可以提醒A企业采用联合担保或平台担保和实物抵押的方式,申请授信。(2)利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对A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征信进行查询,并通过天猫企业等级评价信息,以及消费者对于A企业的店铺评价和消费评价等信息,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如信用风险较低,则可以进入到授信评估;如风险中等,则通过区块链提醒A企业采用联合担保或平台担保的方式,申请授信;如风险较高,则区块链提醒A企业采用实物抵押的方式,申请授信。(3)利用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蚂蚁金服的授信服务评估模型进行动态的完善,并按照A企业提供的数据,给出授信额度。再结合第一次风险评估的情况,按照企业申请授信资料的完善程度,适当调整授信额度系数。如采用符合授信条件的联合担保或平台担保和实物抵押的方式,可以给予申请额度授信,否则按照实际情况,降低授信额度系数。通过案例分析可知,对于电商企业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信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融资,而对于银行而言,针对电商企业授信中的风险不同,采用不同的授信策略,这样既能够满足电商企业资金的需求,也能够确保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实现双赢的效果。

五、区块链技术在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防控中的应用建议

(一)完善电商行业联盟区块链

(1)要加快电商企业数据与联盟区块链的对接。可以通过电商行业标准的形式,对于电商企业数据标准进行规范,并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接口的对接,确保电商企业的各类交易数据能够及时上传到区块链中。每一个电商企业,按照所处的供应链环节的不同,将数据上传至所对应的区块中。(2)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在应对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中的市场风险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智能抓取市场信息,并将抓取到的各类信息储存到区块链中,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详细的市场风险信息。加大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金融机构授信评估中的应用,提高授信评估模型的准确性。(3)要加快“第三方信用评价”系统与区块链的对接。人民银行应在一定范围内开放个人征信数据的应用,允许一定范围内的金融机构、企业访问个人征信,并做好数据结构与区块链的对接。电商平台应建立更加完善的电商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允许消费者对企业的销售行为和服务进行评价,并将评价转化为数据,与区块链对接。

(二)完善金融机构授信风险评估模型与策略

(1)制定科学的授信风险评估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授信风险评估模型的指标进行智能化调整,并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商企业,根据其从事行业、所处的供应链环节的不同,细化评估指标和模型,确保评估更加科学有效。(2)完善金融机构授信策略。对于不符合授信要求的一般信用问题的电商企业,采用联合担保、平台担保的方式给予贷款。对于信用存在严重问题的电商需求,采用实物质押的方式,按照信用情况调整授信系数给予贷款(见表2)。

(三)加大对于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规范管控

(1)电商行业应当制定详细的行业规范,电商平台应对于电商企业恶意刷单和恶意交易的情况,出台具体的惩治措施。对于恶意刷单和虚假交易,按照情况严重程度,对于情节较轻的,给予红色风险预警,店铺降权重的警告;对于情节较严重的情况,给予关闭店铺的处理,并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移交司法机关。(2)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商监管方面的法律,明确电商平台的责任。将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监管纳入到金融监管之中,采用“双随机一抽查”的方式,做好对于电商行业供应链金融的监管创新,并将监管的结果与企业征信、主要负责人征信挂钩,做到对风险的严管。

参考文献:

[1]张明裕.区块链驱动供应链金融创新[J].新理财,2017(11):28-30.

[2]吴俊.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物流技术,2017,36(11):121-124.

[3]何人可.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在金融领域应用及风险防控[J].理论探讨,2020(5):120-124.

[4]周立群,李智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7):49-51.

[5]王俊生,何清素,聂二保,陈绍真.基于区块链的修正KMV模型在互联网金融征信中的应用———以弱信用群体为例[J].征信,2017,35(9):35-39.

