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贸市场可行性报告

农贸市场可行性报告

农贸市场可行性报告

农贸市场可行性报告范文第1篇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步伐,确保实现商务部、省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现就做好*年省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做好建设规划工作

根据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工作目标、要求和各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情况,经综合平衡,现制定了《*年度省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表》(附件1)。各地级以上市经贸主管部门要根据全省的规划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市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规划。要鼓励、引导承办企业在尚未建立农家店的乡镇和行政村建店,重点建设改造村级日用消费品农家店。

二、做好申报工作

(一)申报企业条件。

流通企业向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自愿申请承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建设,提出拟实施的地区及拟建设的农家店数量。

1.在广东省范围内依法登记设立,以经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各种所有制连锁经营企业;

2.拥有建筑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配送商品品种(单品)1500种以上,已经发展日用品连锁店不少于10个;或拥有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农资配送中心,配送农资商品品种两大类以上且单品数量在30种以上,已经发展农资连锁店不少于100个;

3.工商营业执照显示具备2年以上从业经验;

4.商品分类分品种摆放,有相匹配的仓储设施,有必要的商品配送运输工具;

5.制定了*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规划;

6.自愿与县(市、区)经贸部门签订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承诺书;

7.已建立商品的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有与连锁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台帐管理制度。

(二)申报程序。

各县(市、区)经贸局会同当地财政局按照规定,组织本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做好有关申报工作(省直有关企业按属地管理原则向项目所在地的县经贸、财政部门提出申报),并对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加具意见后,报地级以上市经贸、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地级市以上经贸、财政部门将本地区申报企业的材料审核汇总后统一报省经贸委、省财政厅。

(三)申报材料。

1.县(市、区)经贸、财政部门联合行文推荐;

2.地级以上市经贸、财政部门验收报告;

3.企业书面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建设背景、建设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建设条件、资金使用的绩效目标(新增销售收入、利润、税收等)以及增加社会就业等;

4.《广东省省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专项资金申报表》(附件2),《*年度省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项目申报表》(附件3)、《*年度省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项目申报表》(附件4),须附每个项目(配送中心和农家店)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申报企业公章,并注明“此件与原件相符”),表格可在省经贸委网站“市场建设”栏目下载;

5.申报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申报企业公章);

6.涉及药品经营或设立药品专柜的需提供药品零售经营资格证以及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经验收合格,同意上报”的意见;

7.当地国税、地税部门出具的上一年度有关企业税收证明(包括纳税金额)。

申报材料需用文字材料(用A4纸打印装订成册)报送,同时发送电子版至省经贸委邮箱。

(四)申报时间。

申报材料和电子文档请于9月25日前由地级以上市经贸、财政部门汇总后统一报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逾期不予受理。

(五)申报注意事项。

各地经贸主管部门要会同当地财政部门认真做好申报企业的资格审核工作,确保所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提高文件材料的报送质量。

三、项目建设标准

(一)项目必须在*年1月至9月底建设或改造完成;

(二)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的记录;

(三)达到四个统一,即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价格;

(四)各地要按照《商务部关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验收的通知》(商建发〔*〕533号)、《商务部关于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通知》(商建发〔*〕600号)和《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复查工作的通知》(商办建函〔*〕129号)、《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SB/T10393—*)、《农资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建设的通知》(粤经贸市场〔*〕777号)等文件的精神,准确把握配送中心和农家店验收的标准。

四、验收工作

(一)各地县(市、区)经贸部门应会同当地财政部门于9月10日前完成本地区*年省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验收工作,并将企业申报材料和验收报告报各地级以上市经贸、财政主管部门。

(二)各地级以上市经贸、财政主管部门应对本地区上报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进行复检验收,并于9月25日前将有关申报材料和地级以上市的验收报告报省经贸委、省财政厅。

(三)省经贸委和省财政厅在收到各地级以上市经贸、财政主管部门的验收报告后,组织开展对地级市进行交叉抽查,省经贸委会同省财政厅届时派员进行督查。

五、扶持方式

省扶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资金采取补助的扶持方式,即根据省认定的申报企业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助。补助资金由省财政厅按规定通过财政部门核拨到承办企业。

