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流通模式;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种二元结构体系在中国尤为突出。城乡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商贸业拥有完善的网点建设,严谨的组织结构,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超前的消费观念,而农村商贸业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相对落后的农村商贸流通业严重阻碍了农村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城乡商品和服务难以流通,消费观念难以对接,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较低,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建设城乡融合市场,加强城乡要素市场流通,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必然要求。在政策与形势的双重推动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成为当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深刻研究。本文主要对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得出结论。

一、关于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必要性的研究

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是城乡市场一体化的重要措施,把城乡商贸统筹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主张建立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乡之间商贸流通体系的不对接,制约了城乡之间商品的流动和劳动力、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城乡流通体系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生产和消费、工业与农业的桥梁和纽带,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任保平(2011)提出研究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对接,建立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在城乡市场对接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条件下,对提高全社会总需求和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流通体系作为连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其他相关产业部门、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发达程度决定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规模和效率。没有相匹配的农村流通体系,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将会断裂。因此,建立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二)主张统筹城乡商贸流通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

张智(2009)提出城乡商贸统筹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乡商贸统筹中,商贸流通的重点应该向二元经济结构中滞后的一元农村偏移,即农村的商贸流通业。他提出要加快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商贸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商贸布局一体化、提高农村商贸流通业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村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政府推行的农村城镇化政策有利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改善,从而促进城乡商贸统筹中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二、关于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战略选择的研究

在研究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诸多文献中,更多的是关于构建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实践经验和战略选择方面的研究。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路径选择都在于走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道路。

(一)主张从流通主体的培育的角度来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

张如意 (2011)根据不同农村商贸流通组织的特点,结合我国“小农业,大流通”的状况,提出了在农产品流通、农资流通和农村日用品流通中,分别建立以大型农资企业为核心,以连锁超市为核心和以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三种多元化流通主体,共同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高农村商贸流通的效率。刘东明 (2001)认为农村商品流通的真正主体是农民,随看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商业流通组织服务意识落后,制约着农村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拓,政府应创造必要的条件培育和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向农村市场提供更多的资料、信息、科技服务等,完善农村市场的商贸流通,克服流通主体缺位速成的弊端,完善市场功能,培育专业市场,加强专业市场组织建设,实现网络化拓展。从而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二)主张构建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体系来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

易开刚(2006)提出构建我国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是发展我国农村商贸业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之一。他在分析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现代商业网点体系、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和农村电子商务体系等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体系的构建思路,以期为繁荣我国农村商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焦伟伟(2007)提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缩小城乡区域在商品经济上的差距,成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分析河北省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发展现状,如农村市场消费水平偏低、新型农村流通业态发展滞后、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缓慢;农村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强其消费信心;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流通业态;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货畅其流等建设河北省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对策。

(三)主张从城乡双向流通体系角度建立城乡商贸一体化

易开刚(2005)在研究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时,认为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路径选择在于走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道路,即由商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站在城乡商贸业一体化的高度制定业态选择、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各项发展战略,把城市中存在的商业业态、流通手段和消费方式渐次推广至农村市场。

三、关于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研究

关于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措施,促进区域性商贸流通体系建立,以及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体系都在于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国商贸流通体系应实现一体化,而一体化之一,即突破农产品产供销的部门化体制,应实现农商一体化。

(一)主张通过完善物流体系来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

黄福华 (2004)认为要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的物流跨越式、物流社会化、物流一体化、物流集成化和物流专业化发展,构建物流技术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化、物流市场全球化、物流产业规模化的目标体系,对于建设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宋宇 (2011) 认为推进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主要在于物流体系的健全,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需要提高农村物流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物流企业的市场整合带动双向物流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城乡双向物流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实现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的有机结合,加快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物流大格局。敖诗文 (2003)认为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城乡流通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以物流配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才能实现低成本和快速化经营,提高效率和核心竞争力,通过聚集效应形成产业群,实现从生产型向服务型的战略性转变。丁俊发(2007)提出中国的流通体系经历了机构流通体系、产品流通体系、管理流通体系、水准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必须明确“现代”和“体系”的含义,确定四种目标,即提高流通贡献率、降低流通成本、完善流通体制和形成大流通格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流通产业的差距是明显的,也说明流通产业可以创造巨大的生产力。今后5-10年,中国流通业面临着六大挑战与任务,即推进新的流通方式;形成大的流通格局;解决农村双向流通体系;与国际接轨;提高城市流通效率和提升流通业的整体水平。现代商贸物流面临的六大挑战与任务是:推进流通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构建现代商贸物流的总体布局;构建农村双向物流体系;构建易腐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构建应急物流体系;降低物流费用。

(二) 主张建立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策略来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业

柳春岩(2007)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类型和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现状,提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基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建立策略。一是以提高农产品流通和竞争效率为政策侧重点。二是以市场为中心,以改善环境为侧重点。三是引进新型业态,繁荣农村商贸。四是发展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魏婕(2011)探讨了西部地区城乡商贸流通格局的特殊性,分析了西部地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其中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强调通过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构筑城乡间商流、物流及市场的双向流通系统。

