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贸易

供应链贸易范文精选

供应链贸易

供应链贸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进出口;核心竞争力

JC公司系某大型央企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95年,拥有外贸进出口权,专业从事进出口业务。主要为集团公司技术引进和技改服务,出口主要是集团内各家工厂自产产品。JC公司为扩大销售,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6个工厂、销售公司和代表处,营销网络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后,JC公司出口大幅下降,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海外公司也因当地货币贬值需求萎缩而连年亏损,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公司管理层经过研讨决定向业务链条的纵深开拓。

1供应链管理实践

供应链是指由客户的需求开始,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到最后把产品送到客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JC公司核心业务和主要市场是围绕摩托车的出口。因此,深度介入并管理好摩托车的供应链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最终供应链:四个流程与经过的不同阶段摩托车的基本供应链:零配件采购→研发/生产/装配/检验→报关出口→海运→进口报关→分销→零售→最终消费者。而JC公司仅仅负责出口这一个环节(生产是同一个集团内摩托车工厂完成的)。这个环节在整个链条中附加值较低,可替代性强,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JC公司只能靠大量产品的出口费维持生存。当出口量大幅下降后,同比降低的费就不足以支撑公司的开销和发展了。由于国内摩托车行业调整,集团下属摩托车工厂大幅压缩产能和产品线。出口市场因竞争的加剧,需求的多样化,仅靠摩托车产品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因此,JC公司决定扩大摩托车产品的采购,并逐步介入供应链。公司首先设立专门的采购和技术质量部,招聘有经验的技术质量和采购工程师。同时,加快培养本公司的外销业务员,引进成熟的摩托车销售人员,和有相对比较优势的摩托车个体及私营企业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在组织架构和人员到位后,JC公司选取若干重点市场,抽调技术、采购和销售人员组成联合团队,深入目标市场调研需求。过去只是销售人员跑市场,对客户和市场需求响应很慢。现在,对客户需求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能快速评估和响应,效率大大提升。JC公司基于和私营个体企业的合作,成立“摩贸通”平台。通过几年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风控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公司自身优势,实现若干细分市场的相对优势,极大提高了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JC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从客户端,对客户的批发和零售价格进行干预,实行指导价销售,定期监控客户和市场价格及库存,保证市场正常供应和价格稳定;从供应端,利用自身良好银行资信和大型央企的背景,吸引更多优秀供应商加入链条中,和银行合作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供应链融资方案,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为“摩贸通”平台企业的出口提供信保支持。JC公司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利用JC品牌(全国驰名商标和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出口品牌)和资信(银行、税务、信保,海关等)优势,深耕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摩托车出口链条中的核心企业。

2供应链管理效果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JC公司的摩托车供应链管理初具规模:为市场提供的车型大幅增加。主销车型由原来的3款增加到目前的12款;主销国家的数量及主销国家的订单量增加。主销国家增加了6个,主销国家的销量也平均增加了30%;市场销量快速回升,出口利润增长明显。自2016年起,市场销量开始回升,2017年增长近60%,2018年有望增长30%。在若干细分市场成为名列前茅的摩托车供应商。比如,尼日利亚、加纳、布基纳法索、多米尼加、缅甸、菲律宾等。

3管理启示

JC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只是刚刚开始,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人才匮乏。作为一个传统的进出口外贸企业,多的是进出口外贸和销售人员,而适应现代物流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人员几乎没有。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采购部门的事,它涉及采购、运输、仓储、报关、财务、销售、市场、甚至管理等几乎公司每一个部门。因此,在培养少数专业和管理人才的同时,还要培养全体人员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其次,供应链管理的根本方法是要通过对流程的重新设计和优化,从时间和成本两个方面为产品增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信息化必不可少。JC公司所用的只是普通的外贸业务软件,要想实现供应链管理,必须有相应的供应链管理软件。最后,供应链管理本身是实践的产物,因此JC公司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改进其供应链管理的水平,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供应链贸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供应链贸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较,供应链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从操作上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特点可总结为“封闭运行,单笔操作”。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提供信贷时,着重关注的是融资链流程是否符合“封闭性、自偿性和可控性”三原则。银行对资金流向和物流信息进行监控,跟踪融资的使用和进出口结算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资金流向,大大降低融资的风险。同时银行对于授信企业的考量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的考量,而是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从而使一些难以获得信贷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贸易融资或的银行的支持。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统一起来控制管理,这就是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国供应链融资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制造企业,或是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以及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全球供应链融资理念已经形成。而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