供应链金融风险点范文第2篇

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产业链结构特征、货物交易实情,由核心企业作为金融支持者,对中小型企业展开专项授信,对风险予以了有效转移。伴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如何开展融资期间金融风险识别及信用风险度量成为了热点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研究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及其信用风险度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表现

伴随着近些年金融事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获取了极大的进步。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实情,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I.融通仓模式风险,融通仓指的是将存货用以质押物开展融资,因此质押物的产权应当充分明确。倘若企业抵押一些存在争议或不可行使产权的存货开展融资,银行便会遭遇风险。II.保兑仓模式风险,保兑仓指的是将想要购买的货物用以质押物开展融资,所以银行应当权衡贸易的真实性,并考虑融资企业资质、货物质押可操作性等相关因素;企业货物承诺回购可一定程度缩减银行风险,故应当衡量企业回购能力。III.应收账款模式风险,银行要核实应收账款真实有效性、转让实情等相关状况,倘若交易并非真实存在,应收账款为虚构,如此银行便无法自借款人次获取清偿;要及时对企业贷后管理予以更进,并贷款资金用途展开跟踪。

2.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

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信用度量对象为全面供应链金融运行情况,这里面所有参与者相互存在密切联系,无论是哪个参与者面临信用风险,均会对整条供应链构成影响。即便供应链金融制定体系对过去信贷期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发挥了一定弱化作用,然而各式各样的参与者则提升了风险来源的繁杂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可将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划分成:供应链运营风险、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核心企业风险、第三方物理企业风险等。

3.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

就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而言,相较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事宜,其对风险控制技术方法有着严格的要求。受供应链中每一位参与者出现的信用风险会使整条供应链波动影响,因此不管是对哪一个参与者均要采取对应的管理方法。I.融资企业质押物产权认可管理,在供应链金融中,融资企业往往会采取不同质押物开展融资活动,在选取合理的动产质押物过程中,银行应结合质押物类型特征,制定针对的认可准则。II.供应链核心企业选取管理,在对全面信用风险予以评定过程中,核心企业信用通常属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重点考虑内容。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一方面要权衡核心企业受道德因素制约引发信用危机的可能,一方面要权衡受自身经营发展转变影响所造成的信用危机。III.第三方物流企业准入管理,供应链金融运行有效性受第三方物流企业选取很大程度影响,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应当权衡物流企业资质、对中小企业予以担保的能力等相关问题。

4.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度量

4.1会计统计分析法。

第一步应当找出相应的重点会计变量,再将权重赋予各个变量,基于此制定方程从而算出企业信用概率。会计统计分析法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多元判别分析法,且主要应用的事Zeta模型。但该Zeta模型有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其强调定量分析,疏忽了部分难以被量化的关键因素,好比融资企业管理者素质、融资企业品牌信誉、价值等。

4.2期权理论方法。

期权理论方法多为上市企业所使用。就上市企业而言,银行将上市企业股票价值视为企业总资产的看涨期权,企业资产转变状况可通过股票价格转变呈现。并以此从另一个角度呈现这家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发展状况,属于一种相对简便、系统的评价方法。但是,这一方法同样存在无法顾全的地方,上市企业股票价格面临一系列因素制约,并非能够完完全全地反映企业总体资产真实情况。

4.3财务比率分析法。

财务比率分析法属于一类传统的信用度量方法,基于对企业财务报表展开分析,选择可制约、影响企业财务水平、偿债水平的关键因素展开判定,优点在于简便、易于操作,迄今依然是一些国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概率分析常用的方法。但是,很大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往往是因为自身经营不善,财务比率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信贷要求而产生融资棘手问题。这一方法难以对现阶段问题予以解决,其强调的是融资方的过往财务状况,而无法评估企业日后发展转变,作为一种静态分析手段,极易忽略一些已恢复信用的融资机会等。

4.4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属于一类非线性回归分析十分典型的方法,可通过借助部分财务比例来对企业失信概率进行评估,在结合相关定性分析数据对信用风险携带者予以风险确认、融资决策。这一方法对于变量相互线性关系作要求,能够经函数变换实现企业一定时间段内信用概率的参考变量的转化,应用较为普遍,只不过这一模型要求采集大量的数据样本方可计算出相对准确的概率模型。

5.结束语

供应链金融风险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块链;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

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是以产业链上核心龙头企业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对主体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为整个农业供应链上的涉农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1]。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业务创新,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区块链技术会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被应用到了很多企业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议论和关注。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安全健康的饮食观念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应用区块链技术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但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断链现象日益增多,因此区块链技术对于农产品供应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

1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具有很大的优势,符合经济运行原理,但农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在开展金融业务时,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各因素之间便很难协调,整个农业市场供应链会断裂。要监督好供应链的每个环节,排除信用风险,确保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安全运转。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1.1核心企业出现问题造成的风险