四、结论与启示

对于我国城乡商贸流通研究这一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真正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献相对比较匮乏,并且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及模式。随着我国统筹城乡实践力度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思想观念的不断重视,在统筹城乡商贸流通这一问题上亟需有一批不拘一格、观念新颖、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以此作为我国统筹城乡的理论依据,并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修正理论研究成果,使得我国的统筹城乡商贸流通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关于城乡商贸流通这一问题的研究,必须从统筹城乡的视角出发,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集中于:

1.研究视角的完善。在过去的城乡商贸流通研究中,很多学者一是从商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等方面设计城乡商贸流通模式及体系;二是从空间布局、流通网络建设到组织形态、管理体系建设;三是对统筹城乡中不同利益主体的研究。这些方面目前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是针对不同地区类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今后在研

究这一问题上需要打破“一把抓”、“一锅端”的思维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大策略一致,小策略差异执行的方式,分类分区域研究,以便找出适合不同类型区域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

2.研究工具的多样化。统筹城乡商贸流通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如果只是局限于经济分析领域,未免太过于险隘,甚至会产生相当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对于我国城乡商贸流通问题的研究需要学者开阔视野,运用经济、政治、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工具进行研究,不拘一格多管齐下,以此来探索出适合我国城乡商贸流通的新的更加灵活的路子。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建立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2]张智.论城乡统筹中商贸流通[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3]张如意.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11(3).

[4]刘东明.流通主体缺位造成农村商品流通力低下[J].商业研究,2001(9).

[5]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2).

[6]焦伟伟、张丽、丁森林.河北省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07(10).

[7]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战略举措与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

[8]黄福华.推进区域性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的物流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4(3).

[9]宋宇.城乡双向流动的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3.

[10]敖诗文.试论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之建设[J].现代财经,2003(3).

[11]柳春岩.基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商贸流通业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07(12).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益性 农贸市场 建设

1 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投资实力不够,低水平建设

农贸市场的建设大多是经贸部门,建设资金有限,投资概算和布局没有充分论证,仓促上马,普遍存在“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状况。而且是市场一建了事,在后续追加投资和设施维护、管理方面根本没有投入或是投资甚少,造成农贸市场低水平建设、档次不高,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市场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简陋

农贸市场大多在70、90年代兴建,依托在人口较多、地点便利的较大乡镇或是具有大宗农产品、特色产品的乡镇集市,或是老县城中心区,大多存在设计规划不合理、设施简陋等问题。具体存在问题:一是规划没有前瞻性、没有考虑建筑容积率、车辆和农产品吞吐容量等,特别是停车场问题,车辆没有固定地点停放,车辆占道停放和进场乱停放。二是安全隐患严重。大多农贸市场因陋就简,造成安全通道不畅、消防设施不齐全;虽然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明文规定,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不允许露天经营,仍然有肉类、禽蛋、熟食出售,生鲜品、牲畜交易和易污染产品交叉摆放,没有净菜上市,农副产品和工业品混杂;排污排水系统、公共卫生等严重滞后,存在火灾、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安全隐患;三是市场设施简陋、陈旧。因受建设资金的限制,市场大都用钢筋混凝土钢棚结构,也有部分市场是砖瓦结构、钢或木制敞开式交易大棚,电力线路、钢结构、摊位等设施老化严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信息化硬件也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1.3 流通模式老套滞后

大多数农贸市场沿袭固化的旧模式,只是作为产品集散地、交易地,没有创新发展,集镇农贸市场更是停留在物物交易的传统零售方式。

1.4 市场管理不规范

一是乡镇自办市场因受经济利益驱动,不仅在建设之初就没有向市场建设审批单位申请和接受审查,而且建成后管理上只重收费,轻服务,市场内消防、治安、卫生跟不上。二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违章搭建和经营的马路农贸市场脏乱差、市场内非法经营的摊位虽然归县行政执法局管,实际上行政执法局只是向摊位收取占道费,管理和服务受人员、精力限制无法到位。

2 发展公益性农贸市场的几点思考

农贸市场既是社会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城市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水平乃至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贸市场要发展,就得发挥其促进生产、引导消费、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着重突出公益性的成分,才能拉动强大的农村内需市场,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2.1 高关注发展

首先,要充分重视。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想来关注农贸市场建设。可喜的是国家已在发展公益性农贸市场实行政策和资金倾斜。2011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累计安排37.6亿元资金,支持1200家农产品市场和企业建设了2135个项目,带动社会总投资231亿元。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117个城市,支持近1500个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推动试点城市及周边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要保持这个良好势头,继续督促各省份加大试点县市农贸市场的建设。其次,要发挥主导调控作用。省市县要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加强政府引导和总体设计,通过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现代流通积极性。