(一)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基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应收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下游的债务企业在整个运行中起着反担保作用。即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2)存货融资。当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可以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企业办理融资。银行重点考察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以及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和整合供应链的综合运作状况作为授信决策的依据。(3)预付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银行为下游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货款,才能获得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这种业务适用于供应商承诺回购条件下的采购融资。

(二)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开展状况

与欧美企业相比,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非常迅速。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外运、中储和中远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我国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序幕,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有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供应链融资平台带来的便利。

中国工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主要体现在“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利用沃尔玛公司的优良信用,对其供货商提供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融资支持。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中,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创新推出了在线账款管理方案、采购商支持方案、供应商支持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和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的六大业务方案,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各环节需求精心设计而成,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全面、专业的银行支持服务,力争实现银企双赢。

中国银行于2007年7月也推出了其供应链融资产品“融易达”通过利用“核心企业”授信资源向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服务提供资金融通,帮助其加速资金周转、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强化上游链条的力度,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

在外贸政策导向转变为要“积极扩大进口”的新形势下,2007年7月,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再创新品,推出名为“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该行基于进口贸易过程中的“在途货物”以及到港“仓储货物”设定质押,给予大宗商品进口企业授信。与传统“货押”业务不同的是,该业务既可以现货质押融资,还可以“未来货权”质押融资。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意义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渠道,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在商业银行纷纷思考并推进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供应链融资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1)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机会,有效带动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和低成本结算性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与我国商业银行向先进的交易性银行转型的目标相适应。(2)可以调整商业银行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分散客户集中度的风险。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挖掘和开发,使得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3)根据《巴塞尔协议Ⅱ》对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要求,风险资产权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成本和收益。由于贸易融资比一般贷款风险低且该业务有自偿性的特点,所以开展此业务有利于突破资本约束的限制,改变中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风险资产规模扩张过快、信贷结构不尽合理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的现状,改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收益。

四、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应注意的问题

(一)突出特色、提升功能,加快产品线再造

国际贸易融资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竞争,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类新产品虽不断推出,但整体缺乏特色,引进的复制品较多,同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当前国内多家银行都推出了供应链解决的整体方案,但在实践中仍然只针对供应链单一环节进行融资,因此服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及风险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大力研发给予存货即应收账款的融资产品,尤其要积极关注汇款结算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特点,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的过程中,伴随着资金、商品、单证的流动,涉及到客户、银行及物流企业等多方面的利益,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行为风险等,因此供应链上的参与各方应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此提出的建议是:(1)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充分合作,并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管理客户信息及时跟踪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贷后管理的动态分析。(2)加快建立快速灵活的市场商品收集信息和反馈机制。物流企业和银行应及时收集商品的价格信息,监控产品的销售状况和价格变化趋势,根据市场行情选择质押物,设置合理的质押率,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并规避产品市场风险。(3)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内控机制。要建立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加强自律,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发生;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4)积极呼吁立法部门在这方面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同时尽可能完善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5)加快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覆盖前、中、后台的专业化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在职培训等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另外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完善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三)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由于供应链融资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应急系统,通过信息平台、流程制定、人员配备等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能够不慌不乱,按照相应的措施快速处理。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预警系统必须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应急系统处理紧急、突发的事件,避免整体业务或组织带来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

[2]吴瑕.融资有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43-245.

[3]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68-69.

[4]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60-63.