六、省财政厅根据有关规定,对下拨的扶持资金开展绩效评价。省经贸委、省财政厅将按规定对资金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被检查的用款企业要主动配合检查人员做好相关工作,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不得阻碍检查工作的正常进行。

七、申报企业要对扶持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等行为,依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处理。

八、各地经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监督检查,制定质量抽查验收整改制度,对已验收的农家店实行回访。发现问题或有违规行为的,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积极组织整改,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省经贸委。

农贸市场可行性报告范文第2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小德子”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市级商贸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立项依据:《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招商引资政策的通知》(亳政秘﹝2017﹞98号)、《亳州市商务局关于印发〈亳州市商贸发展专项政策资金实施细则〉的通知》(亳商﹝2020﹞5号)、《亳州市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等文件内容。实施主体:由政府直接组织实施。

我局根据绩效评价指标,对实际商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开展绩效自查工作,现将2020年市级商贸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自查

(一)项目实施单位认真开展自查。我局要求各项目实施单位根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认真进行自查,对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深入项目现场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并形成项目绩效报告,并要求限期报送自评报告。

(二)主管部门认真开展整体评价。各县区主管部门对各项目单位报送的情况认真进行了核查,按设定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绩效评价,最后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并按规定的时间上报。

(三)市局认真开展综合评价。我局依据各县区上报的评价报告及各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核查,对全市商贸项目按设定的绩效评价指标做出绩效评价。

二、完善制度,加强监督

(一)规范项目申报条件和程序。2020年2月,市商务局印发《2020年市级商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亳商〔2020〕6 号),对项目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申报材料等提出明确要求。在资金的申报上,做到严格按程序办事,所有项目由企业申报,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查把关上报、市商务局严格审核、录入财政涉企系统项目比对、集体研究,项目公示,制定《2020年市级商贸发展专项资金分配方案》,书面征求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税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人行亳州市中支等单位意见,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

(二)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加强市级商贸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我局根据《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招商引资政策的通知》文件,制定《亳州市商务局关于印发〈亳州市商贸发展专项政策资金实施细则〉的通知》(亳商﹝2020﹞5号)。

(三)加强监督检查。为管好用好专项资金,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我局加大监管力度,对专项资金的申报、使用和监管实行全程管理,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在资金使用监管上,及时及时掌握专项资金的到位和进展情况,确保专项资金全部全额用在项目上。在资金管理监管上,经常深入项目单位了解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三、资金使用情况

2020年市级商贸发展专项资金按预算、有关程序和要求进行申报、审批和使用,基本达到了预算安排、管理办法和领导所要求的目的和效果。支持内贸便民服务体系建设、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培育、限额以上个体企业培育、限上单位年度销售额高于本行业平均增速重点商贸流通业统计、商贸流通企业上台阶、获得荣誉称号奖、参加促进消费展会、开展扩消费活动、鼓励农产品网上销售、电商示范创建、电商主体培育等项目395个、支持资金2270.57万元。支持外贸外贸进出口突出贡献企业奖、进口机电设备、企业参加外向型展会、出口信用保险费补贴、企业扩大进出口、生产型企业稳外贸、孵化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资金等项目230个、支持资金2944.43万元。

四、取得成效

(一)外贸发展实现新突破

对外贸易出口稳定增长。2020年1-1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出口10.3亿美元,增长20.1%,进口1.4亿美元,下降26.9%。预计全年可实现外贸进出口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2%左右,预计增幅可居全省前8位。

主体队伍不断壮大。2020年1-11月,全市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63家,实现进出口额1.8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6.8%;全市超千万美元企业44家,实现进出口额6.6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1.7%。

市场开拓更加多元。深化贸易促进活动,已组织31家企业参加网上华交会、广交会;1家企业参加安徽省商务厅组织的外贸产品转内销活动,13企业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云展示项目,4家企业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健康产品展览会,8家企业参加上海老字号产品展、上海农交会。进博会期间,全市共组织61个单位208位采购商参会,蒙城庄子进出口有限公司、亳州市红旭药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就食品、医疗器械、服装箱包等产品达成进口意向交易额2000万美元。