2.2 高起点规划

农贸市场建设规划要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重大战略意义,把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作为指导方针。要抓住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县乡集贸市场建设融入城镇建设规划。要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到高档次、大气大手笔,可按照每万户居民拥有集贸市场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来规划。注重突出地方产品和文化特色、有创新。要充分考虑停车场、消防安全通道及消防设施等市场安全设施的设计。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级的意见,进行充分论证。要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如果确定了建设规划,可以分步实施,但决不能因为地方领导的改变而随意变更规划。

2.3 高标准建设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招引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建设农贸市场、配套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设施,提高市场建设档次。要以服务现代流通体系的需求来建设公益性农贸市场,按照商务部的《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对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经营设施及管理设施规定进行实施建设,严格交易厅棚、地面及墙体、出入口及通道、停车场、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对档口、计量经营器具等经营设施及办公、检测等管理服务设施也按照标准规范建设。要突出配套好信息硬件系统,以信息化来促进农产品流通,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产销链条稳定的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要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升农村商品统一配送能力,提高农村商业的组织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重视现有集贸市场设施的改造,引导农产品连锁超市建立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对农贸市场经营环境、经营设施、经营管理和配套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公益农贸市场建设以社区为主,可由社区负责经营。

2.4 高效能管理。首先,推广实行“农超对接”模式,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名特优农产品产区进行产销对接,引导农贸市场紧密联系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配送服务和网络交易,从而建立强大的生鲜配送体系和规模化的零售终端。政府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起职责,加强管理和服务,对市场组织管理、硬件设施配套、场内经营者行为、信用建设管理、消费维权措施等内容进行规范,按照商务部已134项农产品流通行业标准来实施,构建起专项和公共管理服务机构为依托、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相协调的新型市场服务体系。实施好市场摊位经营台账和可追溯管理,提升技术服务能力,鼓励发展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1]GB/T 21720-2007,《农贸市场设置与管理技术规范》[S].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碳关税;农产品;出口贸易;有机农业

中图分类号:F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3-0078-0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日益现代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多,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试图寻求通过征收“碳关税”(carbon tariff)的方式,对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的国家、企业和产品实施附加的惩罚性的边境调节税,试图部分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及二氧化碳减排问题。

表面看来,“碳关税”是用贸易政策制约碳排放,属于碳贸易限制措施,但极易被扩大为“碳关税”壁垒,对包括农产品在内的货物自由贸易造成严重冲击。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在缓解国内农产品剩余压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稳定农村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可能影响不容小视,特别是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向低碳化转型而言,研究“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探讨“碳关税”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应对措施,更加具有参考价值。鉴于此,笔者拟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就“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进行理论分析,以期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有益的启示。

一、相关研究综述

尽管“碳关税”的提出时间不长,但已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国外学者们对“碳关税”的合理性、福利效应、税率制定等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关于征收“碳关税”是否合理,学者们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征收“碳关税”有助于保护国内产业、增加就业率、实质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如Veenendaal&Manders(2008)等;也有人认为征收“碳关税”违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r)的基本原则,易引发报复,计算难度大,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如Yan Dong and John Whalley(2009)。关于“碳关税”引发的福利变化目前也没有统一的看法,Mckibben&Wilcoxen(2008)认为“碳关税”政策所带来的福利改善不显著,甚至不能覆盖执行成本;Daniel Gros(2009)认为“碳关税”政策可能为欧盟成员国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低的失业率。还有学者着眼于行业特点进行研究,如Maestad(2008)认为“碳关税”能够有效防止钢铁行业的碳泄漏。关于“碳关税”税率的制定,Hoel(1996)研究了不同行业是否应该征收相同碳税率的问题,Dong&Whalley(2009)构建了纯交换模型来讨论最优碳税率。

对于“碳关税”的问题,国内也有学者涉及这一领域的研究。多数学者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认为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做法,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如张君(2009),陈洁明、王勤(2010)等。关于“碳关税”的经济影响,有的学者从中国对外贸易整体状况进行分析,如鲍勤等(2010)针对10种“碳关税”税率情景进行了一般均衡测算,结果表明,“碳关税”将直接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巨额财富损失,其环境改善效果相对有限。也有学者从具体行业入手分析“碳关税”的影响,如黄嫒虹、沈可挺(2010)通过对中国工业品的出口结构及其隐含碳排放量的分析,评估了“碳关税”对制造业可能造成的冲击程度。面对“碳关税”,学者们纷纷献计献策。有学者结合中国高碳产业生产特点提出对策建议,如黄晓凤(2009);有学者结合贸易伙伴特点讨论应对措施,如:夏先良(2009)专门以中美贸易为例进行阐述。

截至目前,专门从农产品出口贸易角度研究“碳关税”的学术成果尚属罕见,尽管有少数学者对农产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漆雁斌等(2010)测算出了2007年中国农业煤炭能耗的排碳量;陈卫洪(2010)发现化肥的大量使用是使得农业产值单位GDP碳排量增加最重要的影响因子。笔者认为,只有深入地研究“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正确应对。故而笔者尝试性地分析“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短期抑制效应和长期促进效应,以期抛砖引玉,引起重视。