供应链贸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较,供应链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从操作上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特点可总结为“封闭运行,单笔操作”。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提供信贷时,着重关注的是融资链流程是否符合“封闭性、自偿性和可控性”三原则。银行对资金流向和物流信息进行监控,跟踪融资的使用和进出口结算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资金流向,大大降低融资的风险。同时银行对于授信企业的考量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的考量,而是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从而使一些难以获得信贷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贸易融资或的银行的支持。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统一起来控制管理,这就是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国供应链融资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制造企业,或是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以及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全球供应链融资理念已经形成。而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

(一)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基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应收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下游的债务企业在整个运行中起着反担保作用。即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2)存货融资。当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可以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企业办理融资。银行重点考察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以及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和整合供应链的综合运作状况作为授信决策的依据。(3)预付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银行为下游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货款,才能获得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这种业务适用于供应商承诺回购条件下的采购融资。

(二)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开展状况

与欧美企业相比,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非常迅速。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外运、中储和中远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我国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序幕,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有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供应链融资平台带来的便利。

中国工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主要体现在“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利用沃尔玛公司的优良信用,对其供货商提供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融资支持。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中,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创新推出了在线账款管理方案、采购商支持方案、供应商支持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和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的六大业务方案,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各环节需求精心设计而成,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全面、专业的银行支持服务,力争实现银企双赢。

中国银行于2007年7月也推出了其供应链融资产品“融易达”通过利用“核心企业”授信资源向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服务提供资金融通,帮助其加速资金周转、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强化上游链条的力度,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

在外贸政策导向转变为要“积极扩大进口”的新形势下,2007年7月,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再创新品,推出名为“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该行基于进口贸易过程中的“在途货物”以及到港“仓储货物”设定质押,给予大宗商品进口企业授信。与传统“货押”业务不同的是,该业务既可以现货质押融资,还可以“未来货权”质押融资。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意义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渠道,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在商业银行纷纷思考并推进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供应链融资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1)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机会,有效带动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和低成本结算性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与我国商业银行向先进的交易性银行转型的目标相适应。(2)可以调整商业银行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分散客户集中度的风险。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挖掘和开发,使得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3)根据《巴塞尔协议Ⅱ》对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要求,风险资产权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成本和收益。由于贸易融资比一般贷款风险低且该业务有自偿性的特点,所以开展此业务有利于突破资本约束的限制,改变中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风险资产规模扩张过快、信贷结构不尽合理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的现状,改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收益。

四、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应注意的问题

(一)突出特色、提升功能,加快产品线再造

国际贸易融资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竞争,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类新产品虽不断推出,但整体缺乏特色,引进的复制品较多,同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当前国内多家银行都推出了供应链解决的整体方案,但在实践中仍然只针对供应链单一环节进行融资,因此服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及风险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大力研发给予存货即应收账款的融资产品,尤其要积极关注汇款结算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特点,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的过程中,伴随着资金、商品、单证的流动,涉及到客户、银行及物流企业等多方面的利益,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行为风险等,因此供应链上的参与各方应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此提出的建议是:(1)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充分合作,并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管理客户信息及时跟踪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贷后管理的动态分析。(2)加快建立快速灵活的市场商品收集信息和反馈机制。物流企业和银行应及时收集商品的价格信息,监控产品的销售状况和价格变化趋势,根据市场行情选择质押物,设置合理的质押率,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并规避产品市场风险。(3)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内控机制。要建立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加强自律,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发生;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4)积极呼吁立法部门在这方面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同时尽可能完善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5)加快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覆盖前、中、后台的专业化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在职培训等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另外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完善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三)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由于供应链融资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应急系统,通过信息平台、流程制定、人员配备等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能够不慌不乱,按照相应的措施快速处理。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预警系统必须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应急系统处理紧急、突发的事件,避免整体业务或组织带来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

[2]吴瑕.融资有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43-245.

[3]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68-69.

供应链贸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供应链风险;优化分析

一、引言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贸易模式,其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伴随国内消费水平升级及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进一步推动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2016年4月,中国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征税税率、征收范围、单次及年度交易限值等进行了规范,有利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

二、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内涵与特征

(一)跨境电子商务及其服务

跨境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级别较高的一种服务模式,是指存在于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交易双方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邮件物流或快递物流将物品运输出境,进而达到交易目的的过程。跨境电子商务在发展中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市场规模扩大、前景广阔,但有待政府加强监管;进出口物流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但业内管理规范和水准有待提升;行业发展存在短视,专业人才储备薄弱。