贸易风险有效规避。建立了中美贸易摩擦受影响重点企业跟踪帮扶机制,制定措施清单,准确掌握企业外贸运行情况,加强形势研判,指导企业通过与进口商共担关税和产品创新、拓展市场、投资合作等途径,有效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可能带来的影响。1-8月份,全市108家对美贸易企业实现进出口9302万美元,同比增长83%。(1-8月份对美贸易额已超过2019年全年893万美元。9-12月省商务厅没有提供到企业的数据)。

政策措施精准有力。为了贯彻落实“稳外贸”要求,及时修改完善全市外贸促进政策,充分发挥与中央、省外贸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2020年,我市共兑现国家、省、市外贸奖励扶持资金3406万元,惠及全市130多家外贸企业,充分调动了企业积极性,推动亳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消费提质汇聚新动能

社消总额稳步增长。2020年我市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1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社消总额985亿元,同比增长3%左右,预计增幅可居全省前8位。

主体培育成效显著。积极开展对各县区商贸企业的摸排摸底工作,通过政策扶持、调度服务等多措并举,大力培育企业主体,优化限上企业结构。2020年全市新增限上单位265家,总数达1008家,1-11月份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1.7亿元,预计全年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实208亿元,同比增长2.5%左右。

便民消费优化提升。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修编《亳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15-2030)》,重点完善中心城区菜市场建设规划,印发《亳州市中心城区菜市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亳州市中心城区菜市场建设规范》,不断优化提升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建设水平。2020年新建或改造中心城区菜市场10家,新建或改造社区菜店42家。

消费载体不断升级。2020年我市谯城区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亳州市板桥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企业被省商务厅认定“安徽老字号”;全国绿色饭店委员会认定亳州富丽华君悦酒店为四叶级绿色饭店;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认定古井慧升楼、金不换酒店、富丽华假日酒店为国家四钻级酒家,进一步提升商贸企业经营特色,促进消费升级。

(三)电商发展取得新成效

电商网点调整优化。按照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功能覆盖的原则,我市农村电商网点不断优化调整。全市建成4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4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全市农村电商网点从783个优化调整至722个,又调整优化至740个。其中综合服务点从104个增加到230个。网点的上行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在拉动农村消费增长和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电商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电子商务交易,推动“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网点+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设。2020年,我市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416家,培育网销额超1000万元的电商龙头企业12家,网销额超100万元的电商名优品牌8家。培育省级电商示范镇8个,省级电商示范村28个。

开展农网对接活动,促进农产品上行实效。一是组织我市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与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对接,组织和引导更多的电商企业入驻平台,进行特色农产品网上展销、加强品牌农产品线上销售及宣传。二是鼓励县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加大对当地涉农电商企业的指导,对有特色产业的行政村进行一对一对接,形成产地直销、农超对接产业链。三是推动本地第三方电商平台建设,支持谯城电商、利辛羊乐购等县域电商平台建设,拓展我市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发和扩大农产品电商销售种类和规模,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2020年1-11月,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实现58.4亿元,预计全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65亿元。

农贸市场可行性报告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促进城乡农贸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经营管理,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市场开办单位、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条例》、《市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贸市场,是指由市场开办单位提供固定场所、设施,经营者进场集中和公开交易农产品(包含农副产品,下同)的交易市场。

本办法所称市场开办单位,是指依法设立,通过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从事农贸市场开发建设或经营管理的企业或其他组织。

本办法所称市场服务管理机构,是指由市场开办单位依法设立或由其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服务管理机构对农贸市场进行服务管理的单位。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农贸市场的开办、经营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全市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升级改造,以及对改造建设的农贸市场进行验收等。

工商行政管理、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经济和信息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公安、畜牧兽医、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农贸市场有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农贸市场的建设、管理实行属地管辖原则。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市场开办

第六条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科学选址、方便群众的原则编制农贸市场建设规划。

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市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标准,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新建居住区或旧城改造中配套建设的农贸市场项目应当与主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城市规划内的农贸市场应按照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改造标准进行建设或改造,建设或改造完成后经商务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城市规划区外农贸市场改造建设由农贸市场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

第八条开办农贸市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市场开办单位。

(二)选址符合农贸市场建设规划。

(三)符合市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标准。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农贸市场开办单位应当经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经营。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农贸市场使用性质。