二、短期分析:“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抑制效应

“碳关税”作为海关对高耗能农产品所征收的一种惩罚性关税,短期内必然会增加农产品的出口成本,降低其竞争力,导致贸易数量减少、贸易条件恶化,并基于扩散效应,进一步增强对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抑制效应。

(一)贸易数量减少

笔者可以结合世界市场农产品进口需求曲线和出口供给曲线来对征收“碳关税”后的农产品贸易数量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在图1中,纵轴代表世界市场上农产品价格,横轴代表世界市场上农产品的贸易量,MD代表世界市场上农产品的进口需求曲线,XS代表世界市场上农产品的出口供给曲线,并假设在没有“碳关税”之前,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均衡点为E,’此时世界市场均衡的农产品贸易量为oE(此数量即是世界市场农产品的出口量,也是世界市场农产品的进口量)。如果征收“碳关税”,农产品出口商被迫缴纳关税这一额外成本,必然导致农产品出口供给曲线XS将向左上方移动至XTT。然而,短期中农产品进口需求不易变化,即假设MD曲线不发生移动。可见,实施“碳关税”后,世界市场的均衡点将由E点运动到ET点,与之对应的农产品贸易量将由QE减少至QT,这就是“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数量抑制效应。当然,这一效应的实际大小取决于“碳关税”的税率水平。税率水平越高,贸易数量抑制效应越明显,甚至可能彻底阻止此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生。

(二)贸易条件恶化

在国际经济学中,基于两商品假设,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即TT=Px/Pm,表示1个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进口商品的数量。如果Px/Pm上升,表示贸易条件改善;如果Px/Pm下降,表示贸易条件恶化。我们借用保罗・克鲁格曼的标准贸易模型来分析征收“碳关税”的贸易条

件效应,如图2所示。在图2中,纵轴代表世界市场上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横轴代表世界市场上农产品的相对供给量和相对需求量。RS代表农产品的相对供给曲线,RD代表农产品的相对需求曲线。我们假定“碳关税”征收前,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均衡点为1点,与之对应的农产品的贸易条件为(Px/Pm)1。

如果征收“碳关税”,农产品进口国生产者和消费者面对国内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就要比世界市场上农产品的相对价格高,农产品进口国国内就会多生产而且少消费农产品,即在短期农产品的世界相对价格给定时,世界市场上农产品的相对供给会增加(图2中的RS会从RS1向右移动到RS2),世界市场上农产品的相对需求会减少(图2中的RD会从RD1向左移动到RD2)。显然,“碳关税”征收后,世界市场上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从(Px/Pm)1下降到(Px/Pm)2,即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

(三)贸易壁垒扩散

除了会减少贸易数量和恶化贸易条件外,“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还包括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即“碳关税”一旦实施,很容易招致其贸易伙伴的仿效和报复,迅速在国家和地区之间扩散,在农产品的各个行业和各类产品之间扩散,甚至催生其他的多种新型贸易壁垒。这会进一步恶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阻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进行,加剧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抑制效果。

三、长期分析:“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

“碳关税”的开征,在短期内会对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带来抑制效应,减少出口国部分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会,造成出口国内部的财富损失,并会减少相关农产品行业的就业机会。此时,农产品出口国通常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逃避,二是面对。如果选择逃避的农产品出口国企业或者将受限农产品销往其他没有或者设置了较低“碳关税”税率的国家和地区,或者通过集体力量与进口国政府谈判,争取对方让步,放弃“碳关税”,从而继续保有对方市场份额。这种逃避战术虽然可以避免“碳关税”对农产品出口的短期抑制效应,但随着人们环境危机意识的增强,其高碳排放农产品最终很难持续保有市场份额。相反,如果农产品出口国选择积极面对,充分利用因农产品“碳关税”而产生的技术促进、制度约束、舆论导向、环境保护等倒逼机制,助推农产品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反而会在长期中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技术促进

为了降低出口成本,消化“碳关税”压力,客观上需要农产品出口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淘汰落后技术,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低碳农产品生产工艺的逐步成熟及其市场消费的广泛认可,这些低碳农产品出口市场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进口国,甚至可能销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农产品出口国在推进农业生物技术、节能技术、工程技术等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增加国内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和改良生产技术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刺激该国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提高。可见,长期中“碳关税”的实施对于农产品出口国低碳农产品的生产、环保技术的研发将产生积极影响,最终提高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制度约束

大量研究证明,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农业经济主体既没有碳排放的成本压力,也没有“减排增效“的经济动机和社会责任。“碳关税”的开征,将强迫高碳排放的农产品生产者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同时迫使政府建立起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产生强制性的制度约束,引导、督促和激励农产品经营主体主动实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环境改善,提高农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满足消费者对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形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全人类的良好社会风范。在这种良好的制度约束下,高碳农产品将不再有立足之地,这将为本国低碳农产品的出口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舆论导向