1.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概况

目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分类主要有B2B、B2C和C2C等3种模式。在传统的B2B模式中,企业往往依靠线上产品广告及服务信息,加之线下辅助来完成商品成交和运输。本质上,B2B模式与传统贸易形式无异,均为产品和服务端对端的配合协作,进而再传递给商品服务使用者。在B2C模式下,企业直接面向社会广大消费者,主要依靠物流形式来销售产品和服务,这与传统贸易形式中两端均为客体具有明显区分,其中一端转变为了商品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在传统的对外贸易中,交易中最大利润份额被流通中介所获得,而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则在环节终端承担着所有利润支出。

2.中国跨境电商进出易规模

2012年~2017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1万亿元快速增至8.1万亿元,交易规模扩大了3.86倍,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自2012年起,中国相继在上海、杭州、宁波、郑州、重庆、广州、深圳等7个城市开展跨境电商试点,由试点城市的发展来辐射所在区域,有力推动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特征

与传统贸易模式相比,跨境电子商务在交易形式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交易成本下降。交易双方主要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活动,在不接触中间流通环节的前提下,产品流通和周转费用大为下降;二是交易效率得以提高。在网络交易平台上,买卖双方信息透明、沟通顺畅,完全可以自主选择中意的交易对象开展贸易活动,使交易更加便捷顺畅。从电子商务发展规律来看,其实质就是一个承载着巨大资源的信息库,连接着市场上巨大的资源和客户群体,能够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个性化定制,包括广告推送、进行海量信息智能检索、实现交易资金支付周转方式多元化等。当前,电子商务已经辐射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基于适应性强特征,其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及其风险

(一)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的内涵

传统跨境电商服务供应链是指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链,其灵活性较差,供应商和客户只能单纯依靠链状结构来进行联系和沟通,在链状结构存续期间,无论是哪一方出现任何问题都会让供应链整体环境遭到致命打击,进而造成供应链断裂;新型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类似于网状结构,这种类似于蛛网的结构使得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且每一实体单独的经济活动对整体供应链的影响较小,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不会因为某一方的失误而中断,从而保证了供应链的顺畅运行。

(二)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模型

跨境电子商务主体组成成分复杂多样,涵盖产品和服务各节点的供应者,包括物流等相关服务提供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只有各主体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提供真正让消费者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进而完成交易。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中存在多个活动实体和媒介,包含境内外商业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以及相应的国内外物流运输企业等(见图1)。其中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是整个供应链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交易双方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最终顺利完成交易。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有交易活动都体现在供应链的每一节点上,每一主体的活动和周围其他主体的活动都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每一环节的良好承接促成了整体供应链的良性运行。因此,合理分析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潜在风险十分有必要。

(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风险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涉及互联网信息、资金支付平台、物流活动等环节,经济主体较为复杂,且会受到不同国家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法律因素和自然因素干扰,因此,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存在程度不同的风险隐患。笔者将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风险划分为自身风险和外在环境风险两大类。

1.自身风险

(1)信用风险

电子商务具有网络特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特征,这有利于减少因多主体参与交易而产生的信息沟通不畅问题,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受到参加主体信用良莠不齐风险的影响。在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上活动的各经济实体,其经济活动都是以各自利益为主的,这是由电子商务贸易经济活动的特性所决定的。经济实体参与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盈利,因此确保交易双方资金往来安全是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重中之重。在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中,电子支付风险主要体现在支付平台上。一方面,跨境电子支付至少涉及境内外端对端两个经济实体的资金账户,且经济主体存在的区域差异还会造成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差异,这会加大资金风险隐患;另一方面,电子支付平台自身存在局限性,可能会被黑客、不法分子甚至企业利用,成为洗钱和套现的工具,不仅会对资金账户安全造成威胁,还会造成国家税收减少。此外,跨境电子商务在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商品退换货、劣质产品追责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风险,如跨境电子商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企业生产的质量不达标产品销售提供“机会”,等等。