第十一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新建、改建、扩建农贸市场。

第三章市场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市场开办单位是农贸市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市场开办单位或市场服务管理机构应加强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制度,配备与市场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及设施。

第十三条市场开办单位应按照下列规定做好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与经营者签订入场经营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审查入场经营者的主体资格;建立经营者档案,记载经营者基本情况、信用状况等。

(二)设立消费者投诉服务站,设置意见箱、监督电话和法定合格的计量器具,落实专人受理消费者投诉。

(三)在市场明显位置设置公示栏,向消费者公示与交易有关的基本事项和重大事项,包括:市场管理制度、消费者投诉电话、农产品质量的抽检结果、不合格商品退市情况以及市场经营者违法、违章经营记录等。

(四)按照自愿原则统一配备或督促市场经营者配备和使用经计量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

(五)定期对市场经营者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在市场经营者中开展文明诚信评比活动。

第十四条市场开办单位应按照下列规定做好农贸市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一)按照划行归市的要求,合理分布市场摊位、铺面,设置规格统一、醒目的经营区域标志牌。

(二)无占道经营、乱摆卖、乱搭建行为,保持市场通道畅通。

(三)负责农贸市场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配备专(兼)职保洁人员,及时清除场内的污水、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四)活禽经营区封闭或相对封闭,设有隔离的集中宰杀场。

市场经营者应按照与市场开办单位签订的入场经营协议书的约定,负责各自店铺、摊点周边区域的清扫保洁。

第十五条市场开办单位应按照下列规定做好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一)签订质量安全保证书。与市场经营者签订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书,明确入场经营者的产品安全管理责任,督促其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建立农产品和食品经营台账,记录进货渠道。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查验登记制度。定期不定期派专人检查市场经营者的农产品和食品进货凭证,经营环境、条件、内部安全管理制度,查验供应商的经营资质;查验畜、禽、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检疫检验合格证明或产地证明和其他依法应当经检测合格方可销售的农产品检测证明,对未取得检疫检验合格证明或经检测不合格的,禁止入场销售。

(三)建立健全不合格农产品和食品退出制度。发现不合格农产品和食品的,应立即要求经营者停止销售,报告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

(四)抽查检测农产品农药残留。在农贸市场内建立农药残留检测室(点),对场内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抽查检测。

第十六条市场开办单位应按照下列规定做好农贸市场消防、建筑等安全工作:

(一)制定市场消防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消防人员,明确岗位责任,定期进行消防检查,及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二)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器材,并保持完好有效,严禁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或者损坏、挪用、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

(三)不得有商住混用、使用明火作业、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乱拉乱接电线等消防安全隐患的行为。

(四)定期检查市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状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采取措施及时消除建筑物安全隐患。

第十七条除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以外,市场开办单位还应承担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管理职责。

第十八条除农民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外,市场经营者必须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并在其营业场所悬挂营业执照;涉及其他须经许可的,还应当悬挂其他许可证件。

第十九条市场经营者应按照入场经营协议书的约定,在指定地点经营,服从管理,遵守农贸市场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市场经营者应按照下列规定履行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责任:

(一)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向供货商按照产品生产批次索要符合法定条件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或者由供货商签字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

(二)建立进货台账,记录进货渠道,进货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三)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应当取得健康证明,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四)经营散装食品、熟食制品的,应具备防尘、防蝇、防鼠设施和冷藏、消毒器具;熟食档应设置预进间和售卖间,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

(五)从批准设立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购进生猪产品,并在明显位置张挂检疫检验合格证明。

第二十一条市场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严禁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强买强卖。

第二十二条市场经营者不得销售下列商品:

(一)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使用虚假产地、假冒其他企业名称或代号的商品;伪造或冒用名优标志、认证标志、许可证标志的商品。

(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三)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四)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五)法律、法规规定禁止销售的其他商品。

第四章市场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和实施农贸市场发展规划,制定全市农贸市场管理行业规范。

第二十四条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与各行政管理部门密切协作,加强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组织取缔不符合农贸市场发展规划、违法经营的农贸市场。

第二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审查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的经营资格;规范交易行为,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受理、处理消费者投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二十六条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职责对农贸市场的建设规划、建筑工程质量、环境卫生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对在城区广场、主次干道、小街巷或其他公共场所无照经营、随意设点经营农产品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对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