自发达国家正式提出考虑单方面实施“碳关税”后,尽管舆论哗然,但政界和学界多数人士认为这是缓解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推进全球“低碳革命”的无奈举措。各种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公众讨论等方式宣传、介绍、评论“碳关税”。在这种社会舆论和宣传导向下,人们对农业低碳生产方式将更加关注,对低碳农产品消费将更加推崇。如果农产品出口企业能够顺应舆论,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变传统生产为清洁生产,其生产的低碳农产品必然会被更加广大的消费者所乐于接受,出口前景将更加广阔。

(四)环境保护

由于“碳关税”要求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达到进口国要求的减排要求,否则就要被征收惩罚性的关税。所以为了避免被征税,农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保护作用的发挥同时会从源头上扭转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作物单产,改善作物品质,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夯实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生产基础。

四、结论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商;培育

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农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在对近些年来的城乡关系与三农问题的解决经验等进行深入考虑的基础上,提出和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与策略。这些政策与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采用富有强烈系统性的思维来重新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的关系,从而在制定和出台一些政策的时候适当地向农村倾斜,在发展城市工业经济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工业发展的优势来反哺农业,从而促进农村的发展,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我国政府在2012年制定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与优势,到2020年要争取建立一个开放、有序竞争和城乡一体的物流流通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与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农村的发展进程。但是当前城乡资源的不均衡,又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采取措施实现农村与城市市场一体化,是当前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与因素。因此,发展和建设农村商贸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在分析当前农村商贸体系的相关理论与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构建的现状,并且以物流商这一流通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培育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商培育体系。采取措施有效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市场的一体化,是当前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下,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措施。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对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评估。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物流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因此,很多农村都开始着手建设和完善商贸体系,加强流通主体的培育与发展。但是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来鼓励农村商贸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的物流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的建设还很不完善,因此当前很多农村的商贸体系流通主体的培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与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当前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城乡一体化及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分析

当前学界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定义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结论,本文在参考国外的相关理论和结合当前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指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或阶段的时候,城市与农村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以城带乡和城乡互动等形式,来使得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和谐发展,并且公共资源与要素实现均衡配置的一个互动的动态过程。它的主要目标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城市工业经济的优势,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在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原来传统观念所建立起来的城乡对立或者城乡二元的错误结构,促进农村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城乡一体化的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四个方面。其中,城乡空间一体化的评价标准则主要是依据市场流通以及信息流通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准确反映一个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与进程,从而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