农业市场供应链的信用风险与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息息相关。农业供应链平台的运转关键掌握在核心企业的手中,由核心企业完成供应链的交易。可以说,核心企业具有枢纽作用,同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一旦这些核心企业隐瞒自己的营业损失,串谋融资,甚至随意发挥主导作用,那么供应链上的投资者会受到很大的损失。核心企业可能会出现经营困难,不能及时兑现合作企业的资金。一旦供应链的资金运转出现问题,核心企业的资金不能正常流动,负债压力增大,可能会造成资金危机。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问题,农业市场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都可能面临信用风险,影响供应链的安全。

1.2涉农中小企业信用问题导致的风险

农业市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有很多,一旦中小企业的信用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供应链的发展。部分中小企业缺少规范性,自身制度不健全,不能提供准确的信用数据和规范的财务报表。在申请融资时,商业银行难以获得足够的信息评估这些企业的信用风险,导致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存在潜在的危机。金融机构不能实地调查中小企业申请资金时提供的抵押和质押品,只能由第三方进行监督,有可能出现监督不严格的现象。一旦中小企业和第三方企业合伙隐瞒,金融机构不能准确了解信息,会造成资金损失和信用风险,从而影响农业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运营。另外,农业市场供应链上的信息不透明,导致各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信用风险。市场中的各方掌握的信息不同,作出的决策不一样,同时存在潜在的道德风险问题。按照正常的审批流程,金融机构会选择能够抵押有效资产的高信用企业,排除低信用企业,但是有些不良农户会伪造虚假信息迷惑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作出了错误的决定,增加了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这种逆向选择将资金流向了高风险人群,而高风险人群存在还不上本息的可能性,导致金融机构资金流动困难,为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埋下了隐患。这种行为限制了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步,增加了涉农企业的融资难度。

2区块链技术管理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应用

2.1分析“区块链+农业供应链金融”系统设计架构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保持上下游涉农企业和核心企业的交易流程不变,但是会改变交易模式。第一,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上参与交易可以随时关注交易进度,不用太多人为干预,增加了对资金的保护,减少了风险。与传统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相比,区块链技术更加稳定,能够保证隐私数据的安全,而且可以自动结算,方便交易双方操作。只要将交易信息上传到平台中,平台就能自动操作。第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可以控制风险。区块链会记录好链上各个企业、金融机构、供应商的详细状况,实时更新各方的交易记录。区块链下的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各种账务凭证、订单等变成数据,然后在链上的不同企业之间流转,实现信息共享。第三,区块链下的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可以监管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运行,实现透明交易。供应链监管机构可以利用平台了解各种交易信息,掌握平台的实时数据,了解不同企业的资金往来,记录业务交易账单,总结分析各种数据,简化数据收集流程,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

2.2探究“区块链+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区块链主要利用计算机程序实现记录所有交易信息,是一种公开性账本,属于一种去中心化、无须信任的新数据框架形式,由网络之内的所有节点共同接受监督和管理,不接受单一形式的控制,除具有去中心化中的储存、信息高度透明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不容易被篡改的特点[3]。涉农企业、金融机构和农户因为商务活动联系起来,形成农业供应链金融,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业供应链金融中可以良好地传递信息,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不易被更改。区块链技术赋予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新的生机,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条件。2.2.1实现信息共享,提升企业信用。在农业供应链金融平台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打破信息壁垒,改变信息不透明的现象,让链上的不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伪造数据的问题,提升核心企业的信用等级。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了解链上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财务资产情况,化解双方的信用危机,透明的信息可以避免逆向选择,有利于金融机构通过企业的申请。另外,区块链上的数据不容易被篡改,一旦节点上的数据有变动,很容易被察觉到。监测系统时刻监测企业交易动态,实时了解交易数据。监管部门可以利用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和共享的特点监控企业的经营动态,及时发现异常并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规避金融信用风险。2.2.2帮助涉农中小企业融资。一方面,涉农中小企业自身缺乏数据,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而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农业供应链金融中能够方便链上的企业记录交易数据,保证企业交易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区块链技术还可以打通不同层级之间的壁垒,将核心企业的额度拆分给中小企业,使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得以共享,提高融资效果。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监测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状况,使涉农企业合理使用资金。监测部门通过对农业供应链进行监管,可以降低金融信用风险,提高监管效率,减轻金融机构的监管压力,降低成本。