第二十九条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畜、禽及畜、禽产品的检疫、兽药残留监督管理;指导市场开办单位查验畜、禽及畜、禽产品检疫检验合格证明。

第三十条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应对农贸市场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公安机关应加强农贸市场的治安管理,指导农贸市场开办单位建立安全治安管理制度。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加强农贸市场消防安全监督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对农贸市场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进行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备案。

第三十二条行政执法人员查处农贸市场违法行为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在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对未出示执法证件的,当事人有权拒绝检查。

第三十三条市场开办单位、市场经营者应当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配合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农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不得拒绝、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市场开办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审查入场销售者的经营资格,未明确入场销售者的产品安全管理责任,未定期对入场销售者的经营环境、条件、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经营产品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进行检查,发现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或其他违法行为,未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对配合检查调查、主动改正违法行为、造成较小危害后果的,处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不配合检查、拒绝改正违法行为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十五条市场开办单位、市场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卫生责任区清扫义务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按照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

第三十六条市场开办单位、市场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责令改正,对影响面积小于二百平方米的,处五千元以上八千元以下罚款;对影响面积大于二百平方米小于五百平方米的,处八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影响面积大于五百平方米小于一千平方米的,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影响面积大于一千平方米的,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消防设施、器材或者消防安全标志的配置、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未保持完好有效的。

(二)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

(三)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行为的。

(四)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的。

(五)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妨碍消防车通行的。

(六)对火灾隐患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知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

个人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市场开办单位、市场经营者违反规定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下拘留。

第三十八条市场开办单位、市场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无照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市场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二)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的制品。

(三)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产品。

第四十条市场开办单位和市场经营者拒绝和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者有其他违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依法可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有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农贸市场可行性报告范文第4篇

自贸区、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城市病”、PM2.5、“后劳教时代”……这些“年度热词”,同样也出现在人代会分组审议现场。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比过去薄了,“干货”却照样充足,亮点频频闪现,代表口中的高频词汇成为我们了解上海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情况的符码。

【现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

关键词:自贸区

2013年,上海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是上海“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最大“手笔”。自贸区的今天和未来,捕捉了众多代表的目光。

对于深化自贸区建设,李洁代表建议借鉴学习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开展离岸保险金融业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或者税收先征后返。同时集聚产业,促进自贸试验区和“四个中心”联动发展。张桂泉代表注意到,广受期待的自贸区商业银行发展政策迟迟没有出台,呼吁相关政策尽早出路,对人民币在自贸区内外的有效流动要有可监控、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大家对自贸区的“试验田”作用寄予厚望,吴强代表认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不能局限在试验区内,上海能决定的、国家层面同意的创新举措都应尽快在全市推广。许臻代表认为自贸区的“溢出效应”不仅体现在金融、贸易方面,试验区内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也值得推广,建议其他区域也充分利用自贸区试验成果,行政干预要少,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关键词:国企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对国企改革的一段表述得到了相关领域代表的强烈关注。文新春代表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突出国企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引导企业集团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投资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市场化,特别是要加快投资评估机制和项目退出机制市场化,充分发挥投资主体的积极性。要进一步重视制造业发展,建议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进一步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提高其在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比例。”

蔡晓虹代表直言,对国企要求应该更高,考核标准应该更严,市场竞争类国企应该瞄准行业第一、全国第一,功能类、保障类国企任务要更明确、清晰。管理部门对每家企业的考核要求应该根据不同类别的国企有所区别。洪涛代表建议落实国资国企改革措施,结合区县实际完善贯彻举措,确保其在全市范围内具有“普惠性”。在实施政企分离、政资分离后,行业主管部门在出台政策时应注重承前启后,此外,区县应因地制宜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在监管方式、经营者任免、长效激励机制等方面形成各自特色。

“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要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徐雪林代表的发言得到许多人“附议”。

“上海率先出台国资改革‘二十条’”但现在国资系统里一批有潜质的企业家,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未被完全激发,他们还是以行政级别为价值导向。”游小明代表提出在国企真正取消“官本位”,让企业家首先做职业经理人,然后做创业者。翁峻青代表也说,企业家应当对自己的事业有激情,成为在本行业受尊重的人,而不是成为“体制内”受尊重的领导。国企改革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首先要压缩“政商流通”渠道,企业家不应只通过行政级别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构建符合上海特点的城市管理模式