(二)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概念及流通主体界定

商贸流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仅单纯地指各类交易的一个总和,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包括在进行各类交易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流通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则主要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这一过程中的运动。本文所说的农村商贸流通仅仅是指狭义上的商品流通。商品的流通是当前连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的有效剂。农村的商贸流通主要是指在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农产品、日用品或者生产资料等物品,借助一些流通渠道或者方式来实现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区域的一个活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则主要是指实现这些涉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或活动的渠道和保障它们正常与安全流通的管理等要素构成的体系。当前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主要包括流通主体、客体、载体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具体来说,第一,农村商贸流通的客体主要是指那些涉农产品,如包括棉花、玉米、蔬菜、水产品等在内的农产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村居民生活或消费需要的如家用电器和服装等的日用品,一些能够保证农产品顺利生产的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和农业机械等在内的生产资料等。第二,农村商贸流通中的载体则主要是指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各种市场与流通的渠道或者方式。市场是涉农产品进行交易与流通的重要场所,当前农村的市场主要包括批发与零售两类,而流通方式与渠道则主要是指涉农产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方式与路线等。当前农村的流通渠道与方式主要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其中,直接的方式就是生产者直接将产品卖给消费者,而间接的方式则主要是利用商业中介,如物流、合作社等机构,将产品又生产地输往消费地。第三,所谓商贸流通体系中的管理体系则主要是流通过程中能够为确保商品顺利流通的一些基础设施、政策法规、信息服务等相关平台以及市场监测等。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中的流通主体,则主要是指在当前农村市场上,具有一定能力参与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人或物。当前农村商贸流通主体大多包括农户、合作社、零售便利店、运销户、龙头企业和物流商等。当前学界对于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流通主体具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对于哪种形式的流通方式将成为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主要流通主体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些主张将合作社作为主体,但是当前我国合作社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有很多的不足,不能够有效地满足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发展的需求;也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农村中的连锁超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涉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民的效益,从而认为可以将其作为流通主体。但是本文通过多方面对比,决定将物流商作为本文的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物流商主要是负责物流与配送两方面工作的组织。所谓物流就是指将产品或资料从生产者或者供应者手中传到消费者手中的运动,而配送则主要是包括集货、拣货、配货等在内的活动,是当前物流活动中的一个末端环节。当前农村的物流不仅包括农村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必需品的物流,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包装在内的销售物流。物流商的培育与发展对当前农村商贸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很多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还非常不理想,比如进驻的物流商很少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涉农产品市场的拓展,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注重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中物流商这一流通主体的培育成为当前农村商贸体系建设的关键。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农村商贸流通主体培育现状与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关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的出台,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随着农村商贸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政府部门也出台很多的惠农政策以及关于促进农村流通产业发展的文件,从而使得农村的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进程不断加快。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拥有了发展势头良好的市场,也有更多的物流商进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信息流通和农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比如,以山西省为例,在初步建立起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之后,该省农村社会消费品的消费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农村的社会消费品消费额不断上升,农村市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不难推断出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额占全国的比例仍然很低。通过对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主体的培育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方面信息。首先,在当前我国农村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农户个体、经销商、零售商、合作社和物流商等。这些流通主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建立,在农村市场的建立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和实现了涉农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仍然以山西省农村为例,2013年该省的农村商贸各类流通主体的数量以及创造的价值如表2所示。从表2不难看出,当前山西省的农村商贸流通主体中,数量最多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农村经纪人与合作社,而盈利情况较好的是物流商,但是进驻农村的物流商的数量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其次,从农村的商贸流通体系中物流商这一流通主体的培育情况来看,当前农村物流商的培育与发展和城市物流业的发展相比,仍然相对较为滞后,而且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总额在社会物流总额中的占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具体数据见表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商品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将城市的物流行业与农村的物流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畅通的“绿色通道”,将高质量的农产品快速地运往城市,满足人们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成为城乡一体化目标实现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农村商贸流通主体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当前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之前传统的重工轻农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呈现二元结构,从而使得物流在农村的发展很不景气。虽然进行年来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不断促进和鼓励农村物流的发展,并且确实也取到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物流的基础设的水平却仍然远远落后于城市物流的水平。当前很多农村的物流的基础设施很薄弱,有一些偏远的地区由于公路设施等不够完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物流网络的一些配套设施难以完善,而且也没有较为先进与现代化的仓储设施来储存和保鲜农产品,从而造成了农产品的浪费与损失。此外,当前农村的物流设施的标准化和机械化的程度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村物流体系的发展。2.当前农村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农村的物流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而且没有和城市的物流进行有效地对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常常出现信息传递不顺畅的情况。当前我国仍然有很多农村没有建立起互联网等设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网络信息化断层的局面。当前农村的网络普及率大概仅在7%左右,而农村仍然有过大半的人们不懂网络知识(见表4)。因此,在农村中利用互联网进行买卖涉农产品的几率非常低。如此低的信息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上涉农产品的供需变化。比如在山西的农村,虽然有一些农村已经建立起了农业网站,但是其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的程度并不高,而且更新的速度也有待提高。而且山西有三分之二的较为偏远的农村,还没有完善相关的仓储设施和网络设施等,从而阻碍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3.农产品流通缺乏完善的体系。我国农村物流的流通方式与城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对于农产品的流通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当前很多农村的物流体系仍然缺乏一些较为标准的商品准入制度与商品的检测制度,从而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而且在农业的生产与经营方面仍然呈现出小生产大市场的趋势。据笔者查阅资料与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拥有涉农企业50万家,其中84%的企业是采用作坊式的经营方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零散的小规模的物流企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此外,当前农村很多农产品的流通仍然采用自然物流等方式,没有对产品进行保鲜处理,从而在运输过程中造成产品的极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果蔬、水产品和肉类的腐损率就分别达到了23%、17%、46%。这种缺乏有效管理的物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物流商的现代化培育进程。

农村商贸流通主体培育对策

(一)统一规划城乡物流站点并不断

完善农村物流设施的建设为了提高当前农村商贸物流商这一流通主体的培育水平,要对城市和农村的物流站点进行有效统筹与规划,同时不断采取措施完善其物流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将农村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划入到城市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据前期的有效控制来安排和规划好农村的各类物流网店的布局,尽量做到使其合理科学;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农村物流的培育给予支持,比如从财力和物力等方面支持和帮助培育一些较有影响力的龙头物流企业;对将客运站改造成物流网店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对农村中一些具有发展物流市场或者是连锁超市的农户或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扶持的政策等。最后,相关政府还要在坚持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不同分工原则的立场上,对当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将站场的资源发展为物流网点。

(二)建设产销一体化的物流连锁的超市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从当前农村物流行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出发,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一些兼具有物流配送服务能力的连锁超市进驻到农村来,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坚持统一配送和结算的管理原则,加强对它们的管理,从而建设起一个集物流平台与运输服务等服务为一体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商主体培育工作的发展。而且在政府对城乡的物流网点进行统筹规划的背景下,物流企业也能够灵活地将一些改造过的物流网点作为自身的仓储或者中转中心,甚至可以将其建成一个连锁超市,从而不断扩大物流网点的覆盖范围。这样,农民只要将自己的农产品等货物送到就近的连锁超市,经过城市物流的加工与包装,产品就能及时地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通环节与时间,促进产销一体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促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是培育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商主体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构建和完善农村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才能促进农村物流业不断发展。因此,相关政府和领导要积极和交通等部门沟通联系,督促和配合他们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从而使得资源和信息实现共享。此外,相关政府也要注重帮助农村物流连锁超市和物流企业引进一些专业的人才,从而不断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下,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做好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工作。这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对当前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流通主体等概念界定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当前我国的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现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归纳出当前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主体培育过程中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与不足,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对流通主体的培育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下,对城乡的物流站点进行统一规划,并且不断完善农村物流设施的建设;第二,建设产销一体化的物流连锁的超市;第三,促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强波.江苏城乡一体化农村配送体系的构建[D].江苏大学,2010