3区块链技术管理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建议

3.1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平台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想要规避农业市场供应链金融风险,合理应用区块链技术,促进农业供应链持续发展,就要构建良好的环境,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法律。第一,从政策角度出发,重视区块链技术,鼓励实体经济活动采用区块链技术处理问题,规范区块链技术的操作,学习优秀的经验,不断创新技术。第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业供应链金融中,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完善相关管理设施,挖掘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供应链中的作用,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第三,国家要时刻把握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动态,引导未来的发展趋势,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保证农业供应链业务正常开展,维持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营秩序。

3.2推动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研究

虽然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供应链金融领域得到了良好应用,但是具体实践进度比较慢。因为区块链技术涉及多个领域,比如人工智能、计算机、密码学等,研究区块链的难度比较大,所以国家要鼓励相关人员研究和攻克区块链技术,完善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功能。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的专业人才。相关部门可以与科研机构、高校共同建立区块链研究平台,合作组建研究区块链的专业团队,为区块链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4结束语

区块链下的农业供应链具有较大发展优势,但是相关人员应用区块链的经验不足,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保障信息安全。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业供应链中,可以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区块链技术可以监管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农产品加工、生产等环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帮助涉农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夏月美,赵华伟.基于区块链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海南金融,2020(5):82-87.

[2]冉芸.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J].山西农经,2019(14):1-2.

供应链金融风险点范文第4篇

(一)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无意间的过失,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供应链金融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属于很难避免的风险模式。在当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中,供应链金融的行为风险是金融业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指,在构成供应链金融的同时,不同企业由于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理念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金融工作发生错乱。这种差异性往往会导致金融供应链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没有随之进行销售计划的变动,从而造成的商业银行还贷风险,这种风险广泛存在于国内供应链金融中,为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国内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供应链金融风险。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其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后果,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环境的错综复杂

当下,国内的物流发展水品仍旧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我国物流市场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都是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和联合物流,这种情况导致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物流管理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物权保障,在物流过程中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管理,使得银行对于这类物品的流通也丧失了控制权,风险管理无法正常运作,直接导致了供应链金融存在严重的风险。

(二)信用环境混乱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贸易信用环境来说,常规的贸易交往往往都是通过票据进行结算,这种缺乏有效法律机制的信用模式,对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极其不利。今年来,人民银行针对这一情况曾进行过严厉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国内缺少相关的管理规范,使得我国贸易与国外贸易在信用环境上存在极大差别。这一问题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中的主要矛盾因素。

(三)企业资金管理不明确

由于国内缺乏专业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使得国内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资金管理部门混乱缺乏实际作用、投资部门复杂化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等情况,在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无法清楚的区分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当下国内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管理体系,以至于很多企业在资金的风险性管理上存在不明确、不重视的情况,直接危害到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应正确选择合作对象

在供应链金融的构建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正确选择合作对象,首先,经营状况与银行合作度成为选择合作对象的首要衡量条件,选择生产经营状况稳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这类企业包括钢铁、石化、电信、汽车等产业链。通过与这类企业进行合作,在获得合作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银行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详细资料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在供应链企业中的筛选,对于存在经营风险和不合规操作的企业要及时予以淘汰,以此,保证了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正常发展。

(二)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是当下供应链金融中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准。全方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可控制范围内与其他企业或者零售业务进行统一风险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规定对企业间全部的资产组合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真正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全面风险管理。

(三)将供应链金融与商业银行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资本和其他相关资源的范围之内,其管理需要处于供应链金融的承受能力以内,只有这样才能稳妥的管理供应链已经承担的风险,将风险与收益做到维系平衡,使得风险调整后获得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供应链的目标与原则相兼容,并且能着重评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的产品其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极大,在产品具体推出之前,预先对风险管理的成本及收益进行对比,有效预防供应链风险。二是对供应链金融与相关业务进行边际收益对比,通过数据比对来决定是否推行该业务,这一方式有效预防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做到了对企业及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管理

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同时实现仓库管理信息化,制定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方案,在源头上对物流运作进行管理,实现企业运作风险的有效管理。

四、结束语

供应链金融风险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中特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2]李毅学,冯耕中,屠惠远.供应链金融创新中下侧风险规避银行的贷款额度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