关键词:城市管理

上海城市急速膨胀,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遭受着“大城市病”的干扰。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期间,代表们对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提出了众多意见和建议。

代表们认为,上海应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办法,构建符合特大城市特点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新模式。

吴菊民代表说,上海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压力很大,要做的事情很多,政府部门要把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优。他最关注的是市容管理,“很多小饭店存在油烟、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影响了上海的市容环境,与建设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不相适应。”杨浦区五角场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明依代表更多体验到的是社区治理的烦恼,“社区物业管理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通过社会治理协调解决。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价值引领和法律支撑,加大社会治理工作力度。”

张焰代表认为可以把“大数据”概念引入城市管理,他提出建立数据库,完善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此外,上海“人户分离”情况很普遍,给社区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政府要加强调研,明确以实有人口进行资源配置。这和孙建平代表提出的资源利用问题殊途同归。孙建平说,作为特大城市,上海资源日趋短缺,尤其是中心城区,可利用资源更显珍贵,因此要高度关注资源利用问题,对闲置资源和低效利用资源“零容忍”,对一些闲置的土地和楼宇,政府要再思考、再规划,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措施,推进闲置资源再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上海多个区县开展的“联勤联动”做法被许多代表认可,袁斌代表建议在处理社会治安问题时,要在区县、街道层面设立牵头部门,加强协调,统筹公安、城管、工商等进行联合执法,对一些执法的“中间地带”要明确责任部门。社会组织也被视作今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黄群代表建议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引导和扶持社会组织规范运作、科学管理,参与到各种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中。

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

关键词:一体化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要有现代化的中心城区,也要有现代化的郊区。近几年来,上海逐步将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力求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代表们对未来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表示期待,也从各自视角提出了更多希冀。

才代表说,加快城市建设的重心向郊区转移,要有具体的项目清单,“一是加大城乡统筹发展,要把郊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纳入全市发展战略规划中;二是推进郊区新城建设,重在对城市功能的配套和基础设施予以支持;三是推进产业转型,实施土地二次开发中,市里要加大支持力度;四是要统筹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基本农田、公益林、水源地等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最低保有量的重点地区和水源地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力度。”

李迅雷代表建议对金山等化工大区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特别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高湘萍代表提出要进一步研究规范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加强和推进养老、医疗等民生基础工作,加强政策研究,鼓励和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民生基础建设。邓延延代表认为目前市郊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上海在政策上虽有文化惠农政策,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惠及郊区人民。

蒋连奎代表建议政府鼓励涉农乡镇建立农业劳务服务组织,把分散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系统培训,培养更多的农业专业人员,为有劳力需求的农业企业和种植业大户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实现农业劳动者的正规化就业、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

全面加强环境保护

关键词:PM2.5

近几年来,“大气污染”是每次“两会”必谈的议题,今年“两会”开幕前后,上海又被雾霾“袭击”。人代会上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专题审议,更是给了代表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杨新代表说,整治大气污染是全社会的问题,政府要有清晰思路,高度重视与社会大众的沟通。一要把经济发展带来的公众健康收益以及环保投入的间接经济收益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和权威数据和权威信息。二要在环保工作方面提前规划和布局,主动作为。张玉良代表呼吁,治理雾霾首先要科学分析雾霾成因并公之于众,其次要告诉老百姓,政府会采取哪些措施,解决了哪些问题,增强群众信心。

松江区环保局局长徐荣代表更擅长从“实战”层面提建议,她说:“治理大气污染,一要控煤,要加快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清洁能源替代力度。二要控尘,要整合资源,加强部门联动,严控建筑施工、渣土运输、码头堆场等的扬尘。三要控排,要加强基层尤其是街镇环保队伍建设,做到对污染企业、不达标企业早发现、早处置,严格监控,多管齐下。”