2.吴慧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山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3.吴委哲.基于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发展思考[J].研究与探讨,2014(1)

4.白茄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

农贸市场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城乡统筹的实质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其核心是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其重点是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带动人口、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进步。

一、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内涵与目标取向

城乡商贸统筹是指城乡商贸发展的统一筹划、协调运行。作为先导性产业的商贸流通业,必须率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商贸流通产业的城乡统筹拉动相关产业的城乡统筹,拉动经济社会的城乡统筹。城乡商贸统筹的目标取向不是消除城乡市场差异,实现城乡市场一致化、一样化,而是加强城乡商贸的整合和对接,充分发挥城乡双方优势,实现城乡商贸的相互融合与双向互动。城乡商贸统筹实质上是城乡商贸结构的新安排,关键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建立城乡互通的流通机制与制度,实现城市流通体系与农村流通体系的有机衔接和联动运行,核心是城乡商贸资源的统筹配置,重点是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以城乡市场的一体化推动城乡间商品和服务、资源与要素的顺畅流动,使城乡资源通过市场的联结实现共享,实现城乡市场的开放和融合,充分发挥商贸流通的先导性作用,以贸促工、以贸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互动发展。

二、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探析

作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产业发展问题,从产业发展本身而言,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既是一种政策性选择和安排,又是体制的设计与运行。产业发展环境、制度与政策、产业发展主体、产业发展载体、产业发展客体之间相互影响,决定其发展模式的选择;从城乡空间关系上看,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不是城市商贸和农村商贸的各自发展,也不是简单的通过城市给予农村资金、人才等办法支持农村市场加快发展,而是加大城乡资源的双向交流和优化配置。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必须选择有利于城乡商贸融合、互动与互补的发展模式,单纯从城市商贸或单纯从农村商贸发展出发考虑问题都不符合城乡商贸统筹的本质要求。参照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实际,本文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一)城乡市场网络化发展模式

城乡市场网络化是指城乡市场之间构成一个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一种特有的网络组织功能效应,以形成一定地域的城乡市场之间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密切、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并构成一个维系城、镇、乡市场网络系统共生共长的空间过程。本模式强调城乡市场统筹规划,加强城乡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城乡市场网络化布局,完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衔接,加强城乡间商贸产业联系程度,通过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多种关联。如将城市与农村对接的市场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符合农村需要的农村消费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城市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与农民联合兴办商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扩充稳定优质的货源。农村产地批发市场与城市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建立联系,直接配送商品进城;大型批发市场发展农村分市场,等等,通过城乡市场的网络化连接,解决工业品下乡、农民买难与卖难的双重问题。

(二)小城镇商业发展模式

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重要节点。本模式强调农村地区小城镇商业的发展,以数量众多、分布合理的小城镇商业为节点,形成遍布全市的完整、分散的城镇商业体系,将城市与农村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有机衔接起来,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镇为节点的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网络体系。小城镇商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成为城乡统筹中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吸纳地。

(三)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

供应链网络系统将分布于城乡间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强调通过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构筑城乡间商流、物流及市场的双向流通系统,形成纵横交织、共生共荣、紧密联系的网络化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城市与农村经济活动分布于供应链网络系统的不同环节中,依靠供应链连接纽带,将城乡间产供销、产加销业务活动连为一体。

(四)产业联动模式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联动模式主要是基于城乡产业间客观存在差异,加强商贸流通业与关联产业的互动,以产业间和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的有效合作和联动,充分发挥城乡产业比较优势,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如通过延伸城乡的贸工农产业联动发展、商旅文一体化发展、专业市场、工(农)业园区与物流联动发展等,实现城乡产业互利共赢。

(五)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模式

本模式以经营主业突出、管理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的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市场)为主导,带动供应链中相关企业(个体)商贸活动的开展,克服流通活动中“小而散、多而乱”、流通组织化程度过低、流通效率低下、产业带动力不足的状况。如“万村千乡”工程中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深入村社开办连锁超市、便利店,带动农村商业发展;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龙头市场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种养加产业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三、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对策——重庆之探索

(一)构筑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推动城乡商贸共同发展

1.完善体制,激活机制

消除妨碍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发展的体制,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加强城乡商贸统筹政策协调,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乡市场主体之间联合、重组和经营网络的跨地区、跨城乡延伸,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组织体系与网络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发展。

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体系

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提高资源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为商品市场的发展创造必要的体制条件。

3.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商品市场体系

统筹城乡交通、通信等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高起点建设信息化平台,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乡普遍覆盖的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试点,延伸公共信息服务到基层;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同建共享。统筹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商业中心与周围乡镇商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在商场、市场及物流园区建设上,统筹布局,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进程。