(2)跨境物流风险

物流配送传输在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商品服务供应商会根据产品特性和自身业务选择境内物流服务商,出境商品则通过海关等方式输至境外,再由他国物流服务商将商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在这个复杂的跨境电商流程运作中,由于牵涉主体众多,各主体内外在风险叠加,这会造成供应链服务风险成倍增长。此外,多主体衔接运送货物会造成物流成本增加,这会使商品或服务最终消费目的的一致性受到较大程度影响。如境外消费者选择跨境采购商品,在注重物品质量的同时,还会注重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因此,物品采购结果不理想会直接影响到卖家的信誉及其日后的经营,进而影响供应链整体运作质量,造成供应链低效。

(3)信息风险

信息在贸易活动中贯穿于产品和服务流通的每一环节,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确定、资金的支付、产品的输送等。据此,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信息风险主要表现为供应链各主体携带传播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网络安全隐患。信息在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承载着各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势必存在多种不可控的风险因素。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获取利润,在此目标驱使下,出现虚假信息无可避免;企业间信息共享也具有风险,如企业间的信息盗用与抄袭,不仅会给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带来误导,还会对企业信誉造成负面影响;供应链各经济实体因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及利用信息的水平差异较大,或各经济实体信息公开的标准和程度不同,都会造成共享平台上有效资源信息的不完整、不准确,进而导致共享平台信度效度下降。

2.外在环境风险

(1)法律风险

跨境电子商务涉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国家体制或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所设置的法律法规及其监管都会存在较大差异。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是无法及时得到所涉及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的完全保障的,进而产生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法律风险。

(2)政治风险

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中,基于一国或地区体制、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不同,在合理解决突发争端事件方面存在较大政治风险。一般来讲,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属于各国家和地区之间在贸易方面的沟通合作,期间的贸易往来都必须遵循通用的国际贸易准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国家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正常的跨境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干扰,甚至采取设置贸易壁垒方式破坏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公平公正性。此外,一国或地区出现不可测政治事件时,也会给跨境电子商务带来风险。(3)自然环境风险全球气候问题导致地球的自然环境质量每况愈下,这会造成自然灾害频发,进而威胁到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的有效运行,这就是所谓的跨境电子商务自然环境风险。

四、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第三方信息平台建设,妥善处置贸易摩擦与纠纷

建立健全第三方信息平台,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参与主体的资质审查、信用评估。供应商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确保所供应的产品优质优量,诚信经营,以良好口碑赢得市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要加强对商品和服务的实时监管,确保交易双方的合理权益;各国政府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贸易协商与沟通,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与纠纷,抛开政治制度差异的成见,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健康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需要国家政策予以支持。要以高信息化水平为依托,尽快形成一批管理高效的规模化物流企业,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可通过国际间的沟通与协作,统筹利用他国合理资源,包括在跨境电子商务涉及国家建立仓储基地等,努力优化物流配送环节,降低跨境商品运输成本,进而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健康发展。

(三)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

借鉴发达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在拓展国际物流供应链之初,必须立足本国经济发展实际,探索适合本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首先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然后通过提供质优价美的商品,有效打开各国市场。在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中,加强与各国或地区的合作,共同构建良好的竞争氛围,促使跨境电子商务迈入稳步运行的更高阶段。

(四)做好市场调研,优化客户服务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文化、消费习惯及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始终存在较大差异。要想有效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对他国市场进行充分调研。此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接触人群的日益复杂和范围扩大,企业需要提升个性化定制商品或服务的能力。要在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的前提下,下足功夫,深入挖掘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将是跨境电子商务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丽.融合服务外包:跨境电商整合供应链新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2018(3):151-154.

[2]王莉莉.跨境电商进入供应链新时代[J].中国对外贸易,2017(11):20-21.

[3]甘淑婷.跨境电商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优化建立[J].价值工程,2017(24):96-98.

[4]何继新.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创新:属性特征、关系模型及前提条件[J].中国流通经济,2017(3):52-61.

[5]冯芳.跨境电商企业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保税进口业务模式[J].经济论坛,2016(12):83-87.

[6]吴光明.基于供应链整合的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6(29):23-24.

[7]袁斌.跨境电子商务视角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103-105.

[8]蔡礼辉,饶光明.跨境电商供应链绩效评价[J].财会月刊,2016(27):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