【现场: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

很简短,很实在

关键词:自贸区条例

“常委会报告很简短、很实在。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围绕大局,认真履职,在立法、监督、发挥代表作用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有不少新举措。”审议常委会报告时,代表们提议,抓住今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的契机,认真回顾总结人大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发挥地方人大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常委会报告指出,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王运丹代表认为,自贸区条例的制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大在促进深化改革中的作用;王叶庆代表建议,制定自贸试验区条例前,要加强对自贸区运行3个多月来瓶颈问题的调研,也要深入研究自贸区制度创新的亮点;田春华代表建议市人大主动对接自贸区建设,为自贸区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供法制服务和保障。

翁祖亮代表回顾了2013年市人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新举措,他认为可探索建立立法项目委托社会力量起草机制,并将该机制制度化、程序化、具体化,从源头上杜绝部门利益法律化。周天平代表指出,前几年制定的养犬、物业管理等相关法规,在落地过程中遇到了执行难问题,建议人大今后注意研究法制法规的操作性。

殷一璀代表指出,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地方人大工作应该有所作为。今年常委会在认真履行法定职权的同时,将进一步提高代表服务保障水平,更好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提高常委会履职质量,发挥常委会组成人员作用,努力用行动诠释责任,用实干回报信任。

【现场:审议“两院”报告】

用数字说话,令人信服

关键词:后劳教时代

审议“两院”报告时,代表们普遍认为报告“用数字说话,令人信服”。翟骏代表指出,2013年上海法院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直面问题不松劲,超额完成各方面工作,尤其是9件案例入选最高院公报和指导案例,人均办案数为全国的2.25倍,在保障大局、司法公开、便民措施等方面也有很多亮点,十分不易。张英代表建议,除了用数据量化工作外,“两院”报告还可以加强对重点、热点案件和案件倾向的分析。

翟骏还对“两院”工作提了不少建议,第一条就是切实加大对规避执行行为的惩治力度。徐晓青代表说,立案难、执行难问题由来已久,要防止诉调对接成为“积案池”,导致原本很好的机制变异,建议推广徐汇法院的经验,切实解决这个问题。任建兴代表建议法院加强对执行案件的研究,“能否与公安部门联手,逐步解决执行难问题?”庄振文代表认为,对于“执行难”问题,包括法院在内的社会各方都要研究原因,共同为案件执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劳教制度被废止后,社区矫正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胡传平代表呼吁“两院”进一步关注和重视社区矫正工作,发挥积极作用。于丽英代表建议社区与高校合作,招募志愿者,壮大社会支持力量。沈志先代表指出,“两院”要积极应对“后劳教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法院要加强合议庭建设,加大涉诉工作力度。

农贸市场可行性报告范文第5篇

**区局成立以**为组长,**为副组长的农村市场销售规范治理工作小组,对农村市场进行宣传和检查,以加强规范和落实。

一、明确治理对象,确定工作思路。我局将辖区农村市场内食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工作原则,敦促各批发、集贸市场开办者全面履行法定义务;并通过监督检查,指导督促市场开办者加强入场销售者的建档工作,逐步建立完善集中交易市场“十个一”制度,推进农村食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工作,以进一步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经营行为,保证市场销售的农村食品可追溯,防止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截止目前,**区局共出动执法人员920人次,车辆480台次,检查食品生产单位34户次,销售农村食品的便利店、超市350家、餐饮服务单位300家。

二、明确工作任务,做好部署安排

(一)通过微信及电话联系及日常监督检查形式将本通知及治理工作重点任务要求告知辖区内销售农村食品的集中交易市场、商场、超市,敦促其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和法律责任,进一步提高市场开办者、销售者的规范经营意识。

(二)指导各批发、农贸市场及商超以农村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食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等为重点场所,以本地区农村消费量大的食品为重点品种,针对劣质食品、超过保质期食品、标签标识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等重点问题,按照四个最严要求,进一步加大自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

(三)对各食品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开展专项检查,确保农村食品的安全,督促指导市场开办方完善农村食品的检测,要求其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和公告栏公告检测结果。

三、开展广泛宣传,提高责任意识。我局通过各工作微信及电话宣传有关农村市场销售规范的内容及要求,通过现场检查方式敦促市场开办者和农村食品销售者认真落实市场主体责任,规范经营,守法经营。告知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其参与农村食品销售治理工作中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构建和维护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我局会继续加强农村食品市场销售规范治理,保证农村食品的安全,促进农村食品市场销售规范有序。