(二)大力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加强城市和农村商贸层级传递与支撑功能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商业协调发展的思想,重庆加快主城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级商业中心建设。注重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做优主城特大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围绕中央商务区、大型商圈、大型批发市场群和会展业,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商业,提升都市区商贸流通产业能级与辐射能力;做大做强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业,建成区域性商贸流通次级核心和传递枢纽;做活中小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加快区县中心商圈建设与商业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商贸流通产业,尤其要加强中心镇乡镇商业发展,突出功能特色,以贸促工、以贸带农,增强对非农人口的吸纳能力,有效拓展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空间。

(三)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三商带三农”作用,以商品带农村、以商人代农民、以商业带农业,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以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中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农产品、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均衡发展,城乡市场相互融合、内外贸易紧密联系,法制健全、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市场体系,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1.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增强流通企业活力

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农村流通领域,积极支持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的发展。拟建设1000个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支持20个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较好的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10大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一大批运销大户,建立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

2.建立和改造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村消费品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终端,搭建“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进超市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利用品牌、配送、管理、货源、信息、技术等优势,通过投资或加盟连锁的方式建立或改造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利用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点多面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其连锁配送网络在农村市场中的作用。

3.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城乡之间、产销地之间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重点支持永川、潼南、荣昌等具有农产品产地优势、传统集散地优势的区县,高起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辐射面广、能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贸易中心,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重点建设10家符合国际标准、面向国内外市场、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行农产品拍卖制、远程交易、网上交易、集中配售、连锁经营等新型交易及经营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向上下游延伸经营链条,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

4.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

启动“农商对接”行动计划,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方式。鼓励条件较好的连锁超市发展直接从产地采购农产品的进货模式,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努力提高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中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快现有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设农产品冷链系统,初步建立起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5.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放开农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

(四)加快乡镇商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为农村腹地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体系创造条件,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乡镇生活服务业,创造小城镇宜居环境,充分发挥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高度集聚人口、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城乡空间的纽带和城乡资源要素传递流动的平台,在统筹城乡中,发挥重要节点功能,成为缓解大城市压力的“蓄水池”。

(五)以产业联动延伸商贸流通产业链,增加转移就业容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兴办市场、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延长商贸流通产业链。扶持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农业领域渗透,通过入股、订单生产、自建等多种方式,结合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立产销联盟或产销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培育石柱辣椒、江津花椒、涪陵榨菜等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形成“市场联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兴市场”的贸工农一体化良性经济循环模式。依托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大力培育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如以璧山西部鞋材交易中心为龙头,建设西部最大的鞋材和鞋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璧山、铜梁鞋业基地,打造中国西部鞋都。充分发挥荣昌畜牧科技优势,以荣昌西部饲料兽药市场为龙头,依托板桥工业园区打造畜牧优势产业链,带动畜牧产业联动发展。商旅文结合,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游、乡村游、风情游;积极鼓励都市圈商贸流通企业面向市内外“走出去”、“走下去”,开拓新市场。

(六)以“五双工程”为主要突破口,打造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

1.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双建工程”

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乡镇连锁经营超市和村社便民放心商店建设,搭建工副食品和农资下乡进村,农产品和废旧物资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力争在3-5年基本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社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

2.大力推进社区“双进工程”

积极支持和引导连锁经营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在社区设立各类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点,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改造和建设不同类型商业社区商业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安居条件。

3.大力推进“双十工程”

在重点培育建设纳入全国“双百市场工程”的观音桥农产品批发市场、永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商社集团新世纪百货公司、粮油集团公司的基础上,选择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尽快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主体,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稳定市场供应,丰富“菜篮子”,助农增收。

4.大力推进“双带工程”

依靠流通企业、餐饮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到农村建生产基地,办加工厂,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如重庆市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重庆商社集团投资10亿元与北碚区政府在北碚静观、水土一带,合作开发1.1万亩的“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示范区包括三个项目,一是“美丽乡村嘉年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园;二是在水土建一个占地2000亩的西南农产品物流港,主要把当地农副产品通过超市、商场销售网络卖到全国;三是山地农业科学城,以山地农业技术试验和新型农产品开发为核心,使之成为重庆市及外地农科院所提供新品开发实验的基地。

5.大力推进“双转工程”

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启动“农村商贸人才培训阳光工程”,通过多形式、多行业、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一大批农民培训转化为商人,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商就业。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可蹴,必须大力改善发展环境,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大对商贸流通领域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完善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平台,鼓励城乡居民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与创业条件,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草根创业”平台。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积极鼓励农民外出经商务工,增加非农收入,形成推动城乡市场共同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贾后明,何春宏.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市场建设[J].学术交流,2007(3):66-69.

[2]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121-123.

[3]高云虹,曾菊新.城乡网络化与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6(8):13-18.

[4]段娟,文余源,鲁奇.近十五年国内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06(7):11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